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

道教之音 陈桂连

2015-10-30 10:40:13

位于江西上饶铅山县境的葛仙山,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海拔1096.3米,主峰群山环抱,诸岭绵延;九脉汇聚,飞瀑流泉;烟雨晴岚,云海变幻;林木蓊郁,翠黛无际;因东汉葛玄修道于此,羽化登真于峰巅,魏晋时乡人即辟筑石庵祭祀奉礼。《葛仙山志》概括山中历史人文,称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此山不仅丹台耸云,山川灵毓,且神仙威名灵响四方,古今称颂!形成有“斋期”开山门、关山门的宗教活动方式,传承道教灵宝派的斋醮科仪内容,曾获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三帝赐封,宋王安石、明费宏、夏言三相登山朝谒瞻礼,历任邑宰循例祭祀。三国以降,香讯盛况如云,道流绵延至今。

一、文化底蕴浑厚的江西铅山县

我这是第三次到铅山县登临葛仙山圣地了。第一次是在1998年11月,那是慕名专程赴境参访。此前1993年5月,铅山县委统战部和宗教局的负责人曾专门到北京,来中国道教协会介绍山中的建设和道教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的情况,使我对葛仙山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第二次赴山,是2000年4月。我在龙虎山中教事完毕,因念旧地友人,忆登山雅趣,即与汪华光先生联络。承他之情亲自带车到鹰潭的宾馆接我,于是转道登山。此次赴山之所以从行,是因2004年5月在江西庐山举办“两岸三地道教界纪念吕祖诞辰1206年”活动,28日我乘间隙再登葛仙山。

铅山县境不仅有道教圣地葛仙山,还有名士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论辩“心”、“理”之学,开一代新学风的“鹅湖书院”。据《铅山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铅山地属闽越,因其地富有铅、铜矿藏,唐时在其地设“铅山场”开采。五代时扩大“铅山场”开采,故于保大十一年(953)升场为县。宋开宝八年(975),铅山县曾直隶京师。这里确曾是骏才辈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从人文的角度,留传至今的佳话有:“隔河二宰相”:指南宋陈康伯和明费宏;“百里三状元”:指北宋刘辉,元李谨斯,明费宏;“一门九进士”:指北宋赵士祁及其子孙八人。从地理的角度,她西接赣地贵溪、弋阳,北连横峰等地;南部紧邻则是闽北崇安、光泽诸县的地域。其地处武夷山脉,物产丰富。铅山县城称“河口镇”,位于铅山县境北部,《辞海》载:河口“镇名,在江西省东部,信江上游”。信江,是江西省境内的五大河流之一,其源于铅山县西北;经县境与域内源自武夷山脉的多股内水汇而成之铅山河,合流而东去鄱阳湖。信江与铅山河交汇处,就是河口镇。古代河口镇是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号称“八省码头”,为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

第一次赴境时老朋友汪华光先生即带着我去转了几处地方。参观了距县城15公里处的“鹅湖书院”,这是儒生重视的圣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廉、陆九渊、陆九龄在此聚会,高谈阔论,各自发表高见,相互研讨学问。发挥古圣先贤的文章奥意。也许这就是今天学者们所谓研讨会的启端吧?其后信州刺史杨汝砺在此筑“四贤祠”以为纪念。淳佑十年(1250),朝廷命名其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因其地旧名而称“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仪门、右礼门。建筑共六进:头门为第一进建筑;青石牌坊,上题有“斯文宗主”四字;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旁各有一碑亭;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廊;会元堂五楹;御书楼及东西两廊读书号房各20楹。建国后1957年、1983年均有国家拨款重修。1959年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县城中“河口古街”。河口镇之“古街”道由东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街道平均宽6米。路面用长青条麻石铺砌而成,石铺路面上布满了车辙。“古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450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由于年久失修已呈破败之象,急需保护。记得当年由铅山回京,曾与汪华光先生两人合写一篇题为《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的沉思》的文章,也不记得曾在哪一个刊物上发表过,其中记载有这条古街道的沧桑。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那街道上的青麻石铺就的路面中间,早已留下深深的车辙,建筑的木栅构图、门框石料的镂刻工艺,都在告诉人们这座古镇的年轮、历史、文化和她在过去商贸经济中的地位和辉煌。”其后,无论是实地还是在电视中看到介绍古建筑群时,我都能想起这条“河口古街”。

汪华光先生带我参观的第三处地方最使人感动。人们一定都不会忘记1998年那场大洪水。第一次到铅山就是那年的秋天,洪水肆虐后自然灾害的景象仍在。“水”之威力真是难以想象,县城中一棵数人合抱庞大的古老千年榕树,竟被平地移出数千米距离!更使人感动之处在于,其时政府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将这株庞大的千年“老树精”从泥淖中扶正起来,还请到数位著名的林木专家为其会诊开方。专家因其遭洪水冲刷,有伤根本,所以修整了底层累赘的枝节,而在大树的枝枝岔岔上下各处,也象人生病时输液似地挂满了营养瓶和输液管。专家说,这是为这株千年古木扶正固本,实其元气,促其生机焕发的较好办法。由此使我看到铅山县境虽然地处山区,但是人民仍保持着古老的纯朴、淳厚、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认识,意识到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对象,应该和谐共存,同样需要包容、互助、关怀精神,这是当代人类最需要具备的重要意识,铅山人拥有这种自然纯朴的真爱。

