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双圣妈祖”郑祖禧庙

道教之音 林保虔

2017-05-05 14:12:00

4月23日上午,红海湾白沙湖畔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把宛若镜面似的一汪湖水震得涟漪回回,波光粼粼。广东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双圣妈祖”郑祖禧庙前,近千人在此举行“双圣妈祖文史馆”兴工揭牌仪式和纪念金刚妈祖郑祖禧得道366周年。

金刚妈祖郑祖禧庙是独一无二的妈祖圣殿,“双圣阁”供奉着林氏(默娘)和郑氏(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妹祖禧)两位妈祖。古往今来,红海湾白沙湖畔民间崇敬的“双圣妈祖”,不仅传承着历经千年妈祖文化的光辉,又融入了民俗衍生出独具的特色文化,镌刻了“立德、行善、大爱、忠勇”丰碑,堪称红海湾人对其文化内涵精辟的概括。

“双圣妈祖”庙宇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敬祀的两位女圣英灵显赫,普世济民,香火四季长旺,信众遍及海內外。尤以被称为“金刚妈祖”郑祖禧在白沙湖“勤王遇险,后江平水”、“除暴护民,劈桌拒降”、“英魂不息,佑庇一方”救苦救难等传说,令人瞩目。

据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廿七,郑成功兄妹率船队经碣石湾遮浪海域的后江海面,突遇台风加急,唯一的选择是就近转入一坝之隔的白沙湖避风。官兵们发力挖滩为战船开道,风力愈加剧烈,心如火燎的郑祖禧即到平生敬奉的妈祖像前面叩拜求助。不一会,只见3个巨浪排山倒海之势直扑海坝,后江沙堤(今红海湾电厂附近)豁然决堤,冲开近百米的大缺口,使得战船进入白沙湖避风,官兵在白沙湖畔金狮山上安营扎寨休整。至今,人们上山仍依稀可辨“中军帐”等遗迹。“后江平水”化险为夷一幕,当地民众纷纷赞是妈祖神力所助,也赞郑成功兄妹率部南下勤王救驾忠诚所致。

一口“国姓井”,留下满腔情。在郑祖禧庙宇右侧,是当年军队驻营开凿的一口水井。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祖籍福建南安,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郑成功姓朱并封忠孝伯,则是“国姓”的由来,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透过实质的武力击败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今台南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受尊称“开台圣王”,并立延平郡王祠等庙宇祭祀,这是后话。而“后江平水”扎驻白沙湖金狮山期间,凭借同为闽南语系之便,身负重伤的郑祖禧边调理边带兵走访乡村百姓,交上了好友。为不与当地“争水”,她亲自指挥兵士挖井取水;看到有的民户因台风重创家境苦难,她主动上门送米送油;山贼趁风灾抢劫,郑祖禧总及时带兵出击,保护乡民,得到了民众的深深爱戴。

三月中旬,郑成功继续南下勤王。留守的郑祖禧正义凛然,面对带着清廷书信劝降使者,无惧“剿九族”要挟,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挥斩利剑,劈下桌角,溢表兄妹和部下决不降清之意,义正辞严驳斥来着,并令予以二十大板赶出兵营。

清顺治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郑祖禧船队在遮浪金屿岛(神秘岛)海域与清兵战船相遇,展开一场激烈的海战。郑祖禧英勇善战击败了清军,但不幸身中毒箭,两天后在狮头山营寨壮烈殉国,年仅20岁,于是郑成功葬胞妹于白沙湖畔。清康熙年间,当地民众在白沙湖畔北面的鳄岩山下、郑祖禧下葬处修建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祖禧庙,并撰联纪念这位女将军:“白海渡雄师,英灵远屈台湾岛;后江留圣迹,贞烈弥传天地心。”

