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中国道教协会 樊光春

2012-11-27 03:07:09

元代著名道士宋德方(披云真人)曾撰写了一篇《全真列祖赋》(1),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9名仙真中有的是直接传承如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马、谭、刘(处玄)、丘、王、郝、孙、严、史、刘(通微);有的是再传,如马丹阳弟子苏铉和姚玹;有的传承关系不明,如和玉蟾和李灵阳,但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这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另外,文章把至少是6层传授关系的仙真排列在一起,称他们是“十九枝玉树重芳”,把文章的描述视作“全真列祖宗派”,显然是要说明这19个仙真在全真道形成过程中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论及全真道创教历史时往往只提“五祖七真”,似不符合元代全真家自己的认识。现对文章提到的“五祖七真”以外其他8人予以简略考证。 

玉蟾子和公,即和玉蟾。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入仕途 (2)。金天德年间(1149~1152)数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入道。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年)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 (3),前后4年。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三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 (4)。大定九年(1169年)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4名弟子由山东归陕,途中于岁末逝于大梁(开封)。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入关中。和玉蟾和李灵阳预知四人行程,当四子抵达终南的前一日,留钱于饼店,嘱店主招待四子。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5)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6),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的祖庵旁边。(7)马丹阳为纪念他,写了《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的词: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8)。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9)曾说,活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专教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灵阳子李公,即李灵阳,《金莲正宗记》有传;《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李灵阳(?~1189),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今属周至县辖)人。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10)。王重阳东游,至大梁时曾寄诗给留在终南山的和玉蟾和李灵阳:“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候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1)。丘处机主持丧事,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传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慊乎哉! 

默然子刘师叔,即刘通微(?~1196),字悦道,号默然子,东莱掖城(今山东掖县)人,事迹见于《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大定七年,王重阳路过掖城,收刘通微为弟子,授内丹秘旨,赐给道号。刘通微当即辞家,西入关中,结茅于终南山甘谷口。马、谭、刘、丘四子到终南山后,刘通微参与营建祖庭,并守墓3年。而后北游岚管(12),立观度人。明昌初(1190年)奉章宗之召入京,廷对清静无为之要,章宗饬令为他修建了天长观。后游访于齐鲁一带,承安元年(1196年)辞世,葬于埭州商河县(今属山东)聂家庄。遗著有《全道集》。 

长清子严公,即严处常(1111~1183),号长清子,京兆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人,王重阳的外戚。《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严处常自幼习儒,年长任县法司。据传一日暮归,路拾遗书一卷,题“玉灵圣书,得之者仙。”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于不惑之年洁身入道。”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突患目疾,久治不愈。想起12年前曾发誓40岁出家,现在已经过期,深为自责。眼疾不治而愈。于是,前往终南山刘蒋村拜见王重阳,愿受教为弟子,时年大定三年(1163年)(13)。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游,严处常隐居于终南山中习炼内丹。大定十年(1170年)春,马丹阳等四子到终南,马赠严处常《杨柳枝》词一首:“一虎一龙一处眠,打盘旋。一呼一吸一周天,遍三田。一麦一麻通一线,袅祥烟。一往一来一还元,产胎仙。”自后常住终南,无疾而逝。 

醴泉史风子,即史处厚(1102~1174),本名公密,乾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大定二年(1162年),史处厚听说王重阳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便前往拜师,请授全真性命之学。王重阳为他训名处厚,号洞阳子。此后,史处厚就乞食炼心,游访于终南山间。王重阳东游,本拟携其同行,史处厚以母老不能远游为辞。于是,王重阳画了一幅松鹤图给他,图中有一头顶三髻的道者立于云中,让他以此图作为日后与道友相见的信物(14)。王重阳走后,史处厚留居长安县孔仙庵。马、谭、丘、刘四子入关中后,先至孔仙庵与史处厚会合。当时马丹阳为了尊奉王重阳,刚刚将头发梳为三髻(15),见到松鹤图大为惊叹(16)。史处厚与四子同至终南刘蒋村,修庵庐墓。马丹阳不时写作内丹诗词赠与史处厚,促其功力大进。数年后,史处厚返回醴泉,其行状同王重阳初修道时相似(17),乡人呼为史风子。大定十四年(1174年)六月十五日,忽然在市中歌舞,口称“归去蓬庄”。连续三日,最后逝于孔仙庵中。初葬醴泉,翌年移葬终南刘蒋祖庵仙茔。马丹阳写诗赞美: 

