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美善慧导论:关于生活—生态—生命的思考(3)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张继禹     时间:2020-04-18 15:28:30      繁體中文版     

美善慧导论:关于生活—生态—生命的思考

二、善生态 在知止

生活的美好,离不开生态的良好。诚如孔子在《论语·八佾》所说: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和善既有其相同之义,哪就都是定义事物的美好,但善的意义内化可以更近同于仁和慈,引申则是利他的友好、 擅长等。《说文解字》说:善,吉也。从言,从羊。《国语·晋语》则说:善,德之建也。亦即人的良好品德 。只有尽美才能尽善,只有尽美尽善才能让人类生活的充实。也就是说,人类不仅需要充实的生活,更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二者是密切相连的。所谓“善生态”,是指人类要以“善”的心地去对待我们所处的生存和生态环境,与他人与各种生命和平相处,特别是要有重视生命和利他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善就是要让我们有不忍之心,让四端之心得到成长,让仁爱之心得到发扬;善就是要象水一样,润物,谦虚,利他,包容,不争,澄净,安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说苑·杂言》尝记述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拘裾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善就是要“仁民而爱物”,善就是要谨记《大智度论》中所说: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度人经》中则说:要“不杀不害”,要“齐同慈爱”。

人的生存最需要善相处好的,一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两个相互就是“善生态”必须要善待好的重要关系。人是群居性的生物,所以人类的活动往来被称之为社会。人和人的相互关系,说起来是既很复杂也很简单,事实上因本位的不同和利益的分别又真很矛盾,在建构好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儒家的理念其实是更易知易行。概括起来,一是要相亲。《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也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要仁爱相亲,义利要在适宜,重在尊敬贤者。二是相信。常言说,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说:言必信,行必果。人背信则名不达。管子则说:信不足,安有信。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信用,人与人所以能相亲也是因为彼此相信。三是要思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则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并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既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天地本性法则,所以诚才能自成,诚才能行化天下,以至“至诚无息”。能令事物生生不息,长成万物,承载万物,覆盖万物。而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道家《阴符经》三才相盗的思想是最有富有洞见和智慧的,经中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元胥元一注说:万物盗天地而生,人盗万物而养,万物盗人力而成。天地、万物和人相生、相养、相成,三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盗取,相互协调,三才才能安好。因此,处理好天地、万物和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和谐自然生态的关键。阴符经用一个“盗”字来喻意,盗既是相互盗取利用,又是相互依存的;盗既是个体的生长需要,又是构成相互适宜和谐的重要因素。《太平经》中则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人生在天地间,所以人欲得安,就先应让天地得以安,人与天地相互一体。《太平经》中还有以物种多少论富足的重要理念,经中说:上皇时代,有一万物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故曰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下贫。富代表的是生命兴旺,万物备足。这些平实而重要的生态观念,对今天生态保护都是特别重要的,也是今天的人类要特别铭记和奉行的。

人文生态的美好,自然生态的和谐,有两个字最重要,一个是敬字,一个是和字。根本是要知止。

《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敬, 孔子说: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相互关系,最重要就是礼敬他人。这其中,诚如陶行知所说:要人敬者,必先自敬。其次是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敬字中要有礼有尊重、有爱心,还要有谦虚、有诚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则重在人要有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人是自然万类中的重要一类,天之高明,地之承载,万物的繁多,四季的生成收藏,还有海的宽阔,山的雄伟。在大自然当中人虽然是在大自然的宠儿,是万物之灵,但也是藐小的一分子,既没有资格无端傲慢,也没有理由无序无休索取,人类赖有天地万物的无私给予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所谓“天德无量”,理应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对自然天地和品类万物尽好守护的责任。

孙思邈真人《风药论》中说:天得和风,云头自低,地得和风,五谷自生,木得和风,枝叶自荣,水得和风,波浪自平,人得和风,六脉春融。风和才能康泰,风和才能日丽,和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景象。因而,《国语·周语》说:和实生物。《老子想尔注》中也说:和则相生。反之,阴阳不和则没有生长,《太平经》中说:“有阳无阴,不能独生;有阴无阳,亦涌独生;有阴有阳而无和,亦不能生存”。并说:“中和气得,万物滋生”。也就是说,有和才有生存发展,有生才有生长繁荣,有和才有生生不息。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和就是知常,知常就是知道。知和才能知自然发展规律,知和才能明白事物的常理,不按规律与常理任意作为,只能带来祸害。老子告诉我们,人一定要知和,促进生发的和气就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人只要顺应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刻意作为,事物就会得到良性发展。人与天地及万物只有相和才能相生,人类因此才能得到恒久繁衍发展。

生存生态的美好,是人类共同向往的。道教有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神仙游息的地方,是修道者修行隐居的圣地,是世人向往人间仙境。在洞天福地里,有品种众多花草树木及珍贵的中草药材,有许许多多的鸟兽昆虫,可谓是和风朗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宁静祥和,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洞天福地,因清与幽而开列。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序中说: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因清幽而开列。陶弘景在《真诰》中说:“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兵病不往,洪波不登”。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遍布华夏大地,供人修行隐居,游息安心,感受大自然之美好,领略繁物之珍贵。李白有《山中问答》曰:问佘何意栖碧出,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ya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现实中,洞天福地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旅行游览的风景胜地,历代也都曾对洞天福地的名山建筑和山林草木及等动植物给予了明确的保护。《茅山志》中载有唐代的《大和禁山敕牒》和宋代的《敕禁册》,敕牒明确要“禁断猎樵苏、秋冬放火”。《武当山志·大明诏告》,则要求山上的人文建筑,要“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来建设,不得破坏山体,要依山就势。每一个洞天福地,就是一个生态保护区。道教尊重万物,善待万物,把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山川、河流,都视于生命的共同体,它们和人类相互依赖,共生共荣。每一个洞天福地,就是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

佛教则说是极乐世界,也是最利有情人类生活修行的地方,《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对此有具体描述。经中说:“世尊告舍利子:有佛世界名曰极乐,……今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杆,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其中有八功德水,增益种种殊胜善根。”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多福众生常乐受用。有妙音雅乐,闻之诸恶烦恼悉皆消灭。经云:“极乐世界,净佛土中,自然常有无量无边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增益有情人类身心健康的花雨。“极乐世界,净佛土中,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虽令见者身心适悦而不贪着,增长有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有丰富奇妙多样的飞禽。“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种种奇妙可爱杂色众鸟,所谓鹅、雁、鹫、鸿、鹤、孔雀、鹦鹉、羯罗频迦、共命鸟等,如是众鸟,昼夜六时,恒共集会,出和雅声,随其类音,宣扬妙法。”有和风清气沐浴,“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常有妙风吹诸宝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俱胝天乐同时俱作,出微妙声甚可爱玩”。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生态景象。

善生态的美好,关键是要能知止。我曾在白云山论道中说:“知止不殆,就是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不能去干。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知止是哲人对人类生存发展最冷静最深遂的思考,是对人类最无声最深远提醒,是人类思想中最平易最深刻的理念。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人类最应该牢记的,也是人类最值得静心深思的。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