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唐嗣岳大师:杳冥证无为,昏默养丹田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作者:唐嗣岳道长     时间:2017-09-02 10:08:00      繁體中文版     

唐嗣岳大师:杳冥证无为,昏默养丹田

《玉皇心印妙经》偈曰:

崂山留异迹,普天设大教。

无穷仙眷至,空外总呈祥。

十方同法会,丹诚对圣颜。

休道蓬莱远,云宴礼虚皇。

赐鸾骖凤驾,金鼎药馨香。

深荷三清福,以道证真常。

立教分乘度,洗劫永无疆。

此经称为《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也称为《无上玉皇心印妙经》,简称为《心印妙经》,或者《玉皇心印经》,是全真道士早坛功课经中的一部。全真道士性命双修,故而早坛功课经皆以清静身心、修身养性、证道成真为主旨。此经也是如此,乃命功修炼法典。小炼则有益身心,延年益寿;大炼则功成飞仙,得道成真。诵持不退亦能开通妙理,渐悟真诠,且能感格上圣高真,资助道力。

经题中的无上玉皇、高上玉皇,即是说此部经乃是有玉皇大帝金口宣说。玉皇大帝全称为“太上开天执符  御历含真体道  昊天至尊  玉皇大帝”、“昊天金阙  无上至尊  自然妙有  弥罗至真  玉皇上帝”,又称为“昊天金阙玉皇至尊 玄穹髙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高天上圣 大慈仁者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髙上帝”,民间称呼为“天公”、“天老爷”等等。玉皇大帝有“穹苍圣主”、“诸天宗主”之称呼,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体道,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佑,统御十方,统领万神,主宰天地,开化万类,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群生,济度品物,乃万天之主,三教之宗。

至大至尊,无限尊崇曰无上,曰高上,即是说玉皇大帝之无上至尊,亦说此经之无上珍贵。

心印者,心为一身之宗,护持不失,勿塞勿闭,四闼光明,天宇泰定,虚室生白。印乃契券之谓,交易之门,神明之宗,吾等学道者,苟能造其理,达其辞,穷神以知化,参玄而入妙,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亦心亦印,一灵不昧,善果臻身,上下洞彻,如月现于江,似星涵于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为心,孰为印,至于心印俱忘,神与道俱,返其天真,则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乃玉皇传心,圣圣相承,以心印道,与道合真,阐敷至道之玄机,剖露性命之根蒂,实登真之径路,为度世之梯航。

下面我们分几个部分来理解学习无上玉皇心印妙经。

一、知道者、明道者

经云:知者易悟,昧者难行。《道德经》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庄子》》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人之一生,受其成形,既入后天。既入后天,则有贤愚不肖,则有知者、昧者。道本为一,因人而有别,因人为有易悟、难行。知者易悟,悟什么?看这个悟字,心在左,吾在右,合而为悟,悟的是吾心。所谓知者,或根柢于前因,或诚求于笃好,或脉脉于真师之指授,或兢兢于古训之昭垂,能返观内照,返求诸己,外则应诸物诸事而不存于心,内则炼精气神而固守于无,久久行之,自然飞升,自然易。所谓易者,是指能收心反省,知呼吸往返,合于道者也。所谓昧者,驰心于外而蔽于爱欲,天资不具,兼嗜欲沉沦,茅塞其心而梏亡其性,日迷于雾障,心束于魔王,与道日违,与道日远,久久如此,自然难行。所谓难,是指昧者不觉不返,纵心于外也。

《太上道德经》曰:知人者智。知之于外,谓之智。知之于内,谓之明。智之一字,正是明于外,不能明于内之病也。人之不能明道,以其不自明,故也。是故知人之人,机智外用,不过是察人情之黑白长短,别人事之是非好歹。自己本性未明,止可谓之智,不可谓之明也。故曰:知人者智。

又曰:自知者明。大凡修行之人,外有一分机智,内必有一分不纯。外有十分机智,内必有十分鉴丧。所以精神不可炫露,机智不可外用。当抱朴还淳,少私寡欲。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现前,岂但知人而已!修行人,果能虚静守笃,内外照彻,古今自无隔碍。真静泰定之中,如明月当空,毫发不能漏其鉴也。非本性自知之明,岂能如是乎!

