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

缙云县杜光庭学术研讨会 胡振武

2011-01-03 15:08:55

摘要:本文探讨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杜光庭,唐末五代时处州缙云人。时人称他“宝玉大圭”,是前无古人的评价。他被封为“道门领袖”,在道教人物中是唯一的,时人称他“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他被封为传真天师,是道教史上不多几位非张姓天师之一,他是道教宣传家。他被赐号“广成先生”,有帝王老师之誉。时人称他“山中宰相”,历史上只有陶弘景和他并称。他被封为上柱国蔡国公,国公是最高爵位,道士中只有叶法善可比;上柱国是最尊贵勋号,道士中无人可比。他的主要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确立他在道教理论史、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是道教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另一主要著作《太上黄箓斋仪》,对斋醮科仪作了非凡的规范,后世遵行莫敢越。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介绍道教仙境,他是地理学家。他的《虬髯客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不衰。他是唐代传奇小说的重要作家代表,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先河。他的多部作品显示他“博学善属文”的文学修养,他是文学家。他是诗人,《全唐诗》第854卷是他的诗卷,有人称他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齐肩。他的《历代崇道记》是道教史实资料,他也是历史学家。《宣和书谱》称他的楷书“迈往绝人”,“得烟霞气味”,如此评价独一无二。他又是书法家,文字学家,写有《隶书解》。《广成先生玉函经》是他的医学代表作,用歌诀记述诊脉要点。他还强调修道先修心,理国先理身,长生之道全在养神守气。他是医学家、气功学家、心理学家。他创建道教音乐韵曲“广成韵”,以配合斋醮行道。以道号命名乐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他也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指挥家。

关键词:杜光庭,名望,实绩,唐末五代,缙云,道教,探讨 

杜光庭(850-933),处州(今浙江丽水市)缙云人。他大名鼎鼎,是入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中国历史上200多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是入选《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浙江籍古代50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杜光庭是缙云的光荣,丽水的光荣,浙江的光荣,中国的光荣。杜光庭的思想、成就、贡献,日益被国内外的人们和学者专家所重视。深入探讨和研究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有助于提高缙云的知名度,提高丽水的知名度,并在如今关注实惠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发挥有益作用。

杜光庭处在唐末五代时期,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作宏富,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大的贡献。

宝玉大圭。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方干(?-约888)对杜光庭的评价:“此宗庙中宝玉大圭也。”([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预言杜光庭要被朝廷所重用,如同宗庙中的宝玉大圭。大圭是瑞玉礼器,符信之物,国有大事时为帝王天子所倚重。方干很可能是杜光庭的老师,如此评价学生,非有过人的慧眼不可。这样的评价是前无古人的。杜光庭的家境比较好,比较富有,比较有文化教养,属书香门第,藏书丰富。他说:“予初学于上庠,而国子监书籍皆备。”([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刚读上庠(大学)时,家里就已备齐了国子监(国学)要求必读的书籍。缙云是教育机构建立比较早而且比较完善的县份,唐开元年间(713-741)就设立了县学。上元元年(760)著名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重修孔庙,改善了学习环境。缙云教育环境一直优于周边地区,教育水平高于周边地区。他又说,“先读天文神仙之书,次览经史子集”。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但他把天文神仙之书置于先读的位置。这跟缙云又是道教胜地,道教气氛非常浓郁有关。仙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九洞天,叫仙都祈仙洞天。自古传说黄帝在此铸鼎炼丹、觞百神、骑龙飞升。天宝七年(748)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敕封缙云山为仙都山,敕建黄帝祠宇。缙云自古就是我国道教的江南活动中心。大约从东汉末期起,就相继有术士、道士、文士来此活动,其中著名的文人有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李邕(678-747,唐书法家)、李白(701-762,唐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唐大诗人)、段成式(?-863,唐文学家)、皮日休(约834-约883,唐文学家)、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等,著名的道士有葛玄(164-244,太极仙翁,三国东吴道士)、葛洪(284-364,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茅山宗创始人)、周景复(唐道士)、刘处静(唐道士)等。他又说:“一月之内,分布定日而习之,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游息。凡五事,每月各六日,如此不五七年,经史备熟。”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时间合理,学习方法的当。富足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背景,秀美的人文山川,合理的学习方法,勤奋的个人素养,共同切磋磨砺成宝玉大圭,为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兴趣带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学习,以适当方法学习,保持学习热情和后劲,增强学习的效率,这是杜光庭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

