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民家族的道教石窟史

成都日报 萧易

2017-07-24 10:11:21

四川省巴中市凤仪村凤仪山朝阳洞,是“湖广填四川”中迁徙而来的刘氏家族主持开凿的,刘氏康熙年间入川,几代人筚路蓝缕,最终在四川立足,那些大大小小的龛窟成为他们在异乡的精神支柱。风仪山现存道教石窟20余龛,清代“三清”、玉皇大帝依旧流行,而药王、华佗、关公、财神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神祇成为道教石窟的新时尚。

有清一代 道教从庙堂走向民间

大清乾隆年间的一天,四川北道保宁府巴州人刘正书来到村子后面的狮子山,一路上松柏参天、绿树成荫,令他颇觉心旷神怡。刘正书生平笃信道教,狮子山上有座道观名朝阳洞,几个月前,刘正书与乡民募集资金,请来工匠在岩壁开凿道像,如今石窟已初具规模,太阳阁、月亮阁、文昌阁、玉皇大帝阁之间以栈道相连,善男信女在神像面前燃起香烛,虔诚地磕头作揖。

刘正书生活的乾隆年间,道教的影响早已大不如前,想来刘正书也听说,江西龙虎山的张真人从二品降为了五品,龙虎山天师道是道教的脸面,天师被贬,伤的那是整个道教的颜面。《癸巳存稿》卷十三《张天师旧事》记载:“乾隆十二年,改二品为五品,停朝觐筳宴,收缴银印。”清朝立国后信奉藏传佛教,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尽管对道教约束较严,却对天师礼遇有加,道教的处境尚勉强过得去,不过自乾隆朝起,道教的处境愈发困难,不仅天师被贬,甚至连传道都局限在龙虎山一带,倘若门人到其他省份传道,天师都将被一同治罪。

远离了庙堂的道教在民间却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几乎每个郡县中都有道观。而在更为偏僻的乡村的岩壁上、道路旁、宗祠中,也供奉着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天干求下雨,生病求康复,科举求功名,农耕求收成,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与道教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道教在民间生存的土壤。

刘正书百年之后,朝阳洞与刘氏族人的关系一直颇为密切,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天,刘氏族人在朝阳洞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并在岩壁刻碑为记,我们正是通过这则碑文知晓了刘正书的故事,也勾勒出这个家族的迁徙史:刘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迁徙至安徽省钱山县刘家湾,清军入关后又来到四川省广元县黄央堡难草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高祖刘茂奉,二高祖喻成业弟兄插占铁炉沟周家营,至祖父刘正书时见朝阳洞神仙显灵,遂与乡民募资开凿石窟。

明末清初,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当时只要是无主的土地,移民皆能占为己有,称为“插占”。于是,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垦荒的背影,集镇里游走着一批批操着异乡口音的商贾,历经几代人的披星戴月、筚路蓝缕,他们最终在异乡立足。

朝阳洞石窟和刘正书的故事,一直封存在巴中的深山之中,直到2009年5月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多年来,我在中国大地上苦苦寻找一处完整的清代道教石窟群,却一直未能如愿。清代的中国石窟走向衰落,再无大规模开凿,清人往往热衷于对前朝石窟进行改造,或妆彩贴金,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就利用唐代龛窟塑了几尊道像。完整的清代道教石窟群在中国堪称凤毛麟角,朝阳洞也就显得愈发珍贵了。

财神 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道教神祇

一个多世纪后,狮子山改称了凤仪山,当年香火旺盛的朝阳洞也是门庭冷落,见不到一个道士了,甚至道观都改为了寺庙。我来到这里时,林书兵正在屋顶换青瓦,这几天赶上庙里维修屋顶,庙依山而建,下面是深达百余米的山谷,邻村的工匠才上去了半天,腿不住地哆嗦,结果工钱没要就走了,年逾古稀的林书兵早些年做过几天泥水匠,就跟几个老伙计自己动手。听得我是来看石窟的,他拍拍身上的灰尘,猫着身子从梯子上爬下来给我领路。

朝阳洞庙依山崖而建,20多龛造像就雕凿在岩壁上,午后的阳光透过屋顶的漏洞,在大殿中撒下碎碎的影子,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肆无忌惮地跳跃着。大殿里横了几根竹竿,上面晾晒着酸菜,林书兵移开竹竿,岩壁上的观音、托塔李天王、财神露了出来。财神赵公明怒目圆瞪,长须及胸,身着铠甲,手持钢鞭,骑在黑虎之上。

中国人恐怕没有不拜财神的,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可谓息息相关。赵公明早期形象并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晋人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散骑侍郎王祐一日听到门外有人造访,称上帝派遣三位将军到人间征兵,自己是赵公明将军属下。王祐见冥将来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自己一死老母无人照顾,不由得黯然神伤。冥将见王祐事母至孝,便到赵公明那里给他求情,王祐才想起民间有上帝派遣三将军各率领群鬼到人间取人之说,其中一位便是赵公明。

