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文化与心灵慰藉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高真道     时间:2015-01-16 13:43:05      繁體中文版     

 前言: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学什么都应该知道它的作用与意义。这里举个例子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整日钻研学习斩龙术,并且学有所成,可是到最后发现原来根本就没有龙供他实践。“凡是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我们能够了解而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的‘教理’”。对于信仰道教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领悟道家思想,可能终其一生也参不透其中奥秘,品不到其中真味。因此只有悟道,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悟到其真谛和妙处。

作为道教信仰者,当以《道德经》为圣典。只有相信一个无所不能、不生不灭,不动不静,化生万物,生命之源的“道”,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这才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然而这个无形无像的“道”,让人们感到得不是空洞和虚无而是饱满和充实。在道教里就为不同的人设有不同的入门方法,所以在道教的信仰上,圣人就以“神道设教”。也有用“五乘之法”,来开示后人的,即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上士可以万缘定息,一念不生,坐而待成,可以直接体悟大道,即以老庄宗旨为用;也有垂像教化,讲究解释,明其道理,而以此开悟的;也有从守戒、入定、静而生慧开悟;也有从正一符录入门而开悟的;也有从玄门课诵,祈禳忏悔,济生度死道场入门而开悟的。信仰道教的方式有多种,信仰神仙也是信仰“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开始信仰道教的人们,可以从有形有像的方式入门,也可以从清静无为方式入门,也可以从行善积德方式入门,亦可以从诵经方式入门。不论是从感性信仰入门,还是从理性信仰入门,两者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其根本目标都是以“道”为最高、最根本信仰,都是同道之人。

入门之后,需要我们研习诸多历代圣贤、高道们在经典著作中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宝贵的智慧。凭藉圣贤祖师们的智慧,我们走在信仰“道”的大道上,不再迷茫。丰富饱满的内容是我们生活道路的明灯!凭藉经典的智慧与对上苍虔诚的信仰,我们内心不再有痛苦。我们会知道我们活着的人生意义!我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与思想境界,我们的生活会因此更加美好而文明。

一、道教与身心

如何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悟到信仰“道”的妙处?其实这并不玄妙,因为道教义理中,有诸多内容,足以让我们在其中找到答案。

道教为后辈信仰者提供了完整的宇宙观,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在自由的在宇宙中纵横弛骋。我们信仰道教的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让我们知道:万物化生都是由“道”而来;它让我们在信仰上,可以登堂入室而不出其范围;它给予了我们信仰上的方向,从而保证我们在信仰上,不会彷徨迷茫而徘徊。

同时道教中系统完备的养生理论,可以让我们身体与心灵得到健康。道教生命观认为人们不仅是要形体的健康,而且更要精神的健康,道家的生命是永恒的,“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或是一种现象。我们活着,只是“行人”;死了,也只是“归人”。我们为“行人”时,只有做道德的事情,到了为“归人”的时,才可以成为君子,可以得到心灵上的休息。如果我们为“行人”时,不体悟大道,不行善积德,到了成为“归人”时,就会内心不安,只好“扑伏”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活着时,最好将美好的德性显示,而死亡时,只是德性的回归。因此信仰道教的人,只要活着时,多行善事,多做有道德的事情,纵使面对死亡,也会心安理得,心灵亦会得到休息。道教研究的是超越生命的“生”与“死”。如《道德经》所说“死而不亡,谓之寿”一样,因此道教有“性命双修”的理论。其修养原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系统的理论中,还有众多方法,用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要求。如道教“方术”中养生之术就有导引术、服饵、太极、内丹、医术、外丹术、动功、静功等广博,这足以解决人们在修行悟道上“方法”的需求。

