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郭世文道长:养性延命为明道立德之根柢(2)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郭世文     时间:2019-09-12 14:37:42      繁體中文版     

“性”与“命”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就是“各尽其性,各归其命”。意思是说我们后天的心性和生命,也就是我们的精神和形体要有所归属,就像我们的户籍和手机号码一样,都有一个归属地,对于“性命”而言,它的归属地就是“道德”。“道德”与“性命”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开启第二个话题……

二、道德与性命之间的关系

谈起道德二字,一定离不开老君爷的《道德经》。

老君爷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都是由道德所化生的。道是混沌无极的本源,德是宇宙生化的开始。道德可以看作是万物之父母,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崇尚德。《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空覆盖万物,大地承载万物,万物之中最为宝贵,最为珍贵,最为尊贵的就是人。我们不仅要尊崇这宝贵的道德,而且还要向这个宇宙本源的大道复归,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修道的原因和目的。那么我们作为万物之最贵者,要如何向大道复归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教是以怎样一个视角来看待人身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身家性命”这个词。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水浒传》第108回,天魁星·及时雨·宋江与萧嘉穗的对话,意思是指全家人的生命与财产。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文中的“身家性命”这个词,或多或少都与唐宋以来的内丹学理论有关。

丹家和医家都认为:“形为神之宅。”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形体是元神的家,元神统摄着我们的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等等。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形体是我们尽性了命的地方,所以叫做“身家性命”,性与命是这个家(身)的两大支柱。

通过我刚才的讲述大家可以知晓,道教视角下的这个“身”,与现代人体医学所讲的那个“身”是不同的。道教视角下的这个“身”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物质、能量、信息综合统一的,本质是一,现象是三,这就是“一气化三清”的道教哲学,而不是仅仅单纯的指皮毛肌肉,血液骨骼等组成的这个身体。所以在中国,我们道教有修真图、内景图、五岳真形图等;中医有五气经天图,六气主客图、经络图等,这是其他文明和其他文化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把道教视角下的这个“身”来做个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大家都比较熟识的比喻:

我们的“人身”(形体)就好比一部手机机身,他是功能作用的主体。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物质,道教内丹学称之为元精。元,有初始、本源的含义。

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手机电池,它是手机启动的原动力。现代物理学称之为能量,道教内丹学称之为元气。

我们的“心性”就好比手机系统软件,它是这个手机的核心灵魂,各类应用软件,如微信、抖音、酷狗、支付宝等等,他们的运行都要依靠这个手机系统软件。现代物理学称之为信息,道教内丹学称之为元神。

道教自古以来就有专门研究人体“元神系统”的生命学科。概括来讲:手机的机身就如同我们的形体;手机的电池就如同我们的生命;手机的系统就如同我们的心性。人是由身、命、性这三部分组成的,在道教内丹学将其表述为精、气、神。

道教信仰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老君爷在《道德经》中所讲到的“长生久视之道”。要想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就要学会一点一点的向大道复归。我们刚才讲到人是由命、性、身三部分组成的,所以人的复归也是命、性、身三者的复归。我们的生命要复归到何种状态?我们的心性要复归到何种境界?我们的这个身又要如何复归,并且能够很好的安住于这个人世间呢?

老君爷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讲了三个状态,以此来回答我们上述的这三个问题:我们的生命要“复归于婴儿”,我们的心性要“复归于无极”,我们的这个身要“复归于朴”。

“复归于婴儿”:婴儿最为自然,纯朴天真,没有杂念,没有私利,善良包容,超然物外,不受约束,最为逍遥。老君爷在《道德经》中形容婴儿的状态用了四个字“专气致柔。”

专是纯的意思,不掺杂他物;气,是指先天真元之气。这个气就犹如运载火箭,卫星上天是靠运载火箭的推动作用。人要成仙得道,元神飞升,靠的也是真气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炼气化神”,就是这个道理。致,是集中;柔,是柔弱。这四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婴儿这极其柔弱之身却蕴藏了先天真元之气,这股真气非常近似于大道,所以我们的生命首先要“复归于婴儿”。

“复归于无极”:无极,是道的终极性概念。老君爷在《道德经·十四章》中将这其形容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祂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始无终。宇宙就是从这里化生出来的,万物也是从这里化生出来的,我们元神、心性也是从这里无中生有,化生出来的。所以要复归大道,我们的心性必须要复归于无极之境。这个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外在物质边界。其实“无中生有”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成语,现代科学所研究的物质、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和宇宙黑洞等等,都来自于“无极”。

五代宋初的高道陈抟祖师作《无极图》,用以集中阐述内丹修炼,构造出了一套完整的内丹修炼理论体系。北宋时期的一批道学大师和道教理论家,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其思想影响。尤其是对宋代理学的理论建构,其功不可没,被称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有一部叫做“无极”的电影,电影的内涵我们不讲,但从名字可以看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回归我们的现代生活,最近几年含有正面道文化的各类作品也逐渐丰富起来,这也是人类社会对“无极之境”的一种复归。

“复归于朴”:朴,是针对于身而言的,是对我们的这个“身”要如何安住于世间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朴”字的本义指未经加工过的木材,后来引申为素朴之义。“朴”字在《道德经》中共出现过6次,均在不同的篇章,字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对于此章中的“朴”我的理解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我们外在的物质生活,一方面指我们内在的精神境界。

物质生活方面的“朴”我们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道德经·十九章》中所讲的“见(现)素抱朴,少私(思)寡欲。”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思虑,节制欲望,不要过度的去追逐财色名利和所谓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这是外在的物质方面。内在精神方面的这个“朴”又该如何理解呢?

老君爷在“复归于朴”之后,紧接着就讲“朴散则为器。”此处的“朴”是形容“道”的元始“无名”的状态;散,由聚集而分离称之为散;器则是指万物。“朴散则为器”意思是说:元始质朴的“道”,由聚集而分离开始运动变化,道生一、生二、生三,之后万物就产生了,而这化生万物的过程,就是天德下流过程。“道”完成化生万物的“任务”之后,将万物交给了“德”,“德”继而开始长养万物,以上讲的是天地万物的生化过程。那么我们人应该如何效法大道的这种德行,立足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呢?《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合天地之德,无私无欲,无好无恶,顺应天下大势而行,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为心。我们也要效法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慈悲利物,济世度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这就是我们的“身”这一生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见(现)素抱朴,少私(思)寡欲”是让人复归大道,属于“后天返先天”;而“朴散则为器”则是让人复归大道之后,也就是得道之后,还要效法大道的德行去“长养万物”,这属于“先天养后天”。《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我们《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中的第一部经,也是指导我们日常修持的重要经典,在这部经的结尾有这样一段经文:“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经文中明确指出,真正的得道是“为化众生”。“为化众生”就是教化众生,度化众生,服务众生。众生不单单是指人和世间的一切生命,我们刚刚过完中元节,每年庙里都要放官焰口超度,这四生六道一切寒林也是众生,所以既然大家爱道,学道,修道,我们的思维一定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清静经》中的这段经文与老君爷在《道德经》中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