第二次到铅山是春天,记得那次鹰潭市原宗教局副局长吴更生先生夫妇也随同前往。当年铅山县委统战部和政府宗教局的几位负责人,都陪我去登葛仙山。其时葛仙山玉虚观的寮房客舍已经建起,观前两口“龙眼井”中间位置的“龙舌池”正在清淤整修。这葛仙山真是奇特:峰岭绵延盘曲,仿佛巨龙的身躯,而葛仙山主峰即似巨龙之首部。那“龙舌池”也真怪得出奇,独生一块白色长长的玉石,真似蛟龙伸出的舌头。池畔有井左右两口是谓龙眼,其上殿宇仿佛巨龙抬起的额头,那太极殿就是龙角生出的位置。太极殿左右两座峰岭上,已由独具匠心的建设者们,按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的图式,树立起九十五块精美的石碑,碑文均为山中古碑石刻的原文,而由当代国中书画名家圣手亲书墨宝,更加烘托起胜地古观之文化氛围。那一次登山归来感觉心情更是特别的好,所以后来铅山县委统战部编辑出版《葛仙山志》要我完成一篇《序言》,其中我表白登山时的心情:“拾阶山径,花香醉人,满山的映山红和很多叫不上名的花木,都绽开花蕊,摇着身姿,仿佛也欢迎我这玄门后人来山参访。清风徐来,更觉神清气爽!”

葛仙山是常挂我心中的一处圣地,乘隙登临之心则常常有之。当真的有了空闲,有了机会的时候,当然会被我牢牢抓紧了。2004年5月28日下午,友人冯春生夫妇驾起他们的私家车即下庐山,经九江赴上饶铅山县。一路风尘,行程四百余公里,四个多小时,至夜晚九时之后到达县城。老朋友和政府的领导们在晚餐后,特别将我们安排于“铅山宾馆”居住。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

    道教之音 陈桂连

    2015-10-30 10:40:13

    |
    登山忘俗·临水怀古—三登葛仙山有感
    |

    位于江西上饶铅山县境的葛仙山,方圆十余平方公里,海拔1096.3米,主峰群山环抱,诸岭绵延;九脉汇聚,飞瀑流泉;烟雨晴岚,云海变幻;林木蓊郁,翠黛无际;因东汉葛玄修道于此,羽化登真于峰巅,魏晋时乡人即辟筑石庵祭祀奉礼。《葛仙山志》概括山中历史人文,称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此山不仅丹台耸云,山川灵毓,且神仙威名灵响四方,古今称颂!形成有“斋期”开山门、关山门的宗教活动方式,传承道教灵宝派的斋醮科仪内容,曾获唐懿宗、宋徽宗、宋理宗三帝赐封,宋王安石、明费宏、夏言三相登山朝谒瞻礼,历任邑宰循例祭祀。三国以降,香讯盛况如云,道流绵延至今。

    一、文化底蕴浑厚的江西铅山县

    我这是第三次到铅山县登临葛仙山圣地了。第一次是在1998年11月,那是慕名专程赴境参访。此前1993年5月,铅山县委统战部和宗教局的负责人曾专门到北京,来中国道教协会介绍山中的建设和道教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的情况,使我对葛仙山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第二次赴山,是2000年4月。我在龙虎山中教事完毕,因念旧地友人,忆登山雅趣,即与汪华光先生联络。承他之情亲自带车到鹰潭的宾馆接我,于是转道登山。此次赴山之所以从行,是因2004年5月在江西庐山举办“两岸三地道教界纪念吕祖诞辰1206年”活动,28日我乘间隙再登葛仙山。

    铅山县境不仅有道教圣地葛仙山,还有名士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论辩“心”、“理”之学,开一代新学风的“鹅湖书院”。据《铅山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铅山地属闽越,因其地富有铅、铜矿藏,唐时在其地设“铅山场”开采。五代时扩大“铅山场”开采,故于保大十一年(953)升场为县。宋开宝八年(975),铅山县曾直隶京师。这里确曾是骏才辈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从人文的角度,留传至今的佳话有:“隔河二宰相”:指南宋陈康伯和明费宏;“百里三状元”:指北宋刘辉,元李谨斯,明费宏;“一门九进士”:指北宋赵士祁及其子孙八人。从地理的角度,她西接赣地贵溪、弋阳,北连横峰等地;南部紧邻则是闽北崇安、光泽诸县的地域。其地处武夷山脉,物产丰富。铅山县城称“河口镇”,位于铅山县境北部,《辞海》载:河口“镇名,在江西省东部,信江上游”。信江,是江西省境内的五大河流之一,其源于铅山县西北;经县境与域内源自武夷山脉的多股内水汇而成之铅山河,合流而东去鄱阳湖。信江与铅山河交汇处,就是河口镇。古代河口镇是著名的商贸集散地,号称“八省码头”,为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