对于想超越凡夫俗世的人来说,道教也提供了不少思想方面的内容。如《南华真经》中“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思想,即事物都是齐一的,没有什么长与短,我们没有必要分别太多。如果我们没有太大的分别心,就可以超越人间的是非纠纷。南华真人认为:人们的心胸应该像大鹏一样,在九万里高空中翱翔。所以他在南华真经中第一篇就讲“逍遥游”。还有,南华真人认为两个国家打仗争地盘,就如同在蜗牛角上争世界罢了。《内丹学》上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元神出窍等不同思想境界。在《坐忘论》中也有讲:真观、泰定、绝缘等等不同层次的境界。不过,纵观一切修养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让人们心灵保持清静。只有内心清静,才能真正成为“天下正”,只要做到了内心的清静而正直,只要内心有一个高尚的信仰作为人生目标,那么内心自然充满自信与坦然,面对一切快乐我们都不会沉醉,面对一切困难,我们也不会畏惧,不会悲伤。有着清静正直的心态,我们就不会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了!当然道教的理论有很多,在这里难以详细的讲述。只要我们能深入的了解道教义理,自然会明白我们信仰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为道教义理中,告诉我们有关修养的方法与处事的智慧,以及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二、道教与道德

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道教除了让我们信仰最根本、最高的“道”,还要求我们要做好事,要帮助人。道教主张“济世利人”,“度已度人”。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生存的,它是相互合为一体,道教认为“万物为一体”,认为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到别人,也等于伤了自己。在道教中,信仰很虔诚的人,都是修行很高的人,都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他们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更好的帮助人,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因为有道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会只局限于人类,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主。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认为除了对于人类要有慈悲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也应该慈悲,不能轻易的伤害它们。因此,道教界会积极的为社会做公益事业,会为灾区捐资捐物。同时也会加强自身的建设,让自己所住的道观环境更美好,这也是诸多道教宫观都是风景区的原因,其中有的道观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些风景与文物都是与历代道人的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保护好自然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道德观念用在自然界方面,自然界也会回报给我们人类的!

当然信仰道教的人,都会守道教的戒律,都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道教的五戒,即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第三不得妄言綺语,口是心非;第四戒不得偷盗;第五戒不得淫邪。道教将这五戒,称为“积功归根”五戒。一般信仰道教的人,都应该遵守这些基本的戒律,因为道教认为: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道教认为戒是帮助我们去掉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信仰道教者不守戒律就不能“得道”。故有“不持戒者,道不由得”之论。邱祖说:“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力何能消,岂无功而可受。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反言本教无功。”现在一些人信仰道教常常不遵守道教的清规戒律,不重视道德的修持,却反过来说信仰道教没有什么感应,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是有点可悲!

一个真正信仰道教的人,都会很好的遵守道教的规律,都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与他们相处,他不会伤害到你,他们会给你带来心灵上的智慧,你会感觉到他们内心很安详而宁静。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道德,充满了慈悲与智慧。因为他们信仰“大道”,自然会走在“大道”的路上,而一个走在“大道”上的人,怎么会没有道德呢?当然,我们信仰道教,用不着将手放在《道德经》上宣誓,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家庭、个人的事情,就是算有道德的人了。因为我们会按照道教济世利人的宗旨去行事,我们会将信仰道教的思想付诸于行动。

三、道教与名利

信仰道教会让我们正确看待名利。对名声来说,好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袓。亦或是寄希望于后代,望子成龙。所以,一些人,一生为了名声,付出很多的心血。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很多。而另一些人也有努力,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对名利看得开的人,可以达观人生。而一些看不开名利的人,在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没有得到理想的收获时,觉得好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的看待名呢?人们认为幸福的事情都是幸福的吗?

名声有好有坏,好的可以让人流芳万古,坏的足以让人遗臭万年。好的名声足可以移风易俗,足可以起教化世俗的作用。而坏的名声如果不加以制止,则会对社会有着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名利,可能好多人都会讲,一定要看淡名利,不要去争名夺利。其实这表面上有道理,但实际上讲不通的。如果一味放弃名与利,这不一定是完美的人生态度。名与利,本身没有什么好与坏,只是我们在运用“名”与“利”上能力如何了。为什么呢?因为名与利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使用者的水准高低不同罢了。如果名与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于人,还可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如果一味的逃避名与利,其实这并不是道教的理论。因为“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当一个人有使命出世来做事时,应该不要逃避,而没有使命出来做事时,也不要抱怨怀才不遇。在《道德真经》里也有讲“动善时”之论。即要把握好时机,做事情才能有好的收获。因为好的名声可以成为正义的动力,可以鼓励大家一起奋发向上。如果有大的利益则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更好的改善大家的生活水准,这为什么说“名”与“利”就不好呢?

