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龙虎山,天师故里三度重游

道教之音 周力

2017-08-05 17:29:03

坐上了去鹰潭的火车,我的思绪便如滚滚车轮飞旋,呼隆隆地浮想联翩。我已经是第三次经鹰潭去龙虎山了,前两次来去匆匆,只留下丹崖碧水的总体印象,没有深入其悠久厚重的文化领地,如无蚊村、仙人城等,虽然上清宫、天师府也去过,但浮光掠影,觉得其宏大威严罢了。这次去,我是下定决心要深度“潜水”,细细“品”一番龙虎山神奇的前世今生与“道”的内涵了。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非凡的人物深深地铭记进国人的心坎,象秦始皇,象汉武帝,象刘邦……可他们身边的“高参”,却没几个被日月的交替折射出多彩的波光,诸葛亮是被“折射”里首屈一指的。在这廖若晨星的“高参”队列里,有个张良,却是亘古至今、璀璨耀眼的天罡。我不仅敬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干,我还由衷叹服其家族子嗣的卓越超群,他的第八世(有说第九世)后裔,便是个光芒万丈、影响千载的人物。

他是谁呢?

我抬头观看旁边的乘客,与我同椅坐在是两个青年人,他们低头玩手机,对面是对夫妻带着三个孩子。大孩子侧睡椅上,小的两个可能是双胞胎,分别被父母抱着,静静地聆听父母催眠曲。过道那边的乘客在围观扑克大战,不时暴发出嘻哈声,整个车厢里流动着安详热烈的气氛。我收回目光,轻轻地吐口气,闭目继续游荡在我自设的问题里。

他是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自幼聪慧,曾入太学,熟读《道德经》等四书五经,精通天文地理。二十五岁时被朝廷授江洲(今重庆)令。因他特立独行,看不贯地方强权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而坚辞江洲令,隐居北邙山中,怀抱救助生民之梦想,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数年后,朝廷征召其为太傅,但张道陵视禄如粪土,三诏而不就。为觅清幽之地,避开俗务缠绕和骚扰,他开始了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的历程。起初,他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揣信念,背行囊,渡江南下,到达鄱阳湖、又溯信江而上,进入贵溪云锦山,结庐筑坛炼丹。三年丹成,山现龙虎,即改云锦山为龙虎山。此时,张道陵已近六十甲子,他那承载弘道之梦的航船,已在风雨飘摇中由溪涧拐入了大江!

近两千年前的时段,群雄依然争霸,战乱此起彼伏,血雨腥风,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人们苦于生命、财产的朝不保夕,企盼稳定的生活环境。一些智者能人成家立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百余“家”横空出世,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抛出各自的思想学说,并四方游说、求证,希望能恢复社会秩序,减少战乱的祸害,在思想界及民众生活中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狂潮。其中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著作有《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等,史称黄老学,主张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获得了广泛的群众认可与依从。

张道陵趁势而上,为更好地广传道术,他不顾九十高龄,离开龙虎山,辗转数千里,来到蜀郡鹤鸣山布道,教化民众,始称“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著书二十四卷,又作《老子想尔注》,宣传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积德行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以“佑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他将黄老学与神仙方术结合,授民凿井取盐,金丹健体,药酒祛瘟方法,百姓受其益,感其恩,奉之为天师,加之朝廷命名扶持,终于在神秘化、宗教化的氛围里,张道陵集智显慧,仗剑弘法,哗啦啦擎起了本民族的宗教——道教大旗。“五斗米道”成天师道,道的教义得到了迅速传播。由此,道教风靡四方,大行天下,天师梦的缕缕情思获得了几何级的扩展与升腾!

“哇…哇…”对面的双胞胎之一突然哭闹,急坏了年轻的父亲,只见他赶忙拿起奶瓶,将奶嘴塞了过去,那“小祖宗”含着奶嘴,“呜”一声吐出,继续哇哇,车厢里顿时洒遍了透着奶香的哭音。

旁边围观扑克的人开始了聊天,感叹带孩子的辛苦,话题自然而然地聊到计生国策,说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好做,生产队长到各家各户收集鸡蛋去慰问做了结扎的对象。后来难了,半夜三更组织干部上门围堵不愿结扎的“钉子户”,再说到结扎对象“逃亡”,从政人员负责寻觅,使计生工作成了天下最难事。可如今又“放开”了,似乎回到了不需“控制”的从前。讲述者估计是农村干部出身,他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尽管眉飞色舞,但不难看出悬挂在嘴角的丝丝困惑与无奈。

我静静地看着他及他对面的听众,那听众手里握着一叠崭新的报纸,咧着嘴,互动式地笑着。旁边的扑克后生们,专注着眼前的即时“赚钱”,对过去式的故事无动于衷,也无需顾及其他乘客的安静,依然大呼小叫在尺把见方的桌面上奋勇搏杀。我想,假如张道陵天师转世,能将他们手中的扑克换作拂尘吗?

