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古代官私书目中的道教典籍 (2)

道教之音整理 刘永海

2013-01-31 11:50:32

二、私家目录对道经之记载

私家目录著作发轫于南朝刘宋王俭《七录》,它是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著作的目录,《七录》今佚;稍后梁时阮孝绪《七录》也注意到了道经之著录,书后附有《仙道录》;《七录》已佚,但《广弘明集》卷3辑有《七录序》,由此可窥视一二。隋唐时亦有几部私家书目,如随朝许善心的《七林》、唐朝毋的《古今书录》、唐朝吴兢的《西斋书目》,今多已亡佚。如前文所述,毋曾将佛道二教典籍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此目亦佚,但这种专门的二教合编书目,历史上颇为罕见,其地位不可小觑。

宋代私家目录成就显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至今仍广为流传。尤其是郑樵《通志·艺文略》更是目录学著作之瑰宝。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子部分设道家、神仙、释家三类,颇便查阅。卷15为“神仙类”,著录道经57部,其中《大洞真经一卷》,注曰:“《道藏》书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灵宝洞玄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另卷9“书目类”曰:“《道藏书目》一卷,右皇朝邓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灵宝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以上两条记录说明晁氏已注意到了《道藏》专科目录,且在原有七部分类法基础上,另有六部分法。《郡斋读书志》末有附志2卷,“神仙类”著录道经8种,亦体现时代特色,如《御序集注无量度人经》2卷,《皇宋拾遗仙传》1卷等。另外,在卷9“传记类”中,晁氏著录了几部道经:《黄帝内传》1卷,《穆天子传》6卷。《郡斋读书志附志》“拾遗”收《列子释文》2卷,《玄纲论》3卷,《神仙可学论》1卷,《形神可固论》1卷。

南宋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1卷,分44小类,虽不标经史子集,但各小类实按四部排列。其所著录各书,仅录书名、版本,无卷数。《遂初堂书目》将所有道经均置于“道家类”,但没有细分子目,而是毫无规则地排列,又无卷数,故显零乱。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9“道家类”,多著录汉魏唐宋名家注解老、庄、列、文之作;卷12“神仙类”,以著录仙传、《参同契》、《真诰》、《黄庭经》、《云笈七签》为主。

郑樵《通志·艺文略》卷67设“道家类”,下又增设“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共25个子目,部类明确,眉目舒朗,共著录道经1323部,3706卷。这是历史上首次从内容上较为科学地对道经进行分类,对后人从宏观上把握道经有着特殊意义,该分类法比道教系统内部长期沿用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要科学得多。当然,在具体子目设置上亦有可商榷处,另当别论。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帙虽繁,然但据晁、陈二家之目,参以诸家著录,遗漏宏多”。④其子部设“道家”、“房中”、“神仙”等类,对所著录道经多有精审考评,且每类前对《汉志》、《隋志》、《唐志》、宋《三朝志》、《两朝志》、《四朝志》、《中兴志》著录道教文献总数有简要概括,可备参考。

随着图书事业的发展,明代私家目录著作大增。鉴于道教此时地位的下降,多数书目著录道经数量远比隋唐两宋为少。晁《晁氏宝文堂书目》2卷专设“道藏类”,所收道经多只著录经名,无著者、卷数。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3卷,著录“神仙”、“道家”著作,数量不多,但简明扼要,多为阐述道教义理、教义名著,如《无上秘要》、《度人经》、《真诰》等。其他如《万卷堂书目》、《近古堂书目》、《百川书志》著录道经或多或少,内容都较为驳杂,不便使用。赵琦美《脉望馆书目》、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也收录一些道经,但以千字文排列,今人多不适应。明代书目水平最高者当属祁承《澹生堂藏书目》14卷,该书目有两处颇有特色。其一,继承并发扬郑樵《通志·艺文略》对道经的分类法,将道家类文献凝炼为“老子”、“庄子”、“诸子”、“金丹”、“汇书”、“诠述”、“修摄”、“养生”、“记传”、“余集”、“续收”,共11个子目,较比郑氏更为简明,且后两个子目颇有创意,举凡不便归类者,一并安置其中,亦不显穿凿;其二,首次增设“丛书”类目,为后世所广泛采用;此目之设立,对目录学而言,功莫大焉。诸多道教典籍同样囊括了丛书类目之下,循此目极便查阅。

