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道教之音整理 丁常云

2013-01-07 12:24:00

道教戒律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教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历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本文将以传统道教戒律建设为视角,对传统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考察和研究,希望对当代道教戒律的建设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早期道教的戒律建设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随着太平道和正一盟威道的出现,它标志着早期道教正式形成。这里所说的早期道教主要指道教创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创教阶段,并逐步走向了成熟期。早期道教,就已经开始注意和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这一时期的道教戒律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期;二是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期;三是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期。

(一)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

道教初创时,正一盟威道就规定了一些内部的组织纪律,名曰科律。《太平经》中大多为“道诫”,《老子想尔注》则更重“道戒”,认为“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强调无戒则道不存,无戒则人不存。《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及注引《典略》等称:“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①等。虽然,这些都还不是正式的道教戒律,但是却已经形成了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

根据朱越利先生等研究认为:“原始道教已有戒律。初期有些戒律与斋合在一起。所谓节食斋、心斋,要求祭祀必恭敬清洁,要求去欲除秽,实际上就包含着戒”。②陈耀庭先生则认为:“道教从它创立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规戒制度。例如《老君想尔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③可见,道教戒律的起源是很早的,它几乎与道教创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道教先辈在创立道教时就已经意识到戒律的重要性,并在创教过程中就开始注意加强道教的戒律建设。那时的道戒,虽然只是一种道教戒律的雏形,但却为后世道教戒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根据道教历史发展情况,我们一般认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应当是以想尔九戒等为典型的一类道教戒律。《道教义枢》卷二《十二部义》称:“戒之为义,又有详略”,“略者,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④《三洞珠囊》卷六《清戒品》引《正一法文》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⑤可见,早期道教就有所谓三戒、五戒、八戒、想尔九戒等戒律。但此三戒、五戒、八戒究竟指的是何种戒律呢? 芽根据卿希泰先生的研究认为,这里的三戒、五戒、八戒,当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想尔九戒即《太上老君经律》之道德尊经之想尔戒。”⑥我们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些戒律的基本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体现了《道德经》“守清静、戒贪欲”的精神。如《洞神五戒》的基本内容是:目不贪五色,耳不听五音,鼻不贪五气,口不贪五味,身不贪五彩。⑦道德尊经想尔戒的内容是:行五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⑧从上述部分戒律,可以看出其基本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想尔戒之名,也源出于《老子想尔注》,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所以,我们认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和想尔九戒”最有可能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

(三)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

随着道教正一盟威道的发展,早期道教也逐步走向成熟,而道教戒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和繁复。刘宋时期出现的《三天内解经》说:老君在汉安元年“付张(陵)正一盟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还真,承受太上真经,制科律。积一十六年,到永寿三年,岁在丁酉,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⑨东晋南北朝时,天师道还撰写了一些戒律专著,如《太真科》、《玄都律》等,对道教组织、纪律和道士的言行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道书皆已亡佚,只有在《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中保存有部分佚文,从中可见到《玄都立身行道律》、《入治律》、《上章律》等方面的部分律条。这些戒律的相继出现,标志着早期道教戒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分化、发展和改造、充实阶段,这一时期的道教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天师道已由原来的局部地区传播到大江南北,继之而起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又于东晋后期产生于江南。这就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⑩因此,早期道教戒律在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大量道教戒律书籍的出现。除上述所列部分亡佚的戒律经书外,现存明版正统《道藏》中,还收录:《老君想尔戒》(见《云笈七签》卷38)、《老君音诵戒经》、《赤松子中诫经》、《太上经戒》、《女青鬼律》、《玄都律文》、《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等戒律经书,这些道教戒律经书,都是早期道教戒律,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分别作一简要介绍,以窥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情况。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故又称老君二十七戒。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该经称:想尔戒为“道舍尊卑同科”。若“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11)根据现代道教学者研究:“老君想尔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尔注》戒律思想的集中体现。”(12)因此,想尔戒是早期道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戒律。

