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民间有影响的主要宗教活动

博客 秩名

2011-02-17 22:33:12

首都的宗教活动甚多,与人们相关和常见的民间活动主要有:

一、祭祀

祭祀的主旨:中华先民依靠祭祀等古代宗教礼仪,为勾通鬼神的工具。祭祀时,巫以歌舞降神,将鬼神的意旨传达于人;祝以言辞悦神,将人的愿望向鬼神祈祷。

古代礼教祭祀的对象:周朝时王公百姓都信仰多神。《周礼》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天子每年冬至在南郊圜丘祭昊天上帝,夏至在北郊方泽祭地祇。此外,尚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和日、月、星、斗、雷、雨、风、云等诸天神;社稷、山川、五岳、四渎等地祇;祖先、圣贤、忠烈等人鬼。天神、地祇、人鬼是道教多神的三大来源。

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即如古代巫祝的祈祷申诉。道教所供奉的诸神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大多已列入国家祀典,并为社会普遍信仰。这也表明道教具有最为深沉、悠久的中华民族宗教、文化本根。

二、敬天

中国古代流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在古人那里,“天”有意识地化生了万物和人,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具有无上的权威;帝王的权力也是天所赋予,帝王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则得到上天的肯定和保护,否则将遭天谴,天将降灾异警告。人与天有一种感应关系,天注视着人的一言一行,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正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发展了一整套敬天的宗教礼仪,这些礼仪为道教所吸取,并融会进其神仙体系和教理教义中,形成对元始天尊的崇拜以及三十六天的天界说。

敬天(天帝、上帝):中国古人信仰鬼神。发展到殷王朝时,人们尊“帝”或“上帝”为至高神,这就是天帝。“上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具有无穷的威力和智慧。人们遇事要由巫祝通过卜筮、祭祀向“上帝”请示或祈福。

敬天的感应对道教的影响:古代先贤主张“神道设教”以治天下,如《墨子》明确提出“敬天明鬼”的思想主张,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伦秩序有一个超社会的保护机制。墨子名翟,宋人(或谓鲁人)生活年代后于庄子而先于孟子,他主张“非命”──不相信命运,谓治乱、衣食一切皆由于自力,不由于命,以免人人懒惰,社会退步。他主张“尊天”、“明鬼”,认为天是万物的基准,是有意志的,全知全能的。万物与人皆受治于天,天又视人类的善恶而予以赏罚。人君受天之命而行,故行政必须合天意,故天为道德、政治之渊源。墨子又以为天下之乱,由于人民疑于鬼神之真实,疑于鬼神赏罚之力,若使人能信鬼神之力,则人将勉于善而惩于恶。

墨子将鬼神分为天鬼,山水鬼神,人鬼三类。他主张祭祀,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聚众灵,亲乎乡里。汉代董仲舒说:“天为百神之大君”,“天”通过“天人感应”的方式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而人君皇帝则是上天之子,代天理民。古代“敬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礼仪,影响了道教的形成,并被道教继承发展。

三、祭祖

中国古代流行祖先崇拜,这种崇拜又和鬼神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祭祖拜神的宗教礼仪。先民对祖先的崇拜,是为了求得祖先的护佑,祈福免祸,泽及子孙。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为后世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其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孝敬祖宗,并规定了相应的祭祖仪式。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及祭祖仪式为道教所接受,而且将其和道教的神仙长生教义结合起来,凡人欲求长生成仙,必先孝敬祖宗,否则一无所成。道教还主张人有义务多作功德,以便解脱祖祖先,超升神仙世界。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成为鬼魂而存在。在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的宗法社会,对祖先的崇敬必然反映在对祖先鬼魂的崇拜上。

殷周以来的统治者又认为他们祖先的鬼是在天上侍候上帝,或是与上帝关系密切,所以在祭祀天、上帝时,要以其祖宗配祭。把崇拜昊天上帝与崇拜祖宗神灵统一起来,称为“尊天敬祖”。祭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化人们内心的传统伦理意识、敦厚社会道德的意义。

四、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为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意识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存在,先民由于不懂得人的生死现象及做梦等生理活动,以为有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灵魂,人死了便成为鬼,遂产生鬼魂崇拜,这种崇拜又与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多神信仰的渊源,尤其符箓派的符咒科仪,多与古代的鬼神祭祀有关。春秋战国时,理性主义高扬,但社会上仍有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与鬼神是存在的,这从《墨子》的《天志》、《明鬼》等篇章即可看出。墨子的尊天、明鬼思想为道教所吸取,道教并将某些神仙方术依托墨子,把墨子列入神仙之林。章太炎曾指出道教依托墨家,墨子学派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实际上即墨子的鬼神思想为道教所附会。还有,鬼神信仰与五行观念结合形成的五方五色神灵,反映了五行思想与鬼神信仰的互相影响,也为道教吸收,成为其鬼神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秦汉时代,对天帝鬼神的祠祀日渐增加。汉初刘邦增祀五帝。汉武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封泰山禅里父,遍祀五岳四渎,新增许多神祠,最尊者为太一神,除病和征战等都向太一神祈祷。秦汉社会这种强烈的鬼神信仰与崇祀为道教的产生培植了适宜的宗教氛围,并为道教所继承发展。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在民间有影响的主要宗教活动

