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2)

博客 秩名

2011-02-05 16:56:50

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庄子的这些看法,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而不是到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或天国中去寻求美,这对后世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天地”何以会有美呢?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因为“天地之美”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庄子站在泛神论的立场上,热烈赞颂了天地的自然无为,认为那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游心”于那自然无为地产生出万物的“道”,体验“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之作为人世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而劳苦奔波,这样人世的生活也就像天地那样“有大美”,“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美,看似玄虚,实际上恰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朴素而深刻地抓住了美之为美的根本特征,包含着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这种自然无为,正是自由。渴望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的庄子及其后学,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看不到自由,却从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上看到了他们所梦寐以求的自由,并认为这就是“天地”的“大美”之所在,而热烈地加以讴歌。他们从自然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类生活只要像“天地”那样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就可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获得最高的美。《庄子》中多次描写了“真人”、“圣人”、“神人”等因为懂得和实行了“天地”的自然无为之道而达到的人生境界。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也就是以个体人格自由的实现为美。这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我认为也是我们理解庄子美学的关键。

其次,庄子特别崇尚“真”,至为喜爱不事人工雕饰的天然的美,深恶一切虚伪做作的东西。这里的“真”(真美、天然之美),主要是指人性、人情、人的心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顺乎本性的美。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同人的生命的自然发展相一致,“不失其性命之情”。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牺牲这一目的去追求其他外在的目的就是愚蠢的。所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的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的准则,决不让它牺牲于与之相反的其他任何外在目的。只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自由的,从而也才是美的。《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这是牛马的自然本性。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牛鼻,控制牛马的活动,这就破坏了牛马的自然本性,破坏了美。人类的生活也应当纯任自然,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人的生命的自然发展,不要牺牲自己的自在自得的自由生活去求名求利。保持了自然本性,也就获得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获得了美。庄子还认为,顺应自然之所以是必要的,是由于只有顺应自然,不用外力去强行干预改变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些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意思。《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自然无为的思想,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的东西,要求无拘束地表现人“受于天”的真性情,主张“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就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来说,庄子及其后学认为只有自然无伪的真情感的表现才是美的。真纯不羁、率性而为始终是庄子所推崇的理想。对于儒者的虚伪矫情之处,《庄子》中曾有许多猛烈的批判,甚至尖刻地揭露“儒以诗礼发冢”的丑态。

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但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与自由相统一的。只有当规律发生的作用同人的目的相一致时,规律才与自由相统一,而规律与人的目的的一致,又是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的。庄子由于不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在肯定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时陷入了单纯顺应自然的宿命论的错误。但是,庄子从规律与自由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本质,是有重大意义的。

再次,庄子无限向往和极力追求无限之美、“大美”。《庄子》中充满着对无限之美和“大美”的赞颂。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如被庄子描绘的“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的美,“其大蔽数千牛,契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人间世》的栎社树的美,以及他对大鲲大鹏的羡慕,对大海大树的神往,对“藐姑社之山”的“神人”以及“至人”的无限向往,等等。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庄子对事物自然本性的喜爱与神往之情。

庄子的自然观崇尚“天地之美”,推崇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反对一切虚伪矫饰的人工美,追求无限之“大美”,实际上是“强调合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取得自由”。庄子虽然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崇尚自然,对认为破坏事物自然本性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说:“牛马四只脚,人两只脚,这是天生如此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或限制。我们把马首笼络起来,在牛鼻上系上绳索,就是认为地破坏了事物的本性。”他认为,顺乎天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幸福的。《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乌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相同,也不必有绝对的相同。因此,凫的腿骨很短,但天生很短的不必去续长续之则忧;仙鹤的腿骨很长,但天生很长的的不必弄短,断之则悲。

