道教五岳配天思想简论

道教之音整理 张继禹

2012-11-29 04:09:09

引  言

五岳作为华夏神山,在 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居于非常尊崇的地位。不论是在政治文化中,还是在宗教传统中,五岳就 像五座宝山,期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索。

五岳之名的出现与政 治相关。五岳最早是安镇五方的重地。这渊源于上古天子的巡狩制度。五岳作为上古天子巡 狩的重要地域,是华夏大一统的重要象征。

在礼乐文明中,封 禅礼是最尊崇的敬天大礼。五岳地位也因封禅典礼的举行而达至巅峰。在历史上,帝王们通 过“封禅”典礼体现“山岳配天”的意蕴。五岳为华夏群山之尊, “山岳配天”其实就是“五岳配天”。

五岳不仅是帝王们封禅的圣地,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元始五老主领五岳神仙,辅弼天地, 燮理阴阳,化育群生。其中,东岳主生,南岳主长,西岳主成(或收),北岳主藏,中岳主 化养。

在道教五岳合道的思想中,五岳乃天地大道的地理化身 。五方赖五岳而有灵,寰宇因五岳而定基,大地据五岳而安镇。另外,五岳还是“道之 本元”(《五篇真文》)的隐身之所,依恃“道真之体”的无上神力,五岳 作为安天镇地的灵山,发挥着不可思议的妙用。

一、巡狩五岳,王者观风

五岳作为华夏神山,其重要自不待言。追根溯源,五岳作为安 镇五方的重地,渊源于上古天子的巡狩制度。

《说文》 云:“岳,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五岳作为上古天 子巡狩的重要地域,是华夏大一统的重要象征。在上古天子眼中,巡狩五岳亦即管辖王化之 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通典》卷五十四( 礼十四)详细记载了上古天子巡狩祭祀五岳的史实[1]。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上古时代天子巡 狩五岳的详情。因此,五岳自有名起,就与“国脉民瘼”息息相关。

《诗诂》云:“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在上 古时代,四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尧帝之时,册封姜氏为四方王 官之伯,掌管四岳之祭祀,同时分管四方诸侯。每当天子巡狩至此,由四岳之伯向天子陈述 四方诸侯之功过得失,作为天子“考功德,定黜陟(诸侯的进退升降)”的依据 。由上可知,四岳作为“山之重大者”,自上古以来就是安镇四方、辅国行化的 重地。后至周代,“中岳嵩山”与四岳并列,从此,“五岳”作为国 之重镇,就成为千年不易的定制。

《书经·虞书》中记 载了很多尧舜二帝与四岳商讨国事的史实。下面的对话就是其中的一则。《尚书·尧 典》中记载:“帝(尧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四)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帝)曰:‘明明,扬测陋 。’师(四岳和群臣)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译文如 下:尧帝说:“四岳方伯呀!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就接受帝位,让我退位吧! ”四岳说:“我们德行不够,有辱帝位。”尧帝说:“你们就推荐贵 显之臣,显扬微贱之人。惟德是举,不拘贵贱。”四岳和群臣等同辞以对:“民 间有个贤德的鳏夫,名叫虞舜。我们就推荐他吧。”)

这段话讲述了尧帝晚年与四岳商讨禅位之事,并最终决定将帝位传给虞舜,也就是后来的舜帝 。在对话中,四岳作为国之元老与尧帝商定重大国策,四岳地位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诗经·大雅》中的《崧高》篇还讲述了四岳诸侯辅佐 周天子安定天下的故事。《诗经·崧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四岳之后裔)。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四岳诸侯 作为周之卿士、桢干之臣(“维周之翰”),内典王朝之职,外御夷狄之患,是 周王室安定四方的重臣。若四表之国,有所患难,则前往捍御寇敌,为四表诸国之藩篱 (“四国于蕃”);若四方之处,周天子恩泽不至,则前往宣畅王道,使四方百 姓普沾王化(“四方于宣”)。从上可知,五岳自古以来就对“国泰民安 ”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五岳配天,封禅致祥

第一、山岳配天,乾坤定位。

谈到五岳,就不能不谈到封禅典礼。封禅礼是礼乐文明最尊崇的敬天大礼。举行封禅的泰山和 嵩山也藉此成为了华夏群山之至尊神山。封禅源于古代“山岳配天”的思想, “山岳配天”又源自“天地定位”的理念。