 史公得遇,得遇重阳。重阳传授,传授玄黄。玄黄至理,至理不忘。内持修炼,外绝炎凉。水火既济,日月交光。龙吟离位,虎啸坎房。木金间隔,姹女圆方。刀圭烂饮,知味闻香。神丹结正,晃耀晶阳。风仙未度,显出嘉祥。歌舞三日,辞别街坊。惟云归去,趋赴蓬庄。复入庵内,奄然坐亡。观者云集,事理匪常。一灵真性,班列仙行。 

从前面所介绍的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史处厚五人的生平来看,他们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初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的修道群体,王重阳是不会把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日后发展的根据地的。事实上,在王重阳东游的三年间,和玉蟾等五人继续在关中地区传道,等候王重阳及其众多弟子归来。他们的活动,为马丹阳等后来在关中地区的大规模传道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四子入关之际,他们五人起到了接待站、联络员的作用。在四子营建终南祖庭的过程中,他们又充分发挥人地两熟的优势,帮助四子建立起了全真道的大本营。如果没有这五人,恐怕四子入关很难立足。或许,这也是王重阳的高瞻远瞩所造就的历史机缘。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把这五人列为“十九枝玉树”之中,是很有见地的。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中国道教协会 樊光春

    2012-11-27 03:07:09

    |
    《全真列祖赋》所述人物考
    |

    元代著名道士宋德方(披云真人)曾撰写了一篇《全真列祖赋》(1),是全真道早期的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19名仙真中有的是直接传承如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马、谭、刘(处玄)、丘、王、郝、孙、严、史、刘(通微);有的是再传,如马丹阳弟子苏铉和姚玹;有的传承关系不明,如和玉蟾和李灵阳,但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这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另外,文章把至少是6层传授关系的仙真排列在一起,称他们是“十九枝玉树重芳”,把文章的描述视作“全真列祖宗派”,显然是要说明这19个仙真在全真道形成过程中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论及全真道创教历史时往往只提“五祖七真”,似不符合元代全真家自己的认识。现对文章提到的“五祖七真”以外其他8人予以简略考证。 

    玉蟾子和公,即和玉蟾。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入仕途 (2)。金天德年间(1149~1152)数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入道。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年)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 (3),前后4年。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三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 (4)。大定九年(1169年)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4名弟子由山东归陕,途中于岁末逝于大梁(开封)。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入关中。和玉蟾和李灵阳预知四人行程,当四子抵达终南的前一日,留钱于饼店,嘱店主招待四子。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5)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6),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的祖庵旁边。(7)马丹阳为纪念他,写了《满庭芳?咏和师叔辞世》的词: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8)。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9)曾说,活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专教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灵阳子李公,即李灵阳,《金莲正宗记》有传;《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李灵阳(?~1189),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今属周至县辖)人。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10)。王重阳东游,至大梁时曾寄诗给留在终南山的和玉蟾和李灵阳:“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候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1)。丘处机主持丧事,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传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慊乎哉! 

