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门十规》讲座 第二讲 学道就要诵经礼忏,修持守静(下)


来源:博客     作者:陈耀庭     时间:2011-07-11 09:34:22      繁體中文版     

《道门十规》讲座  第二讲  学道就要诵经礼忏,修持守静(下)—— 陈耀庭

上两次我们讲了《道门十规》的两条规戒。

一是“道教源派”, 讲的是关于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宗派很多,但是他的根源是一个。因此,学道的人要学习根本,不能忘记根本;

二是“道门经箓”。 讲的是关于道门经箓,道门的经典很多,各种经典的传承各有来源,他们的的内容各有侧重。道门中人应该如何读经、念经;

通过学习,我们的思想上应该明确四条:

第一,道教以“道”为最高的信仰,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第二,道教各宗派一律平等,各宗派必须相互团结、相互支持。

第三,道士必须恭敬神明,焚修香火,诵念经诰。

第四,道士念经必须洗心涤虑,口诵心诵,不得嬉笑谈谐,思念不专。

今天,我们继续讲《道门十规》的第三规,“坐圜守静”。讲两个问题:

一,“坐圜守静”的主要内容:

 “坐圜”的“圜”,意思是围起来的、圆形的地方。北京的天坛里面有个“圜丘”,就是高出地面,用汉白玉栏杆围起来,供皇帝祭天用的地方。坐圜,就是指修道的人要同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打坐守静。

张宇初说:“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张宇初在这里把“坐圜守静”提到了“入道之本”的高度。为什么这样说呢?张宇初认为“盖太上立教度人,正为超脱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来,了达性命,则何所谓学道之士也”。这就是说,我们创立道教的目的是为了度人。就是要使人超脱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彻底地明白人的生死的道理。如果一个学道的人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不能彻底明白人的性命由来。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学道的人。张宇初引用了道经里的话,“经曰:‘积心善行,绝世所欲,不兴妄想,无有染著,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真人’”。经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不断地自觉做好事,(“积心”就是“处心积虑” 的意思,“积心”是自觉的行为。)如果能够断绝世间的欲望,在思想上不产生胡思乱想,在行为上不沾染是非,在心理上不计较“有无”得失,把生死看得自然淡薄一点,不把它放在心上。一个学道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他就是一个“真人”,也就是,一个得道的人。

下面一段,张宇初批评了社会上对于道教正一派的误解,着重谈了正一派也要修“性命”,也要“坐圜守静”的问题。张宇初说:“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则惟习科教”。“近世”指的是元代和明代初年之时。“以禅为性宗”的意思是,将佛教的禅宗作为修性的宗教。什么是“修性”?修性就是追求精神的解脱。张宇初说“道为命宗”,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道教作为修命的宗教。什么是 “修命”?修命就是追求肉体的长生。全真道派是性命双修的道派,就是既要肉体的长生,又要精神的解脱。当时社会上的人认为正一道派只是演习斋醮科仪。似乎正一派是不修性命,不要“坐圜守静”的。这些看法是当时社会上对禅宗、道教、全真派、正一派的看法。这样的看法至今仍然还是有影响的。因为从当今的正一派道士主要活动来看,仍然主要是科仪。从表面上看,正一派的道观中,既没有关于修炼性命的功课,也没有布置修炼性命的场所,也就是没有“圜”。所以,现在社会上的人们仍然认为正一派道士只是演习科仪,并且以科仪经忏的收入养家活口,正一派道士只是以道教作为谋生的手段。

张宇初是不同意这些看法的。所以,他接着说:“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惟性命之学而已。若夫修己利人,济幽度显,非明性命根基,曷得功行全备?”张宇初在这里连着用了二个反问句。他说,任何人都知道学道的根本,就是修炼“性、命”这两件事情。除了性命这二件事,又有什么呢?这就是说,道教的所有宗派,都是以修炼性、命二件事情为基本内容。全真派是如此,正一派也是如此。道教虽然有斋醮科仪的设置,但是,斋醮科仪也是包含着“性、命”修炼的内容。一个正一派道士如果做斋醮科仪,修炼自己,方便别人,救济幽魂,度化亡魂,他如果没有弄清楚修炼“性、命”的根基,他怎么能做到斋醮科仪的行为功法完全准备好呢?这就是说,张宇初认为,一个做科仪的正一派道士,也要修炼性命。只有修炼性命,才能功行全备,才能在科仪中,做到修己利人,达到济幽度显的目的。