《易经》赞美“生生之道”:生生之谓易。这生生 不息的易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生生之易”周流无滞的根本条件 是“天地定位”。故《易经》云: “天地定位,易行乎其中”。因此 ,《易经·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地定位 ”亦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相合”。

《道德经 》云:“天地相合,乃降甘露”。陈碧虚说,天无为则阴气腾,地无为则阳气腾 ,两无为相合,则和气并、甘露降,而嘉祥生。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也。天地德洽,阴阳交 泰,则天地之和气生。和气流行,则宇宙之生机无尽,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宜。

地上品类最能代表大地者莫过于高山,故《春秋左传》云: “山岳则配天。”“天地定位”也就体现为“山岳配天” 。古人说:“地之高者,莫过于山。大能至天,故山岳能配天也。”山岳配天, 则天地定位。天地定位,则生生之气秩然而不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 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诗诂》云:“ 山高而尊者岳。”五岳为华夏群山之尊。“山岳配天”其实也就是“ 五岳配天”。在历史上,帝王们通过“封禅”典礼体现“山岳配天 ”的意蕴。由于五岳之中又以东岳泰山和中岳嵩山为最尊,故历代封禅之礼主要在泰山 和嵩山举行。

第二、以德配天,调和阴阳。

由于“山岳配天”本于“以德配天”的 理念,因此,封禅典礼作为最隆重盛大的祭天之仪,只有拨乱反正或开创盛世的帝王才有资 格举行。《史记·封禅书》云: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白虎通·封禅》篇中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 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如果有 圣王出世,则会有祥瑞出现。因此,是否有祥瑞出现,就成为举行封禅典礼的基本条件。《 白虎通·封禅》篇说:“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 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对封禅之礼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据《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齐桓 公自认为有大功于天下,具有封禅的资格,想在泰山举行封禅之礼。他说:“寡人北伐 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 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但是齐相管仲深知:非有德天子不能封禅。齐侯既非天子,又未能致世太平,封禅不 合周礼。且封禅典礼极耗民力,不欲疲惫百姓,故以“天人感应”之理晓谕齐桓 公。他指出:古代封禅需有祥瑞出现,“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 鸱枭数至,毋乃不可乎?”既然祥瑞不出,灾害频仍,则非太平盛世,封禅之礼只能推 后。齐桓公听完也只得作罢。由此可知,“以德配天”思想是封禅之礼的内在灵 魂。

第三、封禅本旨,欣乐太平。

正因为只有“德配天地”的圣王才有资格举行封禅,所以封禅之礼在中国传统礼 仪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在传统国家祀典中,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 礼)以吉礼为首,而吉礼又以祭天之礼为最尊。《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 地”。天子祭天共有四种形式:一曰郊祀,二曰封禅,三曰报祭,四曰明堂祭。在四种 祭天典礼中,真正隆重盛大、影响深远的祭天仪式是“南郊祭天”和“封禅 ”。其中,封禅礼又是比南郊祭天更为隆重的祭天仪式。古人说:“孝莫大于严 父,礼莫盛于告天。”也就是说,“封土告天”的封禅大典是最尊崇的礼仪 。因此,只有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才可举行封禅大典。

《 史记·封禅书》之“正义”解释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大典在东岳泰山和 中岳嵩山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著名。《史记·封禅书》记载: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 也。……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 闻云”。然后从舜帝封禅记起,历叙禹汤以来封禅之仪。可见,封禅典礼自三皇五帝时 便已有之。

据《史记》记载,至春秋齐桓公时, 已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禅。沿袭至秦汉之时,历代有作为的帝王都对封禅心向往之,但鉴于封 禅之礼意义重大,帝王们往往不敢贸然从事。自秦始皇开始,封禅泰山的帝王以秦皇汉武最 为著名。但因为封禅礼规模宏大,且对帝王品德要求极高,后世的贤明君主并不肯定秦皇汉 武的做法,他们对封禅礼怀抱一种敬畏又慎重的态度。

据《旧 唐书》记载:“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 表,固请封禅。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至十五年,行幸兖州,遂于太山 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隋文帝一统天下,雄才大略虽不及秦 皇汉武,但也开创了四海清平、百姓乐业的安定局面。即便如此,在百官固请、创定议注、 亲临泰山之后,他还是没敢升山设祭、封土告天,最后也只是在山下为坛设祭,效南郊祭天 之礼。于此可见封禅礼在帝王心中地位之崇高。帝王们深知封禅典礼关涉之大,生怕德薄道 卑,轻行封禅,反遭天谴。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封禅的帝王人数并不多。

