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概览

国家宗教事务局 武烈珍

2012-01-14 16:23:13

 

香港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部分,其继承了中国道教的基本传统,又发展出了与内地道教不同的一些特点。

道教大约在南宋时传到香港,但现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头,是清末传入的民间新兴宗教。香港道教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是原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在30余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联合会获准为注册社团,1967年又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并特准免用“有限”字样。香港道联会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分量,香港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期。香港道联会理事会基本上每两年换届一次,第一至第四届主席为赵聿修、第五至第十六届主席为汤国华、第十七至第十八届主席为赵镇东。现任主席汤伟奇,是前主席汤国华的长子,2003年任职,连选连任至今。

在香港道联会的努力下,2001年至2010年香港道教界连续举办了十届道教节。道教界的举办,促进了香港道教的健康发展,密切了两岸道教界的交往。2007年11月,香港道联会举办了为期12天的罗天大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北京白云观(1993年)、台湾指南宫(1998年)、山西绵山大罗宫(2001年)之后,道教界举办的第4次罗天大醮

在香港,真正皈依道教或活跃于道教团体及宫观工作的道教弟子只属少数,估计约有1万多人,而经常到道堂参拜的则约有50多万人,这大约占香港人口总数的10%左右。

道教组织细胞,在大陆是宫观,在香港则是道堂,其主要特征是由世俗信奉者管理,没有专门住观的道士。香港道堂起初都不对普通公众开放,规模也比较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香港道堂陆续向社会公开,规模也逐渐扩大。香港道堂多数是主奉吕祖,其次是主奉观音。不过,黄大仙是现在香港民众最熟悉的道教神灵。香港道堂普遍采用公司体制,走慈善免税的道路。道德会福庆堂是香港最早采用公司制的道堂。

香港道堂林立,2009年香港道联会所属道堂有98家107所,还有不少坛堂游离于外。其中圆玄学院、蓬瀛仙馆、青松观和啬色园知名度较高,有香港四大宫观之称。圆玄学院于1953年创立,其道脉最初接续广州宏道精舍,后来主要受香港同善社影响。圆玄学院以“奉行八德、弘扬三教”为宗旨,现有弟子约500人,经生200余人,分为“至和坛”、“至善坛”和“至道坛”,分别传习儒教、佛教、道教礼仪和音乐,为信众提供法事服务。香港道联会的四任主席都是圆玄学院的主要负责人。蓬瀛仙馆于1929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三元宫,是现代香港全真道发展的起点。蓬瀛仙馆以提供净土,助人潜修,济度贫困,弘扬道教,发扬中国文化精神为办道宗旨,现有馆员300余名。蓬瀛仙馆与香港宽频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全球第一个道教电视频道——“道通天地”(节目安排及制作由蓬瀛仙馆负责),2004年12月21日在香港宽频有线电视台43台正式播出。青松观于1950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至宝台。青松观以“遵行九美、修道行善”为宗旨,现有皈依观员逾千人,护道观员超过5万家庭,信徒逾20多万。啬色园(俗称黄大仙祠)于1921年创办,其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啬色园以“普济劝善”为宗旨,现有遴选会员约100名,普通会员约120名,不收坤道,另外有上万名义务会员。1997年啬色园获得香港政府批准,成为有权举行道教仪式婚礼及签发结婚证书的道观。

香港道教没有职业道士出家修行的制度,道侣在俗修行,不采用传戒、授箓仪式,不必具备斋醮科仪的专业技能,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不变,大体等于居士。一些道侣为了获得更正统的道教传度,会主动到大陆受戒或授箓。现在香港从事斋醮科仪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道堂的经生,另一类是职业性的喃呒道士。经生是接受了专门训练的道侣,道堂中一般的科仪活动都由他们担任。经生一般也不脱离家庭生活,但有少数年长经生愿意住在道堂。喃呒道士是具有华南地方特色的正一派火居道士,以为民众提供斋醮科仪为生。由于各种原因,喃呒道士一直被香港道联会排除在外。

