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博客 宋小龙道长

2011-07-06 11:55:00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喝茶,又不知何时爱上了喝茶,曾一度在网上搜了好多茶文化活动的视频,其中有一茶艺表演至今记忆犹新:身着古服的中年男女凝重而迟缓的出场,行完庄重跪礼之后,男抚琴,女行茶,琴声低回素净,茶艺自然清新。待乐声渐逝茶汤泡好之际,有一少女出来开展白绢一卷,一书法家即席挥毫,“茶为国体”四字墨迹新成,意态恣肆,气韵生动,全场屏息观看品味,良久掌声四起。

提到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字眼,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千载的孕育和发展,它积蓄了我们中华名族历史的浑厚,涤荡了我们中华名族不朽的灵性。“茶香幽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在我国可有“国饮”之誉!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自古以来喝茶被视为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因为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喝茶是一件雅事。古语又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喝茶又是最俗的事。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冲泡,成为一壶香茗,这样的过程已经不知道被重复了多少遍,今日我们繁荣的茶文化,饱含了先贤们的智慧与结晶,茶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而宗教的茶风可以说给赋予了茶文化的精神和韵味。

最早饮茶习俗在巴蜀萌芽,巧就巧在巴蜀也是道教真正的发源地,至此可见道家文化与茶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华,道家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长生久视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这样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所以道教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说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时,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而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更是以逍遥之人的身份来重死恶死,追求生命永存。而从最早的外丹修炼当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从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元始的结合。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可见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因为道士饮茶,道士爱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吕洞宾(后世称为八仙之一)曾作《大云寺茶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幽从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见他对茶的钟爱,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赐给道教的琼浆仙露,道士饮了茶之后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沟通的过程。陆羽在《茶经》中也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茶人们在品茶时非常注重环境的优雅和内心的平和,所以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你可以去试想下,人们在优雅环境中品饮的过程不就是与大自然交流的过程吗?而人们从中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的舒畅和心灵的慰藉。茶人也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感受真正的自然大道,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在茶具上有所体现,人们常用来饮茶的盖碗(又称“三才杯”)就是取“天人合一”之意来设计的。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所以道士一般都喜欢用盖碗泡茶,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三:清静无为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告诉了世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要求世人薄名利,洗宠辱,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以达到清静之境。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耐阴湿,自守无欲,与清静相依。茶需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这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道家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演化为“茶需静品”的理论实践,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也认为,“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茶之所以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一致。从历代茶人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正是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历代的高道真仙不仅以茶养生,乐生,而且他们还将其居住之地打造为养生之仙境乐园,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这些洞天福地也都是产茶的好处所。如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秘制“洞天贡茶”就产于道教圣地的青城山,现代世人熟知的大红袍,武夷岩茶就是产于道教名山之一的武夷山,更可喜的是当年许逊天师(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种植茶叶所在的磐安玉山古茶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沸水一沏,茶香四溢,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进,三嗅杯底。我们静下来慢慢体味茶香的同时,也回味下自己的人生,时不时的思考下怎样才能泡出一壶好茶?

上海白云观宋小龙道长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博客 宋小龙道长

2011-07-06 11:55:00

|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喝茶,又不知何时爱上了喝茶,曾一度在网上搜了好多茶文化活动的视频,其中有一茶艺表演至今记忆犹新:身着古服的中年男女凝重而迟缓的出场,行完庄重跪礼之后,男抚琴,女行茶,琴声低回素净,茶艺自然清新。待乐声渐逝茶汤泡好之际,有一少女出来开展白绢一卷,一书法家即席挥毫,“茶为国体”四字墨迹新成,意态恣肆,气韵生动,全场屏息观看品味,良久掌声四起。

提到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最熟悉不过的字眼,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千载的孕育和发展,它积蓄了我们中华名族历史的浑厚,涤荡了我们中华名族不朽的灵性。“茶香幽远千年史,茗色不减万古情”,茶滋润了中国人几千年,在我国可有“国饮”之誉!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自古以来喝茶被视为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因为喝茶有礼,喝茶有道,喝茶是一件雅事。古语又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喝茶又是最俗的事。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一片茶叶经过采摘、加工、冲泡,成为一壶香茗,这样的过程已经不知道被重复了多少遍,今日我们繁荣的茶文化,饱含了先贤们的智慧与结晶,茶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而宗教的茶风可以说给赋予了茶文化的精神和韵味。

最早饮茶习俗在巴蜀萌芽,巧就巧在巴蜀也是道教真正的发源地,至此可见道家文化与茶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中国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华,道家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长生久视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这样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着长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热爱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所以道教的信徒们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说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时,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而庄子在《南华真经》中更是以逍遥之人的身份来重死恶死,追求生命永存。而从最早的外丹修炼当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从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元始的结合。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可见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了解。因为道士饮茶,道士爱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优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吕洞宾(后世称为八仙之一)曾作《大云寺茶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幽从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见他对茶的钟爱,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赐给道教的琼浆仙露,道士饮了茶之后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质与精神分离,强调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和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想法也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历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沟通的过程。陆羽在《茶经》中也把茶事提炼为一种艺术,从而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为了更好地达到“天人合一”,茶人们在品茶时非常注重环境的优雅和内心的平和,所以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你可以去试想下,人们在优雅环境中品饮的过程不就是与大自然交流的过程吗?而人们从中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的舒畅和心灵的慰藉。茶人也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感受真正的自然大道,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在茶具上有所体现,人们常用来饮茶的盖碗(又称“三才杯”)就是取“天人合一”之意来设计的。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身为“人”,所以道士一般都喜欢用盖碗泡茶,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三:清静无为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影响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告诉了世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要求世人薄名利,洗宠辱,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以达到清静之境。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耐阴湿,自守无欲,与清静相依。茶需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这点上达到了高度一致。道家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的茶文化中演化为“茶需静品”的理论实践,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也认为,“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茶之所以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一致。从历代茶人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正是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历代的高道真仙不仅以茶养生,乐生,而且他们还将其居住之地打造为养生之仙境乐园,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这些洞天福地也都是产茶的好处所。如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秘制“洞天贡茶”就产于道教圣地的青城山,现代世人熟知的大红袍,武夷岩茶就是产于道教名山之一的武夷山,更可喜的是当年许逊天师(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种植茶叶所在的磐安玉山古茶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沸水一沏,茶香四溢,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进,三嗅杯底。我们静下来慢慢体味茶香的同时,也回味下自己的人生,时不时的思考下怎样才能泡出一壶好茶?

上海白云观宋小龙道长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