清代私家书目从数量和质量上讲均系历代之冠,与官方书目受国家政策左右不同,私家书目在著录道经时比较客观、从容。经过长年的磨合,分类方法上也倾向于一致,也趋近于合理,但各有千秋,呈多样化态势。例如:范懋柱《天一阁书目》以宏富见长,著录道经289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本为《明史·艺文志》原稿本,所录以明一代著作为主,附《宋志》所失及辽、金、元艺文,且每一条目后,还附作者爵里、字号、科第,独树一帜;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在“道家类”中,实分为道家、诸经、杂著、修养、符等小类,较为明晰;丁丙《八千卷楼书目》编目体例更为合理,其叙二云:“顶格者为文渊阁著录,低一格者为四库附存,低二格者为四库未收。每书若干卷及某朝某人撰,一准诸家之例。其版本不同者,则备载之。由此而读善本藏书志,不翅寻落叶于故根,导渤海于黄河也”。清代私家书目多注意所收道经的版本、卷数,有的附长篇题跋,更有学术意义。私目作者多是举世闻名的藏书大家,他们藏书宏富,不乏珍奇善本,且多宋元旧椠,所以其著录多看中版本,以示炫耀。在一些著名的导读书目中,作者还明确表明自己取舍的理由,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只著录《列仙传》、《神仙传》、《参同契考异》、《道藏目录详注》4部道教经典,并注曰:“《阴符经》、《素书》、《道德指归》,论皆伪书;《真诰》、《云笈七签》,多诡诞,不录”。虽寥寥数言,境界全出。当然,清代私家目录著作很多,因各家对道教经典之态度差异甚巨,所以其著录的情况便大相径庭。

总之,私家书目虽然起步稍晚,但在许多方面较比官修书目要后来居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编纂体例上,私家书目往往走在官修书目之前。先是王俭《七志》,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稍后阮孝绪《七录》首先以附录的形式设《仙道录》,这一处理方法被后世许多官方目录所采纳;再后来郑樵的分类法更是鹤立鸡群,远远超越于同时代的官修书目。明代焦奉敕修国史,其《国史经籍志》对道经的分类实为郑樵之翻版。第二,从著录态度上看,私家书目作者往往更为精力集中,较少功利色彩和应付差使,许多书目更是著者呕心沥血,耗时几十载而成,因而讹误较少;而官方书目一般众人修成,质量不佳者不在少数。以赫赫有名的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为例,正如上文所引,其对“道教类”著作的统计,经清代朱彝尊核实,均有错误,其他疏漏更不用说了。

三、历代官私书目对道经著录的特点

以上,对历代官私书目收录道经情况进行了简单梳理。通过比较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著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第一,关于道家与道教之关系。有的官私书目之所以杂乱无章,令人头疼,一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道家典籍与道教典籍的关系问题。这是官私书目在著录道经时必须面对且比较棘手的问题。道家学说是道教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道教源流之一。道家离开道教,尚属专门之学;道教离开道家,则为无源之水。毫无疑问,二者同为道经,都应著录。如前所述,对此问题解决较为妥善的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郑樵《通志》、焦《国史经籍志》等。人们可以通过查阅此等书目,理清道教自身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封建正统社会的微妙关系;唯其如此,目录“考镜源流”之作用方可体现。

第二,关于历代官私目录与道教目录之比较。从总体上讲,历代官私目录与道教目录各成系统,相互间影响、融合较少。究其原因,历代官私目录所著录的对象是经史子集、兼及百家,道经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类目,因而,道经必须服从于全局,有时甚至要做出牺牲;而道教目录乃系专门,无需瞻前顾后。

