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2)

道教之音整理 赵建永

2013-01-06 10:15:35

原始道教的流行地为佛教流布提供了有利的文化土壤。东汉事佛的楚王英、襄楷等皆在太平道发源地附近。佛教初来,人地两生,不得不依附流行学说,以至被当成神仙道术来理解和接受。因而以上地域,盛行其教。由此汤先生得出推论:“东汉常并祀佛老。黄老之道以及方士托名于黄老之术,其盛行之地亦即佛教传播之处,为理之所应然。”(23)自楚王英至桓帝,约一百年,始终以黄老浮屠并称,佛教本来面目未显著。当世人士于是乃持之与汉土道术相拟,而信新来之教者,复借之自起信,用以推行其教。而初起之道教与初传之佛教,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因此他认为,那时佛道之间的关系非仅佛教附会道术,而实为相资为用。(24)以今之流行话语来说,这是“双赢”的一种表现。汤用彤先生认为:《太平经》虽反对佛教,但也吸收其说。从其对佛、道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道教之所以能于思想史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是因为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二种相反相成的态度,陈寅恪先生更盛赞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25)这说明不同文化在接触中所发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外来文化为适应本土民族心理的需要必然要对自身进行改造;本土文化则在不改变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以实现新的创造性发展和转化。这是他梳理佛、道教关系的用意所在。由此可见,他治道教史,视野开阔,不局限于具体问题而不能自拔,不只是在考证中兜圈子。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论:汤先生“注意从历史的前因后果,从发展的观点考察历史事件,同时又注意结合地理、社会环境来考察历史现象。这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汤先生大量著作常用的一种方法。”(26)

《太平经》的年代及其地位,自汤用彤先生起渐为学界所公认。他的《太平经》研究带动了当时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更启发了后学。王明教授对汤先生关于《太平经》成书问题的考证作了非常有意义的发挥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他认为汤先生基本解决了《太平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从此以后,在我国学术界,无论搞哲学思想史的,道教史的,或搞社会史的,以及其它有关专题研究上,都把它作为后汉时代的经典来引用。”(27)由此可见,汤先生的道教史研究是建基于谨严精审的史料考订之上。他为道教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经考证确实的文本,从而为后人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综上可见,道教史研究的深化,依然绕不开汤用彤先生确立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的理论视角。他对早期道教的奠基性研究,为后人于道教史继续述作树立了典范。

注:

①《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页。

②《全集》第1卷,第65页。

③同上,第43页。关于道教形成时兼容并包的特点,他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中国汉隋思想史”讲义中更有所申说。(《全集》第4卷,第188页)施舟人(K.M.Schipper)后来更以《道藏》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库”。(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汤用彤学术讲座之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鲁迅的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页),也可以从道教的兼容性这一方面来理解。

④任继愈:《汤用彤全集》序二,《全集》第1卷。

⑤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

⑥正如卿希泰教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评价的:“为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⑦《全集》第5卷,第261-264页。

⑧同上,第252-259页。

⑨《全集》第1卷,第78页。

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2页。

(11 )巨赞:《汤著〈佛教史〉关于“〈太平经〉与佛教”的商兑》,《现代佛学》1962年第6期。

(12 )汤用彤:《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给巨赞的信》(附巨赞回信),(13 )《全集》第7卷,第29-36页;第618-620页。

(13)《全集》第5卷,第264页。

(14)《全集》第1卷,第81页。

(15)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第315页。

(1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9页。另参见李养正《道教“守一”法非滥觞佛经议》,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136页。

(17)详见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二、四、七章。

(18)他指出,道家养气,为不死而仙;佛家行安般,亦可成神。汉魏禅家,均着重神通。由是,汤用彤先生疑此亦受道家成仙说之影响。“汉代佛教,养生除欲,以守一修定为方法。以清净无为住寿成道为鹄的。与《太平经》教同为黄老道术交流。”《全集》第1卷,第108、112页。

(19)李养正:《东汉道家气法与佛教“安般守意”小议》,载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0)《全集》第1卷,第43-44页。

(21)同上,第44页。

(22)同上,第64页。

(23)同上。

(24)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

(2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任继愈:《汤用彤全集》序二。

(27)王明:《论〈太平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载《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2)