道门领袖。这是唐僖宗李儇(862-888)给杜光庭的封号。“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门领袖这个封号,在中国道教史上,在道教人物中,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可见杜光庭的名望之高。杜光庭在唐懿宗李漼(860-873在位)万言科选士时,试其艺不中,乃奋然入道,师事天台山道士应夷节(810-894),成为司马承桢(647或655-735,唐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四代宗师,第一代陶弘景,二代王远知,三代潘师正)的五传弟子(司马承桢传薛季昌,薛传田良逸,田传冯惟良,冯传应夷节,应传杜光庭)。他说:“从师祗拟寻司马。”他入道之初就下定决心,起点要高,师法要上,志趣超迈,要恭敬寻找司马承桢那样道德高深的师父,而应夷节正是司马承桢的四传弟子,当时天台山释道两旺,两教交流,典籍丰富,他得以充分学习,使自己的道法教理水平迅速提高。他不仅从经籍书本上探求,而且从实地实物上考察,游历考察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许多地方,直达道教的发源地四川鹤鸣山。一边游历,一边搜集整理编撰道教典籍,振兴道教,弘扬道教。潘尊师在向唐僖宗推荐杜光庭时,评价说:“其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认为,掌教之士“非光庭不可。”([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杜光庭受封为道门领袖,“当时推服,皆曰: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时人又称他“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页)。他还任“上都太清宫内供奉”(《宣和书谱》),能在皇帝身边供职,能在皇宫中自由走动,地位相当高。杜光庭一生以弘道为使命,既贯通道教诸派,又融合儒佛道三教,对道教进行改革创新,推动道教的发展。他编撰大量的道教典籍和诗文。《道藏》中有二十七种,二百多卷,《全唐文》中有文三百二十篇,《全唐诗》有诗二十余首。[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称他“有文千余卷,皆本无为之旨。”《道藏》称他“广成先生深于古经,致力于教门,不浅浅也”,“所以著书立言,各有经据,天下后世,无不遵行。”“天下羽襡永远受其赐。”杜光庭对道教的贡献巨大,无愧于“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扶宗立教,天下第一”的评价,无愧于“道门领袖”的封号。《广成集》十七卷中收录的给皇帝的表章、为王公大臣信道民众所作的醮词,也证明杜光庭的“道门领袖”地位。

传真天师。这是前蜀后主王衍给杜光庭的封号:“传真天师兼崇真馆大学士”(《十国春秋》卷四十七)。道教张道陵(34-156)始称天师,其后裔嫡传子孙世袭“张天师”的封号。非张姓道士得天师封号者寥寥无几。张道陵许逊(239-374晋道士,传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邱弘济、葛玄并称四大天师。北天师道创始者寇谦之(365-448北魏道士)称天师,南天师道改革者,整理编撰三洞经书的陆修静称天师。杜光庭也整理编撰了大量的道教典籍,无愧于称传真天师。唐僖宗则封他为弘教大师(《历代崇道记》)。他是道教宣传家。杜天师在道门中威望很高,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建福宫和浙江省缙云县历山骑龙宫都供奉他的神像。

广成先生。这是唐僖宗赐给杜光庭的号。“僖宗召而问之,一见大悦,遂令披戴,仍赐紫衣,号曰广成先生。”(《五代史补》卷一)又是前蜀高祖皇帝王建(847-918)赐给杜光庭的号,“蜀主建初赐号广德先生,又欲优于名秩,……于是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广成子是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千里迢迢访问广成子,问以至道之要,相当于黄帝的老师。因而广成先生是高贵的尊称,有帝王老师之誉。唐僖宗、前蜀先主王建,后主王衍都向杜光庭问以治国之策,“盖光庭非止善辞藻而已,有经国之大才。”(《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王建曾特命杜光庭为皇子师、太子师,杜光庭当过前蜀后主王衍的老师。王建曾说:“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表示对杜光庭的经国大才相当满意。

山中宰相。这是当时人们对杜光庭的崇高评价。杜光庭虽然是道士,隐居青城山,但参与前蜀朝廷的政事,充当蜀主王建的顾问。“光庭博学,善属文,蜀主重之,颇与议政事。”(《资治通鉴》卷二七一)蜀主王建及大臣经常向他咨询,“建用张格,乃唐相濬之子,其才术高于时而于故实未通,治蜀初,小大事,每令咨禀”,皇子,宰相及大臣还拜他为师,“相国徐光溥志学之年执弟子礼事之。”(《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这是因为杜光庭博学多才,又有辅佐唐僖宗的经历和经验。蜀后王衍封他为崇真馆大学士,说明了他博学的学位,山中宰相的资格。在历史上,可以比美的是,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陶弘景隐居茅山,梁武帝萧衍(464-549)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是梁武帝的顾问和国务参事。山中宰相,就是身处山林,心思天下,不要官职,不要薪俸,谢绝名利,只做实事、做经国大事的高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

