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李白与道教的不解之缘(2)

湖南道教网 王友胜

2011-02-11 17:22:56


(二)被诏长安前

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这位年届八十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⑥李白受到这位道教界权威人士的赞许,颇为欣喜,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文中以大鹏自许,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李白在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后,于开元十五年重返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千年。”⑦李白在安陆最初隐居在离县城西北十里之遥的寿山,清王琦引前人《德安府记》注“寿山”云:“西揖白兆,峰峦秀出,其下有李白之庐,想见丹砂抚《青海》西凌八极。”在此期间,他不仅游仙访道,吞金服砂,而且据他自己说还颇有效果:“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⑧他在另一篇著名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也提到过此事:“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这狂药,就是丹药。’因为丹砂水银含有毒性,服之常日增躁渴,性情转为狂暴。后来李白还移居到离县城西三十里之遥的白兆山桃花岩,继续他的游仙生活。他在此期间有诗记录其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神仙。蓬壶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颠。”⑨他把白兆山比成了广东增城县的道教圣地罗浮山,并在此体验其神仙之趣。“云卧三十年”,是诗人从蜀中紫云山到寿山再到白兆山求仙访道、服丹饵食的生活总结。

开元十八年,李白抱着莫大的希望初人长安,隐居终南山,以待征召。此时,他结识了玄宗之胞妹、著名女道士玉真公主,还有斛斯山人及好道的崔宗之,诗人登上太白峰,并写下了《登太白峰》一诗:“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李白字太白,太白峰为其本命山,故他登此山表现出了一种回老家似的亲切感。不过,这个时期他的游仙意识相当淡薄。他来长安,主要是为了求仕。所以,道友崔宗之劝他同隐嵩山,他婉言谢绝,其《酬崔五郎中》诗云:“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在长安,李白“历抵卿相”,以求仕位,可最终毫无结果,他满腔愤懑,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诗以抒其恨。开元二十一年,李白无颜回家,乃东游梁宋,访道嵩山,与蜀中道友元丹丘憩隐颖阳山居。

在此之前,元丹丘有约李白相隐嵩山,李白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以示同意。来到嵩山,李白对这个山青水秀的道教之地颇为满意,再加上元丹丘决非一般的道士,而是一个有神仙风姿的人物。同治十年《叶县志•人物志上》载:“元丹,字霞子,叶人,居石门山中,与李白结神仙交,白称为丹邱子。”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其中《元丹丘歌》说:“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李白此时的游仙热情空前高涨。《嵩山采菖蒲者》表现汉武帝嵩山遇仙之故事及自己服药延年之遐想;《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颖阳山居》、《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写随道友游仙之感受;尤其是《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一诗,记访著名女道士焦炼师的经过。《序》云:“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人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诗亦谓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李白希望成为她的弟子,可惜“尽登三十六峰”,终于未能谋面。钱起曾有诗赠她:“彩云不散烧丹灶,白鹿时藏种玉田。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⑩说明焦炼师是长于炼丹的。李白苦苦相寻,“洒翰遥寄”,自然也是出于炼丹求仙的目的。从其诗歌来看,李白与元丹丘此期曾有过炼丹之举,但并没有成功,故李白在《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诗中充满了悲凉的情绪,“所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惭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离别之前,李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炼丹的“锦囊诀”献给道友,并劝他“去为紫阳宾”,拜著名道士胡紫阳为老师。