张宇初说:“况自上古以来,太上历劫化现,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工,庶得道克功就,神通自在”。意思是说,何况自上古以来,太上老君不断化身下降于人世间,道教的各位先师都是依靠修炼才能成道。他们都是依靠静定的功夫,才得以学道成功,才获得自在的神通。如果这些先师不静定修炼,他们是不可能得道的。

下面,张宇初着重介绍了全真派的“坐圜守静”。上面我讲过,张宇初受明皇朝的命,统领天下道教,因此,张宇初当时是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共同的领袖。张宇初没有狭隘的宗派观念,对于全真派的长处,张宇初同样给予肯定,并且要求正一派道士也来学习全真派的修炼方法。

张宇初说:“迨(音代)宋金之初,重阳王祖师遇锺吕之传,始立全真之教。盖本经曰:‘养其无体,体故全真’。是教则犹以坐圜守静为要”。迨,等到的意思。等到宋代、金代开始的时候,王重阳祖师得到了锺离权和吕洞宾的真传,(这里的锺指钟离权,吕指吕洞宾)开始建立全真教派。全真教派的经文说:‘修炼他的无体之体, 所以他的体能达到全真’。这个教派就是以“坐圜守静”为最重要的修炼方法。

张宇初接着介绍了全真派的祖师和一些高人。“五祖则太上、东华、锺、吕、海蟾也。七真则丘、刘、谭、马、郝、孙、王也。其下绵延,暨王、苗、祈、完之辈。殆今学之者众,皆以真功实行为本”。这里说的“五祖”,指的是北五祖:太上老君、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和刘海蟾等。“七真”,指的就是王重阳的七个弟子,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丹阳)、郝大通孙不二王处一(玉阳)等。再下面就是从七真绵延下来的七真的弟子,“王”是王志坦(1200-1272),“苗”是苗道一(生卒年不详),“祈”是祁志诚(1219-1293),“完”是完颜德明(生卒年不详)等等。张宇初说,明代的时候,也就是他处的时期,学习全真道的人是不少的,不过,他们都是以修炼实践作为修道的根本。

关于全真道派的修炼,张宇初将它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拜师收心。张宇初说: “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悫(音确)守修真十戒,白祖师、冯尊师堂规等文,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全真道士入道首先要拜师傅,执弟子之礼。由师傅开示,启发学道人的“道性”。而入道的第一步,就是遵守各种规戒。悫,是诚实的意思,就是老老实实地遵守“修真十戒”。“修真十戒”是宋元时期南方道士共同遵守的戒律。它的全文收在《修真十书》的《杂著指玄篇》中间。在《道藏》的第四册,第630页。 “修真十戒”就是十条戒律。例如:第一条就是“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普济众生”,等等。白祖师,就是南宗祖师白玉蟾。冯尊师,所指何人,不太清楚。姓冯的著名道士,从南北朝起,有很多。从张宇初的文章看,张宇初称白玉蟾为“祖师”,称冯为“尊师”,估计冯尊师是元代或者明代时期的高道。所以,可能是元代的全真派高道“青云子”冯道真(1189-1265)。白祖师和冯尊师的“堂规”,就是他们收取弟子时,对本门弟子的规戒要求。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张宇初还是把这些戒律和堂规的要点提取出来,就是后面说的三点:“收习身心,操持节操,究竟经典”。收习,就是收敛。把自己的身和心都收敛起来,一切行为都按照规戒的要求去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节操,同时不断去学习和研究经典。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身体,管好自己的思想,从思想上先入道。

第二个步骤是择地立庵。张宇初说“既知入道之门,然后择山水明秀、形全气固之地,创立庵舍,把茆盖头,聊蔽风雨,风餐露宿,水迹云踪”。在思想上入道以后,要在物质上保证学道的条件,于是就要立庙建观。立庙建观,一定要看风水。风水好的地方一定是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的。而且一般总是山在后,水在前,依山傍水。山水之形齐全,南北东西之气,就能在庙观所在之地贯通、汇集、平衡、凝固,庙观就能兴旺发达。庙观创立之初,总是十分简陋的,因此全真派的道观开始总是称为“庵舍”,“茆”就是“茅”草,“把茆”就是用扎成一把一把的茅草盖在房顶上,姑且(聊)遮蔽风和雨。在这样的条件下修道,其修道生活基本上如同“风餐露宿”一样,生活也是飘忽不定的,如同水在流,云在飘一样,“水迹云踪”。这里说到学道人的生活,在开始创业的时候,是非常艰苦的。而且就是把这种艰苦的生活作为磨练自己学道意志的考验。

