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李友金

2013-08-09 20:45:33

  西山万寿宫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宫,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庭,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净明道作为宋元时期兴起的“儒道互补” 的新道派,倡导“忠孝神仙”,倡行“忠孝立本,忠孝建功”,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其教理教义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粹。本文不揣浅陋,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为溯源,来略论净明道忠孝思想的特征,以求方家指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
  忠孝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考究忠孝思想的渊源,由来颇深,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儒、道、墨、法诸子百家,皆对忠、孝作出了诠释。
  从文献上看,“孝”的思想起源早于“忠”,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字形。甲骨文卜辞中,“孝”与“老”为同一个字,属会意成文,为搀扶伛偻老人之状。《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老在上,子在下,从中国古文字的构字原则看,正是父子相承之意思。《周书》、《诗经》等文献中,已有大量有关“孝”的理念。《诗经·大雅》云:“威仪孔时,君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由此而见,孝子、孝行、孝道作为一种对于祖先、父辈的敬仰、侍奉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孝的思想已有了明确的内涵。“孝”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世人所崇尚而一直沿袭至今。
  与“孝”相比,“忠”的思想理念出现较晚,《说文解字》云:“忠,敬也,尽心曰忠。”毋庸讳言,忠与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支柱,事君为 “忠”,事亲为“孝”,“行孝”与“尽忠”是相联系的。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家的扩大,忠是孝的放大。虽然在“家天下”的封建帝制时代,“忠孝”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出现“愚忠愚孝”的严重后果,早在二千多年前,道祖老子在其不朽名著《道德经》中就已指出:“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但老子没有否定忠孝本身的积极含义,而是从侧面阐述了忠孝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混乱和道德丧失,才能实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的理想社会。但是,儒家倡导的忠孝观,对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积极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总之,“孝子、忠臣”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甚至于成为人生追求的一个坐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的忠孝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于“仁者爱人”为基础,讲求“推己及人”,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以“返朴归真,民复孝慈”为基础,主张人们按纯真自然的本性生活,互敬互助,而达到“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的境界;墨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以“兼相爱,无差等的爱”为基础,主张“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忠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代代相承。
二、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净明道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新兴道派,其教理总旨以许逊“垂世八宝”: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源。八宝尤以忠孝为首,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旨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忠孝为本,方寸净明;谓欲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云:“孝悌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悌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净明道主张忠孝立本,倡行忠孝建功,倡导忠孝神仙,其忠孝伦理思想深得文人墨客及信众的拥护。如明代著名的哲学家高攀龙推崇净明道说:“东林朋友俱不知玄,仙家唯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忠孝净明’四个字”。
1郾“净明”的主要义蕴
  “净明”是净明道的特有教义,也是净明道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更是净明道信众修炼的一种境界。南宋中后期的净明道书《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云:“净明法者,乃上清玄都玉京之隐书。……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之秘要积累相资,磨砺智慧,而后道炁坚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间可达玄理。”由此可以看出:净明的主要义蕴在于“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意为天地万物之间,无不光明普照,没有任何幽暗存在,称之为“明”;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称之为“净”。净明道以“净明”冠名和造作经典,具有鲜明的特色。
毫无疑问,净明道作为伦理型的一种宗教,一直将伦理道德放在首位。早在东晋至唐的许逊崇拜阶段,就将许逊的孝道视为主要信仰,宋后净明道典籍《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等中提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八宝垂训”及各种诫命、戒律,建立起较系统的伦理观。净明道亦将“净明”纳入了伦理观之中,如南宋中后期的净明道典籍《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九云:
  黄素曰:精忠是净明,义以杀身;至孝是净明,仁以成名;廉洁是净明,以不贪利名;法忍是净明,以不妄怒嗔;克慎是净明,以行而恭谨;克宽是净明,以大而廓明;克裕是净明,乐于分故;克容以净明,藏于疾故。净明之中,其想正也,想之以正,未有不仙。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论及“十戒”,其中第一戒“无忘八极”论述:“忠者钦之极,孝者顺之极,廉者清之极,谨者戒之极,忍者智之极……”
  随着净明教义发展的日趋成熟,至元代净明道杰出道士刘玉振兴净明道之后,净明道的忠孝教义注重向“忠孝立本”、“忠孝建功”两大方面发展。
2郾忠孝立本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核心在于忠孝人伦,儒家大宗师孔子《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净明道融合儒家思想,将“忠孝”与道教的核心教义“道”相联系,视“忠孝”为“道”之根本,如前文所提的元初《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中说的“孝悌道之本……,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也”。认为只有讲“忠孝”才能“立本”,只有忠孝立本才能修道有成。然而,净明道虽讲忠孝为本,但“忠孝”是“道”的本来表现,净明道作为道教一大宗派,其追求的目的在于“致仙”,接着《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又说:“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比干杀身以成忠。生者人之所甚爱,比干不爱其身,而舍身以求道。信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仙也。大舜终身以成孝。劳者人所甚畏,大舜不惮其劳,而服劳以求道。信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仙也。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谓之长生。”此段列举了比干和舜的具体例子以说明讲“忠”尽“孝”才能成仙的道理,为“忠孝”而死,必位于仙人之列,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净明道“忠孝立本”与“致仙”的意义。《净明忠孝全书·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对净明道“忠孝立本”更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其文曰:“由是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简而不繁”。净明扬教刘玉先师将“忠孝”视为净明道之根本,将“忠孝”放在道教仪轨的“敬天崇道”、“济生度亡”之前,“忠孝立本”在净明道教义中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3郾忠孝建功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忠孝立本”是净明道的内在本质,而“忠孝建功”突出的则是忠孝的社会作用。《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云:“忠孝备而可以成本,可以立功,立功之道无阳福,无阴愆,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所以上合于三元,下合于万物也。下士呼符水治药饵,已人之一疾,救人之一病,而谓之功。非功也,此道家之事方便法门耳。吾之忠孝净明者,以之为相,举天下之民跻于寿,措四海而归太平,使君上安民自阜,万物莫不自然。以之将三军之众,而神于不战以屈人之兵,则吾之兵,常胜之兵也。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尽变以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尽变以为孝,其功可胜计哉!”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净明道“忠孝立本”之外,还要“忠孝建功”,将个人修养的“忠孝”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并认为符水治病只能治人之疾病,不能算“立功”,唯有将个人修养的“忠孝”影响整个社会,让天下不讲“忠孝”之人幡然悔悟,其功劳才是真正的立功!
  《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接着还说:“仙学始乎孝,至道而学成。上士以文立忠孝,中士以志立忠孝,下士以力致忠孝,昧道者反此,不有于忠孝。何谓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为天下唱。何谓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何谓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天下率。如此者,上宫著名,升籍入仙,而忠孝之道终矣。”由此而见,此经书将“忠孝建功”者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忠孝建功”者不论能力大小,只要尽己之力将个人修养的“忠孝”落实于社会实践中去,就能“功德成神”,升入仙籍,这实际上是给“忠孝建功”的净明道宗旨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略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李友金