    缙云县杜光庭学术研讨会 胡振武

    2011-01-03 15:08:55

    |
    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
    |

    摘要:本文探讨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杜光庭,唐末五代时处州缙云人。时人称他“宝玉大圭”,是前无古人的评价。他被封为“道门领袖”,在道教人物中是唯一的,时人称他“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扶宗立教,天下第一”。他被封为传真天师,是道教史上不多几位非张姓天师之一,他是道教宣传家。他被赐号“广成先生”,有帝王老师之誉。时人称他“山中宰相”,历史上只有陶弘景和他并称。他被封为上柱国蔡国公,国公是最高爵位,道士中只有叶法善可比;上柱国是最尊贵勋号,道士中无人可比。他的主要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确立他在道教理论史、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是道教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另一主要著作《太上黄箓斋仪》,对斋醮科仪作了非凡的规范,后世遵行莫敢越。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介绍道教仙境,他是地理学家。他的《虬髯客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不衰。他是唐代传奇小说的重要作家代表,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先河。他的多部作品显示他“博学善属文”的文学修养,他是文学家。他是诗人,《全唐诗》第854卷是他的诗卷,有人称他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齐肩。他的《历代崇道记》是道教史实资料,他也是历史学家。《宣和书谱》称他的楷书“迈往绝人”,“得烟霞气味”,如此评价独一无二。他又是书法家,文字学家,写有《隶书解》。《广成先生玉函经》是他的医学代表作,用歌诀记述诊脉要点。他还强调修道先修心,理国先理身,长生之道全在养神守气。他是医学家、气功学家、心理学家。他创建道教音乐韵曲“广成韵”,以配合斋醮行道。以道号命名乐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他也是音乐家、表演艺术家、指挥家。

    关键词:杜光庭,名望,实绩,唐末五代,缙云,道教,探讨 

    杜光庭(850-933),处州(今浙江丽水市)缙云人。他大名鼎鼎,是入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中国历史上200多位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是入选《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浙江籍古代50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杜光庭是缙云的光荣,丽水的光荣,浙江的光荣,中国的光荣。杜光庭的思想、成就、贡献,日益被国内外的人们和学者专家所重视。深入探讨和研究杜光庭的名望和实绩,有助于提高缙云的知名度,提高丽水的知名度,并在如今关注实惠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发挥有益作用。

    杜光庭处在唐末五代时期,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作宏富,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大的贡献。

    宝玉大圭。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方干(?-约888)对杜光庭的评价:“此宗庙中宝玉大圭也。”([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预言杜光庭要被朝廷所重用,如同宗庙中的宝玉大圭。大圭是瑞玉礼器,符信之物,国有大事时为帝王天子所倚重。方干很可能是杜光庭的老师,如此评价学生,非有过人的慧眼不可。这样的评价是前无古人的。杜光庭的家境比较好,比较富有,比较有文化教养,属书香门第,藏书丰富。他说:“予初学于上庠,而国子监书籍皆备。”([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刚读上庠(大学)时,家里就已备齐了国子监(国学)要求必读的书籍。缙云是教育机构建立比较早而且比较完善的县份,唐开元年间(713-741)就设立了县学。上元元年(760)著名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重修孔庙,改善了学习环境。缙云教育环境一直优于周边地区,教育水平高于周边地区。他又说,“先读天文神仙之书,次览经史子集”。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但他把天文神仙之书置于先读的位置。这跟缙云又是道教胜地,道教气氛非常浓郁有关。仙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九洞天,叫仙都祈仙洞天。自古传说黄帝在此铸鼎炼丹、觞百神、骑龙飞升。天宝七年(748)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敕封缙云山为仙都山,敕建黄帝祠宇。缙云自古就是我国道教的江南活动中心。大约从东汉末期起,就相继有术士、道士、文士来此活动,其中著名的文人有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李邕(678-747,唐书法家)、李白(701-762,唐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唐大诗人)、段成式(?-863,唐文学家)、皮日休(约834-约883,唐文学家)、陆龟蒙(?-约881,唐文学家)等,著名的道士有葛玄(164-244,太极仙翁,三国东吴道士)、葛洪(284-364,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茅山宗创始人)、周景复(唐道士)、刘处静(唐道士)等。他又说:“一月之内,分布定日而习之,一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为文,四日记故事,五日游息。凡五事,每月各六日,如此不五七年,经史备熟。”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时间合理,学习方法的当。富足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背景,秀美的人文山川,合理的学习方法,勤奋的个人素养,共同切磋磨砺成宝玉大圭,为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兴趣带动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学习,以适当方法学习,保持学习热情和后劲,增强学习的效率,这是杜光庭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