    第一次赴境时老朋友汪华光先生即带着我去转了几处地方。参观了距县城15公里处的“鹅湖书院”,这是儒生重视的圣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廉、陆九渊、陆九龄在此聚会,高谈阔论,各自发表高见,相互研讨学问。发挥古圣先贤的文章奥意。也许这就是今天学者们所谓研讨会的启端吧?其后信州刺史杨汝砺在此筑“四贤祠”以为纪念。淳佑十年(1250),朝廷命名其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因其地旧名而称“鹅湖书院”。书院建筑背山面畈,占地约5400平方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修建后基本布局为:院墙前临照塘,墙内左仪门、右礼门。建筑共六进:头门为第一进建筑;青石牌坊,上题有“斯文宗主”四字;泮池,池上有雕栏石拱桥,泮池两旁各有一碑亭;仪门三楹,两翼有庑廊;会元堂五楹;御书楼及东西两廊读书号房各20楹。建国后1957年、1983年均有国家拨款重修。1959年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县城中“河口古街”。河口镇之“古街”道由东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街道平均宽6米。路面用长青条麻石铺砌而成,石铺路面上布满了车辙。“古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450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由于年久失修已呈破败之象,急需保护。记得当年由铅山回京,曾与汪华光先生两人合写一篇题为《历史·地域·经济文化的沉思》的文章,也不记得曾在哪一个刊物上发表过,其中记载有这条古街道的沧桑。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那街道上的青麻石铺就的路面中间,早已留下深深的车辙,建筑的木栅构图、门框石料的镂刻工艺,都在告诉人们这座古镇的年轮、历史、文化和她在过去商贸经济中的地位和辉煌。”其后,无论是实地还是在电视中看到介绍古建筑群时,我都能想起这条“河口古街”。

    汪华光先生带我参观的第三处地方最使人感动。人们一定都不会忘记1998年那场大洪水。第一次到铅山就是那年的秋天,洪水肆虐后自然灾害的景象仍在。“水”之威力真是难以想象,县城中一棵数人合抱庞大的古老千年榕树,竟被平地移出数千米距离!更使人感动之处在于,其时政府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将这株庞大的千年“老树精”从泥淖中扶正起来,还请到数位著名的林木专家为其会诊开方。专家因其遭洪水冲刷,有伤根本,所以修整了底层累赘的枝节,而在大树的枝枝岔岔上下各处,也象人生病时输液似地挂满了营养瓶和输液管。专家说,这是为这株千年古木扶正固本,实其元气,促其生机焕发的较好办法。由此使我看到铅山县境虽然地处山区,但是人民仍保持着古老的纯朴、淳厚、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认识,意识到人与自然万物都是平等的对象,应该和谐共存,同样需要包容、互助、关怀精神,这是当代人类最需要具备的重要意识,铅山人拥有这种自然纯朴的真爱。

    第二次到铅山是春天,记得那次鹰潭市原宗教局副局长吴更生先生夫妇也随同前往。当年铅山县委统战部和政府宗教局的几位负责人,都陪我去登葛仙山。其时葛仙山玉虚观的寮房客舍已经建起,观前两口“龙眼井”中间位置的“龙舌池”正在清淤整修。这葛仙山真是奇特:峰岭绵延盘曲,仿佛巨龙的身躯,而葛仙山主峰即似巨龙之首部。那“龙舌池”也真怪得出奇,独生一块白色长长的玉石,真似蛟龙伸出的舌头。池畔有井左右两口是谓龙眼,其上殿宇仿佛巨龙抬起的额头,那太极殿就是龙角生出的位置。太极殿左右两座峰岭上,已由独具匠心的建设者们,按河图洛书、太极八卦的图式,树立起九十五块精美的石碑,碑文均为山中古碑石刻的原文,而由当代国中书画名家圣手亲书墨宝,更加烘托起胜地古观之文化氛围。那一次登山归来感觉心情更是特别的好,所以后来铅山县委统战部编辑出版《葛仙山志》要我完成一篇《序言》,其中我表白登山时的心情:“拾阶山径,花香醉人,满山的映山红和很多叫不上名的花木,都绽开花蕊,摇着身姿,仿佛也欢迎我这玄门后人来山参访。清风徐来,更觉神清气爽!”

    葛仙山是常挂我心中的一处圣地,乘隙登临之心则常常有之。当真的有了空闲,有了机会的时候,当然会被我牢牢抓紧了。2004年5月28日下午,友人冯春生夫妇驾起他们的私家车即下庐山,经九江赴上饶铅山县。一路风尘,行程四百余公里,四个多小时,至夜晚九时之后到达县城。老朋友和政府的领导们在晚餐后,特别将我们安排于“铅山宾馆”居住。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