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2)

《世界宗教研究》 钟肇鹏

2011-09-23 08:48:07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二、道教与养生

这里的养生包括养生术和健身术。道教为求长生,特别注重养生之术。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养生方法却是有的。道教的养生、健身术种类颇多,这里谈一谈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

(一)服食 道教为求长生,极力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炼成金液神丹,服之可以成仙。葛洪说:“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抱朴子•对俗》)如上所述,金丹不能长生,反而速死。但除了服金丹以外,还有服食各种药物以养生延年。王充说:“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论衡 •道虚》)可见服食出于道家方士是源远流长的。葛洪说:“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抱朴子•金丹》)。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则是虚妄的。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巨胜尚延年”。巨胜就是芝麻。葛洪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温,补衰老也”。(《抱朴子•仙药》)陶弘景说服食胡麻,可以“断谷、长生、充饥”。三国时方士郤俭能辟谷,服食茯苓。在《抱朴子•仙药》里讲了许多服食的事例。如说上党赵瞿生患癞疮,服松脂“百许日,疮都愈”。松脂确实有燥湿祛风,治疮毒疖肿的作用。又说服黄精十年,可以益寿。还有韩终服菖蒲,赵他子服桂,移门子服五味子,林子明服术,杜子微服天门冬,陵阳子仲服远志。从这些服食的药物看来,大体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巨胜、黄精、天门冬等。一类属于安神养心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获苓、菖蒲、远志、五味子之类。道教徒认为服食的上药则是丹砂和灵芝。丹砂虽有安神镇惊的作用,一般作配伍药用,单服易致汞中毒,尤其经火煅后,析出水银有剧毒,如上所述古代许多服丹致死者,正是这个原故。灵芝的种类很多。葛洪说:“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兰芝,各有百许种也”(《抱朴子•仙药》)。《本草》中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紫六芝。对每种都说能“轻身,不老,延年”,道教奉为上品灵药,《道藏》中有《太上灵宝芝草品》专门讲各种灵芝的品种特征和辨认方法。灵芝有强心、安神、健胃的作用,是一种滋养强壮药。道士往往加以神秘化,认为服之可以长生成仙,这是虚妄之言。王充认为服食可以除病强身,他说:“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论衡•道虚》)。葛洪也说:“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可知也”(《抱朴子•仙药》)。但认为服食可得数百岁也是夸诞之说。

同服食相联系的还有辟谷,辟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辟谷亦出于方士,起源是很早的。《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学辟谷、导引、轻身”。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就是讲辟谷之法。王充《论衡•道虚》说:“世或以辟谷不食,为道术之人。”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粮食,但还可以服食药物,饮水浆。为什么要辟谷呢?因为道书说:“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抱朴子•杂应》)道教认为人吃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故不能长生。古书上说:“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大戴记•易本命》)《淮南子•地形篇》与此文基本相同,唯“食谷者”一句作“智慧而天”。大概古代的人认为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食谷物的缘故,又看到龟能长寿,以为是食气的缘故。到了方士欲求长生,认为辟谷可以延年,又加以发展,于是说:“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抱朴子。杂应》)把食气可以“长寿”说成“不死”,显然是加以夸张。王充就批判“真人食气”的虚妄,他说彭祖就是善吐纳行气的,也“不能久寿,病而死矣”(《论衡•道虚》)。葛洪认为那些讲辟谷食气,可以长生的乃是“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辟谷不能使人长生,“曾断谷积久者云,差少病痛,胜于食谷时。”(《抱朴子•杂应》)断谷可以清洁肠胃,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服食辟谷与导引行气结合起来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下面谈谈导引行气。

(二)导引 导引就是运动肢体,调息呼吸,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起来的健身运动。《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一词,始见于此。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李(颐)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就是“导气”,一称“行气”,即是今天的气功。“熊经鸟伸”就是仿效熊、鸟的动作,引体令柔。这表明导引、行气两者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导引行气本是古代医术,用以治病。所以《灵枢经•病传篇》说:“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内经•异法方宜论》言中央其地平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种导引的姿式。三国时名医华佗传导引之术,名“五禽戏”。《三国志•魏书•方技华佗传》曰:

人体欲得运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华佗的这番话很扼要,他讲明了导引的要领和重要性:(一)人体要经常劳动,但不能过度。(二)劳动锻炼可以帮助消化,使血脉流通,可以防病、治病。(三)华佗总结了古代导引行气之术,创为“五禽戏”。其要领在调息呼吸,活动腰部、肢体及全身关节,使筋骨灵活,血气通畅,从而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四)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起来,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衡,所谓“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诫》)司马承祯说: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五禽之导,摇动其关。”(《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正是阐述华佗之旨。

