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培懿德 全天寿——读孙真人《福寿论》有感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静依     时间:2017-11-26 09:22:00      繁體中文版     

培懿德 全天寿——读孙真人《福寿论》有感

第九届玄门讲经一等奖(弘道奖):张静依

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真人,一生修道,著作颇丰。自幼勤奋读书求学,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于是,立志从医,济世活人。《福寿论》篇幅虽小,却蕴含着生死寿命的奥秘,孙真人是以自己疾病的身体为例,通过修道养德,从而达到世寿142岁的高龄。《福寿论》的重点在于论述寿命的长短与自身的德行有关。即“培懿德,全天寿”。意思是培养后天的德行,以保全天地赋予的自然寿命。即——“以德养寿”。就小道看来,祖师谆谆告诫,可谓用心良苦。

道教,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每个事物内在的本质体现在事物本身即为——“德”。所以太上道祖告诫世人要“尊道贵德。”遵行大道的自然,贵在德行的长养。

孙真人讲“天寿”,不仅仅是从医药的角度来谈保全寿命,更多的讲疾病是业障所带。有形医药是给世人 的,无形的增寿就是福报和功德。真人重在讲“修德”。那么,德从何来?德向宽处积,福向俭中求。《道德经》讲:“抱怨以德”就是告诫众生,把世间的抱怨,生活的困苦,工作的不顺,修道的艰难,要以德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善不离道,德不离心,广积阴功,善举常行,慈心于物而广爱众生。身体力行而不敢懈怠。才能够增添自己的寿命。

孙真人告诫世人:“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真人从“以德养寿”的角度,告诉我们“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祸不及也,寿不折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

意思是说,人的死亡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也不全是因为疾病,是因为所行的不善之事太广,上天追究起来,就结束了生命。人如果能够悔改罪责,布施仁爱恩惠,德行通达幽冥之府,就可以存活得久。不然呢,灾祸会一天一天增多,寿命会一天一天减少,黄金有余,福份已尽,尽送他人矣!且不义之财,如同浮云,不应当作富贵。人如果能够奉行做人的道德而不去欺诈,圣人了解你,贤人庇护你,上天爱怜你,这样的话,灾祸不会靠近,寿命不会夭折,该当的劫难都会远离,水火灾难都会免除,进而能够保全性命,活到自己的“天寿”。

《福寿论》开篇便提到:“圣人体其道而不为;贤人知其祸而不欺。”都是在说每一类人都有其恪守的“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道中,尤其是有志于修道的太上门徒,首先必须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这就是《福寿论》的理论根源。福祸之间不是一直延续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今天的你以恶小而为之,积累多了,福报消耗完了,就会有祸事来临。那么祸福之间,是谁在主宰呢?是你自己。俗话说,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受者、做者皆是我们自己。为福为祸,就要看当下所做了。所做为善,就收获福报,所作为恶,就会有祸事来临,祸事一旦来临,后悔已经晚了。

而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道缘辗转,我与一位民国时期就出家的范道长相识,他1921年出生,6岁出家于山东济宁长青观,后来还俗归家,96岁羽化。在他一生的修道生涯中,经历了无数坎坷与磨难。原本多年疾病缠身,最终生命得以无疾而终。在他身边三年,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哪个人,哪件事。虽然生活在世俗,却始终抱有向道之心,从未改变。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多次礼请他到庙里常住,安享晚年,奉养其老。可他老人家,依然坚持住在尘世生活自理。从来不浪费一粒米,一张纸。坚持每天抄写一遍《丘祖垂训文》。他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经中,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一粒米,小不小,小;一文钱,少不少,少。可是,在渺冥虚空、三界十方之中,它的业力,一点儿也不小,它的果报,一点儿也不少。如果我们不去培养自身的阴德,积功累德,岂能白白消受这粒米文钱。

北京白云观斋堂,一副楹联讲的好:“一念存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只要一念向道纯真,一善至诚无悔。志坚之金也可熔化,不然就算是一滴水也难以消受的。我们道教传受三坛大戒,过便堂,过堂,过大堂,就是要,立信仰,学规矩,明因果。提醒戒子,珍惜十方供养的粮食,如若没有功德在身,怎能有福份去消受这十方的供养。

我们说,五谷之疾,世间能疗。因果之病,非经法以难消。业力所牵而生脏腑之病。《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讲,要还受生债,即为前生所带之业,所带之疾。需今生培德来补。如果受生债不换,就会相谴五行,而五脏生病。从而减损寿命。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是告诉我们,自身的德行和福报要与我们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提前支取福报去享乐,便会事与愿违,最终招致祸患。