2013-08-09 20:45:33

|
略论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

  西山万寿宫是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宫,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庭,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净明道作为宋元时期兴起的“儒道互补” 的新道派,倡导“忠孝神仙”,倡行“忠孝立本,忠孝建功”,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其教理教义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粹。本文不揣浅陋,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为溯源,来略论净明道忠孝思想的特征,以求方家指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思想
  忠孝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美德和社会责任。考究忠孝思想的渊源,由来颇深,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儒、道、墨、法诸子百家,皆对忠、孝作出了诠释。
  从文献上看,“孝”的思想起源早于“忠”,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字形。甲骨文卜辞中,“孝”与“老”为同一个字,属会意成文,为搀扶伛偻老人之状。《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老在上,子在下,从中国古文字的构字原则看,正是父子相承之意思。《周书》、《诗经》等文献中,已有大量有关“孝”的理念。《诗经·大雅》云:“威仪孔时,君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由此而见,孝子、孝行、孝道作为一种对于祖先、父辈的敬仰、侍奉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孝的思想已有了明确的内涵。“孝”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被视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世人所崇尚而一直沿袭至今。
  与“孝”相比,“忠”的思想理念出现较晚,《说文解字》云:“忠,敬也,尽心曰忠。”毋庸讳言,忠与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支柱,事君为 “忠”,事亲为“孝”,“行孝”与“尽忠”是相联系的。儒家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家的扩大,忠是孝的放大。虽然在“家天下”的封建帝制时代,“忠孝”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出现“愚忠愚孝”的严重后果,早在二千多年前,道祖老子在其不朽名著《道德经》中就已指出:“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但老子没有否定忠孝本身的积极含义,而是从侧面阐述了忠孝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混乱和道德丧失,才能实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的理想社会。但是,儒家倡导的忠孝观,对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积极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总之,“孝子、忠臣”的思想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甚至于成为人生追求的一个坐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的忠孝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于“仁者爱人”为基础,讲求“推己及人”,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以“返朴归真,民复孝慈”为基础,主张人们按纯真自然的本性生活,互敬互助,而达到“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的境界;墨家的忠孝思想侧重以“兼相爱,无差等的爱”为基础,主张“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忠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而代代相承。
二、净明道的忠孝思想
  净明道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新兴道派,其教理总旨以许逊“垂世八宝”:忠、孝、廉、谨、宽、裕、容、忍为源。八宝尤以忠孝为首,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旨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忠孝为本,方寸净明;谓欲仙道,先修人道。人事尽时,天理自见。《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云:“孝悌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悌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净明道主张忠孝立本,倡行忠孝建功,倡导忠孝神仙,其忠孝伦理思想深得文人墨客及信众的拥护。如明代著名的哲学家高攀龙推崇净明道说:“东林朋友俱不知玄,仙家唯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忠孝净明’四个字”。