隋代赵公明的名声也好不到哪去。开皇十一年(591年)夏天,长安城空中有五位力士隐约可见,百姓争相围观,隋文帝问大臣此是何神,太史张居仁说:“此乃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五瘟一出,恐怕今年要发生瘟疫了。”果然,那一年瘟疫流行,隋文帝为五瘟立祠,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它们不再危害人间。

时至明代,赵公明逐渐摆脱了之前的冥神、瘟神形象。《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张道陵天师在天庭炼丹,一日忽地来了个铁面虬髯、手持金鞭、骑着黑虎的神仙,自称赵公明,愿为天师守护丹炉,后玉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这也是赵公明被称为赵玄坛、赵元帅的来历。虽然只是区区守炉官,赵公明的本领却似乎比张天师大得多,他“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由此看来,明代赵公明已经主持公平买卖了,这或许是后来被奉为财神的原因吧。

明代的赵公明虽然法术高强,却极少被单独供奉,经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渲染,这才变成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姜子牙灭商后主持封神仪式,将赵公明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有“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赵公明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财神。

药王 身体健康比得道成仙来得实在

更多的道教石窟还在半山腰,大殿旁有个楼梯可以通到朝阳洞,由于年久失修,楼梯已经松动,踩在上面晃悠悠的,有的楼板掉了,得两步并一步跨过去,底下就是十多米深的山谷。林书兵说,这个楼梯多年没人走了,掉的掉,残的残,庙里也拿不出钱来修。

朝阳洞是个天然山洞,刘正书与乡民利用这个山洞开凿了“三清”、关公、药王、华佗等龛窟。药王身穿灰色圆领袍服,双手上举托龙,胯下骑着黄虎,左右各有一个童子,一个背着包袱,一个手捧葫芦,龛边的楷体小字业已斑驳,隐约可见“发心……刻药王华佗二位菩萨……嘉庆七年正月”的字迹。佛教的药师佛掌管着众生的生老病死,道教为了与佛教抗衡,也创造出一个药王。不过道教本没有一个掌管健康的神祇,道教徒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上的神医——唐人孙思邈被选中,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耗尽家财,他从小立誓学医,二十岁时便可为乡邻开方治病,一生致力行医,勤于著书,晚年隐居药王山专心立著,著书八十多种,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合称《千金方》,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尊为“药王”。

道教有部《药王经》,就是宣扬信奉药王的种种好处的,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药王孙公真人,天门九炼丹成。唐王授封真宰,公侯受禄金门。钦赐锦袍玉带,金樽御酒饯行。或往灵山访道,或游下界救民。济旱雨飞符水,度人药施杏林。胡僧传方甚验,海上仙丹最灵。伏虎降龙有本,灵丹妙药最灵。”在医疗条件尚未成熟的古代,老百姓生了病只有依赖神仙,也正是为此,清代的药王信仰在中国极为流行,风头远远盖过了“三清”“四御”。究其原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身体健康或许比成仙得道来得更加现实吧。

中国历史上的神医不少,除了孙思邈,春秋时的扁鹊、东汉末年的华佗也是受人敬仰的名医,药王旁边有个眉目慈祥的中年男子,身着红色对襟长袍,戴着瓜皮小帽,便是题记中的“华佗”了。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精于手术,被誉为“外科圣手”,《三国演义》中为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一段,更把他渲染得神乎其技,成为古代戏剧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不过,历史上的华佗为曹操所杀,未得善终,这使得他在国人心目中大打折扣,始终没有药王孙思邈那般流行了。

今天,林书兵带了把香,插在药王、华佗前的雕花香炉里,久违的香火味很快弥漫了整个朝阳洞,他说,几十年前,村里还有老人来上香,后来楼梯坏了,老人爬不上来,这里的神灵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人间烟火了。小时候,父母常带着他到药王面前,磕头作揖,那时农村娃娃命贱,拜了药王才能健康地活下来。村里的新媳妇久婚不育的,也偷偷到朝阳洞,她们跪在药王前,哭成了泪人,这也难怪,嫁到婆家几年没有小孩,婆婆一直给她脸色看,如果再没有个一子半女,恐怕这日子是过不下去了。临走之前,新媳妇把在家里做好的小鞋子放在药王面前,四川话中,“鞋子”与“孩子”谐音,小鞋子隐讳地寄予了她们想要个孩子的愿望。