《老君音诵戒经》为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撰,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3)据《魏书·释老志》称:北魏初道士寇谦之托太上老君降临嵩山,“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14)此《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即为《老君音诵戒经》。该经全篇各条,大多以“明慎奉行如律令”结尾,表示其内容是必须奉行的戒律。陈耀庭教授认为:“贯穿于全篇的是‘并教生民,佐国扶命'的儒家伦理观,主张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15)可见,该戒经是当时清整道教的戒律条文,也是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重要举措。

《赤松子中诫经》约出于魏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微旨篇》所引用《赤松子经》,当即此书。原经一卷,收《道藏》洞真部戒律类。经文假托轩辕黄帝与赤松子问答,讨论祸福报应之理。经称:世上之人皆与天上某一星辰相应,星辰主管人贫福生死,随人言行之善恶而予以祸福报应。(16)可见,此经是一本劝善修仙的规戒著作,对后世道教修持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太上经戒》约出于南北朝,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7)本书从早期道教经典中摘录六种戒律,汇集成编。包括“玉清经十戒”、“智慧上品大戒”、“太霄琅书十善十恶”、“思微定志经十戒”、“妙林经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六种戒律大旨皆劝人行善去恶,奉守戒律,勿杀戮、偷盗、贪淫、欺诈、违逆父母师长等等。

《女青鬼律》从内容看,应为魏晋南北朝时天师道戒律,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8)书中宣称:自后天皇元年以来,天下有无数恶鬼伤害人民。太上不忍见之,乃于后天皇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记天下鬼神姓名、敕天师张道陵,使敕鬼神不得妄转东西南北”。书中记录各种鬼神姓名,并假托太上和张天师劝导信道男女行持戒律,念诵鬼名,如此则可趋吉避凶,“万鬼不干,千神宾伏”。(19)

《玄都律文》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约出于南北朝后期。原书卷数不详,北周《崇文总目》著录《玄都律编》八卷;南宋《秘目》著录《玄都律》十五卷;《通志·艺文略》著录《玄都律》二十五卷。今《道藏》本仅存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戒律类。(20)残本辑录道教戒律,分为六品,即“虚无善恶律”、“戒颂律”、“百药律”、“百病律”、“制度律”、“章表律”。律文主要宣传善恶报应观念,劝导道教信徒遵守道门律例,行善济世,去除恶行。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约出于南北朝时期,《云笈七签》收录卷三十九。(21)全篇包括叙文及老君所说戒律一百八十条。叙文重点告诫天师道男女祭酒当督率道民奉守戒律,行善积德,死后方可升仙。老君一百八十条,包括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人妇女,不得偷盗人物,不得杀伤一切生命,不得妄取人钱财等。

《太上老君戒经》约成书于南北朝。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九引《老子戒文》,当即此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九亦节录此书,题作《老君说五戒》,原书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22)此书记述老子西游天竺,路经函谷关,授尹喜《道德经》五千言。尹喜授经之后,又请问持身奉经之法。老君乃授尹喜五戒,并为之解说持戒方法及重要性。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据称此五戒乃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奉持五戒可得道成真,失戒则受种种报应。

《太上老君经律》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本书为早期天师道戒律汇编。据编首目录介绍,原书有“道德真经戒”、“老君百八十戒”、“太清阴戒”、“女清律戒”、“道德真经想尔戒”等五种戒律。现《道藏》本仅存前两篇。(23)可见,该书包含了早期道教的主要戒律内容,是早期道教一部比较全面的戒律著作。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道教之音整理 丁常云

    2013-01-07 12:24:00

    |
    试论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

    道教戒律建设,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戒律从信仰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道教教义、道教经籍、道教科仪、道教活动场所、道士和道教组织等宗教要素的神圣、尊严和崇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肯定道教的信仰与价值,肯定道教的神圣性,进而肯定道教徒的信仰追求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戒律也可以极力维系道门内部的严肃性、清静性和纯洁性,有助于逐步实现道教徒的人生理想,从而切实体现道教的真正价值。因此,历代道教徒都十分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本文将以传统道教戒律建设为视角,对传统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考察和研究,希望对当代道教戒律的建设有所启迪和借鉴。

