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作者:张金涛     时间:2017-06-07 18:32:32      繁體中文版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历史悠久,箓仪繁杂,对其宗教文化内涵、作用功能等,今人或有不解。笔者自幼便常听母亲讲述一些道教传统,加之近30年来一直专致于道教传承,对正一派授箓制度有一些研究和心得,故撰文以飨读者,以期抛砖引玉。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历史沿革

一般认为,正一派授箓始于汉末晋初第四代天师张盛。张盛自汉中返回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日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明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玉壶题览》中也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继张鲁三国时居汉中。其子盛,魏封都亭侯,复还龙虎山,升坛授箓。”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若细究起来,道教授箓的由来或可追溯到祖天师张道陵及系师张鲁。张道陵居鹤鸣山,“精思炼志,作道书二十四篇”,《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均在其内。《正一法文经》有云: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张道陵“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这说明早在张道陵创教之初,天师经箓已经形成并有经箓印剑法物相授。

系师张鲁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施政理民。鲁自号“师君”,徒众称“鬼卒”,另立“都讲”、“祭酒”,实际上是道教早期的职级分工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确立,必然得有一套科仪章法,这便是天师道授箓传度的雏形。

南宋末,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嗣教。嘉熙三年“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道教正一派之“三山合一”由此开始。元初,世祖忽必烈盛赞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整个元朝入主中原89年,历七代天师,皆赐二品银印(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金印、视一品),主管三山符箓,恩遇隆极一时。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明初,太祖朱元璋加赐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对授箓传度的斋仪章法作了系统规范的整理。洪武二十三年(1390),上谕礼部“严禁伪造符箓”,其时,“天下符箓,出此一家(龙虎山)”。明初历代天师虽掌天下道教事,但据现有历史资料,道士授箓制度仍限于正一派实行,金元时由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派仍实行传戒制度。授箓与传戒,在斋仪格式、名称、职级等均有所不同。如正一派授箓按《三洞修道仪》列正一盟威、金刚洞神、太上高玄、升玄、中盟、三洞、上清大洞等七等宝箓共八十四阶品,其中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据《授箓次第法信仪》载,受法职位又依次有正一法位、道德法位、洞神法位、升玄法位、洞玄法位、五符法位、河图法位、洞真法位、毕道法位共九个等级,名目繁多,规仪繁杂。而全真道之传戒则实行丘处机所制定的初真戒、中级戒、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但从道教义理的角度来看,授箓与传戒所体现的教义思想却是一致的。

清乾隆中期,天师地位由一品一度降为五品,后复三品。尽管如此,慑于民众信仰和传统习俗,清王朝仍赐天师世袭嗣教,加恩视正三品,并“永为例”。清代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在原来授箓的规仪上进行了改革,作《天坛玉格》,删去了一些繁杂的科仪,箓生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加《上清大洞经箓》。至清末,由于列强凌辱,国内政局动荡,清王朝土崩瓦解,全国性授箓被迫中断。进入民国,“乱多于治”,道教进一步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正一派授箓制度长时间未能恢复。1991年10月,建国以来首次恢复的对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授箓仪式在嗣汉天师府举行。这次授箓基本上依据《天坛玉格》的规仪,由“三大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主持,历时3天,取得成功,并在国内各宫观道院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引起了轰动。尔后,一年一度逐成定例,扩大了嗣汉天师府作为道教正一祖庭在海内外的影响,使天师府与海外道教界建立起持久、良好的友好交往关系。

1995年下元节期间,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嗣汉天师府承办的中国道教正一派首次开坛授箓传度醮典在天师府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南、吉林、甘肃、贵州等地的200余名弟子参加授箓大典。这次醮典,以天师府何灿然道长为传度大师,上海陈莲笙道长为监度大师,茅山周念孝道长为保举大师。由张继禹张金涛、薛桂元、凌晋明、施书宝、董叔和等道长担任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坛大师、护戒大师、护道大师。尔后,道教正一派授箓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截止到2014年,道教正一派对海外弟子授箓共举办了24次,参加授箓的弟子共4600余人,其地域分布涉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数国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国内地授箓共举办了7次,授箓人次约2000余人,涉及的省份由江南数省延伸到东北、西北的许多省份。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1、法天地,敬祖宗

道教是从中国远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延续发展而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切规仪,无不体现着法天地、敬神明、尊祖宗的教义思想。授箓必先设坛,而这个坛就是用来祭天的。《说文解字》云:“封土为坛,除土曰墠”,合称“坛墠”,也就是土筑的台子,古人“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云:“设庙桃坛墠而祭之”,这个庙就是祀奉祖先的。坛分三级,象征三天三界;又立四柱,谓天地日月;设八门十方,为昊天诸神、斗宿星君;上五供,象征四季五行,这便是尊崇三界,朝礼万神之义。