第三个步骤是结伴修道。张宇初说“次结道伴,惟务真素朴实之人,晨夕为侣,供送饮食,草衣木食,箪食瓢饮,但获止饥蔽寒而已”。这里,张宇初仍然讲的是修炼的物质条件。上面说有了住,这里说需要“道伴”,需要日常生活的供养。“道伴”指的是一起修道的人。修道要有道伴,一方面是因为修道生活非常艰苦,非常单调,所以需要有道伴相处,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修道生活需要有物质供养的保证,还是要做许多生活的琐事,要由大家分担。因此,一个人摒世隔绝去修道是修不成的。张宇初在这里讲到了选择“道伴”的标准,就是要选择“真素朴实之人”,也就是要选择作风朴素、真心实意的人,不要选择追求享受、花言巧语、油头滑脑的人。有这样的人帮助你修道,那么,修道时候的“吃”——“供送饮食”;修道时的“穿”——“草衣木食”;修道时的“饮”——“箪食瓢饮”,就会得到保证。张宇初这里说到的修道生活的水平,那是非常艰苦的。这个水平也就是“止饥蔽寒”而已。用社会上的话说,仅仅是“肚子不饿,穿得不冷”而已。各位如果到青城山去,如果不是在他们的对外的餐厅用餐,而是同道友们一起用餐,那么,在青菜、泡菜之外,再来一盆油炸花生米,就算招待客人了。“白果炖鸡”,那是卖钱的。青城山的道友自己是不吃的。当然,他们出访外地,或者到了香港,坐在宴会席上,那又是一会事了。

第四个步骤是百日立基。张宇初说“直候百日立基,十月胎圆,三年圆毕,或留圜,或出定,惟断绝人事,情消缘灭,去来自由”。在有了思想准备,有了物质基础以后,修道的人可以安心下来开始修道。张宇初对于修道过程的叙述,说的就是修炼内丹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明代起,一般都将它区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百日立基”。“立基”就是“筑基”,意思是说,人的元精、元气和元神,随着人的世俗生活的纷扰,已经有了消耗和亏损。道士修炼就要填补自身已经存在的亏损。至于结了婚的人,更是由于房事,耗精缺阳。有些内丹家们说,人都成了一只竹篓子。“立基”就是要填补亏损,也来打个比方,至少要把竹篓子炼成一只不锈钢锅子,不至于随进随漏,身体成为一只空壳子。“百日立基”说的是立基需要一百天,一百天这是一个大致的说法。各人情况不同,会有差异。有人需要百日,有人可能不需要百日,有人可能百日还不够。