    一、早期道教的戒律建设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随着太平道和正一盟威道的出现,它标志着早期道教正式形成。这里所说的早期道教主要指道教创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创教阶段,并逐步走向了成熟期。早期道教,就已经开始注意和重视道教的戒律建设。这一时期的道教戒律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期;二是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期;三是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期。

    (一)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

    道教初创时,正一盟威道就规定了一些内部的组织纪律,名曰科律。《太平经》中大多为“道诫”,《老子想尔注》则更重“道戒”,认为“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强调无戒则道不存,无戒则人不存。《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及注引《典略》等称:“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①等。虽然,这些都还不是正式的道教戒律,但是却已经形成了早期道教戒律的雏形。

    根据朱越利先生等研究认为:“原始道教已有戒律。初期有些戒律与斋合在一起。所谓节食斋、心斋,要求祭祀必恭敬清洁,要求去欲除秽,实际上就包含着戒”。②陈耀庭先生则认为:“道教从它创立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规戒制度。例如《老君想尔戒》、《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③可见,道教戒律的起源是很早的,它几乎与道教创立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道教先辈在创立道教时就已经意识到戒律的重要性,并在创教过程中就开始注意加强道教的戒律建设。那时的道戒,虽然只是一种道教戒律的雏形,但却为后世道教戒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根据道教历史发展情况,我们一般认为,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应当是以想尔九戒等为典型的一类道教戒律。《道教义枢》卷二《十二部义》称:“戒之为义,又有详略”,“略者,道民三戒,箓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④《三洞珠囊》卷六《清戒品》引《正一法文》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⑤可见,早期道教就有所谓三戒、五戒、八戒、想尔九戒等戒律。但此三戒、五戒、八戒究竟指的是何种戒律呢? 芽根据卿希泰先生的研究认为,这里的三戒、五戒、八戒,当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想尔九戒即《太上老君经律》之道德尊经之想尔戒。”⑥我们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些戒律的基本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子《道德经》,体现了《道德经》“守清静、戒贪欲”的精神。如《洞神五戒》的基本内容是:目不贪五色,耳不听五音,鼻不贪五气,口不贪五味,身不贪五彩。⑦道德尊经想尔戒的内容是:行五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⑧从上述部分戒律,可以看出其基本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想尔戒之名,也源出于《老子想尔注》,体现了老子《道德经》的宗旨。所以,我们认为“洞神三戒,洞神五戒,洞神八戒和想尔九戒”最有可能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早期道教戒律的正式形成。

    (三)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

    随着道教正一盟威道的发展,早期道教也逐步走向成熟,而道教戒律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和繁复。刘宋时期出现的《三天内解经》说:老君在汉安元年“付张(陵)正一盟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还真,承受太上真经,制科律。积一十六年,到永寿三年,岁在丁酉,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⑨东晋南北朝时,天师道还撰写了一些戒律专著,如《太真科》、《玄都律》等,对道教组织、纪律和道士的言行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道书皆已亡佚,只有在《三洞珠囊》、《要修科仪戒律钞》、《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书中保存有部分佚文,从中可见到《玄都立身行道律》、《入治律》、《上章律》等方面的部分律条。这些戒律的相继出现,标志着早期道教戒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分化、发展和改造、充实阶段,这一时期的道教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主要表现是天师道已由原来的局部地区传播到大江南北,继之而起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又于东晋后期产生于江南。这就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⑩因此,早期道教戒律在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大量道教戒律书籍的出现。除上述所列部分亡佚的戒律经书外,现存明版正统《道藏》中,还收录:《老君想尔戒》(见《云笈七签》卷38)、《老君音诵戒经》、《赤松子中诫经》、《太上经戒》、《女青鬼律》、《玄都律文》、《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等戒律经书,这些道教戒律经书,都是早期道教戒律,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分别作一简要介绍,以窥早期道教戒律的发展情况。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行,每行三条共九条,故又称老君二十七戒。即:“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该经称:想尔戒为“道舍尊卑同科”。若“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11)根据现代道教学者研究:“老君想尔戒是五斗米道《老子想尔注》戒律思想的集中体现。”(12)因此,想尔戒是早期道教最具有代表性的戒律。