1郾“净明”的主要义蕴
  “净明”是净明道的特有教义,也是净明道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更是净明道信众修炼的一种境界。南宋中后期的净明道书《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云:“净明法者,乃上清玄都玉京之隐书。……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之秘要积累相资,磨砺智慧,而后道炁坚完,神人伏役,一瞬息间可达玄理。”由此可以看出:净明的主要义蕴在于“无幽不烛,纤尘不污”。意为天地万物之间,无不光明普照,没有任何幽暗存在,称之为“明”;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称之为“净”。净明道以“净明”冠名和造作经典,具有鲜明的特色。
毫无疑问,净明道作为伦理型的一种宗教,一直将伦理道德放在首位。早在东晋至唐的许逊崇拜阶段,就将许逊的孝道视为主要信仰,宋后净明道典籍《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西山许真君八十五化录》等中提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八宝垂训”及各种诫命、戒律,建立起较系统的伦理观。净明道亦将“净明”纳入了伦理观之中,如南宋中后期的净明道典籍《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卷九云:
  黄素曰:精忠是净明,义以杀身;至孝是净明,仁以成名;廉洁是净明,以不贪利名;法忍是净明,以不妄怒嗔;克慎是净明,以行而恭谨;克宽是净明,以大而廓明;克裕是净明,乐于分故;克容以净明,藏于疾故。净明之中,其想正也,想之以正,未有不仙。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论及“十戒”,其中第一戒“无忘八极”论述:“忠者钦之极,孝者顺之极,廉者清之极,谨者戒之极,忍者智之极……”
  随着净明教义发展的日趋成熟,至元代净明道杰出道士刘玉振兴净明道之后,净明道的忠孝教义注重向“忠孝立本”、“忠孝建功”两大方面发展。
2郾忠孝立本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核心在于忠孝人伦,儒家大宗师孔子《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净明道融合儒家思想,将“忠孝”与道教的核心教义“道”相联系,视“忠孝”为“道”之根本,如前文所提的元初《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中说的“孝悌道之本……,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也”。认为只有讲“忠孝”才能“立本”,只有忠孝立本才能修道有成。然而,净明道虽讲忠孝为本,但“忠孝”是“道”的本来表现,净明道作为道教一大宗派,其追求的目的在于“致仙”,接着《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又说:“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比干杀身以成忠。生者人之所甚爱,比干不爱其身,而舍身以求道。信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仙也。大舜终身以成孝。劳者人所甚畏,大舜不惮其劳,而服劳以求道。信道有备,知其不误其为仙也。忠孝之道非必长生,而长生之性存,死而不昧,列于仙班,谓之长生。”此段列举了比干和舜的具体例子以说明讲“忠”尽“孝”才能成仙的道理,为“忠孝”而死,必位于仙人之列,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净明道“忠孝立本”与“致仙”的意义。《净明忠孝全书·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对净明道“忠孝立本”更有一段总结性的论述,其文曰:“由是开阐大教,诱诲后学,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简而不繁”。净明扬教刘玉先师将“忠孝”视为净明道之根本,将“忠孝”放在道教仪轨的“敬天崇道”、“济生度亡”之前,“忠孝立本”在净明道教义中的重要性是非常突出的。
3郾忠孝建功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忠孝立本”是净明道的内在本质,而“忠孝建功”突出的则是忠孝的社会作用。《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云:“忠孝备而可以成本,可以立功,立功之道无阳福,无阴愆,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所以上合于三元,下合于万物也。下士呼符水治药饵,已人之一疾,救人之一病,而谓之功。非功也,此道家之事方便法门耳。吾之忠孝净明者,以之为相,举天下之民跻于寿,措四海而归太平,使君上安民自阜,万物莫不自然。以之将三军之众,而神于不战以屈人之兵,则吾之兵,常胜之兵也。以吾之忠,使不忠之人尽变以为忠;以吾之孝,使不孝之人尽变以为孝,其功可胜计哉!”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净明道“忠孝立本”之外,还要“忠孝建功”,将个人修养的“忠孝”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并认为符水治病只能治人之疾病,不能算“立功”,唯有将个人修养的“忠孝”影响整个社会,让天下不讲“忠孝”之人幡然悔悟,其功劳才是真正的立功!
  《太上灵宝净明四规明鉴经》接着还说:“仙学始乎孝,至道而学成。上士以文立忠孝,中士以志立忠孝,下士以力致忠孝,昧道者反此,不有于忠孝。何谓上士以文立忠孝?以言为天下唱。何谓中士以志立忠孝?以行为天下先。何谓下士以力致忠孝?以身为天下率。如此者,上宫著名,升籍入仙,而忠孝之道终矣。”由此而见,此经书将“忠孝建功”者分为三类:上士、中士、下士。“忠孝建功”者不论能力大小,只要尽己之力将个人修养的“忠孝”落实于社会实践中去,就能“功德成神”,升入仙籍,这实际上是给“忠孝建功”的净明道宗旨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