(转自成都日报)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一个移民家族的道教石窟史

成都日报 萧易

2017-07-24 10:11:21

|
一个移民家族的道教石窟史
|

四川省巴中市凤仪村凤仪山朝阳洞,是“湖广填四川”中迁徙而来的刘氏家族主持开凿的,刘氏康熙年间入川,几代人筚路蓝缕,最终在四川立足,那些大大小小的龛窟成为他们在异乡的精神支柱。风仪山现存道教石窟20余龛,清代“三清”、玉皇大帝依旧流行,而药王、华佗、关公、财神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神祇成为道教石窟的新时尚。

有清一代 道教从庙堂走向民间

大清乾隆年间的一天,四川北道保宁府巴州人刘正书来到村子后面的狮子山,一路上松柏参天、绿树成荫,令他颇觉心旷神怡。刘正书生平笃信道教,狮子山上有座道观名朝阳洞,几个月前,刘正书与乡民募集资金,请来工匠在岩壁开凿道像,如今石窟已初具规模,太阳阁、月亮阁、文昌阁、玉皇大帝阁之间以栈道相连,善男信女在神像面前燃起香烛,虔诚地磕头作揖。

刘正书生活的乾隆年间,道教的影响早已大不如前,想来刘正书也听说,江西龙虎山的张真人从二品降为了五品,龙虎山天师道是道教的脸面,天师被贬,伤的那是整个道教的颜面。《癸巳存稿》卷十三《张天师旧事》记载:“乾隆十二年,改二品为五品,停朝觐筳宴,收缴银印。”清朝立国后信奉藏传佛教,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尽管对道教约束较严,却对天师礼遇有加,道教的处境尚勉强过得去,不过自乾隆朝起,道教的处境愈发困难,不仅天师被贬,甚至连传道都局限在龙虎山一带,倘若门人到其他省份传道,天师都将被一同治罪。

远离了庙堂的道教在民间却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清朝几乎每个郡县中都有道观。而在更为偏僻的乡村的岩壁上、道路旁、宗祠中,也供奉着为数众多的道教造像。天干求下雨,生病求康复,科举求功名,农耕求收成,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与道教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道教在民间生存的土壤。

刘正书百年之后,朝阳洞与刘氏族人的关系一直颇为密切,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天,刘氏族人在朝阳洞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并在岩壁刻碑为记,我们正是通过这则碑文知晓了刘正书的故事,也勾勒出这个家族的迁徙史:刘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后迁徙至安徽省钱山县刘家湾,清军入关后又来到四川省广元县黄央堡难草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高祖刘茂奉,二高祖喻成业弟兄插占铁炉沟周家营,至祖父刘正书时见朝阳洞神仙显灵,遂与乡民募资开凿石窟。

明末清初,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的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当时只要是无主的土地,移民皆能占为己有,称为“插占”。于是,荒芜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垦荒的背影,集镇里游走着一批批操着异乡口音的商贾,历经几代人的披星戴月、筚路蓝缕,他们最终在异乡立足。

朝阳洞石窟和刘正书的故事,一直封存在巴中的深山之中,直到2009年5月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才被发现。多年来,我在中国大地上苦苦寻找一处完整的清代道教石窟群,却一直未能如愿。清代的中国石窟走向衰落,再无大规模开凿,清人往往热衷于对前朝石窟进行改造,或妆彩贴金,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就利用唐代龛窟塑了几尊道像。完整的清代道教石窟群在中国堪称凤毛麟角,朝阳洞也就显得愈发珍贵了。

财神 最受中国人喜爱的道教神祇

一个多世纪后,狮子山改称了凤仪山,当年香火旺盛的朝阳洞也是门庭冷落,见不到一个道士了,甚至道观都改为了寺庙。我来到这里时,林书兵正在屋顶换青瓦,这几天赶上庙里维修屋顶,庙依山而建,下面是深达百余米的山谷,邻村的工匠才上去了半天,腿不住地哆嗦,结果工钱没要就走了,年逾古稀的林书兵早些年做过几天泥水匠,就跟几个老伙计自己动手。听得我是来看石窟的,他拍拍身上的灰尘,猫着身子从梯子上爬下来给我领路。

朝阳洞庙依山崖而建,20多龛造像就雕凿在岩壁上,午后的阳光透过屋顶的漏洞,在大殿中撒下碎碎的影子,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肆无忌惮地跳跃着。大殿里横了几根竹竿,上面晾晒着酸菜,林书兵移开竹竿,岩壁上的观音、托塔李天王、财神露了出来。财神赵公明怒目圆瞪,长须及胸,身着铠甲,手持钢鞭,骑在黑虎之上。

中国人恐怕没有不拜财神的,这位道教尊神虽然品阶不高,却掌管招财进宝,与世人的利益可谓息息相关。赵公明早期形象并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晋人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散骑侍郎王祐一日听到门外有人造访,称上帝派遣三位将军到人间征兵,自己是赵公明将军属下。王祐见冥将来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自己一死老母无人照顾,不由得黯然神伤。冥将见王祐事母至孝,便到赵公明那里给他求情,王祐才想起民间有上帝派遣三将军各率领群鬼到人间取人之说,其中一位便是赵公明。