第二阶段是“十月胎圆”。“胎”就是内丹的丹,从“筑基”完成到炼成内丹起码要十个月。那么,怎样修炼内丹呢?男女的丹法不同,各家的丹法也不同。以男丹而言,明清期间最为流行的《性命圭旨》中的功法,就是通过“炼精、炼气、炼神”等三个阶段。炼精的精是元精,不是人身的交感之精,修炼元精就要断绝房事,使人身体的交感之精不泄漏。炼气的气是元气,不是人身的呼吸之气,修炼元气就要使人身的呼吸之气缓慢微细,一直到感觉不到有气的出入。炼神的神是元神,不是人身的思虑之神,修炼元神就要使人的思虑之神自然泰定,即使泰山压顶也能不动神色。男丹功法,通过炼精、炼气和炼神,修炼的人神凝气住,汇聚于丹田,也就是脐下三寸之地。如果汇聚之气能够在丹田住定下来,那么就称为“结胎”。据丹法书上描写,汇聚在丹田里的气,团团滚动,有的说如同白色的鸡蛋,有的说如同白色的银团。(李锡庚生前曾经对我说,有功夫的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两根白色的鼻涕伸进伸出,他说这两根白色的鼻涕就是没有解除的丹法生成的“内丹”。后来在一本内丹书里,我看到,李锡庚的话是有依据的,这两根鼻涕柱子,被称为“银柱”,是有功人临死时的标志。因为,功法没有及时解脱,所以要死也死不成,弄得人非常痛苦)那么“胎圆”时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据明代的伍守阳说,修炼的人达到“胎圆”,就是“阴尽阳纯,胎圆丹成”。其标志就是“二气俱无,食脉两绝”。就是说,修炼到既没有呼的气,也没有吸的气,“二气俱无”。把一根羽毛放在鼻子底下,竟然不动。修炼到不需要吃饭,血脉里没有脉搏,“食脉两绝”。虽然是“二气俱无,食脉两绝”,可是,修道人没有一丝一毫昏昏沉沉,头脑仍然清清楚楚。这里,绝不要把“二气俱无,食脉两绝”,理解为人闷死了,饿昏了。女丹功法与男丹功法不同。道姑的修炼绝对不能用男丹功法,因为身体条件不同。道书中说:“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经”。这里的经,就是月经。女子修道在收心和养气以后,最重要的一条是“斩赤龙”,就是断月经。另外,女子行气凝聚的地方,不在脐下三寸,而是在胸部。《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称:“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就是这个意思。我记得90年代初,我在四川博物馆的王家佑先生那里作客,正巧碰到青城山的道姑来向他请教女丹功法。王家佑先生反复告诫她,行气的终极之所,也就是结成女丹的地方,不像男子是在脐下,而在心口。如果女丹修炼用男丹功法,结果就会造成血崩。

第三阶段是“三年圆毕”。炼成内丹可能并不需要三年,但是炼成以后,还需要反复巩固修炼的成果,因此要花费三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去圆熟内丹。一个内丹功夫圆熟的道士,自然是“断绝人事,情消缘灭,去来自由”。“去来自由”就是“阳神出游”。据说,能够阳神出游的人,心指天门,发两眉间及印堂之光,就可以阳神出游。阳神出游的时候,据说是乘火龙在天上遨游。神游的人,神气全,阴阳备,形体胖,声迹殊。不过,能够神游的人,一定是要炼成内丹以后,才能做到的。

一个道士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修炼,需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坐圜守静”。因此,张宇初认为“坐圜守静”是学道、修道、入道的根本。我想,现在钦赐仰殿的房间充裕了,是不是也置一间专门用于“坐圜守静”的房间,放一点蒲团,大家学会打坐。佛教称“禅房”,全真派称“云房”,我们可以恢复陆修静时代的称呼,称为“靖室”。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轮流到靖室来“坐圜守静”。我想,只要坚持下去,清心寡欲,对于各位的身体和心情,一定是有好处的。不过千万不要像鲁智深那样,一进禅房就倒在蒲团上面,呼呼大睡。

接着,张宇初谈到了在“坐圜守静”的时候,可能遇到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接受供养的问题。张宇初说:“其或有力之家,布施斋粮衣钵,随分自给而已,不得妄贪过取,亦不得假设夸诞之辞,惊世骇俗,务吊虚名”。修道的人,自己可以种田生活,但是,也可以接受布施。不过,接受布施也有原则。张宇初说到,如果碰到有经济力量的施主,给我们布施粮食和衣服。我们随时拿些自给自足而已,不可以胡乱贪心和过多掠取。在收取布施的时候,我们也不可以说过头的假话,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追求一些虚名。这个问题是一个入道的人如何对待施主供养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极端艰苦的修炼生活的问题。张宇初说:“其补破遮寒,乞食化衣,真功苦行,槁(音:高)木死灰,乃磨励身心,分内之事,庶不负四恩,殃及九祖。苟或退怠,则群魔作障矣”。意思是,修道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一个修道的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只能遮挡风寒。一个修道的人,沿街讨饭讨衣服,追求的是修炼的真功苦行,对于物质生活和种种人间关系,一定要像枯槁的木头,像熄灭的死灰一样。一个修道的人,过这样的艰苦生活,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考验,就是把它当作是磨练自己的身心的事,当作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辜负“四恩”。四恩,是佛教的词语,指的是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和施主恩。或者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和三宝恩。不会有害于“九祖”。九祖,泛指历代祖先。不致有害于历代祖先。张宇初特别指出,如果我们的修炼,不能坚持到底,始终如一,那么一定是由于群魔障碍的缘故。