第三,关于历代官私目录对道经分类方法之比较。著录道经时,采用什么分类法,如何排列,必定受时代的制约。在此前提下,前文我们已经略作探讨,私家目录在分类方法上常常领先一步,体现出作者的卓见谛识。但是,官修和私撰,在很多时候并非各张一军,二者在分类法上的互相吸收借鉴并不罕见,如《七录》对《隋志》影响,《旧唐书》对《古今书录》的依赖,以及《国史经籍志》对《通志》的吸收等等。

第四,关于历代官私目录对道释两家著录之比较。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道释两家在官私书目中的著录情况,审视这两大宗教从一而终的对抗与融合情况。从分类上看,《七志》、《七录》、《隋志》、《崇文总目》以及后来的明清书目,对两家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或者都在附录中,或者都属于子部中独立类目,至于在子部各类中孰先孰后,位次几何,未必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而在旧、新《唐书》和《宋志》中,释家的地位比较尴尬,被附于道家类之下,此现象抑或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背景。从两家经书的数量上看,大部分官私书目能如实著录,《崇文总目》虽有释类,著录佛经数量极少,与道经不成比例,算一例外。

第五,关于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地位。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地位是由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但是,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在多数书目中,道经作为独立的类目,对人们研究道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道教是真正有中国特色之宗教,无论历史上和今天的人们对它如何品评,它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极具分量的组成部分。显然,研究历代官私书目对道书的著录情况,对更深入地认识道教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注: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②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载于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

③叶德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录〉序》,载于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1,“史部·政书类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浅谈我国古代官私书目中的道教典籍 (2)

    道教之音整理 刘永海

    2013-01-31 11:50:32

    |
    浅谈我国古代官私书目中的道教典籍 (2)
    |

    二、私家目录对道经之记载

    私家目录著作发轫于南朝刘宋王俭《七录》,它是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著作的目录,《七录》今佚;稍后梁时阮孝绪《七录》也注意到了道经之著录,书后附有《仙道录》;《七录》已佚,但《广弘明集》卷3辑有《七录序》,由此可窥视一二。隋唐时亦有几部私家书目,如随朝许善心的《七林》、唐朝毋的《古今书录》、唐朝吴兢的《西斋书目》,今多已亡佚。如前文所述,毋曾将佛道二教典籍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此目亦佚,但这种专门的二教合编书目,历史上颇为罕见,其地位不可小觑。

    宋代私家目录成就显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至今仍广为流传。尤其是郑樵《通志·艺文略》更是目录学著作之瑰宝。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衢本》子部分设道家、神仙、释家三类,颇便查阅。卷15为“神仙类”,著录道经57部,其中《大洞真经一卷》,注曰:“《道藏》书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灵宝洞玄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另卷9“书目类”曰:“《道藏书目》一卷,右皇朝邓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灵宝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以上两条记录说明晁氏已注意到了《道藏》专科目录,且在原有七部分类法基础上,另有六部分法。《郡斋读书志》末有附志2卷,“神仙类”著录道经8种,亦体现时代特色,如《御序集注无量度人经》2卷,《皇宋拾遗仙传》1卷等。另外,在卷9“传记类”中,晁氏著录了几部道经:《黄帝内传》1卷,《穆天子传》6卷。《郡斋读书志附志》“拾遗”收《列子释文》2卷,《玄纲论》3卷,《神仙可学论》1卷,《形神可固论》1卷。

    南宋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1卷,分44小类,虽不标经史子集,但各小类实按四部排列。其所著录各书,仅录书名、版本,无卷数。《遂初堂书目》将所有道经均置于“道家类”,但没有细分子目,而是毫无规则地排列,又无卷数,故显零乱。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9“道家类”,多著录汉魏唐宋名家注解老、庄、列、文之作;卷12“神仙类”,以著录仙传、《参同契》、《真诰》、《黄庭经》、《云笈七签》为主。

