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红网 吴理之 兰从善 左

2013-03-14 05:09:14

(二)“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的教化作用

道教所尊之“道”,是宇宙自然本原之道、生命化育之道、治国齐家之道、社会和谐之道。“尊道”的根本在于:了悟万物的自然本性、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晓世间的运化玄机、洞悉生活的普遍意义、参透人生的终极真理。“尊道”的最终目的在于:以真道为法则、藉明道正行为、借悟道助修真、假弘道致太平、凭得道度众生。

道教所贵之“德”,是以“道”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遵照自然道性而行持的具体法则、功用,而这一法则、功用本身就是道性在万物生化过程中的客观体现,故有“道为体、德为用”之说。道教“贵德”之核心思想就是循道所思、遵道而为,持道养德、厚德载物;道教“贵德”之重要价值在于法自然之道、养浩然正气,与天地合一、同四时合序,常怀济世之心、常做利人之行,言行有道、动静怀德,正己化人、普度众生。

如果说“尊道”的要旨在于悟道明理、提升灵性的话,那么其目的则在体行大道以培植德根,进而不断修养自我品性,净化身口心,做到处事待物不刻意、不强求、不妄为、不分别,以慈心示众、用厚德化人,这就是体悟真道、塑养大德,返朴归真、感化有情。这些观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防止奢侈腐败,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上德不德”、“知止知常”的行为理念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明示欲望是造成人心贪婪与诱发纷争的直接原因。那么怎样消除贪婪、化解纷争呢?老子教导要上德不德、知止知常;要为而不争、谦让奉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指出上德的标准是“上德不德”、“上德无为”、“上士无争”,可统称“无为之德”。上德之人,功而不居;而下德之人,做了好事,甚至在没做之前,就已开始思考回报,唯恐众人不知,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太精于算计、太过于自我执著,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老子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简单说来,知止即要使人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为,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为,强调的是为的时机、尺度与火候;知常则重在洞悉作为什么、为何要作为、如何作为,更加强调为的范畴、目的和方法。

在邵阳的发展中,很多人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德行去行事处世,真正做到了自然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是体现道教“内以修圣、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老子借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心量,目的在于让人学习山谷志存高远,但始终处在空灵幽深、静寂不张的状态;借鉴大海襟怀博大,却不曾有排斥潺潺川流的想法。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与和合。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就个人修为而言,虚怀若谷是培养思维的纬度和思想的态度,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海纳百川则重在塑造圆融精神与和合精神,突显出实践法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体用。

老子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邵阳市2500年来之所以历久弥新,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靠的就是不断传承“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优良的思想传统和博大的胸怀气度。

(五)“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主张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悲济世、无量度人的核心思想。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明确指出这一思想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论信仰、种族,用相同的爱力、相同态度,给予平等相待,不起分别之心、不生嫌弃之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故道教“齐同慈爱”的思想内涵,在于万物一体、本性无类,同源共性、慈爱纯真,核心是明了道性;而道教“异骨成亲”的精神境界,重在强调相互尊敬、彼此关怀,视众生为父母、待异己为亲人,重点是培养德根。

道教历来要求道门中人于出世中入世,于入世中体悟道性、积累功德,做到出世不忘世间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使之在无为有为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推己及人、普化有缘。

邵阳市大力弘扬和践行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传统,广泛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用实际行动给人希望,对维护和推动邵阳慈爱和同、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道教认为,物之所生,各赋其性。顺其性而辅助之,故能长久长生,反之则形消命灭。《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说明天地人三者一体,有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而维系好三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把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其次,道教倡导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抑制浪费、损益盈虚的生活主张,强调在生活方式上奉行朴素易简、节俭知足之道;在资源分配上坚持供需平衡、“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则;在发展理念上讲求控制数量、讲求精良的战略等,这有助于维系和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

其三,道教推崇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的生命至上精神。因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与万物是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邵阳市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力推崇生态文明建设,拒绝污染,重视环境,保护物种,尊重生命,给人民一片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邵阳的可持续发展。

(七)“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处世方式

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荣存与共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这一“崇和”思想,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道教在认识世界、处世态度上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刻彰显出其千百年来为之信仰、追求和实践的真理所在。

积极宣传和弘扬道教“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崇和”思想,发挥其在缓和冲突、化解争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宗教间的友好交往,用道教的“和谐之道”与“和而不同”之智慧,去影响、感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对话化解对抗,以扩大共识、缔结友好、寻求合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与祥和。此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使命光荣。

老子说:“天地相合,乃降甘露。”道教所倡导和奉行的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和光同尘、万物一体的处世方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慈心下气、上善若水的心性修养等,为邵阳的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给邵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红网 吴理之 兰从善 左

    2013-03-14 05:09:14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
    |

    (二)“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的教化作用

    道教所尊之“道”,是宇宙自然本原之道、生命化育之道、治国齐家之道、社会和谐之道。“尊道”的根本在于:了悟万物的自然本性、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晓世间的运化玄机、洞悉生活的普遍意义、参透人生的终极真理。“尊道”的最终目的在于:以真道为法则、藉明道正行为、借悟道助修真、假弘道致太平、凭得道度众生。