我想能,因为他是天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张天师与其母路经泸溪河畔的小山村,张天师被丹霞美景吸引而落在了后边,张母与随侍丫环走在了山道的前头,对面过来一个瘦骨嶙峋的提蓝老太,将近张母时,侧身倒地,硬说张母撞倒了她,张母惊怒万分,但见其年老体弱,十分可怜的样子,隐忍着上前搀扶,老太一把握住张母手掌,片刻没有松开。待老太坐稳边上石头后,张母松了一口气,却觉手掌奇痒,即刻红肿,张天师近前察看,便吩咐其母与丫环先走。这时,那老太从蓝中扯出两朵蘑菇,说是感谢搀扶之恩,硬塞给张母,张母一阵眩晕,险些跌倒,此刻,张天师忍无可忍,拔出桃木剑,顿喝一声:“大胆妖孽,还不收敛,竟又用毒菇害人,拿命来!”老太惊退八步,扑地求饶,现出蚊精模样,张天师手指轻弹,一张降妖符飞将过去,盖在了蚊精身上,蚊精即时变作一顶轿子,那两蘑菇也袅袅亭亭地变成了立在轿边的两个美女,张天师请母上轿,两美女抬起轿子,晃晃悠悠地继续赶路。

如此了得的“本领”,还治不了眼前几个“好赌”戏闹的后生吗?眼下“懒散”的后生随处可见,上年纪的父辈爷辈们,拎着保温杯参加麻将大军的人数,也蔚为大观!假如将天师的功夫真正纳入社会治理规范,估计当今还有不少“恶习”,“肿毒”可得到消解。

我参加工作时,社会刚从“十年浩劫”的恶梦中醒来不久,环境相对“纯净”,我踌躇满志,满脑袋都是那代青年共有的宏愿,干事不计严寒酷暑,全身心投入火热的工作。那时对“道”没有接触,没见过什么《道德经》,更未见过《老子想尔注》,可源于道的“利民知足”观念,却在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中,如符咒般地被我囫囵接受。所以,尽管经历曲折,但我信心满满,一路走来,终究是社会口碑上乘,阳光灿烂。

那时的宏愿或梦想,是得到组织的表扬取得仕途的进步,表扬几乎不断,甚至立功,可仕途的进展,却不是表扬或立功的叠加!看那古戏中择夫的绣球,会被立在河中与滚在田里满身汗泥的汉子获得吗?

人应该有梦想,更应该在实现梦想的进程中坚韧不拔、义无返顾,这或许是天师在道的王国里得以驰骋的秘决!

火车在奔驰,离鹰潭越来越近了。那能代表国家元素被称作“经济基础”的载体,不断掠过眼帘,山脉、河流、村庄,还有那泛绿的森林与泛黄的稻田,高高矮矮,远远近近,组成壮观迷彩的飞动画面。在它们的波峰浪谷里,我实实在在感受了“经济基础”的磅礴伟力,虽然掌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随时遮蔽在它们头顶,偶尔来阵气候反常的变化,便令“经济基础”们折子戏般地变幻身姿,演绎出喜怒哀乐兼有的典故。但天长日久,自然规律不可违的恒定特性(也许就是道意),依然会悄悄“回归”,还大地千古常春。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国家的“技巧”,象烹调小鱼一样。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多次引用。据说有次德国总理询问:“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近平答:“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船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使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确实不易。老子倡导:“以道莅天下”,泽被所有生民,这与当今政府的追求是合拍一致的,可在几十年前的“大锅饭”时期,乡野村镇,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层出不穷。我老家有块山场,三五百亩样子,开始是改梯田,后因缺水灌溉遭放弃,再后来是李书记种李,陶书记种桃,尤书记觉得还是油茶好,于是山场又披上了油茶的“盛装”。可多少年斗转星移,风水轮换,那片山依然是蛇鼠窜行,荒草萋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二次分田到户,炒“咸饭”似的山场才渐渐有了迎风招展的喜人绿意。