庄子一生崇尚自然。“自然”之道乃宇宙之根本,宇宙之大法。“道”的外在表现是宇宙存在的自然状态,“道”的内在表现是宇宙运行的自然状态,人不过是自然之中的自然。因此,庄子认为人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对自然的文饰浮华,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不自然,结果必然导致“道”的丧失。对于庄子来说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多余,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努力(著述)在内,他都不是认为人;一直在背“道.”而行,他会更自然、更得“道”、更潇洒飘逸庄子在用他的“道”救世,救自然之道。其;实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如果相对地来治世”,人类也许会进入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生存状:态,进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境界。庄子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世间万物由气而成,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亡,万物的生生灭灭不过是气的聚散罢了,生不值得喜,死不值得悲,气是自然的本质也是“道’’的本质。人之生死如此而己。死是复归自然,是另一矿‘气’’的存在,何必为死而悲,何必为死而为。“悲”和“为”都是“非道”。庄子的人生观、认知论决定了对待死亡上也是无为的态度。

庄子妻死,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放止也。”郭象注:“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就连他自己将死时,他嘱托弟子把尸体扔到野外算了。他认为埋地下让蝼蚁吃掉与弃于野外让飞禽走兽吃掉都一样乙野葬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星辰为陪葬的最好葬式。这可以说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最高形式的一种体现。

庄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作品表现自然美和虚静美是为表现绝对的个体自由服务的及阐述个体绝对自由、无为致远、“逍遥游”思想或精神境界。这种思想或精神境界在庄子所处时代是没落的。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它是落后的或说它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偏颇的,当然庄子的学说以现代人所处地环境以及精神追求吻合面越来越大,有人就大呼,庄子是积极向上的,显然是幼稚的。因此,对庄子的思想与学说,我们应该提倡实用之中,还是应该摆正他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庄子"秋水》

2、《逍遥游》

3、《知北游》

4、《天道》

5、《庄子》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2)

    博客 秩名

    2011-02-05 16:56:50

    |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2)
    |

    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庄子的这些看法,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而不是到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精神世界或天国中去寻求美,这对后世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天地”何以会有美呢?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因为“天地之美”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庄子站在泛神论的立场上,热烈赞颂了天地的自然无为,认为那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人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游心”于那自然无为地产生出万物的“道”,体验“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之作为人世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而劳苦奔波,这样人世的生活也就像天地那样“有大美”,“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自然无为是最高的美,看似玄虚,实际上恰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朴素而深刻地抓住了美之为美的根本特征,包含着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这种自然无为,正是自由。渴望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的庄子及其后学,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看不到自由,却从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上看到了他们所梦寐以求的自由,并认为这就是“天地”的“大美”之所在,而热烈地加以讴歌。他们从自然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类生活只要像“天地”那样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就可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获得最高的美。《庄子》中多次描写了“真人”、“圣人”、“神人”等因为懂得和实行了“天地”的自然无为之道而达到的人生境界。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也就是以个体人格自由的实现为美。这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我认为也是我们理解庄子美学的关键。

    其次,庄子特别崇尚“真”,至为喜爱不事人工雕饰的天然的美,深恶一切虚伪做作的东西。这里的“真”(真美、天然之美),主要是指人性、人情、人的心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顺乎本性的美。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同人的生命的自然发展相一致,“不失其性命之情”。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牺牲这一目的去追求其他外在的目的就是愚蠢的。所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的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的准则,决不让它牺牲于与之相反的其他任何外在目的。只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自由的,从而也才是美的。《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这是牛马的自然本性。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牛鼻,控制牛马的活动,这就破坏了牛马的自然本性,破坏了美。人类的生活也应当纯任自然,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人的生命的自然发展,不要牺牲自己的自在自得的自由生活去求名求利。保持了自然本性,也就获得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获得了美。庄子还认为,顺应自然之所以是必要的,是由于只有顺应自然,不用外力去强行干预改变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些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意思。《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自然无为的思想,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的东西,要求无拘束地表现人“受于天”的真性情,主张“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就社会关系中人的美来说,庄子及其后学认为只有自然无伪的真情感的表现才是美的。真纯不羁、率性而为始终是庄子所推崇的理想。对于儒者的虚伪矫情之处,《庄子》中曾有许多猛烈的批判,甚至尖刻地揭露“儒以诗礼发冢”的丑态。

