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张金涛

2015-11-11 10:18:11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正一派的授箓,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1. 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桃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2. 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50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90 年代初已中断了40 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传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传授经箓,要求箓生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正一派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科书,也是围绕《道德经》展开。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3. 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必须同时授戒。道教戒律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检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戒律很多,且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宗派之间内容又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诫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 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率领下在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孝、慈、俭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4. 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

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便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五年得进一将军;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

再次,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道教教团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被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当代恢复授箓传度的现实意义

授箓作为道教正一派的传统科仪,其恢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内的团结和统一。法有法品,箓有箓牒,教内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对方的师承、门派及职级。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余年来维持了团结和统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宫观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异,会影响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规范和统一,不利于道教事业的发展。

其次,恢复正一派授箓制度,有利于党和政府对道教事务的管理。当前,正一派有居宫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也存在其他一些较复杂情况。恢复授箓,有助于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再次,道士授箓是对道士自身修养的一种促进。箓生通过授箓,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同时也激发起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肃穆道仪、振兴道风,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正一派授箓存在的问题和对传统科仪的改革

从1991 年首次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算起,至今已有24 年,应该说,授箓制度不断健全,科仪程序不断完善,箓坛管理不断加强,箓生素质不断提高,道教正一派的道风道貌也不断改观。但是,也应该看到,道教正一派授箓制度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少数宫观组织不遵祖制,私相授箓,甚至有的还自封“天师”,不按《天坛玉格》,也不细究原有的宗枝字辈,无形中打乱了整个正一派的传承法度,引起了混乱和分裂。其二是某些人假冒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名义,以代办传度和授箓、举办所谓培训班的名义,招摇撞骗,收取高额费用。虽然龙虎山道教协会已在网络上发表了严正声明,但仍然未能断绝。其三是内地授箓名额仍有各种限制,尤其是少数北方省份,甚至不承认正一派道士身份。其四是内地与海外弟子因授箓次数不同,海外多、内地少,逐渐形成发展不均衡、品秩悬殊的情况。根据中国道教协会2001年发布的《关于正一派授箓的规定》,目前海外箓生已有很多人得到升授和加授,而内地箓生仅进行过一次升授。

再就是关于对传统授箓科仪的改革。笔者认为,改革应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简而言之,就是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领导,防止各行其是。对经文箓牒,应保持道教传统,同时突出其爱国爱教的思想精华。还有一个宗枝门派整合的问题,应通过授箓增强团结,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谱系。

(作者张金涛,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

    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张金涛

    2015-11-11 10:18:11

    |
    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2)
    |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正一派的授箓,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1. 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桃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2. 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50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90 年代初已中断了40 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传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传授经箓,要求箓生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正一派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科书,也是围绕《道德经》展开。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3. 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必须同时授戒。道教戒律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检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戒律很多,且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宗派之间内容又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诫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 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率领下在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孝、慈、俭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4. 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

    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便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五年得进一将军;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

    再次,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道教教团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被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当代恢复授箓传度的现实意义

    授箓作为道教正一派的传统科仪,其恢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内的团结和统一。法有法品,箓有箓牒,教内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对方的师承、门派及职级。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余年来维持了团结和统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宫观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异,会影响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规范和统一,不利于道教事业的发展。

    其次,恢复正一派授箓制度,有利于党和政府对道教事务的管理。当前,正一派有居宫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也存在其他一些较复杂情况。恢复授箓,有助于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再次,道士授箓是对道士自身修养的一种促进。箓生通过授箓,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同时也激发起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肃穆道仪、振兴道风,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正一派授箓存在的问题和对传统科仪的改革

    从1991 年首次恢复对海外弟子授箓算起,至今已有24 年,应该说,授箓制度不断健全,科仪程序不断完善,箓坛管理不断加强,箓生素质不断提高,道教正一派的道风道貌也不断改观。但是,也应该看到,道教正一派授箓制度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少数宫观组织不遵祖制,私相授箓,甚至有的还自封“天师”,不按《天坛玉格》,也不细究原有的宗枝字辈,无形中打乱了整个正一派的传承法度,引起了混乱和分裂。其二是某些人假冒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名义,以代办传度和授箓、举办所谓培训班的名义,招摇撞骗,收取高额费用。虽然龙虎山道教协会已在网络上发表了严正声明,但仍然未能断绝。其三是内地授箓名额仍有各种限制,尤其是少数北方省份,甚至不承认正一派道士身份。其四是内地与海外弟子因授箓次数不同,海外多、内地少,逐渐形成发展不均衡、品秩悬殊的情况。根据中国道教协会2001年发布的《关于正一派授箓的规定》,目前海外箓生已有很多人得到升授和加授,而内地箓生仅进行过一次升授。

    再就是关于对传统授箓科仪的改革。笔者认为,改革应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简而言之,就是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领导,防止各行其是。对经文箓牒,应保持道教传统,同时突出其爱国爱教的思想精华。还有一个宗枝门派整合的问题,应通过授箓增强团结,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谱系。

    (作者张金涛,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