在天师府后面,我记得有片板粟林,传说是张道陵所植,经历代天师接力护育,现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到金秋十月,累累硕果缀满枝头,给当地百姓与前来观赏的人们,献上了满含“道”韵的香甜。现在龙虎山人,又新植3万亩板粟,延续着“天师板粟”的不老传承。

是啊,传承是个充满希望的字眼,它来自于执着、自信、绵韧、顽强。它不仅属于睿智发达的头脑,还属于信仰坚定的团队。天师尊位的传承,即是最好的明证。虽然其间充满艰辛,兴衰莫测,但脉络清晰,世系畅达。近七十年前,六十三代天师移居台湾,然道脉不断,现今大陆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国家道协副会长)承先启后,呕心沥血,延护得法,道统弘开。

我的思绪跳到无蚊村了。蚊精被张天师教化改造了之后,这小山村就成无蚊虫滋扰的清幽之地。前几天,我朋友邀我时电话介绍说,无蚊村列入了“梦幻龙虎山”的大型山水灯光表演区,变为新的“梦幻”分子了,这恰到好处地对接了“梦”的渊源,给“梦”融入了一抹现代科技的光辉!

张天师的弘道梦,汇入时代洪流,吸纳九州灵气,穿越时空,与时俱进,在天地间不息铺展。

倘若没有龙虎山升腾的祥云,就不会有鹤鸣山飘扬的大旗。没有鹤鸣山飘扬的大旗,就不会有迴环千里的脚印,没有迴环千里的脚印,就不会有太极灵动的光华,没有太极灵动的光华,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弘扬。纵观华夏大地,“道”无所不在,印证了中国文化之“根底”的久远深厚,它已经不是一个梦,而是一种习俗,一种自觉,一种注入血脉的宏博气韵!在浩荡的江河里,在纵横的纤陌间,在百姓的餐桌上,在学者的笔墨中,甚至是婴儿的啼哭,还跃动着生命长久的欢歌呢!

泱泱大国,道意绵绵昭日月。

浩浩华夏,民心殷殷润河山。

火车缓缓进站了,我从遐想中回过神来,背起行李准备下车。看那哄抚孩子的夫妇,仍在为承载着美好希望的孩子们忙碌,他们还没到站,他们的路还很长。

(周力供稿,原标题为《龙虎光华》)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寻道龙虎山,天师故里三度重游

道教之音 周力

2017-08-05 17:29:03

|
寻道龙虎山,天师故里三度重游
|

坐上了去鹰潭的火车,我的思绪便如滚滚车轮飞旋,呼隆隆地浮想联翩。我已经是第三次经鹰潭去龙虎山了,前两次来去匆匆,只留下丹崖碧水的总体印象,没有深入其悠久厚重的文化领地,如无蚊村、仙人城等,虽然上清宫、天师府也去过,但浮光掠影,觉得其宏大威严罢了。这次去,我是下定决心要深度“潜水”,细细“品”一番龙虎山神奇的前世今生与“道”的内涵了。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非凡的人物深深地铭记进国人的心坎,象秦始皇,象汉武帝,象刘邦……可他们身边的“高参”,却没几个被日月的交替折射出多彩的波光,诸葛亮是被“折射”里首屈一指的。在这廖若晨星的“高参”队列里,有个张良,却是亘古至今、璀璨耀眼的天罡。我不仅敬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干,我还由衷叹服其家族子嗣的卓越超群,他的第八世(有说第九世)后裔,便是个光芒万丈、影响千载的人物。

他是谁呢?

我抬头观看旁边的乘客,与我同椅坐在是两个青年人,他们低头玩手机,对面是对夫妻带着三个孩子。大孩子侧睡椅上,小的两个可能是双胞胎,分别被父母抱着,静静地聆听父母催眠曲。过道那边的乘客在围观扑克大战,不时暴发出嘻哈声,整个车厢里流动着安详热烈的气氛。我收回目光,轻轻地吐口气,闭目继续游荡在我自设的问题里。

他是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自幼聪慧,曾入太学,熟读《道德经》等四书五经,精通天文地理。二十五岁时被朝廷授江洲(今重庆)令。因他特立独行,看不贯地方强权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而坚辞江洲令,隐居北邙山中,怀抱救助生民之梦想,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数年后,朝廷征召其为太傅,但张道陵视禄如粪土,三诏而不就。为觅清幽之地,避开俗务缠绕和骚扰,他开始了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的历程。起初,他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揣信念,背行囊,渡江南下,到达鄱阳湖、又溯信江而上,进入贵溪云锦山,结庐筑坛炼丹。三年丹成,山现龙虎,即改云锦山为龙虎山。此时,张道陵已近六十甲子,他那承载弘道之梦的航船,已在风雨飘摇中由溪涧拐入了大江!