庙宇理事会的老人家介绍道,郑祖禧未能紧随兄长完成收复台湾大业,带着莫大的遗憾而终,壮志未酬,英魂长留显圣人间,被人尊称“祖禧娘娘”。有一年白沙湖闹饥荒,民不聊生。相传郑祖禧因此上奏,玉帝感其慈悲爱众赐予银宝珍珠,她撒下白沙湖后,遍长“九蚶”“沙白”“蓝女”“通薄镜”(均为土名)等贝壳海物,海鲜肉作食用拯救了灾民。如今,诸如此类的海鲜在白沙湖极为丰产,堪称上乘的鱼米之乡。当地民众敬奉天后圣母,也敬奉显圣救护落海渔民、医治重病渔民的祖禧娘娘,尊称为“金刚妈祖”。

奉祀“双圣妈祖”的郑祖禧庙,八十年代兴工重光建筑面积350多平方米,为二进院悬山顶三山建筑,前后二间殿房,布局殿间200平方米的院落,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尽显高贵恢宏壮观。正殿上方悬挂着字体苍劲的“双圣殿”金字匾额,殿堂横樑挂着“海不扬波”匾额,神座上方供奉二座金身女神像,栩栩如生,慈祥端庄。据悉庙宇珍藏有郑祖禧宝剑,剑长59厘米,铸造精细,短小轻巧,玲珑精美,剑茎铸有浮雕狮头头饰,并有福、寿字花纹。这把宝剑是郑祖禧弥留之际,赠给在她身边守护的内湖村民的。原本金刚妈祖神像腹藏一枚铸有“顺治八年,后江平水”及“郑氏祖禧”等字的银牌,以及启动机关的神像椅座等文物,均在“文革”时毁弃了。1993年,红海湾开发区为了弘扬郑祖禧爱国爱民的精神,把郑祖禧庙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文客回乡祭“双圣妈祖”郑祖禧庙,写下了七律:

白沙湖上裹苍烟,卧听涛声数百年。

漫卷春云飘玉带,空吟碧血染红舷。

魂归净土随风憩,海不扬波抱石眠。

荒塚凋零遗胜迹,狮山佩剑倚南天。

(“双圣妈祖”理事会介绍及《贞烈弥传天地心》史料,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贺老圣诞并记
下一篇:云在青天水在瓶
|

走近“双圣妈祖”郑祖禧庙

道教之音 林保虔

2017-05-05 14:12:00

|
走近“双圣妈祖”郑祖禧庙
|

4月23日上午,红海湾白沙湖畔人头攒动,锣鼓喧天,把宛若镜面似的一汪湖水震得涟漪回回,波光粼粼。广东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双圣妈祖”郑祖禧庙前,近千人在此举行“双圣妈祖文史馆”兴工揭牌仪式和纪念金刚妈祖郑祖禧得道366周年。

金刚妈祖郑祖禧庙是独一无二的妈祖圣殿,“双圣阁”供奉着林氏(默娘)和郑氏(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妹祖禧)两位妈祖。古往今来,红海湾白沙湖畔民间崇敬的“双圣妈祖”,不仅传承着历经千年妈祖文化的光辉,又融入了民俗衍生出独具的特色文化,镌刻了“立德、行善、大爱、忠勇”丰碑,堪称红海湾人对其文化内涵精辟的概括。

“双圣妈祖”庙宇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敬祀的两位女圣英灵显赫,普世济民,香火四季长旺,信众遍及海內外。尤以被称为“金刚妈祖”郑祖禧在白沙湖“勤王遇险,后江平水”、“除暴护民,劈桌拒降”、“英魂不息,佑庇一方”救苦救难等传说,令人瞩目。

据载,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廿七,郑成功兄妹率船队经碣石湾遮浪海域的后江海面,突遇台风加急,唯一的选择是就近转入一坝之隔的白沙湖避风。官兵们发力挖滩为战船开道,风力愈加剧烈,心如火燎的郑祖禧即到平生敬奉的妈祖像前面叩拜求助。不一会,只见3个巨浪排山倒海之势直扑海坝,后江沙堤(今红海湾电厂附近)豁然决堤,冲开近百米的大缺口,使得战船进入白沙湖避风,官兵在白沙湖畔金狮山上安营扎寨休整。至今,人们上山仍依稀可辨“中军帐”等遗迹。“后江平水”化险为夷一幕,当地民众纷纷赞是妈祖神力所助,也赞郑成功兄妹率部南下勤王救驾忠诚所致。