此后不久,即开元二十三年(735)冬,元丹丘、元演来访李白,三人相随一起去随州拜胡紫阳为师,并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诗一文记录其事。他在文中说:“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气,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叙述三人随胡紫阳学道的情形。对于李白来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意义重大的聚会。他不仅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道友,而且还从名师胡紫阳那儿学到了很多的道教知识。所以后来他还对这次聚会记忆犹新,其《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云:“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这位胡紫阳先生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师从李含光,为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从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的记载可知,他是炼内丹的,属茅山上清派。李白在这里跟他学的也是内丹之术。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谓其“六十而隐化。”烟子元演欲隐仙城山,李白在餐霞楼上送别,并作文留念”⑾。后又与元丹前去拜访,并留下了《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天宝元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登上泰山,写下了组诗《游泰山》(六首),表现了对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在泰山上,诗人登高望远,神思飞扬,“登山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其一)“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其六)而且他还多次发生心理幻觉,仿佛自己遇见了“玉女”、“羽人”、“青童”、“众神”、“鹤上仙”及“仙人”。仙人虽可爱,仙境虽美好,可终究可望不可及,以致这位自我仙人意识颇浓的诗人在他们面前也不得不“稽首再拜”、“叹息”、“自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这时对道教经典的学习也相当认真,“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这与他后来“我闭南楼著道书,幽帘清寂若仙居”⑿的虔诚态度并无二致。

是年秋天,李白二游会稽。《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吴筠此时是否到过剡中,学术界尚有争议⒀,但李白确曾来到这里,其《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云:“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罗月。”即可证明。从其留下的诗句看,李白在天台山亦有过采药、服丹的经历,“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⒁炼金骨即炼丹,咽琼液即服丹。五内发金沙,即服丹后身体内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我国早期炼丹专著《周易参同契》即云:“金沙人五内,雾散着风雨。”开元二十九年秋冬间,元丹丘奉诏入京,次年即天宝元年受到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赏识,被封为道门威仪,丹丘受李白之托荐之于玉真公主,然后玉真公主又荐之于其兄玄宗皇帝。故魏颢《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人翰林。”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从天台山入朝,玄宗召见于金鸾殿,命待诏翰林。

考诸李白被诏长安前的游仙活动,我们发现他这段时间游仙思想较之蜀中时期有所深化,如访过道,炼过丹,采过药,读过道经,另外对内丹之术亦有所染指。但他对道教的信仰依旧停留在表层阶段,在道教实践上似乎很浮躁,很难潜心进去,因为此时的李白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未能免俗的情结,那就是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三) 赐金还山后

在长安,李白供奉翰林,游仙的愿望被从政的理想冲淡,此期他很少有崇道活动,只与杨山人、斛斯山人等有些交往。在《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李白多少表示了点出世之想:“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天宝三载(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政之梦趋于破灭。杜甫《赠李白》诗云:“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李白自己亦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诗人以梁宋、任城为中心,进行人生第二次大漫游。他此期寄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人道、吞金服砂,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麻醉痛苦不堪的灵魂。唐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早就指出:“(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可谓入骨见髓。李白放逐之后,其游仙思想较之以前更为强烈、执着;其游仙诗歌无论是思想抑或艺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诗人后来所写的《留别广陵诸公》一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从求仕从政到游仙出世的心路历程:“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天宝四年,在李白的道教活动中,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这便是接受道篆,加人道士行列。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如贵天师授《道篆》于齐州紫极宫。”李白终于在齐州(济南)的道教寺院紫极宫被反剪双手,走上法坛,向神灵忏悔自己的罪过,从高天师手中接过朱笔写在白绢上的“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这位高天师在给李白授完道篆后,便归北海游仙去了。李白为答谢他,还特地写下了诗歌《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相送。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道篆的传授颇为严格,其中有十八个等级,各个不同的等级传授不同的经篆,授予不同的称号,依次渐进,不得有误,授了道篆,才算正式人道。李白前此授过道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高天师很可能是仰慕李白的诗名,了解他的“十五游神仙”,“结发受长生”的资历,才给他授下这个级别较高的道篆的⒂。人了道,李白颇为自豪,他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中说:“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此后不久,李白访道北上,到达德州安陵,请盖寰道士为他书写真篆,这在道教徒看来是一件大事,故李白写诗纪念:“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篆,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⒃这可能是一个级别更高的道篆,有没有举行过授篆仪式,我们亦不得而知。