导引行气、按摩本是古代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经验总结,用来防病、治病。以后为道教所吸取用来养生、健身、疗病。相传张良、赤松子都是修“导引”、“辟谷”、“轻举之道”的。宋明以来流传的八段锦以及张三丰太极拳都是导引一类。道书中有《道(导)引经》十卷(见《抱朴子•遐览》),其书久佚。今存道书中有《太清导引养生经》、《钟离八段锦》(见《修真十书》)等,并属这类著作。只不过导引行气为道教吸收后又掺杂了一些神秘的内容而已。例如葛洪说:“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枉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抱朴子•至理》)前面讲的是导引行气、服药、卫生、健身之术,后面的“柱天禁戒,带佩符印”,则是宗教的内容。

葛洪《抱朴子》中言导引之术云:“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杂应》)相传为陶弘景撰的《养性延命录》中有《导引按摩》篇引《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掘固,漱漏涶,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摇曳不息。……”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中并详导引之术。按照道教的理论,人是由精、气、神构成。故《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引)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都由一气贯通,所以气运行流转,血脉畅通无阻,则四肢百体关节和谐灵便。气阻塞不通,则血脉不畅,关节失灵,中医所谓气血不通,则百病丛生。所以《养性延命录》说:“气不行,则生病”(《服气疗病》)。《神仙导引论》言导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圣济总录》卷一九九引)

(三)行气 导引与行气互相配合,练导引的必兼行气。行气又称吐纳、服气、食气、调气、胎息。《太上混元真录》“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所谓内养工、内功,现在说的气功都是指这种保健强身的锻炼方法。当然这里面细分起来从练功的程序、侧重点的不同,又分为若干派。胎息就是吸气深入丹田,即腹式的深呼吸,故又叫“长息”。如婴儿在胞胎之中,所以叫“胎息”。葛洪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防瘟疫,避饥渴,延年命。《抱朴子•释滞》云:“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总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关于行气治病就是以意念及神、气攻之,这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和气功治疗。《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教把这叫做“引火烧身”。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说:“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引)所谓“火”即内功行气时流转的热能,运行至病灶及痛处可以治病。行气不仅可以治疗自己的病,也能治别人的病。葛洪说三国时吴国有道士石春“每行气为人治病”(《抱朴子•杂应》)。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探测气功发放的外气有红外线、静电、磁、次声等,所以外气到达病者的穴位上,使病者产生感应而有一定的疗效。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2)

    《世界宗教研究》 钟肇鹏

    2011-09-23 08:48:07

    |
    道教与医药及养生的关系(2)
    |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二、道教与养生

    这里的养生包括养生术和健身术。道教为求长生,特别注重养生之术。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养生方法却是有的。道教的养生、健身术种类颇多,这里谈一谈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

    (一)服食 道教为求长生,极力追求长生不死之药,炼成金液神丹,服之可以成仙。葛洪说:“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抱朴子•对俗》)如上所述,金丹不能长生,反而速死。但除了服金丹以外,还有服食各种药物以养生延年。王充说:“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年度世。”(《论衡 •道虚》)可见服食出于道家方士是源远流长的。葛洪说:“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抱朴子•金丹》)。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则是虚妄的。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巨胜尚延年”。巨胜就是芝麻。葛洪说:“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温,补衰老也”。(《抱朴子•仙药》)陶弘景说服食胡麻,可以“断谷、长生、充饥”。三国时方士郤俭能辟谷,服食茯苓。在《抱朴子•仙药》里讲了许多服食的事例。如说上党赵瞿生患癞疮,服松脂“百许日,疮都愈”。松脂确实有燥湿祛风,治疮毒疖肿的作用。又说服黄精十年,可以益寿。还有韩终服菖蒲,赵他子服桂,移门子服五味子,林子明服术,杜子微服天门冬,陵阳子仲服远志。从这些服食的药物看来,大体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巨胜、黄精、天门冬等。一类属于安神养心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如获苓、菖蒲、远志、五味子之类。道教徒认为服食的上药则是丹砂和灵芝。丹砂虽有安神镇惊的作用,一般作配伍药用,单服易致汞中毒,尤其经火煅后,析出水银有剧毒,如上所述古代许多服丹致死者,正是这个原故。灵芝的种类很多。葛洪说:“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有兰芝,各有百许种也”(《抱朴子•仙药》)。《本草》中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紫六芝。对每种都说能“轻身,不老,延年”,道教奉为上品灵药,《道藏》中有《太上灵宝芝草品》专门讲各种灵芝的品种特征和辨认方法。灵芝有强心、安神、健胃的作用,是一种滋养强壮药。道士往往加以神秘化,认为服之可以长生成仙,这是虚妄之言。王充认为服食可以除病强身,他说:“夫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若夫延年度世,世无其效”(《论衡•道虚》)。葛洪也说:“草木延年而已,非长生之药可知也”(《抱朴子•仙药》)。但认为服食可得数百岁也是夸诞之说。