又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之之义,在内则为力,在外则为强。世间能有胜人之力者,譬如霸王有万夫不当之勇;子胥有举鼎千金之力。此皆是血气之力,胜之于人也。故曰:胜人者有力。若以圣人比之,不足为有力矣!惟圣人先能自胜,以天地为一身,以万物为一体。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年劫于瞬息,视古今如刹那。不坏不灭,岂但有力而已!其自胜之力,共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进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

信力者,以信为主。当初心发现,崇信大道,不生疑惑退怯之意,道果终必圆明,圣位终必成就。一切至圣真仙,证无漏果者,未尝不从初心信力,发脚者也。是故超凡入圣,总是一个信力精进,始终成就。可知信力二字,即是修真之真种子,入道之大总要也。

舍力者,捐舍布施之谓也。舍力修行,亦有三件: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身心具舍,一切皆忘。如虚空一般,一切福业等事,俱不贪著,是名大舍。中舍者,行道布德,不贪吝财宝,是名中舍。小舍者,行著布施,修有为之功德,利人还求利己,是名小舍。然虽有三等,若是大根大器之人,人我两忘,色空一致,何有三等之分?是以修行人,不可不以舍力自胜也!舍力既能自胜,道德日进,烦恼日轻,便是自胜者强。

戒力者,断恶防非之谓也。修行之人,果能内戒于心,外戒于身,用此戒力以自胜,即有司逻十部,戒神等众,卫护戒子之身。出入动静,一切善缘相随;起居坐卧,一切恶业远避。守戒日久,道可就矣。不但学道之人,当用戒力以自胜。自古仙圣,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玄门弟子,和进道者,或持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妙戒可也。果能戒力坚固,功满千二百善。再修持身之戒、观身之戒。一百八戒,三百大戒可也。如此渐次进修,道无不成,道无不就者也!是以戒力自胜者,诸天善护,诸魔敬护。此等之人,方可言强也。

进力者,精进不退之谓也。精进之功,妙在专心致志。譬如登高自卑,行远自近。脚根之下,必须步步著力。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谓之精进也。

念力者,即是止念之谓也。大根大行之人,有念必有觉。惟小根小器之人,有念无觉。只因有念无觉,所以流入邪径。贪求不已,烦恼炽盛。遂至于劫劫相仍,失其大道之本根也。是以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枉徒然。今修行人,果能认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正觉;不取不舍,空人空法,则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如此行之,念头从何处起止乎?所以千迷万执,只在此一念之微。觉照回来,便是圣贤。不能觉照,便是凡夫。

定力者,即是心不散乱,意不邪思,不动不摇之力也。大千法界,无非一体之定性。大定者,真妄不分,圣凡不见。定中之太虚无体;定中之一法不立,是以谓之大定。修行之人,不过遣制七情,断除六欲。收敛身心,不致散乱。一日神气少有混合,自谓入定,却不知窍妙未曾双忘,真理未得入妙,岂可谓之定乎?倘若逆顺二境,一有所触,识性即生,未有不假托因缘,而根尘互起者也!以此观之,修行者不可不自胜于此。不但太上,每以经教,演说泰定之旨,成就后学,度脱将来。是故一切教中,不入此定,难以成道。学道者,果能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静;意静而神自凝;神凝而气自回;气回而精自还;精还而丹自结,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定力有如是之验!闻经之士,有能以定力自胜者,当详审其义矣。

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常明。内无法尘之起灭,外无根尘之染著。远离尘缘,照破识性。虽十方法界,纯是一个灵光妙觉!所以万象皆空,六虚洞彻。学道者,若或慧力不举,则慧性不现;慧性不现,则识性用事;识性用事,则根尘互起;根尘互起,不染于有,必染于无!有无相生,烦恼取舍,无所不至矣。当此之时,认识为心,依尘现妄。六识一动,慧性之真体隐矣。慧性既隐,六根俱是魔军;心性返为魔主。如人背明入暗,终不能得光明大道也。是故慧力之用,修道者,不可不自胜矣。

智力者,即是慧光圆通,无碍之妙。慧光从定性中所出,不有大定,慧光不生;不有慧性,真智不出。智为真水,慧为真火。能用智慧力者,乃是以真水真火,炼真如之妙性也。学道之人,果能用此智力,除惑断妄,破愚去执,智力道力,无有不胜者!

道力者,真常体用之力也。道力之用,一切物欲不能胜,慧性常明。所以修真之上士,常具道眼,常怀道心,常守道力,常修道身;一动一静,无往而不以道自强也。今之学道者,当以道力自胜,自强而不息者可也。

德力者,心体纯粹,性中自善。德非道而不立,道非德而不成。是故,德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德之所失,即道之所失。道与德,原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能修德以全道,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无所往而不善也!