历代君臣关于封禅的讨论,以唐朝贞观年间的君臣论答最为精 当,影响也最为广远。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六年, 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 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 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 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 ,无假封禅。礼云,‘至敬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 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对曰:‘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 ’秘书监魏征曰:‘隋末大乱,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 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 嘉征言。”唐太宗于隋末大乱之际扫平群雄,一统寰宇;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 息,天下出现了 “四夷廓清,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以常理论,李世民具备封 禅的资格。群臣请封泰山,也在情理之中。但李世民贬斥封禅的秦始皇为“暴虐之主 ”,推称不登封的汉文帝为“有德之君”,明确区分礼仪形式和礼仪内涵, 定“至敬不坛”为礼仪的实质精神,以“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为 表面形式,并将“天下太平,家给人足”的本心视作高于封禅仪式的实质精神, 可谓洞见封禅本旨的睿见。

三、五岳神仙,佐天行化

五岳不仅是帝王们封禅的圣地,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东岳为蓬玄洞天,南岳为朱陵洞天,西 岳为总仙洞天,北岳为总玄洞天,中岳为司马洞天。五岳自古以来就是神仙洞府。诗仙李白 有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唐代开元时,天台道士司马 承祯说: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 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2]。五岳与神仙从来就密不可分。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五岳配天思想简论

    道教之音整理 张继禹

    2012-11-29 04:09:09

    |
    道教五岳配天思想简论
    |

    引  言

    五岳作为华夏神山,在 中国的人文地理中居于非常尊崇的地位。不论是在政治文化中,还是在宗教传统中,五岳就 像五座宝山,期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索。

    五岳之名的出现与政 治相关。五岳最早是安镇五方的重地。这渊源于上古天子的巡狩制度。五岳作为上古天子巡 狩的重要地域,是华夏大一统的重要象征。

    在礼乐文明中,封 禅礼是最尊崇的敬天大礼。五岳地位也因封禅典礼的举行而达至巅峰。在历史上,帝王们通 过“封禅”典礼体现“山岳配天”的意蕴。五岳为华夏群山之尊, “山岳配天”其实就是“五岳配天”。

    五岳不仅是帝王们封禅的圣地,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元始五老主领五岳神仙,辅弼天地, 燮理阴阳,化育群生。其中,东岳主生,南岳主长,西岳主成(或收),北岳主藏,中岳主 化养。

    在道教五岳合道的思想中,五岳乃天地大道的地理化身 。五方赖五岳而有灵,寰宇因五岳而定基,大地据五岳而安镇。另外,五岳还是“道之 本元”(《五篇真文》)的隐身之所,依恃“道真之体”的无上神力,五岳 作为安天镇地的灵山,发挥着不可思议的妙用。

    一、巡狩五岳,王者观风

    五岳作为华夏神山,其重要自不待言。追根溯源,五岳作为安 镇五方的重地,渊源于上古天子的巡狩制度。

    《说文》 云:“岳,东岱,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巡狩所至。”五岳作为上古天 子巡狩的重要地域,是华夏大一统的重要象征。在上古天子眼中,巡狩五岳亦即管辖王化之 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通典》卷五十四( 礼十四)详细记载了上古天子巡狩祭祀五岳的史实[1]。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上古时代天子巡 狩五岳的详情。因此,五岳自有名起,就与“国脉民瘼”息息相关。

    《诗诂》云:“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在上 古时代,四岳为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尧帝之时,册封姜氏为四方王 官之伯,掌管四岳之祭祀,同时分管四方诸侯。每当天子巡狩至此,由四岳之伯向天子陈述 四方诸侯之功过得失,作为天子“考功德,定黜陟(诸侯的进退升降)”的依据 。由上可知,四岳作为“山之重大者”,自上古以来就是安镇四方、辅国行化的 重地。后至周代,“中岳嵩山”与四岳并列,从此,“五岳”作为国 之重镇,就成为千年不易的定制。