博客 秩名

2011-02-17 22:33:12

|
道教在民间有影响的主要宗教活动
|

首都的宗教活动甚多,与人们相关和常见的民间活动主要有:

一、祭祀

祭祀的主旨:中华先民依靠祭祀等古代宗教礼仪,为勾通鬼神的工具。祭祀时,巫以歌舞降神,将鬼神的意旨传达于人;祝以言辞悦神,将人的愿望向鬼神祈祷。

古代礼教祭祀的对象:周朝时王公百姓都信仰多神。《周礼》说:“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天子每年冬至在南郊圜丘祭昊天上帝,夏至在北郊方泽祭地祇。此外,尚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和日、月、星、斗、雷、雨、风、云等诸天神;社稷、山川、五岳、四渎等地祇;祖先、圣贤、忠烈等人鬼。天神、地祇、人鬼是道教多神的三大来源。

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即如古代巫祝的祈祷申诉。道教所供奉的诸神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大多已列入国家祀典,并为社会普遍信仰。这也表明道教具有最为深沉、悠久的中华民族宗教、文化本根。

二、敬天

中国古代流行自然崇拜,以后发展为对最高神“天”的崇拜,敬天成为古老的自然崇拜仪式之一。在古人那里,“天”有意识地化生了万物和人,为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具有无上的权威;帝王的权力也是天所赋予,帝王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则得到上天的肯定和保护,否则将遭天谴,天将降灾异警告。人与天有一种感应关系,天注视着人的一言一行,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正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发展了一整套敬天的宗教礼仪,这些礼仪为道教所吸取,并融会进其神仙体系和教理教义中,形成对元始天尊的崇拜以及三十六天的天界说。

敬天(天帝、上帝):中国古人信仰鬼神。发展到殷王朝时,人们尊“帝”或“上帝”为至高神,这就是天帝。“上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具有无穷的威力和智慧。人们遇事要由巫祝通过卜筮、祭祀向“上帝”请示或祈福。

敬天的感应对道教的影响:古代先贤主张“神道设教”以治天下,如《墨子》明确提出“敬天明鬼”的思想主张,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伦秩序有一个超社会的保护机制。墨子名翟,宋人(或谓鲁人)生活年代后于庄子而先于孟子,他主张“非命”──不相信命运,谓治乱、衣食一切皆由于自力,不由于命,以免人人懒惰,社会退步。他主张“尊天”、“明鬼”,认为天是万物的基准,是有意志的,全知全能的。万物与人皆受治于天,天又视人类的善恶而予以赏罚。人君受天之命而行,故行政必须合天意,故天为道德、政治之渊源。墨子又以为天下之乱,由于人民疑于鬼神之真实,疑于鬼神赏罚之力,若使人能信鬼神之力,则人将勉于善而惩于恶。

墨子将鬼神分为天鬼,山水鬼神,人鬼三类。他主张祭祀,上以交鬼之福,下以合聚众灵,亲乎乡里。汉代董仲舒说:“天为百神之大君”,“天”通过“天人感应”的方式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而人君皇帝则是上天之子,代天理民。古代“敬天”的宗教思想和宗教礼仪,影响了道教的形成,并被道教继承发展。

三、祭祖

中国古代流行祖先崇拜,这种崇拜又和鬼神崇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祭祖拜神的宗教礼仪。先民对祖先的崇拜,是为了求得祖先的护佑,祈福免祸,泽及子孙。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为后世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其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孝敬祖宗,并规定了相应的祭祖仪式。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及祭祖仪式为道教所接受,而且将其和道教的神仙长生教义结合起来,凡人欲求长生成仙,必先孝敬祖宗,否则一无所成。道教还主张人有义务多作功德,以便解脱祖祖先,超升神仙世界。

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成为鬼魂而存在。在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的宗法社会,对祖先的崇敬必然反映在对祖先鬼魂的崇拜上。

殷周以来的统治者又认为他们祖先的鬼是在天上侍候上帝,或是与上帝关系密切,所以在祭祀天、上帝时,要以其祖宗配祭。把崇拜昊天上帝与崇拜祖宗神灵统一起来,称为“尊天敬祖”。祭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化人们内心的传统伦理意识、敦厚社会道德的意义。

四、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为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意识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便已存在,先民由于不懂得人的生死现象及做梦等生理活动,以为有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灵魂,人死了便成为鬼,遂产生鬼魂崇拜,这种崇拜又与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

周人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多神信仰的渊源,尤其符箓派的符咒科仪,多与古代的鬼神祭祀有关。春秋战国时,理性主义高扬,但社会上仍有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与鬼神是存在的,这从《墨子》的《天志》、《明鬼》等篇章即可看出。墨子的尊天、明鬼思想为道教所吸取,道教并将某些神仙方术依托墨子,把墨子列入神仙之林。章太炎曾指出道教依托墨家,墨子学派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实际上即墨子的鬼神思想为道教所附会。还有,鬼神信仰与五行观念结合形成的五方五色神灵,反映了五行思想与鬼神信仰的互相影响,也为道教吸收,成为其鬼神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秦汉时代,对天帝鬼神的祠祀日渐增加。汉初刘邦增祀五帝。汉武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封泰山禅里父,遍祀五岳四渎,新增许多神祠,最尊者为太一神,除病和征战等都向太一神祈祷。秦汉社会这种强烈的鬼神信仰与崇祀为道教的产生培植了适宜的宗教氛围,并为道教所继承发展。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