现代香港道教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派别形态并不稳定。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香港道教可分为全真派、先天派、纯阳派以及诸多小门派。全真道是香港道教的第一大派,至2006年,香港已有全真道或混合了全真道的道堂25家30所。先天道组织比较严密,实力也比较强,自成一派。先天道会通三教,但传统上比较突出佛教禅宗,实践上比较重视个人修养,有点轻视世俗生活。至2006年,香港有5家6所道堂自称为纯阳派。香港道教小门派有正一派、茅山上清宗、符箓派、青城道派、三清门下阐派、密宗、天启道、新明圣道等。另外,还有一些道堂并不标称属于何种派别。

香港道教界十分重视发展道教文化学术。1991年,在青松观观长侯宝垣等人的推动下,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宝垣任院长为当时青松观观长。学院借重了香港道联会的名气,但实际事务由青松观全力承担。1994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校董会,青松观董事任常任校董。目前,学院开办有三类课程班,一为道教文化研习班,主要招收社会上对道教文化有兴趣的人士;二为道教基础科仪班,主要培养一些能初步实践道教斋醮科仪的信徒;三为道教文化研究班,1997年开始与中山大学合办,主要招收已对道教文化有较深认识并有一定研究能力与学力的人士,学员可获推荐报考中山大学的宗教学硕士、博士研究班。

香港不少道堂在创立之初,就有民间“善堂”的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道堂更加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包括赈灾济困、兴办教育、医疗服务、安老抚幼事业、义工服务等。至2003年,由香港道联会主办的中学已有5间、小学7间、幼稚园6间。以香港道联会名义兴办的学校,主要是由圆玄学院具体操办。基于道教尚医的传统,香港道堂中很早就比较普遍地开展赠医施药,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道堂集中于中药赠诊;70年代以后又扩展到西医服务,近年来更扩展到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上世纪晚期,香港道堂善业开始扩及大陆。汶川地震时,香港道联会将200余万元善款交国内救灾机构,救助受灾同胞。        (作者单位: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08-16)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香港道教概览

国家宗教事务局 武烈珍

2012-01-14 16:23:13

|
香港道教概览
|

 

香港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部分,其继承了中国道教的基本传统,又发展出了与内地道教不同的一些特点。

道教大约在南宋时传到香港,但现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头,是清末传入的民间新兴宗教。香港道教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是原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在30余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年,香港道教联合会获准为注册社团,1967年又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并特准免用“有限”字样。香港道联会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分量,香港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期。香港道联会理事会基本上每两年换届一次,第一至第四届主席为赵聿修、第五至第十六届主席为汤国华、第十七至第十八届主席为赵镇东。现任主席汤伟奇,是前主席汤国华的长子,2003年任职,连选连任至今。

在香港道联会的努力下,2001年至2010年香港道教界连续举办了十届道教节。道教界的举办,促进了香港道教的健康发展,密切了两岸道教界的交往。2007年11月,香港道联会举办了为期12天的罗天大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北京白云观(1993年)、台湾指南宫(1998年)、山西绵山大罗宫(2001年)之后,道教界举办的第4次罗天大醮

在香港,真正皈依道教或活跃于道教团体及宫观工作的道教弟子只属少数,估计约有1万多人,而经常到道堂参拜的则约有50多万人,这大约占香港人口总数的10%左右。

道教组织细胞,在大陆是宫观,在香港则是道堂,其主要特征是由世俗信奉者管理,没有专门住观的道士。香港道堂起初都不对普通公众开放,规模也比较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香港道堂陆续向社会公开,规模也逐渐扩大。香港道堂多数是主奉吕祖,其次是主奉观音。不过,黄大仙是现在香港民众最熟悉的道教神灵。香港道堂普遍采用公司体制,走慈善免税的道路。道德会福庆堂是香港最早采用公司制的道堂。