    郑樵《通志·艺文略》卷67设“道家类”,下又增设“老子”、“庄子”、“诸子”、“阴符经”、“黄庭经”、“参同契”、“目录”、“传”、“记”、“论”、“书”、“经”、“科仪”、“符”、“吐纳”、“胎息”、“内视”、“导引”、“辟谷”、“内丹”、“外丹”、“金石药”、“服饵”、“房中”、“修养”,共25个子目,部类明确,眉目舒朗,共著录道经1323部,3706卷。这是历史上首次从内容上较为科学地对道经进行分类,对后人从宏观上把握道经有着特殊意义,该分类法比道教系统内部长期沿用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要科学得多。当然,在具体子目设置上亦有可商榷处,另当别论。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帙虽繁,然但据晁、陈二家之目,参以诸家著录,遗漏宏多”。④其子部设“道家”、“房中”、“神仙”等类,对所著录道经多有精审考评,且每类前对《汉志》、《隋志》、《唐志》、宋《三朝志》、《两朝志》、《四朝志》、《中兴志》著录道教文献总数有简要概括,可备参考。

    随着图书事业的发展,明代私家目录著作大增。鉴于道教此时地位的下降,多数书目著录道经数量远比隋唐两宋为少。晁《晁氏宝文堂书目》2卷专设“道藏类”,所收道经多只著录经名,无著者、卷数。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3卷,著录“神仙”、“道家”著作,数量不多,但简明扼要,多为阐述道教义理、教义名著,如《无上秘要》、《度人经》、《真诰》等。其他如《万卷堂书目》、《近古堂书目》、《百川书志》著录道经或多或少,内容都较为驳杂,不便使用。赵琦美《脉望馆书目》、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也收录一些道经,但以千字文排列,今人多不适应。明代书目水平最高者当属祁承《澹生堂藏书目》14卷,该书目有两处颇有特色。其一,继承并发扬郑樵《通志·艺文略》对道经的分类法,将道家类文献凝炼为“老子”、“庄子”、“诸子”、“金丹”、“汇书”、“诠述”、“修摄”、“养生”、“记传”、“余集”、“续收”,共11个子目,较比郑氏更为简明,且后两个子目颇有创意,举凡不便归类者,一并安置其中,亦不显穿凿;其二,首次增设“丛书”类目,为后世所广泛采用;此目之设立,对目录学而言,功莫大焉。诸多道教典籍同样囊括了丛书类目之下,循此目极便查阅。

    清代私家书目从数量和质量上讲均系历代之冠,与官方书目受国家政策左右不同,私家书目在著录道经时比较客观、从容。经过长年的磨合,分类方法上也倾向于一致,也趋近于合理,但各有千秋,呈多样化态势。例如:范懋柱《天一阁书目》以宏富见长,著录道经289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本为《明史·艺文志》原稿本,所录以明一代著作为主,附《宋志》所失及辽、金、元艺文,且每一条目后,还附作者爵里、字号、科第,独树一帜;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在“道家类”中,实分为道家、诸经、杂著、修养、符等小类,较为明晰;丁丙《八千卷楼书目》编目体例更为合理,其叙二云:“顶格者为文渊阁著录,低一格者为四库附存,低二格者为四库未收。每书若干卷及某朝某人撰,一准诸家之例。其版本不同者,则备载之。由此而读善本藏书志,不翅寻落叶于故根,导渤海于黄河也”。清代私家书目多注意所收道经的版本、卷数,有的附长篇题跋,更有学术意义。私目作者多是举世闻名的藏书大家,他们藏书宏富,不乏珍奇善本,且多宋元旧椠,所以其著录多看中版本,以示炫耀。在一些著名的导读书目中,作者还明确表明自己取舍的理由,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只著录《列仙传》、《神仙传》、《参同契考异》、《道藏目录详注》4部道教经典,并注曰:“《阴符经》、《素书》、《道德指归》,论皆伪书;《真诰》、《云笈七签》,多诡诞,不录”。虽寥寥数言,境界全出。当然,清代私家目录著作很多,因各家对道教经典之态度差异甚巨,所以其著录的情况便大相径庭。