2、明师承,皈三宝

师承法派是中国本土宗教的独创,既体现了古代的宗法思想,也从一个侧面记载了宗教的传承历史。龙虎山正一天师道的传承法派自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而下(一说始于明代),即以“三山滴血字派”世代相传,共50字,即:“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种字辈相传的方法,对于巩固教派内部统一,形成认祖归宗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道教界的交往,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中断了40余年,若从清末中断授箓算起,则已近百年。而在台湾的正一天师道,仍沿袭着“三山滴血字派”的传承。当大陆恢复对海外正一弟子授箓传度时,已传至“鼎”字辈,法派未曾紊乱,传承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法派传承,使海外道教弟子不忘根本,认祖归宗。

道教正一派的授箓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传授经箓。笼统地说,称为道、经、师三宝。道经是道教信仰的基石,无经则无教。所以《传授经戒仪注诀》要求道士“研习经文,施行善事,存念宗主,不忘须臾”。又云:“今撰正文,传授十卷,并见真经,同出圣口,见善劝行,无所致惑。”

传授经箓,要求箓生斋戒沐浴,抄写经文,而且要“精校分明,慎勿漏误”,“各治二通,一通常镇,柏函盛之,架以局案,置高座近前,亦可别台封之,不可妄开”,可见正一派对经箓传授的重视。就经箓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道德经》为主,其次是《想尔注》、《河上公章句》及科书,也是围绕《道德经》展开。这些都表明,正一派的授箓,不是单纯授给一个法职,而是对道教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劝化行善、济国利民的教义思想的宣教。

3、受戒律,发誓愿

道教认为,“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故在授箓中也必须同时授戒。道教戒律最明显的特点,是以神的名义来约束道士的道德修养。这与王法是不相同的,“国法治人于犯法之后,而戒律则检束人心于妄念初动之时”。

道教戒律很多,且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宗派之间内容又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时,上清派有三元品戒、观身大戒;灵宝派有上品大戒、十戒;正一派有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纵观种种规诫的内容,无非是持身守正、行善戒恶,如“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誓愿是授箓传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1991年对海外正一派弟子授箓时,众箓生在三大师率领下在天师坛前发十二愿: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从中我们能感受到道教福国佑民的济世情怀和以忠、孝、慈、俭为核心的教义思想。

4、颁法职,宣教化

道士受箓,根据各自不同的修持,发给相应的职牒,其意义有三:

首先,作为正一派道士必须受箓,不受箓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听命法坛。《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称:“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又云:“未受箓时,无所呼召,受箓之后,动静呼神。不行戒者,呼之不至,破戒之人,吏兵远身。”

道士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否则,不但所施道法不灵,自身反遭天谴。箓有多种阶品,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九天兵符箓》等等,不同的箓品,体现着道士不同的修持和功力。授受了相应的箓品,又规范了相应的品德情操,便成为一种行为的约束力,故《云笈七签》云:“箓者,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

受箓之后,仍须考核,方可升授。如《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受更令,五年得进一将军;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志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建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就从宗教内部的管理上制订了明确的行为准则。

其次,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箓牒是道士受戒行法的凭证,从唐朝设授箓院以来,箓生的名籍、每年授箓的人数都由官方登记在案。早期天师道还分靖、治,即规定的活动区域。元代,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仅是一时之殊荣。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四十四代嗣教大真人张宇清“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二十年,朝廷六次下达诏书,严禁伪造私出符箓。这些都说明了授箓也有利于官方对道教事务的管理。

再次,师徒相授是道教传承的传统方式,只有持箓者方可为人之师。正因如此,累世相传,道教教团才得以壮大。鼎盛时,龙虎山曾被称为“昼夜长明羽人国”。

道教正一派授箓的宗教文化内涵

当代恢复授箓传度的现实意义

授箓作为道教正一派的传统科仪,其恢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教内的团结和统一。法有法品,箓有箓牒,教内人士一眼就能明白对方的师承、门派及职级。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正因如此,道教正一派千余年来维持了团结和统一。反之,如果道教各宫观教派各行其是,章法各异,会影响道教正一派本身的规范和统一,不利于道教事业的发展。

其次,恢复正一派授箓制度,有利于党和政府对道教事务的管理。当前,正一派有居宫道士和散居道士之分,也存在其他一些较复杂情况。恢复授箓,有助于有效克服这些问题。

再次,道士授箓是对道士自身修养的一种促进。箓生通过授箓,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同时也激发起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于肃穆道仪、振兴道风,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就是关于对传统授箓科仪的改革。笔者认为,改革应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必须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简而言之,就是在组织形式上要加强领导,防止各行其是。对经文箓牒,应保持道教传统,同时突出其爱国爱教的思想精华。还有一个宗枝门派整合的问题,应通过授箓增强团结,形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新的宗枝谱系。

(本文出自中国道教协会网站,有增删,标题是编辑所加,原标题:道教授箓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住持等。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