    默然子刘师叔,即刘通微(?~1196),字悦道,号默然子,东莱掖城(今山东掖县)人,事迹见于《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大定七年,王重阳路过掖城,收刘通微为弟子,授内丹秘旨,赐给道号。刘通微当即辞家,西入关中,结茅于终南山甘谷口。马、谭、刘、丘四子到终南山后,刘通微参与营建祖庭,并守墓3年。而后北游岚管(12),立观度人。明昌初(1190年)奉章宗之召入京,廷对清静无为之要,章宗饬令为他修建了天长观。后游访于齐鲁一带,承安元年(1196年)辞世,葬于埭州商河县(今属山东)聂家庄。遗著有《全道集》。 

    长清子严公,即严处常(1111~1183),号长清子,京兆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人,王重阳的外戚。《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严处常自幼习儒,年长任县法司。据传一日暮归,路拾遗书一卷,题“玉灵圣书,得之者仙。”于是焚香祝曰:“我今二十有九,誓于不惑之年洁身入道。”12年后,父母双双亡故,突患目疾,久治不愈。想起12年前曾发誓40岁出家,现在已经过期,深为自责。眼疾不治而愈。于是,前往终南山刘蒋村拜见王重阳,愿受教为弟子,时年大定三年(1163年)(13)。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东游,严处常隐居于终南山中习炼内丹。大定十年(1170年)春,马丹阳等四子到终南,马赠严处常《杨柳枝》词一首:“一虎一龙一处眠,打盘旋。一呼一吸一周天,遍三田。一麦一麻通一线,袅祥烟。一往一来一还元,产胎仙。”自后常住终南,无疾而逝。 

    醴泉史风子,即史处厚(1102~1174),本名公密,乾州醴泉(今陕西礼泉县)人。《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有传。大定二年(1162年),史处厚听说王重阳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便前往拜师,请授全真性命之学。王重阳为他训名处厚,号洞阳子。此后,史处厚就乞食炼心,游访于终南山间。王重阳东游,本拟携其同行,史处厚以母老不能远游为辞。于是,王重阳画了一幅松鹤图给他,图中有一头顶三髻的道者立于云中,让他以此图作为日后与道友相见的信物(14)。王重阳走后,史处厚留居长安县孔仙庵。马、谭、丘、刘四子入关中后,先至孔仙庵与史处厚会合。当时马丹阳为了尊奉王重阳,刚刚将头发梳为三髻(15),见到松鹤图大为惊叹(16)。史处厚与四子同至终南刘蒋村,修庵庐墓。马丹阳不时写作内丹诗词赠与史处厚,促其功力大进。数年后,史处厚返回醴泉,其行状同王重阳初修道时相似(17),乡人呼为史风子。大定十四年(1174年)六月十五日,忽然在市中歌舞,口称“归去蓬庄”。连续三日,最后逝于孔仙庵中。初葬醴泉,翌年移葬终南刘蒋祖庵仙茔。马丹阳写诗赞美: 

     史公得遇,得遇重阳。重阳传授,传授玄黄。玄黄至理,至理不忘。内持修炼,外绝炎凉。水火既济,日月交光。龙吟离位,虎啸坎房。木金间隔,姹女圆方。刀圭烂饮,知味闻香。神丹结正,晃耀晶阳。风仙未度,显出嘉祥。歌舞三日,辞别街坊。惟云归去,趋赴蓬庄。复入庵内,奄然坐亡。观者云集,事理匪常。一灵真性,班列仙行。 

    从前面所介绍的和玉蟾、李灵阳、刘通微、严处常、史处厚五人的生平来看,他们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初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小的修道群体,王重阳是不会把关中地区作为全真道日后发展的根据地的。事实上,在王重阳东游的三年间,和玉蟾等五人继续在关中地区传道,等候王重阳及其众多弟子归来。他们的活动,为马丹阳等后来在关中地区的大规模传道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四子入关之际,他们五人起到了接待站、联络员的作用。在四子营建终南祖庭的过程中,他们又充分发挥人地两熟的优势,帮助四子建立起了全真道的大本营。如果没有这五人,恐怕四子入关很难立足。或许,这也是王重阳的高瞻远瞩所造就的历史机缘。宋德方的《全真列祖赋》,把这五人列为“十九枝玉树”之中,是很有见地的。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