    总之,私家书目虽然起步稍晚,但在许多方面较比官修书目要后来居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编纂体例上,私家书目往往走在官修书目之前。先是王俭《七志》,最早一同著录佛经和道经;稍后阮孝绪《七录》首先以附录的形式设《仙道录》,这一处理方法被后世许多官方目录所采纳;再后来郑樵的分类法更是鹤立鸡群,远远超越于同时代的官修书目。明代焦奉敕修国史,其《国史经籍志》对道经的分类实为郑樵之翻版。第二,从著录态度上看,私家书目作者往往更为精力集中,较少功利色彩和应付差使,许多书目更是著者呕心沥血,耗时几十载而成,因而讹误较少;而官方书目一般众人修成,质量不佳者不在少数。以赫赫有名的宋代官修书目《崇文总目》为例,正如上文所引,其对“道教类”著作的统计,经清代朱彝尊核实,均有错误,其他疏漏更不用说了。

    三、历代官私书目对道经著录的特点

    以上,对历代官私书目收录道经情况进行了简单梳理。通过比较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著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第一,关于道家与道教之关系。有的官私书目之所以杂乱无章,令人头疼,一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道家典籍与道教典籍的关系问题。这是官私书目在著录道经时必须面对且比较棘手的问题。道家学说是道教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道教源流之一。道家离开道教,尚属专门之学;道教离开道家,则为无源之水。毫无疑问,二者同为道经,都应著录。如前所述,对此问题解决较为妥善的有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郑樵《通志》、焦《国史经籍志》等。人们可以通过查阅此等书目,理清道教自身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封建正统社会的微妙关系;唯其如此,目录“考镜源流”之作用方可体现。

    第二,关于历代官私目录与道教目录之比较。从总体上讲,历代官私目录与道教目录各成系统,相互间影响、融合较少。究其原因,历代官私目录所著录的对象是经史子集、兼及百家,道经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类目,因而,道经必须服从于全局,有时甚至要做出牺牲;而道教目录乃系专门,无需瞻前顾后。

    第三,关于历代官私目录对道经分类方法之比较。著录道经时,采用什么分类法,如何排列,必定受时代的制约。在此前提下,前文我们已经略作探讨,私家目录在分类方法上常常领先一步,体现出作者的卓见谛识。但是,官修和私撰,在很多时候并非各张一军,二者在分类法上的互相吸收借鉴并不罕见,如《七录》对《隋志》影响,《旧唐书》对《古今书录》的依赖,以及《国史经籍志》对《通志》的吸收等等。

    第四,关于历代官私目录对道释两家著录之比较。我们可以通过对比道释两家在官私书目中的著录情况,审视这两大宗教从一而终的对抗与融合情况。从分类上看,《七志》、《七录》、《隋志》、《崇文总目》以及后来的明清书目,对两家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或者都在附录中,或者都属于子部中独立类目,至于在子部各类中孰先孰后,位次几何,未必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而在旧、新《唐书》和《宋志》中,释家的地位比较尴尬,被附于道家类之下,此现象抑或能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背景。从两家经书的数量上看,大部分官私书目能如实著录,《崇文总目》虽有释类,著录佛经数量极少,与道经不成比例,算一例外。

    第五,关于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地位。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的地位是由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但是,道经在历代官私书目中仍是不可或缺的,在多数书目中,道经作为独立的类目,对人们研究道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道教是真正有中国特色之宗教,无论历史上和今天的人们对它如何品评,它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极具分量的组成部分。显然,研究历代官私书目对道书的著录情况,对更深入地认识道教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注: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②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载于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

    ③叶德辉《〈秘书省续编到四库缺书目录〉序》,载于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81,“史部·政书类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