李白被诏长安前就曾服药,赐金放还后更是一心服药。在唐代,药有两种,一是草药(如灵芝、菖蒲),一是丹药(金丹)。李白于这两种药都有所尝试,不过,放逐后,人了道,似乎更倾心于丹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多次提到过炼丹的事,如“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⒄等。丹以硫化汞(HgS)为基础,搀杂别的矿石粉末,用火化炼出来的药物。HgS呈红色,故称“丹砂”;经过火化后,只剩下水银,呈白色,叫“金丹”。李白此期炼丹最重要的地方应是曹南(今山东济阳县)。去曹南的时候,李白已是满身道家气。其挚友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云:“是日也,东出桐门,将驾于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到了曹南,诗人炼丹的态度颇为虔诚,其《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云:“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仙人借彩凤,志在穷遐荒。”“豁落图”全称“豁落七元真篆”,“七元”即日、月与五星。李白将宝剑抛在一边,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不惜财力,大炼金丹,道士形象,俨然在目。唐时炼丹,派别极多,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经书,而且经书上所记之配方与冶炼方法多用隐语,师徒之间靠口口相传。李白属何种派别,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自己所说“素受秘诀”,“我有锦囊术”看来,他是受过高师名道面授的。李白还有一首完整的炼丹诗,描写大炼还丹的情形,这便是《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云:“相煎成苦老,销铄凝津液。仿佛周窗尘,死灰同至寂。铸冶入赤色,十二周律历。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白日可抚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 “大还”即“大还丹”,《广弘明集》卷9:“炼成水银,还水银成丹,故曰还丹。”从诗中所描写铅(河车)、水银(姹女)、丹砂(朱鸟)及@石(白虎)等矿物质在烧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张炎威,守本宅,-凝津液)来看,李白的确深谙炼丹之道⑻。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谪仙李白与道教的不解之缘(2)

    湖南道教网 王友胜

    2011-02-11 17:22:56

    |
    谪仙李白与道教的不解之缘(2)
    |


    (二)被诏长安前

    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江陵,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相遇。这位年届八十的老道一见英风豪气的李白,便夸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⑥李白受到这位道教界权威人士的赞许,颇为欣喜,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文中以大鹏自许,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表示要与他神游八极。李白在出游襄、汉,南泛洞庭,东至金陵、扬州,更客汝、海后,于开元十五年重返安陆,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从此“酒隐安陆,蹉跎千年。”⑦李白在安陆最初隐居在离县城西北十里之遥的寿山,清王琦引前人《德安府记》注“寿山”云:“西揖白兆,峰峦秀出,其下有李白之庐,想见丹砂抚《青海》西凌八极。”在此期间,他不仅游仙访道,吞金服砂,而且据他自己说还颇有效果:“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⑧他在另一篇著名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也提到过此事:“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这狂药,就是丹药。’因为丹砂水银含有毒性,服之常日增躁渴,性情转为狂暴。后来李白还移居到离县城西三十里之遥的白兆山桃花岩,继续他的游仙生活。他在此期间有诗记录其生活:“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神仙。蓬壶虽冥绝,鸾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颠。”⑨他把白兆山比成了广东增城县的道教圣地罗浮山,并在此体验其神仙之趣。“云卧三十年”,是诗人从蜀中紫云山到寿山再到白兆山求仙访道、服丹饵食的生活总结。

    开元十八年,李白抱着莫大的希望初人长安,隐居终南山,以待征召。此时,他结识了玄宗之胞妹、著名女道士玉真公主,还有斛斯山人及好道的崔宗之,诗人登上太白峰,并写下了《登太白峰》一诗:“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李白字太白,太白峰为其本命山,故他登此山表现出了一种回老家似的亲切感。不过,这个时期他的游仙意识相当淡薄。他来长安,主要是为了求仕。所以,道友崔宗之劝他同隐嵩山,他婉言谢绝,其《酬崔五郎中》诗云:“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在长安,李白“历抵卿相”,以求仕位,可最终毫无结果,他满腔愤懑,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等诗以抒其恨。开元二十一年,李白无颜回家,乃东游梁宋,访道嵩山,与蜀中道友元丹丘憩隐颖阳山居。