第三个问题,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修炼的道伴的问题。张宇初说:“其供圜道伴,竭力扶持,寒暑疾厄,务尽勤劳,亦积己之功,成人之善也。不得假以禅宗棒喝,互争人我,取世非议”。意思是对于一起入圜的道伴,一定要相互扶持。如果碰到冷暖天气,碰到道伴得了疾病和灾难,我们一定要尽力帮助,不怕劳累。这样的事情,既是自己积累善功,又是在帮助别人。对于自己的道伴,我们不能欺负别人、你争我夺、争名夺利,让社会上的人批评笑话我们。禅宗的当头棒喝,原来只是用警惕的语言来提醒佛教徒,后来就演变成拿着一根包着布的棒槌敲听话人的头。当头棒喝,在外人看来,就有了侮辱人的味道。不过,在佛教圈中的人来说,并没有侮辱人的感觉。总而言之,要热情地对待修炼的同道。

第四个问题,是入道修炼如何学习丹经的问题。张宇初说:“所究丹经,惟《石壁记》、《龙虎经》、《参同契》、《悟真篇》、《翠虚篇》、《还源篇》、《指玄篇》、《大道歌》、《崔公入药镜》、《金丹四百字》并诸仙语录,皆诱人修真入圣之梯航”。修道的人,要研究丹经,不过社会上流传的丹经很多,而且,也可能有“假冒伪劣”的东西混在里面。所以,张宇初要求我们学习这些点名丹经。丹经是引导人修炼入道的扶梯和航船。张宇初列举的十部丹经著作,包括有:

《石壁记》,指的是《太清石壁记》,是一部丹书。《新唐书》有著录,可能是晋代人苏元明写的。收在《道藏》第18册763页。

《龙虎经》,指的是《古文龙虎经》,是一部丹书。可能是宋代初年的书。收在《道藏》第20册33页。

《参同契》,指的是《周易参同契》,是一部丹书。可能是东汉魏伯阳的书。收在《道藏》第20册60页。历史上先后有过许多注本。最著名的注是彭晓的注本和朱熹的注本。

《悟真篇》,也称《紫阳真人悟真篇》。作者是宋代张伯端。《悟真篇》也是一部讲内丹修炼的书。收在《道藏》第2册910页。

《翠虚篇》,作者是宋代的陈楠。是全真派南宗的丹书。收在《道藏》第24册202页。

《还源篇》,作者是宋代的石泰。是全真派南宗的丹书。收在《道藏》第24册212页。

《指玄篇》,作者是宋代的石泰,收在《修真十书》之中。在《道藏》第4册605页。

《大道歌》,可能指的是《大道论》,署名“周固朴著”。是一部讲内丹修炼的书。收在《道藏》第22册898页。

《崔公入药镜》,作者是宋代的崔希范。用三言韵语概述内丹修炼的全过程。用语十分隐晦。收在《道藏》第2册881页。

《金丹四百字》,作者是宋代的张伯端。全文是五言诗诀,一共四百字。是一篇简要的内丹概说。收在《道藏》第24册161页。

以上这十部丹经,都是修道的人要悉心研究的。这些书是入道的门径和台阶。张宇初说:“所宜潜心研究,庶无差匿。其旁门左道之言,不许经目留心,误己惑人。甚则毁谤经典,借证其非,则贻冥谴必矣”。张宇初要求学道的人对于这些丹经应该潜心研究,并且不能遗漏和疏忽。对于一些旁门左道的书籍和言论,学道的人不应该去阅读,也不应该记在心里。因为,这些旁门左道的话会贻误自己,坑害别人。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里面,有的还诽谤正宗的道教内修经典,还批评这些正确的丹经,称它们是错误的。这些旁门左道的人,必然会遭到冥谴,也就是要遭到报应,要下地狱的。

综合以上所说的,我们也可以将《道门十规》的第三规,订出二条新规来:

一是正一派道士也要坐圜守静,修炼内丹,并且与斋醮科仪结合起来。

一是学道修炼,要学习和研究丹经,按照功法的要求,循序前进。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