    道教所贵之“德”,是以“道”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遵照自然道性而行持的具体法则、功用,而这一法则、功用本身就是道性在万物生化过程中的客观体现,故有“道为体、德为用”之说。道教“贵德”之核心思想就是循道所思、遵道而为,持道养德、厚德载物;道教“贵德”之重要价值在于法自然之道、养浩然正气,与天地合一、同四时合序,常怀济世之心、常做利人之行,言行有道、动静怀德,正己化人、普度众生。

    如果说“尊道”的要旨在于悟道明理、提升灵性的话,那么其目的则在体行大道以培植德根,进而不断修养自我品性,净化身口心,做到处事待物不刻意、不强求、不妄为、不分别,以慈心示众、用厚德化人,这就是体悟真道、塑养大德,返朴归真、感化有情。这些观念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防止奢侈腐败,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三)“上德不德”、“知止知常”的行为理念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明示欲望是造成人心贪婪与诱发纷争的直接原因。那么怎样消除贪婪、化解纷争呢?老子教导要上德不德、知止知常;要为而不争、谦让奉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指出上德的标准是“上德不德”、“上德无为”、“上士无争”,可统称“无为之德”。上德之人,功而不居;而下德之人,做了好事,甚至在没做之前,就已开始思考回报,唯恐众人不知,但实际上往往由于太精于算计、太过于自我执著,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老子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简单说来,知止即要使人明白什么情况下应该为,什么情况下不应该为,强调的是为的时机、尺度与火候;知常则重在洞悉作为什么、为何要作为、如何作为,更加强调为的范畴、目的和方法。

    在邵阳的发展中,很多人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养和外在德行去行事处世,真正做到了自然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是体现道教“内以修圣、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老子借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心量,目的在于让人学习山谷志存高远,但始终处在空灵幽深、静寂不张的状态;借鉴大海襟怀博大,却不曾有排斥潺潺川流的想法。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与和合。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就个人修为而言,虚怀若谷是培养思维的纬度和思想的态度,侧重于精神层面;而海纳百川则重在塑造圆融精神与和合精神,突显出实践法则。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体用。

    老子曰:“有容乃大、无欲则刚。”邵阳市2500年来之所以历久弥新,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靠的就是不断传承“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优良的思想传统和博大的胸怀气度。

    (五)“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主张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道教慈悲济世、无量度人的核心思想。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明确指出这一思想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论信仰、种族,用相同的爱力、相同态度,给予平等相待,不起分别之心、不生嫌弃之念,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故道教“齐同慈爱”的思想内涵,在于万物一体、本性无类,同源共性、慈爱纯真,核心是明了道性;而道教“异骨成亲”的精神境界,重在强调相互尊敬、彼此关怀,视众生为父母、待异己为亲人,重点是培养德根。

    道教历来要求道门中人于出世中入世,于入世中体悟道性、积累功德,做到出世不忘世间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使之在无为有为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推己及人、普化有缘。

    邵阳市大力弘扬和践行道教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思想传统,广泛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用实际行动给人希望,对维护和推动邵阳慈爱和同、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道教认为,物之所生,各赋其性。顺其性而辅助之,故能长久长生,反之则形消命灭。《阴符经》云:“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说明天地人三者一体,有互为借助、生化的作用。而维系好三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其内在的规律性,把握好适度性,即相宜、和谐。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进一步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其次,道教倡导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抑制浪费、损益盈虚的生活主张,强调在生活方式上奉行朴素易简、节俭知足之道;在资源分配上坚持供需平衡、“去甚、去奢、去泰”的原则;在发展理念上讲求控制数量、讲求精良的战略等,这有助于维系和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

    其三,道教推崇众生平等、惜爱物命、重生贵生的生命至上精神。因为万物皆禀道而生,故一切含灵都禀赋“道性”、天生“有情”。“道性”的根本即本性自然、处物平等、无形无名、运化自如、和谐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爱和同、不思杀念、怜悯众生。而人类作为万物中的有机部分,与万物是齐同平等、共生共荣的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邵阳市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力推崇生态文明建设,拒绝污染,重视环境,保护物种,尊重生命,给人民一片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邵阳的可持续发展。

    (七)“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处世方式

    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荣存与共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这一“崇和”思想,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道教在认识世界、处世态度上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刻彰显出其千百年来为之信仰、追求和实践的真理所在。

    积极宣传和弘扬道教“和光同尘”、“恭敬一切”的“崇和”思想,发挥其在缓和冲突、化解争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宗教间的友好交往,用道教的“和谐之道”与“和而不同”之智慧,去影响、感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对话化解对抗,以扩大共识、缔结友好、寻求合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与祥和。此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使命光荣。

    老子说:“天地相合,乃降甘露。”道教所倡导和奉行的清心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活主张;知足、知止、知常的行为规范;上德不德、上士无争的精神境界;物我无弃、济世利人的世间责任;五气安和、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和光同尘、万物一体的处世方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慈心下气、上善若水的心性修养等,为邵阳的发展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给邵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