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刘宋天师道的“六天”说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站     作者:陈中浙     时间:2013-07-16 20:54:14      繁體中文版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

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

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云:

老君……至伏羲、女娲时,各作姓名,因出三道,以教天民。中国阳气纯正,使奉无为大道。外胡国八十一域,阴气强盛,使奉佛道,禁戒甚严,以仰阴气。楚越阴阳气薄,使奉清约大道。此时六天治兴,三道教行。……至汉世,群邪滋盛,六天气勃,三道交错,硏气纵横,医巫滋彰,皆弃真从伪,弦歌鼓舞,烹杀六畜,酌祭邪鬼,天民夭横,暴死狼籍。……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分别真伪,显明上三天之气。以汉安元年壬午岁五月一日,老君于蜀郡渠亭山石室中,与道士张道陵,将诣昆仑大治新出太上。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明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

这段文字并没有指出“六天”的含义,只是对“六天治兴”与“六天气勃”作了区分。在伏羲、女娲时,老君各作姓名,使三道各自在适合的地域教化人民,互不混杂,天下太平,那时是“六天治兴”,“六天”被作为“善”的东西来对待。但到了汉朝,三道混杂,“群邪滋盛”,乌烟瘴气,民不能辨真伪,“天民夭横,暴死狼籍”,此时是“六天气勃”,“六天”就被视为“恶”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老君拜张陵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罢废“六天”并以“三天”代之,以“正一明威之道”教化人民。

在天师道另一经典《陆先生道门科略》里,却基本上已勾画出“六天”的具体含义:

太上老君以下古委怼,淳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六天故气称官上号,构合百精及五伤之鬼,败军死将,乱军死兵,男称将军,女称夫人,导从鬼兵,军行帅止,游放天地,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祐,反受其患,在死横夭,不可称数。太上患其若此,故授天师正一明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

所谓“六天故气”,指那些构合百精、五伤之鬼和被败军杀害的将军,以及死于乱军的士兵们所构成的鬼兵军队。而这些鬼兵军队的统率者就是“六天”。根据《三天内解经》对“六天治兴”和“六天气勃”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当“六天”能统率鬼兵军队时,则“三道”各行其道,未有混杂,天下太平。而当“六天”失去这种统率能力时,那些鬼兵军队就出来作乱,“群邪滋盛”,“三道”混杂,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可见“六天”是被天师道作为“故气”(古代的鬼神)来排斥的。理由是其失去了统率力,使“三道”混杂,民不聊生。所谓“三道”混杂,有可能指的是佛教东传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杂融合造成的多元文化局面。因为在《三天内解经》里,提到老君曾多次派遣使者“使助六天检正邪气”,而且每次都与佛道兴盛有关。《三天内解经》曰:

佛道于此而更兴焉,下古僭薄,妖恶转兴,……太上于郎琊以太平道经,付千吉蜀郡李微等,使助六天检正邪气。

但微等不能使“六天”气正。又曰:

光武之子汉明帝者……写取佛经,因作佛图塔寺,逐布流中国,三道交错……人民失其本真。

于是“太上以汉顺帝时,选择中使,平正六天之治”(《三天内解经》)。按道教的说法,在汉安元年(142),老君即授张陵以“正一明威之道”。若以此言之,汉代“六天气勃,三道交错”,其中原因之一很可能与佛教的传入有关。

按刘宋时期的天师道经典所述,刘宋和汉代一样,也是一片混乱。《三天内解经》云:

自从三师升度之后,杂治祭酒,……而今六天故事渐渐杂错,师胤微弱,百姓杂治祭酒,互奉异法,皆言是真,正将多谬哉,而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花之道及佛道,此皆是六天故事,悉已被废,又有奉清水道者亦非正法。

《陆先生道门科略》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在《洞渊神咒经》、《老君音颂诫经》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混乱状况。

我们知道张鲁降曹操后,天师道已逐渐脱离下层道民。魏文帝重视儒家礼教,对一切不符合儒家礼教祀典的民间宗教采取禁止的政策。即使在晋初,统治者也是继续曹魏政策。以致这一时期的天师道已大不如以前那么强盛。加上魏晋战乱纷飞,干戈扰攘,社会的贫困、苦难、死亡、恐惧也为宗教的滋生泛滥提供了最适宜的温床。玄学的自然无为,佛教的“诸法皆空”,神秘道教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等思想,风靡魏晋,盛行不衰。另外,魏晋以来天师道经典增加了许多炼丹辟谷、白日飞升的神异事迹,与神仙道有合流的倾向。所谓“互奉异法”指的就是玄学、佛教、神仙道皆为民所奉。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原本以祷祠祈请、驱鬼治病、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天师道,就有一种被排斥、没落的危机感。因而,提出了罢废“六天”代以“三天”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其所指的“六天”有三个层次。第一,老君至伏羲、女娲时,“六天”强盛,统领“三道”教行人民;第二,至汉世时,由于佛教传入,“六天”衰弱,致使“三道”互相干涉、交错;第三,张家三代之后,由于天师道逐渐衰微以及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压制等因素,“六天”复衰,杂法又起,传统的天师道受到威胁。

二、“六天”一词的由来

刘宋天师道把“六天”作为“故气”来排斥,但在东晋末期的天师道经典《女青鬼律》里,即使已有“不得祠祭故气”这种禁止祭祀“故气”的句子,也还没有“六天”的观念。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认为现行本《女青鬼律》是从全八卷里遗留下来的六卷残卷本,或许在遗落了的二卷本里有过“六天”的观念。但只是一种推测。根据史料来看,在东晋末期,“六天”作为“故气”被排斥的思想还没形成。而在成书于东晋中期的《上清天关三图经》里有过“六天”一词的记载:

北帝酆都六宫度死法

酆都山在北方癸地,故东北为鬼神,死气之根,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百里,其山洞元在山之下,周回一万五千里,其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有六宫,洞中又有六宫,一宫周回千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