    同服食相联系的还有辟谷,辟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辟谷亦出于方士,起源是很早的。《史记•留侯世家》言张良“学辟谷、导引、轻身”。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去(却)谷食气》就是讲辟谷之法。王充《论衡•道虚》说:“世或以辟谷不食,为道术之人。”辟谷并非什么都不吃,只是不吃粮食,但还可以服食药物,饮水浆。为什么要辟谷呢?因为道书说:“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抱朴子•杂应》)道教认为人吃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故不能长生。古书上说:“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大戴记•易本命》)《淮南子•地形篇》与此文基本相同,唯“食谷者”一句作“智慧而天”。大概古代的人认为人之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食谷物的缘故,又看到龟能长寿,以为是食气的缘故。到了方士欲求长生,认为辟谷可以延年,又加以发展,于是说:“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抱朴子。杂应》)把食气可以“长寿”说成“不死”,显然是加以夸张。王充就批判“真人食气”的虚妄,他说彭祖就是善吐纳行气的,也“不能久寿,病而死矣”(《论衡•道虚》)。葛洪认为那些讲辟谷食气,可以长生的乃是“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辟谷不能使人长生,“曾断谷积久者云,差少病痛,胜于食谷时。”(《抱朴子•杂应》)断谷可以清洁肠胃,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服食辟谷与导引行气结合起来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下面谈谈导引行气。

    (二)导引 导引就是运动肢体,调息呼吸,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起来的健身运动。《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导引”一词,始见于此。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李(颐)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就是“导气”,一称“行气”,即是今天的气功。“熊经鸟伸”就是仿效熊、鸟的动作,引体令柔。这表明导引、行气两者是密切结合、不可分割的。导引行气本是古代医术,用以治病。所以《灵枢经•病传篇》说:“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内经•异法方宜论》言中央其地平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四种导引的姿式。三国时名医华佗传导引之术,名“五禽戏”。《三国志•魏书•方技华佗传》曰:

    人体欲得运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华佗的这番话很扼要,他讲明了导引的要领和重要性:(一)人体要经常劳动,但不能过度。(二)劳动锻炼可以帮助消化,使血脉流通,可以防病、治病。(三)华佗总结了古代导引行气之术,创为“五禽戏”。其要领在调息呼吸,活动腰部、肢体及全身关节,使筋骨灵活,血气通畅,从而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四)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起来,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衡,所谓“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养性延命录•教诫》)司马承祯说: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五禽之导,摇动其关。”(《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正是阐述华佗之旨。

    导引行气、按摩本是古代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经验总结,用来防病、治病。以后为道教所吸取用来养生、健身、疗病。相传张良、赤松子都是修“导引”、“辟谷”、“轻举之道”的。宋明以来流传的八段锦以及张三丰太极拳都是导引一类。道书中有《道(导)引经》十卷(见《抱朴子•遐览》),其书久佚。今存道书中有《太清导引养生经》、《钟离八段锦》(见《修真十书》)等,并属这类著作。只不过导引行气为道教吸收后又掺杂了一些神秘的内容而已。例如葛洪说:“今导引行气,还精补脑,食饮有度,兴居有节,将服药物,思神守一,枉天禁戒,带佩符印,伤生之徒,一切远之。”(《抱朴子•至理》)前面讲的是导引行气、服药、卫生、健身之术,后面的“柱天禁戒,带佩符印”,则是宗教的内容。

    葛洪《抱朴子》中言导引之术云:“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杂应》)相传为陶弘景撰的《养性延命录》中有《导引按摩》篇引《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掘固,漱漏涶,三咽气。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便起,狼踞鸱顾,左右摇曳不息。……” 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中并详导引之术。按照道教的理论,人是由精、气、神构成。故《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引)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都由一气贯通,所以气运行流转,血脉畅通无阻,则四肢百体关节和谐灵便。气阻塞不通,则血脉不畅,关节失灵,中医所谓气血不通,则百病丛生。所以《养性延命录》说:“气不行,则生病”(《服气疗病》)。《神仙导引论》言导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圣济总录》卷一九九引)

    (三)行气 导引与行气互相配合,练导引的必兼行气。行气又称吐纳、服气、食气、调气、胎息。《太上混元真录》“行气一名炼气,一名长息。”所谓内养工、内功,现在说的气功都是指这种保健强身的锻炼方法。当然这里面细分起来从练功的程序、侧重点的不同,又分为若干派。胎息就是吸气深入丹田,即腹式的深呼吸,故又叫“长息”。如婴儿在胞胎之中,所以叫“胎息”。葛洪认为行气可以治百病,防瘟疫,避饥渴,延年命。《抱朴子•释滞》云:“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总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关于行气治病就是以意念及神、气攻之,这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和气功治疗。《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道教把这叫做“引火烧身”。孙思邈《摄养枕中方•自慎》说:“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云笈七签》卷三十三引)所谓“火”即内功行气时流转的热能,运行至病灶及痛处可以治病。行气不仅可以治疗自己的病,也能治别人的病。葛洪说三国时吴国有道士石春“每行气为人治病”(《抱朴子•杂应》)。据现在科学仪器的探测气功发放的外气有红外线、静电、磁、次声等,所以外气到达病者的穴位上,使病者产生感应而有一定的疗效。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