    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但规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与自由相统一的。只有当规律发生的作用同人的目的相一致时,规律才与自由相统一,而规律与人的目的的一致,又是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的。庄子由于不懂得这一点,因此他在肯定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时陷入了单纯顺应自然的宿命论的错误。但是,庄子从规律与自由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本质,是有重大意义的。

    再次,庄子无限向往和极力追求无限之美、“大美”。《庄子》中充满着对无限之美和“大美”的赞颂。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如被庄子描绘的“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的美,“其大蔽数千牛,契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人间世》的栎社树的美,以及他对大鲲大鹏的羡慕,对大海大树的神往,对“藐姑社之山”的“神人”以及“至人”的无限向往,等等。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庄子对事物自然本性的喜爱与神往之情。

    庄子的自然观崇尚“天地之美”,推崇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反对一切虚伪矫饰的人工美,追求无限之“大美”,实际上是“强调合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取得自由”。庄子虽然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庄子崇尚自然,对认为破坏事物自然本性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说:“牛马四只脚,人两只脚,这是天生如此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或限制。我们把马首笼络起来,在牛鼻上系上绳索,就是认为地破坏了事物的本性。”他认为,顺乎天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幸福的。《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乌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相同,也不必有绝对的相同。因此,凫的腿骨很短,但天生很短的不必去续长续之则忧;仙鹤的腿骨很长,但天生很长的的不必弄短,断之则悲。

    庄子一生崇尚自然。“自然”之道乃宇宙之根本,宇宙之大法。“道”的外在表现是宇宙存在的自然状态,“道”的内在表现是宇宙运行的自然状态,人不过是自然之中的自然。因此,庄子认为人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对自然的文饰浮华,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不自然,结果必然导致“道”的丧失。对于庄子来说人的一切努力都是多余,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努力(著述)在内,他都不是认为人;一直在背“道.”而行,他会更自然、更得“道”、更潇洒飘逸庄子在用他的“道”救世,救自然之道。其;实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如果相对地来治世”,人类也许会进入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生存状:态,进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境界。庄子对世界的认知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世间万物由气而成,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亡,万物的生生灭灭不过是气的聚散罢了,生不值得喜,死不值得悲,气是自然的本质也是“道’’的本质。人之生死如此而己。死是复归自然,是另一矿‘气’’的存在,何必为死而悲,何必为死而为。“悲”和“为”都是“非道”。庄子的人生观、认知论决定了对待死亡上也是无为的态度。

    庄子妻死,庄子妻死,惠施去吊丧,却看到庄子蹲在地上,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够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放止也。”郭象注:“未明而概,已达而止,斯所以诲有情者。将令推至理以遣累也。”情可以以理和理解抵消。这是斯宾诺莎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就连他自己将死时,他嘱托弟子把尸体扔到野外算了。他认为埋地下让蝼蚁吃掉与弃于野外让飞禽走兽吃掉都一样乙野葬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星辰为陪葬的最好葬式。这可以说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最高形式的一种体现。

    庄子的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作品表现自然美和虚静美是为表现绝对的个体自由服务的及阐述个体绝对自由、无为致远、“逍遥游”思想或精神境界。这种思想或精神境界在庄子所处时代是没落的。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说它是落后的或说它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偏颇的,当然庄子的学说以现代人所处地环境以及精神追求吻合面越来越大,有人就大呼,庄子是积极向上的,显然是幼稚的。因此,对庄子的思想与学说,我们应该提倡实用之中,还是应该摆正他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庄子"秋水》

    2、《逍遥游》

    3、《知北游》

    4、《天道》

    5、《庄子》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