    《书经·虞书》中记 载了很多尧舜二帝与四岳商讨国事的史实。下面的对话就是其中的一则。《尚书·尧 典》中记载:“帝(尧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四)岳曰:‘否德,忝帝位。’(尧帝)曰:‘明明,扬测陋 。’师(四岳和群臣)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译文如 下:尧帝说:“四岳方伯呀!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就接受帝位,让我退位吧! ”四岳说:“我们德行不够,有辱帝位。”尧帝说:“你们就推荐贵 显之臣,显扬微贱之人。惟德是举,不拘贵贱。”四岳和群臣等同辞以对:“民 间有个贤德的鳏夫,名叫虞舜。我们就推荐他吧。”)

    这段话讲述了尧帝晚年与四岳商讨禅位之事,并最终决定将帝位传给虞舜,也就是后来的舜帝 。在对话中,四岳作为国之元老与尧帝商定重大国策,四岳地位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诗经·大雅》中的《崧高》篇还讲述了四岳诸侯辅佐 周天子安定天下的故事。《诗经·崧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四岳之后裔)。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四岳诸侯 作为周之卿士、桢干之臣(“维周之翰”),内典王朝之职,外御夷狄之患,是 周王室安定四方的重臣。若四表之国,有所患难,则前往捍御寇敌,为四表诸国之藩篱 (“四国于蕃”);若四方之处,周天子恩泽不至,则前往宣畅王道,使四方百 姓普沾王化(“四方于宣”)。从上可知,五岳自古以来就对“国泰民安 ”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五岳配天,封禅致祥

    第一、山岳配天,乾坤定位。

    谈到五岳,就不能不谈到封禅典礼。封禅礼是礼乐文明最尊崇的敬天大礼。举行封禅的泰山和 嵩山也藉此成为了华夏群山之至尊神山。封禅源于古代“山岳配天”的思想, “山岳配天”又源自“天地定位”的理念。

    《易经》赞美“生生之道”:生生之谓易。这生生 不息的易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生生之易”周流无滞的根本条件 是“天地定位”。故《易经》云: “天地定位,易行乎其中”。因此 ,《易经·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地定位 ”亦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相合”。

    《道德经 》云:“天地相合,乃降甘露”。陈碧虚说,天无为则阴气腾,地无为则阳气腾 ,两无为相合,则和气并、甘露降,而嘉祥生。甘露者,天地之和气也。天地德洽,阴阳交 泰,则天地之和气生。和气流行,则宇宙之生机无尽,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宜。

    地上品类最能代表大地者莫过于高山,故《春秋左传》云: “山岳则配天。”“天地定位”也就体现为“山岳配天” 。古人说:“地之高者,莫过于山。大能至天,故山岳能配天也。”山岳配天, 则天地定位。天地定位,则生生之气秩然而不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 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诗诂》云:“ 山高而尊者岳。”五岳为华夏群山之尊。“山岳配天”其实也就是“ 五岳配天”。在历史上,帝王们通过“封禅”典礼体现“山岳配天 ”的意蕴。由于五岳之中又以东岳泰山和中岳嵩山为最尊,故历代封禅之礼主要在泰山 和嵩山举行。

    第二、以德配天,调和阴阳。

    由于“山岳配天”本于“以德配天”的 理念,因此,封禅典礼作为最隆重盛大的祭天之仪,只有拨乱反正或开创盛世的帝王才有资 格举行。《史记·封禅书》云: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白虎通·封禅》篇中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 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如果有 圣王出世,则会有祥瑞出现。因此,是否有祥瑞出现,就成为举行封禅典礼的基本条件。《 白虎通·封禅》篇说:“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 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对封禅之礼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据《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齐桓 公自认为有大功于天下,具有封禅的资格,想在泰山举行封禅之礼。他说:“寡人北伐 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 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但是齐相管仲深知:非有德天子不能封禅。齐侯既非天子,又未能致世太平,封禅不 合周礼。且封禅典礼极耗民力,不欲疲惫百姓,故以“天人感应”之理晓谕齐桓 公。他指出:古代封禅需有祥瑞出现,“今凤凰麒麟不来,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 鸱枭数至,毋乃不可乎?”既然祥瑞不出,灾害频仍,则非太平盛世,封禅之礼只能推 后。齐桓公听完也只得作罢。由此可知,“以德配天”思想是封禅之礼的内在灵 魂。