    道门领袖。这是唐僖宗李儇(862-888)给杜光庭的封号。“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门领袖这个封号,在中国道教史上,在道教人物中,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可见杜光庭的名望之高。杜光庭在唐懿宗李漼(860-873在位)万言科选士时,试其艺不中,乃奋然入道,师事天台山道士应夷节(810-894),成为司马承桢(647或655-735,唐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四代宗师,第一代陶弘景,二代王远知,三代潘师正)的五传弟子(司马承桢传薛季昌,薛传田良逸,田传冯惟良,冯传应夷节,应传杜光庭)。他说:“从师祗拟寻司马。”他入道之初就下定决心,起点要高,师法要上,志趣超迈,要恭敬寻找司马承桢那样道德高深的师父,而应夷节正是司马承桢的四传弟子,当时天台山释道两旺,两教交流,典籍丰富,他得以充分学习,使自己的道法教理水平迅速提高。他不仅从经籍书本上探求,而且从实地实物上考察,游历考察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许多地方,直达道教的发源地四川鹤鸣山。一边游历,一边搜集整理编撰道教典籍,振兴道教,弘扬道教。潘尊师在向唐僖宗推荐杜光庭时,评价说:“其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认为,掌教之士“非光庭不可。”([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杜光庭受封为道门领袖,“当时推服,皆曰: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时人又称他“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册8页)。他还任“上都太清宫内供奉”(《宣和书谱》),能在皇帝身边供职,能在皇宫中自由走动,地位相当高。杜光庭一生以弘道为使命,既贯通道教诸派,又融合儒佛道三教,对道教进行改革创新,推动道教的发展。他编撰大量的道教典籍和诗文。《道藏》中有二十七种,二百多卷,《全唐文》中有文三百二十篇,《全唐诗》有诗二十余首。[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上称他“有文千余卷,皆本无为之旨。”《道藏》称他“广成先生深于古经,致力于教门,不浅浅也”,“所以著书立言,各有经据,天下后世,无不遵行。”“天下羽襡永远受其赐。”杜光庭对道教的贡献巨大,无愧于“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扶宗立教,天下第一”的评价,无愧于“道门领袖”的封号。《广成集》十七卷中收录的给皇帝的表章、为王公大臣信道民众所作的醮词,也证明杜光庭的“道门领袖”地位。

    传真天师。这是前蜀后主王衍给杜光庭的封号:“传真天师兼崇真馆大学士”(《十国春秋》卷四十七)。道教张道陵(34-156)始称天师,其后裔嫡传子孙世袭“张天师”的封号。非张姓道士得天师封号者寥寥无几。张道陵许逊(239-374晋道士,传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邱弘济、葛玄并称四大天师。北天师道创始者寇谦之(365-448北魏道士)称天师,南天师道改革者,整理编撰三洞经书的陆修静称天师。杜光庭也整理编撰了大量的道教典籍,无愧于称传真天师。唐僖宗则封他为弘教大师(《历代崇道记》)。他是道教宣传家。杜天师在道门中威望很高,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建福宫和浙江省缙云县历山骑龙宫都供奉他的神像。

    广成先生。这是唐僖宗赐给杜光庭的号。“僖宗召而问之,一见大悦,遂令披戴,仍赐紫衣,号曰广成先生。”(《五代史补》卷一)又是前蜀高祖皇帝王建(847-918)赐给杜光庭的号,“蜀主建初赐号广德先生,又欲优于名秩,……于是封蔡国公,进号广成先生。”(《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广成子是轩辕时人,隐居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千里迢迢访问广成子,问以至道之要,相当于黄帝的老师。因而广成先生是高贵的尊称,有帝王老师之誉。唐僖宗、前蜀先主王建,后主王衍都向杜光庭问以治国之策,“盖光庭非止善辞藻而已,有经国之大才。”(《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王建曾特命杜光庭为皇子师、太子师,杜光庭当过前蜀后主王衍的老师。王建曾说:“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表示对杜光庭的经国大才相当满意。

    山中宰相。这是当时人们对杜光庭的崇高评价。杜光庭虽然是道士,隐居青城山,但参与前蜀朝廷的政事,充当蜀主王建的顾问。“光庭博学,善属文,蜀主重之,颇与议政事。”(《资治通鉴》卷二七一)蜀主王建及大臣经常向他咨询,“建用张格,乃唐相濬之子,其才术高于时而于故实未通,治蜀初,小大事,每令咨禀”,皇子,宰相及大臣还拜他为师,“相国徐光溥志学之年执弟子礼事之。”(《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这是因为杜光庭博学多才,又有辅佐唐僖宗的经历和经验。蜀后王衍封他为崇真馆大学士,说明了他博学的学位,山中宰相的资格。在历史上,可以比美的是,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陶弘景隐居茅山,梁武帝萧衍(464-549)屡加礼聘,并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是梁武帝的顾问和国务参事。山中宰相,就是身处山林,心思天下,不要官职,不要薪俸,谢绝名利,只做实事、做经国大事的高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