一口“国姓井”,留下满腔情。在郑祖禧庙宇右侧,是当年军队驻营开凿的一口水井。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年),祖籍福建南安,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郑成功姓朱并封忠孝伯,则是“国姓”的由来,故又称国姓爷。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透过实质的武力击败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今台南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受尊称“开台圣王”,并立延平郡王祠等庙宇祭祀,这是后话。而“后江平水”扎驻白沙湖金狮山期间,凭借同为闽南语系之便,身负重伤的郑祖禧边调理边带兵走访乡村百姓,交上了好友。为不与当地“争水”,她亲自指挥兵士挖井取水;看到有的民户因台风重创家境苦难,她主动上门送米送油;山贼趁风灾抢劫,郑祖禧总及时带兵出击,保护乡民,得到了民众的深深爱戴。

三月中旬,郑成功继续南下勤王。留守的郑祖禧正义凛然,面对带着清廷书信劝降使者,无惧“剿九族”要挟,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挥斩利剑,劈下桌角,溢表兄妹和部下决不降清之意,义正辞严驳斥来着,并令予以二十大板赶出兵营。

清顺治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郑祖禧船队在遮浪金屿岛(神秘岛)海域与清兵战船相遇,展开一场激烈的海战。郑祖禧英勇善战击败了清军,但不幸身中毒箭,两天后在狮头山营寨壮烈殉国,年仅20岁,于是郑成功葬胞妹于白沙湖畔。清康熙年间,当地民众在白沙湖畔北面的鳄岩山下、郑祖禧下葬处修建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祖禧庙,并撰联纪念这位女将军:“白海渡雄师,英灵远屈台湾岛;后江留圣迹,贞烈弥传天地心。”

庙宇理事会的老人家介绍道,郑祖禧未能紧随兄长完成收复台湾大业,带着莫大的遗憾而终,壮志未酬,英魂长留显圣人间,被人尊称“祖禧娘娘”。有一年白沙湖闹饥荒,民不聊生。相传郑祖禧因此上奏,玉帝感其慈悲爱众赐予银宝珍珠,她撒下白沙湖后,遍长“九蚶”“沙白”“蓝女”“通薄镜”(均为土名)等贝壳海物,海鲜肉作食用拯救了灾民。如今,诸如此类的海鲜在白沙湖极为丰产,堪称上乘的鱼米之乡。当地民众敬奉天后圣母,也敬奉显圣救护落海渔民、医治重病渔民的祖禧娘娘,尊称为“金刚妈祖”。

奉祀“双圣妈祖”的郑祖禧庙,八十年代兴工重光建筑面积350多平方米,为二进院悬山顶三山建筑,前后二间殿房,布局殿间200平方米的院落,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尽显高贵恢宏壮观。正殿上方悬挂着字体苍劲的“双圣殿”金字匾额,殿堂横樑挂着“海不扬波”匾额,神座上方供奉二座金身女神像,栩栩如生,慈祥端庄。据悉庙宇珍藏有郑祖禧宝剑,剑长59厘米,铸造精细,短小轻巧,玲珑精美,剑茎铸有浮雕狮头头饰,并有福、寿字花纹。这把宝剑是郑祖禧弥留之际,赠给在她身边守护的内湖村民的。原本金刚妈祖神像腹藏一枚铸有“顺治八年,后江平水”及“郑氏祖禧”等字的银牌,以及启动机关的神像椅座等文物,均在“文革”时毁弃了。1993年,红海湾开发区为了弘扬郑祖禧爱国爱民的精神,把郑祖禧庙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文客回乡祭“双圣妈祖”郑祖禧庙,写下了七律:

白沙湖上裹苍烟,卧听涛声数百年。

漫卷春云飘玉带,空吟碧血染红舷。

魂归净土随风憩,海不扬波抱石眠。

荒塚凋零遗胜迹,狮山佩剑倚南天。

(“双圣妈祖”理事会介绍及《贞烈弥传天地心》史料,原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道教之音立场)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