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 (2)


来源:中国道教2006年第2期     作者:佚名     时间:2013-07-25 20:58:54      繁體中文版     

这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类同相召,气同则合,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既相互冲击,而又相互融合,出现新质的系流,乃是自然而然的事。远在春秋战国之际,道家学派创始者老子,继发西周《易经》关于宇宙、人生的哲学根本问题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智地提出了“道生万物”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战国晚期齐人邹衍,以“阴阳消息”观念为核心,倡导阴阳五行说,将阴阳消长而发生的自然与人事变化,看作是“道”的运化体现。后方士、神仙家颇宗其说。西汉方仙士河上公,造作《老子章句》,使神仙家者流趋附道家,提出“虚极”与“恍惚”之“道”产生元气(即“一”),元气生万物,倡导“怀道抱一守五神”的修养方技,相信“人能守一使不离身则长存”,“人能养神则不死”,从而使其追求长生不死的术说,归依于《老子》“长生久视”之说,从形式上和说法上融为一体,使“道”论成为它理论上的旗帜;而实际上是把“元气”说与“道”本原观结合起来,形成为“道炁合一”的本原论。至东汉晚期,沛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巴蜀及汉中一带创兴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崇尊《老子五千文》,自称为“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与“正一盟威之道”。以老子“道”论为主干思想,结合古代宗教对星宿、山岳、河水的自然崇拜以及民间巫道创立“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并作《老子想尔注》,从天师道角度阐发《老子五千文》中的“道”、“德”之论,《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这也便明确肯定了“道”、“气”、“神”(太上老君)合一(理念、气质、神格合一)的本原观了。在当时,这种说法亦已为社会上奉道者所认同。如《隶释》卷八延熹八年《边韶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生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也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道”本原与《道德经》作者李耳、“太上老君”(天尊徽号)也合而为一,成为后世道教中人公认的最根本的教理教义了。至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般若”、“本无”之论亦成为士大夫热衷之学。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东晋神仙家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以神仙家金丹之道,抑贬《老子》“道德”之论,认为汉魏道教所充斥的依附黄老的道书,不足以“演畅微言”(《释滞》),“徒诵之万遍,殊无可得也”,即使是出于老子的《五千文》,也不过是“泛论较略”,“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等,“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其去神仙已千亿里”(同上)。他与老子“道”本原说貌合而神离,提出《畅玄》说,以“玄”为宇宙本原,认为“玄”为“自然始祖”,“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玄”的存在形式,“眇眇乎其深也”,“绵邈乎其远也”,“高则冠盖乎九霄”,“旷则笼罩乎八隅”,“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而为无”(见《畅玄》)。他在《畅玄》中提出的“元一”,《地真》中的“真一”、“玄一”都是“玄”的衍化,实际即以“玄气合一”代替“道气合一”,又造构出一位至尊之神“元始天王”替代“太上老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义理又在玄学及佛学思潮影响下,成玄英等道教学者依托《老子》、《庄子》各作注疏,阐发清静无欲和论“无”的哲理,以追求精神超越现实为首务,在本原观上向贵“无”、“双遣”转变(曹魏时王弼以“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宇宙观作为注《老》的宗旨。西晋郭象《庄子·齐物论注》首阐“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建立了所谓“重玄学派”,在宇宙本原论上,认为宇宙本原是玄虚、空无的。老子所创树的“道”本原观,在形式上虽说“道”无名、无形、无情,但“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而且呈现着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行迹,在实际上是“有”、“无”并论,归根是尚“有”。从南北朝洎盛唐,道教重玄学兴起后,使“道”本原观归宗于空无,这对道教义理所持的“道”本原论,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的转轨,给后世道教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逮自宋明时期,以周敦颐、张载、朱熹、王阳明等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创立了所谓“理学”流派(亦称道学)。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宇宙本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虽然也讲“理气合一”,但以“理”为本,而以“气”为末。朱熹说:“‘理’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朱子语类》卷2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文公文集》卷59)。在伦理道德上以“理”为封建人伦的总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准则。明代理学家又提出天赋人以“良知”,心中之良知即天理,心与理为一,认为主观意识(心性)是宇宙本原。在这种心学思潮影响下,道教的宇宙本原观又向心性说倾斜,其行持炼养亦向心性发展,追求心性方面的自我完善境界。这样也便出现了清代全真道宗师王常月不讲究形体长生,而注重“道法”(元神所寄)永存的愿望。

虽然道教在宇宙本原观上,历经过曲折的发展,出现过中心转移或多中心的局面,但是作为根基的道家的“道”本原论,在与“易学”、“神仙家”、“佛学”、“理学”(包括心学)的折冲中,万变不离其宗,以其强大的融摄力和广阔的容纳空间,保持着主干的地位,增益了自身的内涵,始终网络着多中心的全局。这是原理的持续与延扩发展,不是原理本质枢机的改变和消失。

综上所述,道教“道”本原论的发展轨迹如下:

道:源自道家学派鼻祖老子所著《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亦谓之为“太素元精”、“无极”、“玉清自然”。以“道”为宇宙万物根因本原。此为道教宇宙本原论之主干说。

道气合一:道教有谓“元气”为“一”,或谓为“玄”、“太极”。汉神仙家河上公作《老子章句》,提出“道气合一”为宇宙本原。“道生一”即指元气初动,“二”即“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对渗透、变易,“冲气以为和”,即生“三”,中和之气生万物,天地人三才既定,万物备生。河上公主“元气”本原论,补益了道家“道”本原论。

道、气、神合一: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天师道),张衡、张鲁继兴之,主习《老子五千文》,作《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气”散则为气,聚则成形为太上老君。道、元气、太上老君则合而为一,为宇宙万物本原。

玄:晋神仙家葛洪著《抱朴子内篇·畅玄》,以“玄”为宇宙本原,同时还提出“元一”、“真一””、“玄一”,实际内容与“道气合一”相似,有无同体,元气为质,他不过以“玄”代“道”,扬神仙家而抑道家之说。又以“玄”为至高之神“元始天王”。玄、气、神三者同一。

重玄:自东晋孙登以“重玄寄宗”疏解《老子》,尔后茅山道教学者们相继阐发“重玄”、“双遣”,至唐代,由成玄英完成道教“重玄学”体系,在本原观上归为“玄虚”、“空无”。

心性:在宋明理学(包括明代心学)思潮影响下,道教在义理及修持方法上均逐渐向修养心性倾斜。金元后的全真道首重心性,清初王常月作《龙门心法》,强调严持戒律,以修养心性即修道,主忍辱降心、清净身心。《龙门心法·序》中说:“道源自有正脉,万法不出一心”,对宇宙本原,亦作如是观。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