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 蒲

道教之音 杨莹

2014-06-02 12:04:36

五月刚过,水岸边上那些菖蒲郁郁葱葱,细长叶子的分叉处冒出一些绿绿的,细细的,小小的,果实一般的菖蒲花苞。不消几日,花苞变得狭长,像敛翅的玉蝉,透明,柔嫩,映着清澈的水流,看得人满心温情,不能抑制。菖蒲花绽放时,如鸢之尾,似蝶之翅翩舞在绿叶丛间,芳香不绝。白色的花朵有种说不出的超然世外,蓝紫色的美中含着清冷,正像诗歌里形容:“她那小小的心,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夏天的绮丽光影便在这纷纷盛开中迷醉、流淌……

菖    蒲

菖蒲两个字,落在纸上有股浓郁的草木味,还隐隐透出一抹幽远的古意。它又名“蒲剑”、“尧韭”,和香蒲、荷花、芦苇一样,生活在有水或是沼泽湿润之处,是传统园林造景中最常见的草本植物。诗句“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描写的就是菖蒲挺水的秀美芳姿。春天的时候,菖蒲从根茎簇生出片片新叶,翠绿,光亮,像一把把笔直的剑。秋来,大片湿地上的芦花似雪,枯荷满目,菖蒲依旧挺拔,碧绿,心甘情愿地委身于水中,安然地守着一方湿地,一丛一丛地映着斜日,衬着冬日的寒烟衰草,直至老去。

说起来,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根似白玉,剑叶青青,恰是谦谦君子的品格,与清雅的幽兰、清淡的素菊、清芬的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因为菖蒲色泽鲜绿、味道清新还能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很早就有人把它当成盆栽种植欣赏。菖蒲从山野走进宅院,亦如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既出得厅堂,又入得厨房,周身散发出的阵阵清冷的幽香。古代书生夜读,总爱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就像在房间藏了个心上人,她绿衣盈袖,屏息凝神,守着如豆的灯火,伴他添凉取暖,为他磨墨添香。灯影忽闪,人影微暗,整个场景轻轻摇动起来,像是一阕阙高古韵致的唐宋年华,在泛黄的卷册里低回婉转,余味深长。读书人的日子里,再也没有比菖蒲作伴更让他念念不忘了,菖蒲就是这么有美人相呀。

每逢端午时节,江南人都会悬一束菖蒲、插几根艾条在门、窗上用来驱邪避秽,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古代,更遥远的时光里,菖蒲,作为一种有毒的植物,民间方士称它是“水剑”,可以“斩千邪”。《幼学句解》里说,农历五月五日被称作菖蒲节,人们在这一天争相采插菖蒲。实际上,五月,时序已进入夏季,南方的天气炎热,植物腐烂散发出的瘴气、腐气逐渐增多,人们的暑气、疫病也逐渐增多,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以为这是瘟神、疫鬼作祟所致,而菖蒲又是专门镇妖辟邪的,插几把“水剑”在门楣上,邪气自然会望而却步。按照传统的道教来说,端阳也是地腊日,端阳的底气散发,将那些瘴气蒸了出来。很神奇的是,菖蒲本身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香气,这种香气来自植物体内的挥发油,对多种有害菌、寄生虫都有抑制作用。所以,菖蒲的香气在道教中代表着正气,以正驱邪,即是菖蒲避邪的原理。直到现在,乡村的夏夜,还有不少老人保持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惯呢。

我的家乡茅山曾经盛产菖蒲。唐代诗人王建的《送顾秀才归丹阳》诗中写道:“江城柳色海门烟,欲到茅山始下船;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茅山的“菖蒲塘”历代都有名气,它隐在大茅峰北陲山峪间的绿树丛中,常年碧叶葱茏。传说汉代隐士费长房在茅山修炼,他医术高超,常有外地病人慕名前来。费公每天要开出很多药方,日积月累,清洗笔砚的池水都染成了黑色,人们便称洗笔的池塘叫“石墨池”。说来也怪,这“石墨池”中竟慢慢长出了菖蒲,且长势旺盛。到底是沾了仙气的,这里的菖蒲,比其他地方的菖蒲叶子短,根茎肥,花、茎芳香四溢,每根生出十二节,极具特性。医家以其根茎入药,不仅能开窍、理气、活血、散风,治疗惊痫癫狂、热病神昏、气闭耳聋、心胸烦闷等病症更是疗效独特,后人遂将“石墨池”改称“菖蒲潭”。为了区分其他地方出产的菖蒲,茅山的菖蒲也被中医药物学上称作“茅菖蒲”。

日月如梭,年华似水,昔日繁盛的“菖蒲潭”已经消失在时光隧道的深处。然而,“茅菖蒲” 并没有随之湮灭,它似乎与这片土地紧连一体,经年的光阴也无法把它们分开。漫过隔世的炎凉,一丛丛“茅菖蒲”在风中舞着孤独曼妙的身姿,花开清冽,一如既往地与山中草木两两相望,坚守着流逝的生命岁月。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紫霞观纪游
下一篇:神树
|

