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陕西道教两千年 樊光春

2011-11-25 16:27:00

一.八仙宫历史沿革

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宋时有郑生于长乐坊遇八仙显化,遂建庵祭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说吕岩于唐会昌时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经数年建成。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1727年(雍正五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1871年(同治十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长安,曾驻跸八仙庵。光绪书“宝箓仙传”,慈禧书“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额。并赏给白银千两对殿堂进行全面整修。慈禧又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此后遂以八仙宫为名。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光绪书“宝箓仙传”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1935年,他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

“文化大革命”初,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

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道教唯一道观,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次年国务院批准八仙宫列入全国重点宫观名单。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1992年5月16日,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现有常住道士40余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陕西道教两千年 樊光春

    2011-11-25 16:27:00

    |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

    一.八仙宫历史沿革

    八仙宫原名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详。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据乾隆《西安府志》和嘉庆《咸宁县志》,宋时有郑生于长乐坊遇八仙显化,遂建庵祭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说吕岩于唐会昌时在此遇钟离权为黄粱一梦所悟遂入道,为“八仙”故事渊源。元至元年间,安西王忙哥刺笃信道教,因“祷嗣获应”,令耶律总管奏皇妃吉利弥释降旨敕修庵。成化年间,秦府永寿王朱尚灴夜梦八仙,遂对八仙庵进行了全面维修,并亲笔题写了“蓬莱”匾额。明正德年间,因疾雷自庵中升起,云中现神异形象,道俗于此建八仙殿并增建雷祖殿。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经数年建成。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道士李明阳以募集之资置地200余亩,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栽松柏数百株。1727年(雍正五年),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同治初年,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1871年(同治十年),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长安,曾驻跸八仙庵。光绪书“宝箓仙传”,慈禧书“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额。并赏给白银千两对殿堂进行全面整修。慈禧又封八仙庵为“万寿八仙宫”,此后遂以八仙宫为名。

    西安万寿八仙宫历史沿革

    光绪书“宝箓仙传”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1935年,他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期,八仙宫建筑得到保护,1952年由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人民政府按照实有道士人数,留给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该宫道士除从事正常宗教活动外,还进行生产自养活动。1957年,全宫粮食产量达到28600公斤,人均260余公斤,除道士口粮外,还完成了向国家缴纳公粮和出售余粮的任务。当年,该农业社被评为西安市农业生产红旗单位。至1958年,因部分道士去世、迁走和还俗(15人),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当年除因水利兴建有效,粮食继续稳产外,经济收入总额达到26000余元(其中农业收入18015元、房租4200元、香火4000元),人均400余元,基本上达到自养水平。到1962年,道士人数降至50人,各项收入总额近22000元,各项支出之外,年余8000余元。道士生活费收入每月平均最低7元、最高21元。

    “文化大革命”初,八仙宫受到冲击,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也受到很大破坏,道士纷纷出走。其后,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留居宫内的15名道士均参加综合厂劳动,宗教活动停止。

    1981年11月,西安市宗教事务处向上级报告认为,八仙宫“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道教唯一道观,应予以保护,占用单位应予腾出,在西安市宗教事务处领导下,由道士管理。”次年国务院批准八仙宫列入全国重点宫观名单。1985年,占用单位全部迁走,并赔偿损失费10万余。此后,在道观管理小组领导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1992年5月16日,八仙宫举行了修复落成、神像开光、监院升座典礼,为八仙宫当代历史的盛会。此后,该宫宗教管理体制臻于健全,设有监院和八大执事,现有常住道士40余人。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