    道教之音整理 赵建永

    2013-01-06 10:15:35

    |
    汤用彤对《太平经》的考证研究(2)
    |

    原始道教的流行地为佛教流布提供了有利的文化土壤。东汉事佛的楚王英、襄楷等皆在太平道发源地附近。佛教初来,人地两生,不得不依附流行学说,以至被当成神仙道术来理解和接受。因而以上地域,盛行其教。由此汤先生得出推论:“东汉常并祀佛老。黄老之道以及方士托名于黄老之术,其盛行之地亦即佛教传播之处,为理之所应然。”(23)自楚王英至桓帝,约一百年,始终以黄老浮屠并称,佛教本来面目未显著。当世人士于是乃持之与汉土道术相拟,而信新来之教者,复借之自起信,用以推行其教。而初起之道教与初传之佛教,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因此他认为,那时佛道之间的关系非仅佛教附会道术,而实为相资为用。(24)以今之流行话语来说,这是“双赢”的一种表现。汤用彤先生认为:《太平经》虽反对佛教,但也吸收其说。从其对佛、道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道教之所以能于思想史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是因为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二种相反相成的态度,陈寅恪先生更盛赞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25)这说明不同文化在接触中所发生的影响是双向的:外来文化为适应本土民族心理的需要必然要对自身进行改造;本土文化则在不改变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以实现新的创造性发展和转化。这是他梳理佛、道教关系的用意所在。由此可见,他治道教史,视野开阔,不局限于具体问题而不能自拔,不只是在考证中兜圈子。诚如任继愈先生所论:汤先生“注意从历史的前因后果,从发展的观点考察历史事件,同时又注意结合地理、社会环境来考察历史现象。这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汤先生大量著作常用的一种方法。”(26)

    《太平经》的年代及其地位,自汤用彤先生起渐为学界所公认。他的《太平经》研究带动了当时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更启发了后学。王明教授对汤先生关于《太平经》成书问题的考证作了非常有意义的发挥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他认为汤先生基本解决了《太平经》的成书年代问题。“从此以后,在我国学术界,无论搞哲学思想史的,道教史的,或搞社会史的,以及其它有关专题研究上,都把它作为后汉时代的经典来引用。”(27)由此可见,汤先生的道教史研究是建基于谨严精审的史料考订之上。他为道教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经考证确实的文本,从而为后人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综上可见,道教史研究的深化,依然绕不开汤用彤先生确立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的理论视角。他对早期道教的奠基性研究,为后人于道教史继续述作树立了典范。

    注:

    ①《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页。

    ②《全集》第1卷,第65页。

    ③同上,第43页。关于道教形成时兼容并包的特点,他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中国汉隋思想史”讲义中更有所申说。(《全集》第4卷,第188页)施舟人(K.M.Schipper)后来更以《道藏》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库”。(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汤用彤学术讲座之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鲁迅的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页),也可以从道教的兼容性这一方面来理解。

    ④任继愈:《汤用彤全集》序二,《全集》第1卷。

    ⑤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

    ⑥正如卿希泰教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评价的:“为发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3页。

    ⑦《全集》第5卷,第261-264页。

    ⑧同上,第252-259页。

    ⑨《全集》第1卷,第78页。

    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2页。

    (11 )巨赞:《汤著〈佛教史〉关于“〈太平经〉与佛教”的商兑》,《现代佛学》1962年第6期。

    (12 )汤用彤:《关于东汉佛教几个问题的讨论——给巨赞的信》(附巨赞回信),(13 )《全集》第7卷,第29-36页;第618-620页。

    (13)《全集》第5卷,第264页。

    (14)《全集》第1卷,第81页。

    (15)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第315页。

    (1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8-59页。另参见李养正《道教“守一”法非滥觞佛经议》,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136页。

    (17)详见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第二、四、七章。

    (18)他指出,道家养气,为不死而仙;佛家行安般,亦可成神。汉魏禅家,均着重神通。由是,汤用彤先生疑此亦受道家成仙说之影响。“汉代佛教,养生除欲,以守一修定为方法。以清净无为住寿成道为鹄的。与《太平经》教同为黄老道术交流。”《全集》第1卷,第108、112页。

    (19)李养正:《东汉道家气法与佛教“安般守意”小议》,载张继禹编订《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20)《全集》第1卷,第43-44页。

    (21)同上,第44页。

    (22)同上,第64页。

    (23)同上。

    (24)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

    (2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任继愈:《汤用彤全集》序二。

    (27)王明:《论〈太平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载《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