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2)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4-03 14:51:38

元温怀仁叙曰:“《太上感应篇》旧出《道藏》,宗(宋)季刊版临安太一宫。其首题八字,盖宋理宗御书”。据元平江路总管府推官冯梦周叙,温怀仁家藏《太上感应篇》,恒恐磨灭,于是捐金刊诸梓,始于至正七年,成于至正九年。温叙指出胡莹微刊版本于《道藏》。

《道藏》于胡莹微时亦称《琼章宝藏》,故胡简称《宝藏》。据陈国符先生考,孝宗淳熙二年,福州闽县报恩光孝观所藏《政和万寿道藏》送往临安府。太乙宫即抄录一藏,四年成,御书《琼章宝藏》以赐。其后敕写录成数藏,六年成。寻颁赐道观。《琼章宝藏》是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太上感应篇》出自《琼章宝藏》也就是出自《政和万寿道藏》。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万寿道藏》刊镂经板,当在政和六、七年,政和七年为公元1117年。

《续书目》的著录、张继先颂和出自《万寿道藏》均表明,蜀士李昌龄和李石不可能是《太上感应篇》的作者,《太上感应篇》不可能是南宋作品。出自《万寿道藏》表明,《太上感应篇》成书不迟于公元1117年。上限是哪一年呢?

从内容可知,《太上感应篇》确为宋代作品。该篇备举诸恶行曰:“暗侮君亲,慢其先生”,“恚怒师傅,抵触父兄”,警告人们不得冒犯天地君亲师。曰:“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劝诫人们维护家庭,遵循夫道妇道。特别是妇道突出,可闻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气味。曰:“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要求人们主敬,小心谨慎地发扬善心,克服恶心。这些均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表明该篇深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理学家真德秀首为之序,赞之为“可以扶助正道,启发良心”;崇奉朱熹思想的理宗为之亲笔题字。

国内外现代学者尽管尚有小的分歧,但断《太上感应篇》为宋籍基本上意见一致。酒井忠夫在其所著《中国善书之研究》的序言中说:无论《感应篇》及其以后的善书,还是以前的《抱朴子》,皆是各自时代的产物。《感应篇》的出现可以从宋代社会背景去考察。以《抱朴子》为蓝本撰著的《感应篇》,比《抱朴子》增加了以家族道德和宋代社会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这一看法很有见地。据本文前面所考,似可将酒井忠夫指出的宋代缩短为北宋。精确一点讲,可缩短为剪掉1117年之后的“尾巴尖”的北宋时期,即公元960年至1117年。

《万寿道藏》是于北宋经数次增扩而成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至天禧三年春,张君房在徐铉和王钦若先后两次校补《道藏》的基础上,修《大宋天宫宝藏》毕,撮其精要,编辑《云笈七签》百二十卷(按今《道藏》本为一百二十二卷)。当其时,若《太上感应篇》已出,必不至为君房疏漏于《云笈七签》之外。今考《云笈七签》,未见辑录,可见修《天宫宝藏》时尚无《太上感应篇》。因此,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以前可排除于考察之外。《天宫宝藏》后,徽宗崇宁中,诏搜访道家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定,《道藏》又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政和中,诏搜访道书,设经局敕道士校定,刊《万寿道藏》,又增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太上感应篇》当于崇宁中或政和中入藏。此二次搜访增入之道书,其编造年代当在公元1019年至1117年之间。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卷前刊有《纪述灵验》,系最早的该篇灵验故事集。该集收入峨嵋令王湘、遂宁府周箎、仙居县王竺、天彭张道人、简州进士王巽和黄岩县郭进士杨琛、进士沈球等七个故事,其中以周箎的故事最早,发生在绍兴二十一年,距南渡已有二十五年。故事说周箎暴死,因其信奉《太上感应篇》,又好为人演说,故星官将其饥馑籍改注寿禄籍,送还阳间。感应灵验自不可信,但灵验故事的出现是该篇受到信奉、广为流传的反映。周箎故事的时间说明,《太上感应篇》于南宋初始广为流传,其问世自然不太久。

第一个称颂《太上感应篇》者是北宋末年张继先。日本兴亚宗教协会编《道教实情》说《太上感应篇》自北宋末始为人注意,盖指此。除此以外,第一个作注者是南宋隐士李昌龄,第一个作序者是南宋名儒真德秀,第一个欣赏它的皇帝是南宋理宗,第一部著录它的官修书目是南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第一部著录它的私家书目是南宋《郡斋读书附志》。综合起来看,这并非偶然,它表明《太上感应篇》问世距南宋初较近。

日本学者窪德忠所著《道教史》认为,《太上感应篇》大概是北宋末或南宋初,由于当时思想界、宗教界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潮流的影响,某一儒者出于宣传社会道德而编辑整理成书的。确定这一时限颇有道理,“南宋初”虽已为史实否定,但确定“北宋末”为成书年代,以徽宗登基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为上限,是不致有误,甚至是相当保守的,因为其时下距《太上感应篇》最早的感应故事已整整五十年。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太上感应篇》盖编造于公元1101年至1117年,正值宋徽宗宠用蔡京、童贯等权臣和信用徐知常、刘混康、王仔昔、林灵素等道士之际。《太上感应篇》的作者仍不详。

(本文选自《<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第81~94页)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2)