    在此之前,元丹丘有约李白相隐嵩山,李白有《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以示同意。来到嵩山,李白对这个山青水秀的道教之地颇为满意,再加上元丹丘决非一般的道士,而是一个有神仙风姿的人物。同治十年《叶县志•人物志上》载:“元丹,字霞子,叶人,居石门山中,与李白结神仙交,白称为丹邱子。”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其中《元丹丘歌》说:“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李白此时的游仙热情空前高涨。《嵩山采菖蒲者》表现汉武帝嵩山遇仙之故事及自己服药延年之遐想;《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颖阳山居》、《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写随道友游仙之感受;尤其是《赠嵩山焦炼师并序》一诗,记访著名女道士焦炼师的经过。《序》云:“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人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诗亦谓其“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李白希望成为她的弟子,可惜“尽登三十六峰”,终于未能谋面。钱起曾有诗赠她:“彩云不散烧丹灶,白鹿时藏种玉田。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⑩说明焦炼师是长于炼丹的。李白苦苦相寻,“洒翰遥寄”,自然也是出于炼丹求仙的目的。从其诗歌来看,李白与元丹丘此期曾有过炼丹之举,但并没有成功,故李白在《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诗中充满了悲凉的情绪,“所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惭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离别之前,李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炼丹的“锦囊诀”献给道友,并劝他“去为紫阳宾”,拜著名道士胡紫阳为老师。

    此后不久,即开元二十三年(735)冬,元丹丘、元演来访李白,三人相随一起去随州拜胡紫阳为师,并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诗一文记录其事。他在文中说:“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气,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叙述三人随胡紫阳学道的情形。对于李白来说,这是一次别开生面、意义重大的聚会。他不仅结识了诸多志同道合的道友,而且还从名师胡紫阳那儿学到了很多的道教知识。所以后来他还对这次聚会记忆犹新,其《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云:“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这位胡紫阳先生是唐朝著名的道士,师从李含光,为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从李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的记载可知,他是炼内丹的,属茅山上清派。李白在这里跟他学的也是内丹之术。李白《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序》谓其“六十而隐化。”烟子元演欲隐仙城山,李白在餐霞楼上送别,并作文留念”⑾。后又与元丹前去拜访,并留下了《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天宝元年四月,李白从故御道登上泰山,写下了组诗《游泰山》(六首),表现了对神仙世界的强烈向往。在泰山上,诗人登高望远,神思飞扬,“登山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其一)“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其三)“想象鸾凤舞,飘摇龙虎衣。”(其六)而且他还多次发生心理幻觉,仿佛自己遇见了“玉女”、“羽人”、“青童”、“众神”、“鹤上仙”及“仙人”。仙人虽可爱,仙境虽美好,可终究可望不可及,以致这位自我仙人意识颇浓的诗人在他们面前也不得不“稽首再拜”、“叹息”、“自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这时对道教经典的学习也相当认真,“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这与他后来“我闭南楼著道书,幽帘清寂若仙居”⑿的虔诚态度并无二致。

    是年秋天,李白二游会稽。《旧唐书•文苑列传》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吴筠此时是否到过剡中,学术界尚有争议⒀,但李白确曾来到这里,其《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云:“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何处我思君,天台绿罗月。”即可证明。从其留下的诗句看,李白在天台山亦有过采药、服丹的经历,“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⒁炼金骨即炼丹,咽琼液即服丹。五内发金沙,即服丹后身体内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我国早期炼丹专著《周易参同契》即云:“金沙人五内,雾散着风雨。”开元二十九年秋冬间,元丹丘奉诏入京,次年即天宝元年受到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赏识,被封为道门威仪,丹丘受李白之托荐之于玉真公主,然后玉真公主又荐之于其兄玄宗皇帝。故魏颢《李翰林集序》载:“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人翰林。”天宝元年秋,李白奉诏从天台山入朝,玄宗召见于金鸾殿,命待诏翰林。

    考诸李白被诏长安前的游仙活动,我们发现他这段时间游仙思想较之蜀中时期有所深化,如访过道,炼过丹,采过药,读过道经,另外对内丹之术亦有所染指。但他对道教的信仰依旧停留在表层阶段,在道教实践上似乎很浮躁,很难潜心进去,因为此时的李白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未能免俗的情结,那就是对功名的执着追求。