以上十力,皆是修真之径路,入道之梯航。能具十力,是谓自胜者强也。

二、修炼的基础

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昔者神农氏尝百草,将天下活人、益人、利人、医人之金石草木之类,名之为药,分为上等。上药即是最上等,最有效之药。对修行人来讲,上药即是最根本的药,能了脱生死,超出轮回之药。三品,即是三种。《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万物之真数,人生天地之间,亦合三才之道,故曰三品。三品大药即是人身中之神气精。《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修行人以精气神为药,以四大假合之躯为炉灶,以积精累气为方,医药合一,便是仙人,便是成真。

人之精气神从何而来?经云: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道德经》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由此可见,恍惚者,杳冥者,道也。道之混沌,道之圆融,道之无处不在,道之无物不含,道化而为三,则为人之精气神。人之积精累气,则是返本还元,与道合真矣。

经云: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体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人各有精一句,从后天形身成立之始言之。《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参同契》曰:人之受生,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盖人之初生,受炁于天以为性,秉气于地以为结胎之始,而性命合二为一,弥历十月,元精应感而入,据我中宫神室,作我主人,而生身矣。从此能食,能动,能言,能仁,能义,以至幼少壮老,而死仍归空。精者人之至纯至粹者也。资生六脉,周流一身,若人精全,则五内发光,神完气周,百病不生,精竭则神光落而致死亡矣。神乃一身之宗,精固且足,则神住舍而不外驰矣。气者一身之帅,神定则气和,气和则气不散。精气神三合为一,则为真,则为道,生育天地,主握性命。精气神之在身,荣卫一身之天地,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倘若耗散,则失其本真。《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心耗散本性,则人有精气神之名,而无精气神之实,人失其真道,则强名曰得道。大道本无名,强名非道。故曰皆是强名。

又云: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神非形不生,形非神不立,形神俱妙,则与道合真矣。本德之厚,如松如柏,根株不改,枝叶长春,终年青青,人能养其神而保其气、固其精,则此形身,亦若如松柏之茂而永寿延年。

经云: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天道有阴阳,一元之所化。人身有三品,一理之所涵。故精气神,天之所赋,道之所含,不离人而命名,精有盛衰少壮,气有长短屈伸,神有清浊昏明,判之为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合三为一,一则为妙为道。玉韵琳琅,万神敬礼,非世可得而闻,岂不言妙不可听哉。

经云: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人之有生非自生也,以其精气神三者共聚而生之,得一聚三则有,失一散三则零,人之轻死,非自死也,以其精竭气散神亡而死之也。

三、修炼方法

经云:履践天光,呼吸育清。履践之言,讲炼己之初,全在真履实践也,即由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天光者,太极中之阳炁也,即丹书所谓先天之真阳是也。乾为天,于无形属金,刚健中正,自强不息,天体至虚而至灵、至明,无所不覆,故阳炁无形而有象,积而为日,无所不照。履者,天泽履,易曰,上乾下兑。孔子曰:履者,德之基也。修道象卦,自履下手。履者,循其迹。践者,步其纪。天不自光,以日月星为光,循其迹,则日有昏晓,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观天也。步其纪,则迎日推月合辰,所以执天也。观天执天,履天践天,人合道并行一致也。呼吸者,口鼻出入之息也。《庄子》曰: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踵者,其息深深之义,真息,胎息是也。口鼻呼吸,为外呼吸,凡息,后天之呼吸。日月一往一来,而四时成。呼吸一往一来,而人寿成。人以气为息,气周行于形身,役使五官、百骸、四肢、九窍,以成动作。气尽则人死,而呼吸顿灭。凡人之息为生命之根,真息为修道根基。育者,孕育也。清者,真呼吸之元气也,即凡人之息中育出真息也。呼者,浊气从有而出;吸者,清气从无而入。存无守有,有形之气与无形之炁,同源而出。口鼻呼吸停,则身中真息自生,心中妄念净尽,口鼻呼吸乃住,所谓呼吸元气以求仙也。

经云:出玄入牝,若存若亡,绵绵不绝,固蒂深根。玄牝者,不依形而立,惟体道而生。玄为天,属阳。牝为地,属阴,非人身中之窍。出玄入牝者,即出阳入阴也,出有入无也。玄牝则是真阴阳,真息呼吸,于无形中,运行周天,修道根基全在于此。若存若亡者,言若有若无,调后天呼吸,以求真息,全在有意无意之间。绵绵不绝者,亦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绵者,极细,极长也。《道德经》云:绵绵不绝,用之不勤。《胎息经》曰:吐谓细细,纳惟绵绵。此皆调息之法。日日如此,刻刻如此,行住坐卧,须臾不离,久久行持,根自深而蒂自固。根者,性根,先天之性也。蒂者,命蒂,后天之命也。性根即玄牝,命蒂即真息,惟其出玄入牝,而根蒂日益深固,性命日益融合。根之深者,华自茂;蒂之固者,实乃坚。