    第三、封禅本旨,欣乐太平。

    正因为只有“德配天地”的圣王才有资格举行封禅,所以封禅之礼在中国传统礼 仪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尊贵地位。在传统国家祀典中,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 礼)以吉礼为首,而吉礼又以祭天之礼为最尊。《礼记·王制》云:“天子祭天 地”。天子祭天共有四种形式:一曰郊祀,二曰封禅,三曰报祭,四曰明堂祭。在四种 祭天典礼中,真正隆重盛大、影响深远的祭天仪式是“南郊祭天”和“封禅 ”。其中,封禅礼又是比南郊祭天更为隆重的祭天仪式。古人说:“孝莫大于严 父,礼莫盛于告天。”也就是说,“封土告天”的封禅大典是最尊崇的礼仪 。因此,只有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才可举行封禅大典。

    《 史记·封禅书》之“正义”解释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大典在东岳泰山和 中岳嵩山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著名。《史记·封禅书》记载: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 也。……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 闻云”。然后从舜帝封禅记起,历叙禹汤以来封禅之仪。可见,封禅典礼自三皇五帝时 便已有之。

    据《史记》记载,至春秋齐桓公时, 已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禅。沿袭至秦汉之时,历代有作为的帝王都对封禅心向往之,但鉴于封 禅之礼意义重大,帝王们往往不敢贸然从事。自秦始皇开始,封禅泰山的帝王以秦皇汉武最 为著名。但因为封禅礼规模宏大,且对帝王品德要求极高,后世的贤明君主并不肯定秦皇汉 武的做法,他们对封禅礼怀抱一种敬畏又慎重的态度。

    据《旧 唐书》记载:“封禅之礼,自汉光武之后,旷世不修。隋开皇十四年,晋王广率百官抗 表,固请封禅。文帝令牛弘、辛彦之、许善心等创定仪注。至十五年,行幸兖州,遂于太山 之下,为坛设祭,如南郊之礼,竟不升山而还。”隋文帝一统天下,雄才大略虽不及秦 皇汉武,但也开创了四海清平、百姓乐业的安定局面。即便如此,在百官固请、创定议注、 亲临泰山之后,他还是没敢升山设祭、封土告天,最后也只是在山下为坛设祭,效南郊祭天 之礼。于此可见封禅礼在帝王心中地位之崇高。帝王们深知封禅典礼关涉之大,生怕德薄道 卑,轻行封禅,反遭天谴。也正因为如此,历代封禅的帝王人数并不多。

    历代君臣关于封禅的讨论,以唐朝贞观年间的君臣论答最为精 当,影响也最为广远。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六年, 平突厥,年谷屡登。群臣上言请封泰山。太宗曰:‘议者以封禅为大典。如朕本心,但 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比德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修封 禅之仪,亦何异于桀、纣?昔秦始皇自谓德洽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 帝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以此而言 ,无假封禅。礼云,‘至敬不坛’。扫地而祭,足表至诚,何必远登高山,封数 尺之土也!’侍中王珪对曰:‘陛下发德音,明封禅本末,非愚臣之所及。 ’秘书监魏征曰:‘隋末大乱,黎民遇陛下,始有生望。养之则至仁,劳之则未 可。升中之礼,须备千乘万骑,供帐之费,动役数州。户口萧条,何以能给?’太宗深 嘉征言。”唐太宗于隋末大乱之际扫平群雄,一统寰宇;在位期间,轻徭薄赋,与民休 息,天下出现了 “四夷廓清,五谷丰登”的太平景象。以常理论,李世民具备封 禅的资格。群臣请封泰山,也在情理之中。但李世民贬斥封禅的秦始皇为“暴虐之主 ”,推称不登封的汉文帝为“有德之君”,明确区分礼仪形式和礼仪内涵, 定“至敬不坛”为礼仪的实质精神,以“远登高山,封数尺之土”为 表面形式,并将“天下太平,家给人足”的本心视作高于封禅仪式的实质精神, 可谓洞见封禅本旨的睿见。

    三、五岳神仙,佐天行化

    五岳不仅是帝王们封禅的圣地,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东岳为蓬玄洞天,南岳为朱陵洞天,西 岳为总仙洞天,北岳为总玄洞天,中岳为司马洞天。五岳自古以来就是神仙洞府。诗仙李白 有诗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唐代开元时,天台道士司马 承祯说: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 服章、佐从神仙,皆有名数[2]。五岳与神仙从来就密不可分。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