    道教之音 朱越利

    2019-04-03 14:51:38

    |
    道教学术:著名的《太上感应篇》何时成书?(2)
    |

    元温怀仁叙曰:“《太上感应篇》旧出《道藏》,宗(宋)季刊版临安太一宫。其首题八字,盖宋理宗御书”。据元平江路总管府推官冯梦周叙,温怀仁家藏《太上感应篇》,恒恐磨灭,于是捐金刊诸梓,始于至正七年,成于至正九年。温叙指出胡莹微刊版本于《道藏》。

    《道藏》于胡莹微时亦称《琼章宝藏》,故胡简称《宝藏》。据陈国符先生考,孝宗淳熙二年,福州闽县报恩光孝观所藏《政和万寿道藏》送往临安府。太乙宫即抄录一藏,四年成,御书《琼章宝藏》以赐。其后敕写录成数藏,六年成。寻颁赐道观。《琼章宝藏》是抄录《政和万寿道藏》而成,《太上感应篇》出自《琼章宝藏》也就是出自《政和万寿道藏》。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万寿道藏》刊镂经板,当在政和六、七年,政和七年为公元1117年。

    《续书目》的著录、张继先颂和出自《万寿道藏》均表明,蜀士李昌龄和李石不可能是《太上感应篇》的作者,《太上感应篇》不可能是南宋作品。出自《万寿道藏》表明,《太上感应篇》成书不迟于公元1117年。上限是哪一年呢?

    从内容可知,《太上感应篇》确为宋代作品。该篇备举诸恶行曰:“暗侮君亲,慢其先生”,“恚怒师傅,抵触父兄”,警告人们不得冒犯天地君亲师。曰:“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劝诫人们维护家庭,遵循夫道妇道。特别是妇道突出,可闻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气味。曰:“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要求人们主敬,小心谨慎地发扬善心,克服恶心。这些均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表明该篇深受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理学家真德秀首为之序,赞之为“可以扶助正道,启发良心”;崇奉朱熹思想的理宗为之亲笔题字。

    国内外现代学者尽管尚有小的分歧,但断《太上感应篇》为宋籍基本上意见一致。酒井忠夫在其所著《中国善书之研究》的序言中说:无论《感应篇》及其以后的善书,还是以前的《抱朴子》,皆是各自时代的产物。《感应篇》的出现可以从宋代社会背景去考察。以《抱朴子》为蓝本撰著的《感应篇》,比《抱朴子》增加了以家族道德和宋代社会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这一看法很有见地。据本文前面所考,似可将酒井忠夫指出的宋代缩短为北宋。精确一点讲,可缩短为剪掉1117年之后的“尾巴尖”的北宋时期,即公元960年至1117年。

    《万寿道藏》是于北宋经数次增扩而成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至天禧三年春,张君房在徐铉和王钦若先后两次校补《道藏》的基础上,修《大宋天宫宝藏》毕,撮其精要,编辑《云笈七签》百二十卷(按今《道藏》本为一百二十二卷)。当其时,若《太上感应篇》已出,必不至为君房疏漏于《云笈七签》之外。今考《云笈七签》,未见辑录,可见修《天宫宝藏》时尚无《太上感应篇》。因此,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以前可排除于考察之外。《天宫宝藏》后,徽宗崇宁中,诏搜访道家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定,《道藏》又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增至五千三百八十七卷。政和中,诏搜访道书,设经局敕道士校定,刊《万寿道藏》,又增至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太上感应篇》当于崇宁中或政和中入藏。此二次搜访增入之道书,其编造年代当在公元1019年至1117年之间。

    《道藏》本《太上感应篇》卷前刊有《纪述灵验》,系最早的该篇灵验故事集。该集收入峨嵋令王湘、遂宁府周箎、仙居县王竺、天彭张道人、简州进士王巽和黄岩县郭进士杨琛、进士沈球等七个故事,其中以周箎的故事最早,发生在绍兴二十一年,距南渡已有二十五年。故事说周箎暴死,因其信奉《太上感应篇》,又好为人演说,故星官将其饥馑籍改注寿禄籍,送还阳间。感应灵验自不可信,但灵验故事的出现是该篇受到信奉、广为流传的反映。周箎故事的时间说明,《太上感应篇》于南宋初始广为流传,其问世自然不太久。

    第一个称颂《太上感应篇》者是北宋末年张继先。日本兴亚宗教协会编《道教实情》说《太上感应篇》自北宋末始为人注意,盖指此。除此以外,第一个作注者是南宋隐士李昌龄,第一个作序者是南宋名儒真德秀,第一个欣赏它的皇帝是南宋理宗,第一部著录它的官修书目是南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第一部著录它的私家书目是南宋《郡斋读书附志》。综合起来看,这并非偶然,它表明《太上感应篇》问世距南宋初较近。

    日本学者窪德忠所著《道教史》认为,《太上感应篇》大概是北宋末或南宋初,由于当时思想界、宗教界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潮流的影响,某一儒者出于宣传社会道德而编辑整理成书的。确定这一时限颇有道理,“南宋初”虽已为史实否定,但确定“北宋末”为成书年代,以徽宗登基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为上限,是不致有误,甚至是相当保守的,因为其时下距《太上感应篇》最早的感应故事已整整五十年。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太上感应篇》盖编造于公元1101年至1117年,正值宋徽宗宠用蔡京、童贯等权臣和信用徐知常、刘混康、王仔昔、林灵素等道士之际。《太上感应篇》的作者仍不详。

    (本文选自《<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第81~94页)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