我们看淡名利,不要被名与利迷住就行了。有的道人刚开始负责管理一点事情时,还可以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而时间久了,有些收获了,受到一些人的赞扬后,自己有了好名声,就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慢慢的,对人也不太客气了,自己也慢慢的骄傲起来了,最后由于自己的骄傲而失败了。其原因就是他们不能像《道德经》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能谨慎的对待事情的开始与结果,就不会有太多的失败。

当然,如果我们没有那个良好的工作位置时,就不要苦苦强求名利。因为道教讲“机缘”。机缘不成熟时,则不要强求,不要抱怨。因为有的事情就像种庄稼一样,如果时间不到,而在茫茫大雪的地上种庄稼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盲目的努力与追求都是枉费精力的。当然机缘成熟时也不要逃避。道教有讲出世与入世的作法。当一个人有入世做事的使命时,就不要逃避,而一个人应该履行出世的使命时,也不要迷茫。因为出世与入世只是道教修行的两种不同方式。只是看每个人的不同机缘罢了,看自己适合哪一种修行方式就选择哪一种修行方式。

当然对于那些虚名与来路不明的利,道教是反对的。对一些沽名钓誉之辈,道教也是反对的。因为道教的“三皈五戒”中就有讲“不得妄语”,即是要让我们不要乱讲话。道教供奉的财神也都是聪明正直的神。其目的是告诫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真正信仰道教的人,知道一位聪明正直之神,不会保佑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发财。好多人心怀不轨,却去求财神保佑自己发财,这样怎么会得到良好的感应呢?所以道教马灵祖说:“何必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

因此正确信仰道教的人,对于名声与利益会正确理智的对待。得到名声、利益不会高兴,失去名与利也不会悲伤。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运用“名”与“利”为人们多做好事。我们只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心态就好,对非份之财物与虚假名声不可贪求。

四、道教与幸福

信仰道教会让我们对生活更乐观。我们道教对于事物的观察,一般都不会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因为道教讲“阴”、“阳”与“和”。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所以,我们做事情也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一个方面,要观察到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究做事情,要合乎情,也要合乎理。要做到合情合理。因为有的事情,表面上看来,可能是不对的,但是它在本质上却是对的。这也是信仰道教的人,不会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般的信仰者都会问或是被问到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主要是看我们心态了。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关系。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所以天堂与地狱,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同样是一件事情,如果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事,结果就不一样。如果心态不好,可能看好的事情也不好,如果心态好,不好的事情也会看成好的。所以信仰道教的人,不会钻牛角尖,自然也会过得开心了。

一个人不高兴,总有多种理由。他们不是因为钻“牛角尖”所致,就是陷入得失之中不可自拔,或者误认为某一关口,就是人生的完结。一个人要高兴,也很容易。容易的核心,归结为一句话:要开心,先“开”心。即跳出心灵的圈套,劈开僵硬的自我,松开紧握的拳头,勇敢地钻出并打碎“牛角尖”。你会感觉天原来这么空,海原来这么阔!不要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好,不要抱怨自己的处境恶劣。换换角度,哪怕简单地松弛一下,就有可能从恶劣的情绪中走出来。

结论

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则有讲“以和为贵”。即希望人们在生活中要和平共处,同时也不像某些个别人的极端思想一样,非要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道教不但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平共处,同时也希望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因为道教讲天、地、人是“三才”,都是“道”所化生。而人只是“三才”中的一位。所以,要求人们要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所以,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特别是信仰道教的人,更是要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另外,道教除了讲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人与人和平共处之外,还希望我们个人在内心里面要做到与自己心灵和平共处,即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一个信仰道教的人,如果自己内心安详而宁静,再加上能与人和平共处,与自然和平共处,这样的人当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所以说,一个正确信仰道教的人,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世界的。如果大家都有一颗和平的心,这个世界当然不会有太多的战争,自然也就和平了。生活中,可能现实与理想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正因为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才显示它的高雅;梅花之所以有傲雪之清香,就是它经历了寒冬。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来这个世界的生活一定会更加文明而美好!

老子认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思想,放之四海皆准。小则可以修之身,修之于家;大则可以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愿我们信仰道教,能更好的认识道教、理解道教,更虔诚的信仰道教,更好的走在信仰道教的大道上。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上一篇:道教生态安全意识发微
下一篇:玉与道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