香港道堂林立,2009年香港道联会所属道堂有98家107所,还有不少坛堂游离于外。其中圆玄学院、蓬瀛仙馆、青松观和啬色园知名度较高,有香港四大宫观之称。圆玄学院于1953年创立,其道脉最初接续广州宏道精舍,后来主要受香港同善社影响。圆玄学院以“奉行八德、弘扬三教”为宗旨,现有弟子约500人,经生200余人,分为“至和坛”、“至善坛”和“至道坛”,分别传习儒教、佛教、道教礼仪和音乐,为信众提供法事服务。香港道联会的四任主席都是圆玄学院的主要负责人。蓬瀛仙馆于1929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三元宫,是现代香港全真道发展的起点。蓬瀛仙馆以提供净土,助人潜修,济度贫困,弘扬道教,发扬中国文化精神为办道宗旨,现有馆员300余名。蓬瀛仙馆与香港宽频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全球第一个道教电视频道——“道通天地”(节目安排及制作由蓬瀛仙馆负责),2004年12月21日在香港宽频有线电视台43台正式播出。青松观于1950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至宝台。青松观以“遵行九美、修道行善”为宗旨,现有皈依观员逾千人,护道观员超过5万家庭,信徒逾20多万。啬色园(俗称黄大仙祠)于1921年创办,其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啬色园以“普济劝善”为宗旨,现有遴选会员约100名,普通会员约120名,不收坤道,另外有上万名义务会员。1997年啬色园获得香港政府批准,成为有权举行道教仪式婚礼及签发结婚证书的道观。

香港道教没有职业道士出家修行的制度,道侣在俗修行,不采用传戒、授箓仪式,不必具备斋醮科仪的专业技能,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不变,大体等于居士。一些道侣为了获得更正统的道教传度,会主动到大陆受戒或授箓。现在香港从事斋醮科仪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道堂的经生,另一类是职业性的喃呒道士。经生是接受了专门训练的道侣,道堂中一般的科仪活动都由他们担任。经生一般也不脱离家庭生活,但有少数年长经生愿意住在道堂。喃呒道士是具有华南地方特色的正一派火居道士,以为民众提供斋醮科仪为生。由于各种原因,喃呒道士一直被香港道联会排除在外。

现代香港道教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派别形态并不稳定。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香港道教可分为全真派、先天派、纯阳派以及诸多小门派。全真道是香港道教的第一大派,至2006年,香港已有全真道或混合了全真道的道堂25家30所。先天道组织比较严密,实力也比较强,自成一派。先天道会通三教,但传统上比较突出佛教禅宗,实践上比较重视个人修养,有点轻视世俗生活。至2006年,香港有5家6所道堂自称为纯阳派。香港道教小门派有正一派、茅山上清宗、符箓派、青城道派、三清门下阐派、密宗、天启道、新明圣道等。另外,还有一些道堂并不标称属于何种派别。

香港道教界十分重视发展道教文化学术。1991年,在青松观观长侯宝垣等人的推动下,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宝垣任院长为当时青松观观长。学院借重了香港道联会的名气,但实际事务由青松观全力承担。1994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校董会,青松观董事任常任校董。目前,学院开办有三类课程班,一为道教文化研习班,主要招收社会上对道教文化有兴趣的人士;二为道教基础科仪班,主要培养一些能初步实践道教斋醮科仪的信徒;三为道教文化研究班,1997年开始与中山大学合办,主要招收已对道教文化有较深认识并有一定研究能力与学力的人士,学员可获推荐报考中山大学的宗教学硕士、博士研究班。

香港不少道堂在创立之初,就有民间“善堂”的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道堂更加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包括赈灾济困、兴办教育、医疗服务、安老抚幼事业、义工服务等。至2003年,由香港道联会主办的中学已有5间、小学7间、幼稚园6间。以香港道联会名义兴办的学校,主要是由圆玄学院具体操办。基于道教尚医的传统,香港道堂中很早就比较普遍地开展赠医施药,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道堂集中于中药赠诊;70年代以后又扩展到西医服务,近年来更扩展到针灸治疗、物理治疗等。上世纪晚期,香港道堂善业开始扩及大陆。汶川地震时,香港道联会将200余万元善款交国内救灾机构,救助受灾同胞。        (作者单位: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0-08-16)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