隋代赵公明的名声也好不到哪去。开皇十一年(591年)夏天,长安城空中有五位力士隐约可见,百姓争相围观,隋文帝问大臣此是何神,太史张居仁说:“此乃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五瘟一出,恐怕今年要发生瘟疫了。”果然,那一年瘟疫流行,隋文帝为五瘟立祠,并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它们不再危害人间。

时至明代,赵公明逐渐摆脱了之前的冥神、瘟神形象。《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张道陵天师在天庭炼丹,一日忽地来了个铁面虬髯、手持金鞭、骑着黑虎的神仙,自称赵公明,愿为天师守护丹炉,后玉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这也是赵公明被称为赵玄坛、赵元帅的来历。虽然只是区区守炉官,赵公明的本领却似乎比张天师大得多,他“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由此看来,明代赵公明已经主持公平买卖了,这或许是后来被奉为财神的原因吧。

明代的赵公明虽然法术高强,却极少被单独供奉,经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渲染,这才变成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姜子牙灭商后主持封神仪式,将赵公明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手下有“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赵公明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财神。

药王 身体健康比得道成仙来得实在

更多的道教石窟还在半山腰,大殿旁有个楼梯可以通到朝阳洞,由于年久失修,楼梯已经松动,踩在上面晃悠悠的,有的楼板掉了,得两步并一步跨过去,底下就是十多米深的山谷。林书兵说,这个楼梯多年没人走了,掉的掉,残的残,庙里也拿不出钱来修。

朝阳洞是个天然山洞,刘正书与乡民利用这个山洞开凿了“三清”、关公、药王、华佗等龛窟。药王身穿灰色圆领袍服,双手上举托龙,胯下骑着黄虎,左右各有一个童子,一个背着包袱,一个手捧葫芦,龛边的楷体小字业已斑驳,隐约可见“发心……刻药王华佗二位菩萨……嘉庆七年正月”的字迹。佛教的药师佛掌管着众生的生老病死,道教为了与佛教抗衡,也创造出一个药王。不过道教本没有一个掌管健康的神祇,道教徒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历史上的神医——唐人孙思邈被选中,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孙思邈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活了101岁。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耗尽家财,他从小立誓学医,二十岁时便可为乡邻开方治病,一生致力行医,勤于著书,晚年隐居药王山专心立著,著书八十多种,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合称《千金方》,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尊为“药王”。

道教有部《药王经》,就是宣扬信奉药王的种种好处的,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药王孙公真人,天门九炼丹成。唐王授封真宰,公侯受禄金门。钦赐锦袍玉带,金樽御酒饯行。或往灵山访道,或游下界救民。济旱雨飞符水,度人药施杏林。胡僧传方甚验,海上仙丹最灵。伏虎降龙有本,灵丹妙药最灵。”在医疗条件尚未成熟的古代,老百姓生了病只有依赖神仙,也正是为此,清代的药王信仰在中国极为流行,风头远远盖过了“三清”“四御”。究其原因,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身体健康或许比成仙得道来得更加现实吧。

中国历史上的神医不少,除了孙思邈,春秋时的扁鹊、东汉末年的华佗也是受人敬仰的名医,药王旁边有个眉目慈祥的中年男子,身着红色对襟长袍,戴着瓜皮小帽,便是题记中的“华佗”了。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擅外科,精于手术,被誉为“外科圣手”,《三国演义》中为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一段,更把他渲染得神乎其技,成为古代戏剧中经久不衰的题材。不过,历史上的华佗为曹操所杀,未得善终,这使得他在国人心目中大打折扣,始终没有药王孙思邈那般流行了。

今天,林书兵带了把香,插在药王、华佗前的雕花香炉里,久违的香火味很快弥漫了整个朝阳洞,他说,几十年前,村里还有老人来上香,后来楼梯坏了,老人爬不上来,这里的神灵已经很久没有享受到人间烟火了。小时候,父母常带着他到药王面前,磕头作揖,那时农村娃娃命贱,拜了药王才能健康地活下来。村里的新媳妇久婚不育的,也偷偷到朝阳洞,她们跪在药王前,哭成了泪人,这也难怪,嫁到婆家几年没有小孩,婆婆一直给她脸色看,如果再没有个一子半女,恐怕这日子是过不下去了。临走之前,新媳妇把在家里做好的小鞋子放在药王面前,四川话中,“鞋子”与“孩子”谐音,小鞋子隐讳地寄予了她们想要个孩子的愿望。

(转自成都日报)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