菖 蒲

道教之音 杨莹

2014-06-02 12:04:36

|
菖 蒲
|

五月刚过,水岸边上那些菖蒲郁郁葱葱,细长叶子的分叉处冒出一些绿绿的,细细的,小小的,果实一般的菖蒲花苞。不消几日,花苞变得狭长,像敛翅的玉蝉,透明,柔嫩,映着清澈的水流,看得人满心温情,不能抑制。菖蒲花绽放时,如鸢之尾,似蝶之翅翩舞在绿叶丛间,芳香不绝。白色的花朵有种说不出的超然世外,蓝紫色的美中含着清冷,正像诗歌里形容:“她那小小的心,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的故事。”夏天的绮丽光影便在这纷纷盛开中迷醉、流淌……

菖    蒲

菖蒲两个字,落在纸上有股浓郁的草木味,还隐隐透出一抹幽远的古意。它又名“蒲剑”、“尧韭”,和香蒲、荷花、芦苇一样,生活在有水或是沼泽湿润之处,是传统园林造景中最常见的草本植物。诗句“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描写的就是菖蒲挺水的秀美芳姿。春天的时候,菖蒲从根茎簇生出片片新叶,翠绿,光亮,像一把把笔直的剑。秋来,大片湿地上的芦花似雪,枯荷满目,菖蒲依旧挺拔,碧绿,心甘情愿地委身于水中,安然地守着一方湿地,一丛一丛地映着斜日,衬着冬日的寒烟衰草,直至老去。

说起来,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根似白玉,剑叶青青,恰是谦谦君子的品格,与清雅的幽兰、清淡的素菊、清芬的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因为菖蒲色泽鲜绿、味道清新还能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很早就有人把它当成盆栽种植欣赏。菖蒲从山野走进宅院,亦如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既出得厅堂,又入得厨房,周身散发出的阵阵清冷的幽香。古代书生夜读,总爱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就像在房间藏了个心上人,她绿衣盈袖,屏息凝神,守着如豆的灯火,伴他添凉取暖,为他磨墨添香。灯影忽闪,人影微暗,整个场景轻轻摇动起来,像是一阕阙高古韵致的唐宋年华,在泛黄的卷册里低回婉转,余味深长。读书人的日子里,再也没有比菖蒲作伴更让他念念不忘了,菖蒲就是这么有美人相呀。

每逢端午时节,江南人都会悬一束菖蒲、插几根艾条在门、窗上用来驱邪避秽,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在遥远的古代,更遥远的时光里,菖蒲,作为一种有毒的植物,民间方士称它是“水剑”,可以“斩千邪”。《幼学句解》里说,农历五月五日被称作菖蒲节,人们在这一天争相采插菖蒲。实际上,五月,时序已进入夏季,南方的天气炎热,植物腐烂散发出的瘴气、腐气逐渐增多,人们的暑气、疫病也逐渐增多,在医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总以为这是瘟神、疫鬼作祟所致,而菖蒲又是专门镇妖辟邪的,插几把“水剑”在门楣上,邪气自然会望而却步。按照传统的道教来说,端阳也是地腊日,端阳的底气散发,将那些瘴气蒸了出来。很神奇的是,菖蒲本身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香气,这种香气来自植物体内的挥发油,对多种有害菌、寄生虫都有抑制作用。所以,菖蒲的香气在道教中代表着正气,以正驱邪,即是菖蒲避邪的原理。直到现在,乡村的夏夜,还有不少老人保持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惯呢。

我的家乡茅山曾经盛产菖蒲。唐代诗人王建的《送顾秀才归丹阳》诗中写道:“江城柳色海门烟,欲到茅山始下船;知道君家当瀑布,菖蒲潭在草堂前。”茅山的“菖蒲塘”历代都有名气,它隐在大茅峰北陲山峪间的绿树丛中,常年碧叶葱茏。传说汉代隐士费长房在茅山修炼,他医术高超,常有外地病人慕名前来。费公每天要开出很多药方,日积月累,清洗笔砚的池水都染成了黑色,人们便称洗笔的池塘叫“石墨池”。说来也怪,这“石墨池”中竟慢慢长出了菖蒲,且长势旺盛。到底是沾了仙气的,这里的菖蒲,比其他地方的菖蒲叶子短,根茎肥,花、茎芳香四溢,每根生出十二节,极具特性。医家以其根茎入药,不仅能开窍、理气、活血、散风,治疗惊痫癫狂、热病神昏、气闭耳聋、心胸烦闷等病症更是疗效独特,后人遂将“石墨池”改称“菖蒲潭”。为了区分其他地方出产的菖蒲,茅山的菖蒲也被中医药物学上称作“茅菖蒲”。

日月如梭,年华似水,昔日繁盛的“菖蒲潭”已经消失在时光隧道的深处。然而,“茅菖蒲” 并没有随之湮灭,它似乎与这片土地紧连一体,经年的光阴也无法把它们分开。漫过隔世的炎凉,一丛丛“茅菖蒲”在风中舞着孤独曼妙的身姿,花开清冽,一如既往地与山中草木两两相望,坚守着流逝的生命岁月。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