近两千年前的时段,群雄依然争霸,战乱此起彼伏,血雨腥风,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状态,人们苦于生命、财产的朝不保夕,企盼稳定的生活环境。一些智者能人成家立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等百余“家”横空出世,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抛出各自的思想学说,并四方游说、求证,希望能恢复社会秩序,减少战乱的祸害,在思想界及民众生活中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狂潮。其中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著作有《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等,史称黄老学,主张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获得了广泛的群众认可与依从。

张道陵趁势而上,为更好地广传道术,他不顾九十高龄,离开龙虎山,辗转数千里,来到蜀郡鹤鸣山布道,教化民众,始称“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著书二十四卷,又作《老子想尔注》,宣传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积德行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以“佑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的追求目标。他将黄老学与神仙方术结合,授民凿井取盐,金丹健体,药酒祛瘟方法,百姓受其益,感其恩,奉之为天师,加之朝廷命名扶持,终于在神秘化、宗教化的氛围里,张道陵集智显慧,仗剑弘法,哗啦啦擎起了本民族的宗教——道教大旗。“五斗米道”成天师道,道的教义得到了迅速传播。由此,道教风靡四方,大行天下,天师梦的缕缕情思获得了几何级的扩展与升腾!

“哇…哇…”对面的双胞胎之一突然哭闹,急坏了年轻的父亲,只见他赶忙拿起奶瓶,将奶嘴塞了过去,那“小祖宗”含着奶嘴,“呜”一声吐出,继续哇哇,车厢里顿时洒遍了透着奶香的哭音。

旁边围观扑克的人开始了聊天,感叹带孩子的辛苦,话题自然而然地聊到计生国策,说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生育好做,生产队长到各家各户收集鸡蛋去慰问做了结扎的对象。后来难了,半夜三更组织干部上门围堵不愿结扎的“钉子户”,再说到结扎对象“逃亡”,从政人员负责寻觅,使计生工作成了天下最难事。可如今又“放开”了,似乎回到了不需“控制”的从前。讲述者估计是农村干部出身,他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尽管眉飞色舞,但不难看出悬挂在嘴角的丝丝困惑与无奈。

我静静地看着他及他对面的听众,那听众手里握着一叠崭新的报纸,咧着嘴,互动式地笑着。旁边的扑克后生们,专注着眼前的即时“赚钱”,对过去式的故事无动于衷,也无需顾及其他乘客的安静,依然大呼小叫在尺把见方的桌面上奋勇搏杀。我想,假如张道陵天师转世,能将他们手中的扑克换作拂尘吗?

我想能,因为他是天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张天师与其母路经泸溪河畔的小山村,张天师被丹霞美景吸引而落在了后边,张母与随侍丫环走在了山道的前头,对面过来一个瘦骨嶙峋的提蓝老太,将近张母时,侧身倒地,硬说张母撞倒了她,张母惊怒万分,但见其年老体弱,十分可怜的样子,隐忍着上前搀扶,老太一把握住张母手掌,片刻没有松开。待老太坐稳边上石头后,张母松了一口气,却觉手掌奇痒,即刻红肿,张天师近前察看,便吩咐其母与丫环先走。这时,那老太从蓝中扯出两朵蘑菇,说是感谢搀扶之恩,硬塞给张母,张母一阵眩晕,险些跌倒,此刻,张天师忍无可忍,拔出桃木剑,顿喝一声:“大胆妖孽,还不收敛,竟又用毒菇害人,拿命来!”老太惊退八步,扑地求饶,现出蚊精模样,张天师手指轻弹,一张降妖符飞将过去,盖在了蚊精身上,蚊精即时变作一顶轿子,那两蘑菇也袅袅亭亭地变成了立在轿边的两个美女,张天师请母上轿,两美女抬起轿子,晃晃悠悠地继续赶路。

如此了得的“本领”,还治不了眼前几个“好赌”戏闹的后生吗?眼下“懒散”的后生随处可见,上年纪的父辈爷辈们,拎着保温杯参加麻将大军的人数,也蔚为大观!假如将天师的功夫真正纳入社会治理规范,估计当今还有不少“恶习”,“肿毒”可得到消解。

我参加工作时,社会刚从“十年浩劫”的恶梦中醒来不久,环境相对“纯净”,我踌躇满志,满脑袋都是那代青年共有的宏愿,干事不计严寒酷暑,全身心投入火热的工作。那时对“道”没有接触,没见过什么《道德经》,更未见过《老子想尔注》,可源于道的“利民知足”观念,却在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中,如符咒般地被我囫囵接受。所以,尽管经历曲折,但我信心满满,一路走来,终究是社会口碑上乘,阳光灿烂。

那时的宏愿或梦想,是得到组织的表扬取得仕途的进步,表扬几乎不断,甚至立功,可仕途的进展,却不是表扬或立功的叠加!看那古戏中择夫的绣球,会被立在河中与滚在田里满身汗泥的汉子获得吗?

