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倪风道长:造善积福 福寿绵长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倪风道长     时间:2018-01-04 10:13:07      繁體中文版     

倪风道长:造善积福 福寿绵长

黄道荡荡,正法兴隆,今日大吉,咸仰玄功。值此法会,有缘在此与大众分享学习《唐太古应孙真人福寿论》的一些修学体悟。今天我讲经的题目为《造善积福,福寿绵长》。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这部经出自《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幽传福寿论》一卷,今本收入《道藏》正一部。孙真人就是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唐代著名道士和伟大的医药学家,唐朝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博通老庄百家之学,尤精于医药学以及阴阳、推步、占卜等道术,隐居终南山,以著述治病为主。宋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传世著作有《摄生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百余卷。孙真人一生淡泊名利,悬壶济世,慈心与物,年迈百岁,依然“视听不衰,神彩甚茂”。著名的《千金翼方》就是在他百岁时写成的。

《福寿论》这部经中,孙真人着眼大众追求的“福寿”,阐述了“以善做人,以德养寿”的主题思想,慈悲的向我们开示:“福者,造善之积也;祸者,造不善之积也。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亦不能致人之福”。这句经文说:福报是善行积累的结果,祸报是恶行积累的结果,和鬼神无关。《太上感应篇》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古中国人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习俗,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中国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福”字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执政者要为人民谋“福祉”,人自己追求的是“幸福”,祈愿别人的是“祝福”。“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那么,什么是福,如何修福呢?

诸大众!

一、何为福?

“福”历来被中国人所看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诠释。“福”,甲骨文中是两只手捧起酒具,把酒浇在祭台上。《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从“示”部首,祐也。汉字从“示”部的,大都和“神”有关,内含祭祀祈求保佑的意思。福,吉也,荣贵,昌达,幸运,与祸相对。《左传》上也说:“福,佑也”。中国传统文化“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福”居首位。《尚书•洪范》也把“福”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福”字,福左边是个“示”字旁,意思是向上呈上的意思,表示向天向神明祈求美好愿望的意思,“一”表示房梁,就是有房的意思,“口”,表示人丁,“田”,表示田地,心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对福不陌生,都愿意接近福,向往和拥有福,希望自己是个有福的人,希望家人朋友老师都有福,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里而得到福。

福的含义包括很多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不仅是物质生活丰富,更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对人生状态的满意。日常生活中,福更是具体化为各种形式。我们过年要贴“福”字,常常说一个人“有福”、生活“幸福”,人长得富态叫作“福相”,好地方称为“福地”,好消息叫作“福音”,享受快乐称为“福分”,看到好景妙物叫有“眼福”,吃到美味佳肴叫有“口福”,交上桃花运被称为“艳福”,富贵积善之家称为“福门”,人有好运则称“福气”,幸运的人赶上好事则叫“福将”,赞颂给人们带来实惠好处的称“托福”……

诸位大众,那么孙真人在《福寿论》中向我们垂示什么是福呢?孙真人在开篇就向我们明示: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贤人知其祸而不欺也、达人断其命而不求也、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不为”“不求”“不欺”“静守”“廉谨”“谦敬”就是福。孙真人向我们开示一切要遵守道的法则而行事,不违自然而妄为就不会有灾祸,懂得福寿的祸害而不自欺人就是福,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去强求,不对外物过于执着就是福,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就是福,固守清廉、谨慎的心就是福,心存敬畏、恭敬谦虚处下就是如一泓秋水,心安而虚,道自来居,自然是福啊!在《道德真经》中,太上道祖也有诸多关于福开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太上道祖垂示我们世间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运行,不是任意改变的。因此做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应该戒除那些极端的、奢望的,过分的思想和行为。为人处世就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要少思而寡欲,这样才能给自身带来福报。道德经中又向我们垂示“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对于我们的个人身心还是社会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大道如此,秉负道性的万物之灵的人亦如此,只有清静我们的身心,引太和真气,注润身田,五脏清凉,六腑调泰,自然身心安宁。我们的家庭清静了才和顺,我们的社会清静了才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清静了人民才会幸福。

二、何谓祸?