    《老君音诵戒经》为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撰,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3)据《魏书·释老志》称:北魏初道士寇谦之托太上老君降临嵩山,“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14)此《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即为《老君音诵戒经》。该经全篇各条,大多以“明慎奉行如律令”结尾,表示其内容是必须奉行的戒律。陈耀庭教授认为:“贯穿于全篇的是‘并教生民,佐国扶命'的儒家伦理观,主张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安贫乐贱,信守五常。”(15)可见,该戒经是当时清整道教的戒律条文,也是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重要举措。

    《赤松子中诫经》约出于魏晋时期,葛洪抱朴子·微旨篇》所引用《赤松子经》,当即此书。原经一卷,收《道藏》洞真部戒律类。经文假托轩辕黄帝与赤松子问答,讨论祸福报应之理。经称:世上之人皆与天上某一星辰相应,星辰主管人贫福生死,随人言行之善恶而予以祸福报应。(16)可见,此经是一本劝善修仙的规戒著作,对后世道教修持理论有重要的影响。

    《太上经戒》约出于南北朝,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7)本书从早期道教经典中摘录六种戒律,汇集成编。包括“玉清经十戒”、“智慧上品大戒”、“太霄琅书十善十恶”、“思微定志经十戒”、“妙林经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六种戒律大旨皆劝人行善去恶,奉守戒律,勿杀戮、偷盗、贪淫、欺诈、违逆父母师长等等。

    《女青鬼律》从内容看,应为魏晋南北朝时天师道戒律,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18)书中宣称:自后天皇元年以来,天下有无数恶鬼伤害人民。太上不忍见之,乃于后天皇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记天下鬼神姓名、敕天师张道陵,使敕鬼神不得妄转东西南北”。书中记录各种鬼神姓名,并假托太上和张天师劝导信道男女行持戒律,念诵鬼名,如此则可趋吉避凶,“万鬼不干,千神宾伏”。(19)

    《玄都律文》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约出于南北朝后期。原书卷数不详,北周《崇文总目》著录《玄都律编》八卷;南宋《秘目》著录《玄都律》十五卷;《通志·艺文略》著录《玄都律》二十五卷。今《道藏》本仅存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戒律类。(20)残本辑录道教戒律,分为六品,即“虚无善恶律”、“戒颂律”、“百药律”、“百病律”、“制度律”、“章表律”。律文主要宣传善恶报应观念,劝导道教信徒遵守道门律例,行善济世,去除恶行。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是早期天师道重要的戒律之一,约出于南北朝时期,《云笈七签》收录卷三十九。(21)全篇包括叙文及老君所说戒律一百八十条。叙文重点告诫天师道男女祭酒当督率道民奉守戒律,行善积德,死后方可升仙。老君一百八十条,包括不得多蓄仆妾,不得淫人妇女,不得偷盗人物,不得杀伤一切生命,不得妄取人钱财等。

    《太上老君戒经》约成书于南北朝。唐王悬河《三洞珠囊》卷九引《老子戒文》,当即此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九亦节录此书,题作《老君说五戒》,原书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22)此书记述老子西游天竺,路经函谷关,授尹喜《道德经》五千言。尹喜授经之后,又请问持身奉经之法。老君乃授尹喜五戒,并为之解说持戒方法及重要性。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据称此五戒乃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奉持五戒可得道成真,失戒则受种种报应。

    《太上老君经律》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一卷,收入《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本书为早期天师道戒律汇编。据编首目录介绍,原书有“道德真经戒”、“老君百八十戒”、“太清阴戒”、“女清律戒”、“道德真经想尔戒”等五种戒律。现《道藏》本仅存前两篇。(23)可见,该书包含了早期道教的主要戒律内容,是早期道教一部比较全面的戒律著作。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