人应该有梦想,更应该在实现梦想的进程中坚韧不拔、义无返顾,这或许是天师在道的王国里得以驰骋的秘决!

火车在奔驰,离鹰潭越来越近了。那能代表国家元素被称作“经济基础”的载体,不断掠过眼帘,山脉、河流、村庄,还有那泛绿的森林与泛黄的稻田,高高矮矮,远远近近,组成壮观迷彩的飞动画面。在它们的波峰浪谷里,我实实在在感受了“经济基础”的磅礴伟力,虽然掌管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随时遮蔽在它们头顶,偶尔来阵气候反常的变化,便令“经济基础”们折子戏般地变幻身姿,演绎出喜怒哀乐兼有的典故。但天长日久,自然规律不可违的恒定特性(也许就是道意),依然会悄悄“回归”,还大地千古常春。

《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为治理国家的“技巧”,象烹调小鱼一样。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多次引用。据说有次德国总理询问:“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近平答:“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船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使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确实不易。老子倡导:“以道莅天下”,泽被所有生民,这与当今政府的追求是合拍一致的,可在几十年前的“大锅饭”时期,乡野村镇,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层出不穷。我老家有块山场,三五百亩样子,开始是改梯田,后因缺水灌溉遭放弃,再后来是李书记种李,陶书记种桃,尤书记觉得还是油茶好,于是山场又披上了油茶的“盛装”。可多少年斗转星移,风水轮换,那片山依然是蛇鼠窜行,荒草萋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二次分田到户,炒“咸饭”似的山场才渐渐有了迎风招展的喜人绿意。

在天师府后面,我记得有片板粟林,传说是张道陵所植,经历代天师接力护育,现今依然枝繁叶茂。每到金秋十月,累累硕果缀满枝头,给当地百姓与前来观赏的人们,献上了满含“道”韵的香甜。现在龙虎山人,又新植3万亩板粟,延续着“天师板粟”的不老传承。

是啊,传承是个充满希望的字眼,它来自于执着、自信、绵韧、顽强。它不仅属于睿智发达的头脑,还属于信仰坚定的团队。天师尊位的传承,即是最好的明证。虽然其间充满艰辛,兴衰莫测,但脉络清晰,世系畅达。近七十年前,六十三代天师移居台湾,然道脉不断,现今大陆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国家道协副会长)承先启后,呕心沥血,延护得法,道统弘开。

我的思绪跳到无蚊村了。蚊精被张天师教化改造了之后,这小山村就成无蚊虫滋扰的清幽之地。前几天,我朋友邀我时电话介绍说,无蚊村列入了“梦幻龙虎山”的大型山水灯光表演区,变为新的“梦幻”分子了,这恰到好处地对接了“梦”的渊源,给“梦”融入了一抹现代科技的光辉!

张天师的弘道梦,汇入时代洪流,吸纳九州灵气,穿越时空,与时俱进,在天地间不息铺展。

倘若没有龙虎山升腾的祥云,就不会有鹤鸣山飘扬的大旗。没有鹤鸣山飘扬的大旗,就不会有迴环千里的脚印,没有迴环千里的脚印,就不会有太极灵动的光华,没有太极灵动的光华,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弘扬。纵观华夏大地,“道”无所不在,印证了中国文化之“根底”的久远深厚,它已经不是一个梦,而是一种习俗,一种自觉,一种注入血脉的宏博气韵!在浩荡的江河里,在纵横的纤陌间,在百姓的餐桌上,在学者的笔墨中,甚至是婴儿的啼哭,还跃动着生命长久的欢歌呢!

泱泱大国,道意绵绵昭日月。

浩浩华夏,民心殷殷润河山。

火车缓缓进站了,我从遐想中回过神来,背起行李准备下车。看那哄抚孩子的夫妇,仍在为承载着美好希望的孩子们忙碌,他们还没到站,他们的路还很长。

(周力供稿,原标题为《龙虎光华》)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