就如明代袁了凡。历经苦难,明白善恶之道以后,努力断恶修善。这样他就可以不被先天的命数所拘限,原本寿命53岁,却活到74岁,原本命中无子,最后还有了自己的儿子。所以,道经中讲:“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世间又有几人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要以为自己所做为人不知,实际上人只要起心动念,就会对我们的祸福产生影响:“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正因为我们的所作所行、所思所谋,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还有天知地知神知,还有赏善司、罚恶司一一记录,做了恶事减算除年,算尽则死,还会殃及子孙,同样做了善事,不仅自己受福报,也会善佑子孙。

那么?怎么“培懿德,全天寿呢”?孙真人告诫我们:“德不足,是以贫焉;心不足,是以死焉”。德行不足,所以会贫穷,善心不足所以会死亡。所以要积德行善,广培懿德。并且还不能“非分”。“非分”既是过分的意思。孙真人列举了几个过分,有官职上的过份、车马上的过份、这些叫做不仁的过份;还有屋宇上的过份、衣食上的过份、这些叫做不俭的过份。这几个“非分”即用“不德”、“无德”来说明。实则,是要告诉我们“做人之道”中的一个基本处世原则,就是让我们在基本的社会伦理约束下,在符合当前社会基本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要执守“德行”。告诫我们,“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灾也”。凡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所得的为吉,而通过谋算、坑害等不法手段所得就是“非分”,不要有不如法不如仪的“非分”之想、“不德”之想,这些会损害我们的阴德,减少自己的福报。这些“非分”和“不德”,在我们的诸多戒律中,都有说明, 比如 :“初真十戒,第八戒即规定,不得贪得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恤贫穷”。

《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即是讲:天地自然之道会减损人欲之多余,亦会补人之不足。我们也说,人善人欺天不欺。我们尽可能的弥补我们以往的过失;忏悔我们做的错事。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来正身处物,善待悯恤万物。渐渐培养我们自身的懿德,当我们的德性,可以通达幽冥,可以达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的地步,我们渐渐就会与之前所做的罪过相抵,从而保全我们天寿。

《福寿论》中不但明晰了“以德养寿”的道理,更蕴含着及其深远的道教承负思想、祖师的大愿力,大慈悲心。我们承袭了祖先的“阴德”,我们还要把这个“阴德”守住。并加以培养。我们承蒙天地之负载;日月之照临;父母之养育。我们应该去想如何造一家的福?如何报国家的恩?如何济别人的难?如何预防自己的贪嗔痴念……?

我们修行是,以道为指引,以德为根基。修道养德,不离于道,不失于德。“道之在我之谓德”。“道”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而又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身体内。这就是“德”。“德”是一件一件事情的积累。而每件事情的积累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寿命。世人多不相信、不明白此间的道理。

在这里,我与诸位分享我们道友的一个亲身经历,他也是我的长辈。他的经历让我久久陷入了沉思,从而坚定了我的信仰。在我跟随曹爷学道的过程中,他给我讲:“他23岁那年,到医院检查说有阑尾炎,手术后,医生告诉他,不是阑尾炎,是肠癌。最多只有三年的时间,当时也没有治疗。后来,他开始四处求医看病,没有太大效果。索性安心修道,每天正常看殿,学习四品经,照顾自己多病的师父,后来又在山洞住了七年参悟太上道祖道德经,丘祖垂训文等经典,十几年过去了,身体安然无恙,如今25年过去了,不但肠癌没有了,而且还修庙多处,弟子众多,依然坚守着道教信仰,弘道的路途中……”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身体病痛的折磨,生与死的考验。但是他对道教的信仰,德行的践行,却是我深深向往和学习的……在他的经历中让我体会到“以德养寿”的力量、方法和那份对道祖的敬畏。

所以说,修,就是要修我们的道性,我们的德行,我们的福报,我们的大慈悲。最终达到“全天寿”的目的。即太上道祖所讲的:“死而不亡者寿”。身体的死亡,寿命的终结,只能代表有形的生命结束。恰恰是“天寿”无形生命的开始、信仰的体现、德行的长养、道性的常存……

这是“天寿”的至高之境。孙真人自身用“以德养寿”,用他一生的事迹证明了 这一点。从知识广博到——疾病缠身,从疾病缠身到——健康长寿达142岁,最后达到——全“天寿”,修得正道,位列仙班,成为保护世人健康的——药王神。和大道之苍穹而永存,立天地之间而不倒。受世人祭祀而不辍,传道脉永续之香火。

最后,恳祈共同修持《福寿论》,参而行之,禀性改而顽疾顿失,习性消而不染新尘,心地清明,顺利步入"培懿德,全天寿"的佳境。再次,祈愿诸位同修能够修真有份,进道无魔。

福生无量天尊。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