祸就是难,凶害,灾殃、贫穷等。说文解字中对“祸”的解释更直接:“祸,害也,神不福也”。孙真人在《福寿论》中向我们开示不惜福、非分就是祸,例举了“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童仆之非分、屋宇之非分,粟帛之非分,衣食之非分、饮食之非分、货易之非分”所谓“非分”即不择手段,不顾罪福,分外营求,其导致的结果就是灾祸的发生。《福寿论》中还例举了有的人靠投机钻营而于显位,贿赂而得之,德薄而执其位,躁求而窃其禄,求其躁取而必强,强取之非也。孙真人告诫人们:“其祸日多,其寿日促,金之得盈,福之已竭”。祸、恶多的人,必然寿命短,尽管富有金钱,而福已衰竭。《道德经》中太上道祖向我们垂示:外在的诱惑也会扰乱我们原本清静的心,外相不入,内相不出,是导致祸的源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贪图名利之心愈甚,劳人身心、耗人精所愈多。不义之财积藏越多必然带来灾祸。第46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太上道祖垂示我们:人的罪恶、祸患都是来自我们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控制就会扰乱我们本来清静的心神,给我们的身体心灵带来伤害,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危害。一切灾祸皆来自我们的私欲过多,贪得无厌,一味追求而不知停止而引起的。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不去追求过分的,避免了咎祸和罪过才会感到满足,幸福。

三、如何修福而消祸?

孙真人在《福寿论》中,围绕着人在生活中的福、祸、善、恶,通过衣、食、住、行诸方面具体现实的生活,明确指出了人的善恶标准,道德规范,并有机的同“福”与“祸”联系在一起。指出了“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贤人知其祸而不欺也”贤人知道祸患的利害关系而能不欺心。”“达人断其命而不妄求也。”达人能知天命而不妄求。“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仁爱的人能清廉公谨,诚信的人能持守敬信。“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为官的人能把百姓心为心,谦和恭敬的敬畏法律为人民办实事。“凡人昧其理而苟非为也,愚人执其愚而不惮也,小人反其道而终日为也”这些不同修持境界的人,其祸福果报是不同的。我们要时时的检点平日的言行举止,是否违道失德,举心运念,是否有邪思妄为。1、心存慈悲善良,以一颗以正心行事,哪有灾殃,心存正念,心生光明,正能量围绕,一切灾魔不敢靠近。2、常清静,“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内心清静有助于益寿延年,道教讲阴阳,身体阴阳平衡,也就是内在的酸碱性要平衡,身体免疫系统来角度来看,一个清静身心的人有助于长寿。3、拥有一颗不争的心,不争才会接近道,人心才会更宽广,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南华真人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4、忏悔生福,灭罪消愆。大凡造罪,皆因心起。正心诚意自然罪孽消除,诸业清静。孙真人向我们垂示:“人能补其过,悔其咎”善恶童子记录,可以存矣。5、行善积德,广积功德,神明护佑,善记青篇。

四、福与祸之间存在的关系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与祸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在福的反面就是祸,在祸的对面就是福。就好比是道教的太极图,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夏至后必移于东,冬至后移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祸福也是此理。道德经中又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我们要在幸福时预防灾祸,在遇到灾祸时勇敢面对。

五、如何正确的面对福祸

《福寿论》中指出:“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福,亦不能致人之祸,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从这段孙真人的开示可以清楚的明白:人的祸福产生,并没有外在的因素(鬼神),而完全是人内在因素(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引起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福祸时,一定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不要把生活中的不幸,灾祸归咎于其它因素,而不能反观自己,要从自身找原因。

天道无亲,常于善人。善就是挡灾化愆的护身符,就是益寿延年的长寿符,此福印与心,永保平安。我们在坐的每一位从出生身上就戴有一道护生福“符”,这道符就是“本有的纯真与善良”,只有心存清静慈悲,善念才能开启这道符的灵性与威力,只有不断的行善积德才能显现九色光芒,福才离我们越来越近。只是有些人被种种诱惑欲望迷失了自我,使原本清静的心遮上了迷云,原本清澈的眼睛吹进了灰尘,没有打开使这符受了污浊失去了本有的灵性。

在讲经的最后,我用第一福地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中的一对楹联与大众结缘共勉“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而有余”。福田善耕,造善积福,福寿绵长!

福生无量天尊!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