四、修炼所需时间

经云:存无守有,顷刻而成。《道德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又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有无之用也。存无守有者,不空不色,非无非有,合于道枢也。《《庄子》》曰: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得其枢,守其环,则谓道也。存而守者,谓含光内照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所谓道者,惟是炼精炼气炼神,复化有为无,而结大丹之体也。顷刻而成者,谓金丹不期得而自得,不执有而自有,不居无而自无之神之速之妙也。

经云: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古人云:人身为四大假合组成,分别为地火水风。这风便是人之呼吸,曰回风,曰混合,则是讲自然之呼吸,真气之往来,无影无声,至神至速。风为巽,巽风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鼓风则生中宫之离火,火烧一分,药化一分,错落零星,有如黍米,混合而成一粒之珠,其色红黄,其形圆固,可谓之丹成,可谓之胎结,炼至此中境界,回光返照,初炼度之时,相距百日矣,三三九九之归数。至功而曰灵,以示神异也。万年不朽之荣华,次开宏基于百日,如此之神,如此之效,可不谓灵,然修丹炼己须百日灵验,而欲夺天地造化,则须积功累行,三年九载斯至上圣高真之地位。

经云:默朝上帝。一纪飞升。上帝者,一曰上天也,先天也,道也,在人身中求即是先天之精气神。默朝者,即在在念念,刻刻时时,存守先天也。二曰居高上洞元之神明也,朝者以下奉上也,复初返元之意。一纪者,亦有二,一曰一年,星纪一周,斗柄循环一遍,言人炼药一年胎成,出神而飞升成仙。二曰十二年,《道德经》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亦有言,建非常之业而责成旦夕之间,则根源未极于坚深,一发而旋枯旋竭,修行者经一纪之易筋洗髓,精气荡涤,以十二载之行持,成亿万载之德业,功成飞仙,即谓飞升也。

五、功成之时

经云: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本无形,化生万有,步日月而无影,入金石而无形。以其之虚,无微不入;以其之灵,无往不利。且神为一身之主,精神之根,精气因神而妙合,则有形之身亦能随神变化。神举则形举,神隐则形隐,神之妙用,于人急难之中可以见之。如人遇水火之灾,虽千斤之物亦能执举,万仞之墙亦能跃下,即心神专一而忘形也。

经云:七窍相通,窍窍相通。圣日圣月,照耀金庭。七窍者,七元之孔窍也。见闻声嗅之凭依,一塞则皆塞,一通则皆通,照见五内皆发光明。圣日圣月者,坎离之真光也。圣日者,元神。圣月者,元炁也。元神元炁和而为丹,其光明照耀金庭之中。金庭者,黄庭,中宫也。

经云:一得永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散寒琼。还丹之理,至简至易,一得则永得。大修行人若能夙植灵根,得遇明师,指开心腑,了然顿悟,立跻圣位。丹道在身,自然轻快,乘风御气,出有入无,逍遥快活,岂非身轻乎?太和,元气也。《易》曰:保合太和,各正性命。即保守和合太和之元气,自得性命之正也。乾阳之气,清轻和煦,故谓之太和。得丹之后,遍体纯阳,太和之气,自中达外,充于一身,而溢于毛孔毫窍之外,似有金光罩体。《悟真篇》曰:近来遍体金光现,不与旁人话此规。

经云: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孕育乾坤,调和阴阳,丹之为用,诚大矣,然得不得存乎己,灵与倾不在人。得则七窍明,察来彰往,飞形入石,而上达乎天。不得者,则漏鼎摇风土燥水涸火焦,倾者,固其所倾而谁执其咎,且丹之得也,本无色相之可名,非白非青而灵光湛湛,小藏一芥,大载天地,故得之者反求诸己,而心印融一也。倾者,精神离体,魂魄飞扬,倾刻殒身而已。

六、感格高真

经云: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凡书必有理,理必求于明心,心印一篇,无量度人之真谛也。经者,非可以言语求之,诵非口诵,在诵以心。既诵经典,当明其理。欲探其理,求其旨,熟诵万遍,则神明自现,灵府自开,玄妙之理自得矣。

正所谓:

寂寂寥寥性居山,是是非非只等闲。

杳杳冥冥证无为,昏昏默默养丹田。

郁郁苍苍灵根现,萧萧瑟瑟大药煎。

物物般般离心上,念念处处守不偏。

澄澄湛湛绝尘埃,飘飘摇摇朝圣颜。

以上是一点浅见,值丁酉戒坛殊胜之期,不揣鄙陋,敢与众享,伏望人人离俗以登真,断尘而得道。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相关链接:丁酉2017年崂山太清宫玄都律坛传戒活动专题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