    (三) 赐金还山后

    在长安,李白供奉翰林,游仙的愿望被从政的理想冲淡,此期他很少有崇道活动,只与杨山人、斛斯山人等有些交往。在《送杨山人归嵩山》诗中,李白多少表示了点出世之想:“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天宝三载(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政之梦趋于破灭。杜甫《赠李白》诗云:“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李白自己亦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诗人以梁宋、任城为中心,进行人生第二次大漫游。他此期寄情山水、游仙方外、受篆人道、吞金服砂,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麻醉痛苦不堪的灵魂。唐代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早就指出:“(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可谓入骨见髓。李白放逐之后,其游仙思想较之以前更为强烈、执着;其游仙诗歌无论是思想抑或艺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诗人后来所写的《留别广陵诸公》一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从求仕从政到游仙出世的心路历程:“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天宝四年,在李白的道教活动中,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这便是接受道篆,加人道士行列。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如贵天师授《道篆》于齐州紫极宫。”李白终于在齐州(济南)的道教寺院紫极宫被反剪双手,走上法坛,向神灵忏悔自己的罪过,从高天师手中接过朱笔写在白绢上的“道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这位高天师在给李白授完道篆后,便归北海游仙去了。李白为答谢他,还特地写下了诗歌《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相送。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道篆的传授颇为严格,其中有十八个等级,各个不同的等级传授不同的经篆,授予不同的称号,依次渐进,不得有误,授了道篆,才算正式人道。李白前此授过道篆没有,我们不得而知。高天师很可能是仰慕李白的诗名,了解他的“十五游神仙”,“结发受长生”的资历,才给他授下这个级别较高的道篆的⒂。人了道,李白颇为自豪,他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中说:“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此后不久,李白访道北上,到达德州安陵,请盖寰道士为他书写真篆,这在道教徒看来是一件大事,故李白写诗纪念:“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篆,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⒃这可能是一个级别更高的道篆,有没有举行过授篆仪式,我们亦不得而知。

    李白被诏长安前就曾服药,赐金放还后更是一心服药。在唐代,药有两种,一是草药(如灵芝、菖蒲),一是丹药(金丹)。李白于这两种药都有所尝试,不过,放逐后,人了道,似乎更倾心于丹药。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多次提到过炼丹的事,如“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⒄等。丹以硫化汞(HgS)为基础,搀杂别的矿石粉末,用火化炼出来的药物。HgS呈红色,故称“丹砂”;经过火化后,只剩下水银,呈白色,叫“金丹”。李白此期炼丹最重要的地方应是曹南(今山东济阳县)。去曹南的时候,李白已是满身道家气。其挚友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云:“是日也,东出桐门,将驾于曹。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到了曹南,诗人炼丹的态度颇为虔诚,其《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云:“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仙人借彩凤,志在穷遐荒。”“豁落图”全称“豁落七元真篆”,“七元”即日、月与五星。李白将宝剑抛在一边,身佩豁落图,腰垂虎盘囊,不惜财力,大炼金丹,道士形象,俨然在目。唐时炼丹,派别极多,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经书,而且经书上所记之配方与冶炼方法多用隐语,师徒之间靠口口相传。李白属何种派别,我们无从知晓,但从他自己所说“素受秘诀”,“我有锦囊术”看来,他是受过高师名道面授的。李白还有一首完整的炼丹诗,描写大炼还丹的情形,这便是《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云:“相煎成苦老,销铄凝津液。仿佛周窗尘,死灰同至寂。铸冶入赤色,十二周律历。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白日可抚弄,清都在咫尺。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 “大还”即“大还丹”,《广弘明集》卷9:“炼成水银,还水银成丹,故曰还丹。”从诗中所描写铅(河车)、水银(姹女)、丹砂(朱鸟)及@石(白虎)等矿物质在烧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张炎威,守本宅,-凝津液)来看,李白的确深谙炼丹之道⑻。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