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元严考述

中国道教2006年4期 李素平

2013-08-13 20:56:36

元严,据说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女儿。

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①:(元好问)子男三人(略)。女五人,……次女严,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

有关元严的情况,《元遗山集》中有《南冠录引》(卷三十七),《寄女严三首》(卷十一),《答大用万户书》(卷三十九)。尚可参考的资料有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二一、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我们对元严的好奇在于:为何出家作了女冠呢?究竟是何种原委让她做出如此选择?

一、书香名门之后

元严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大约生年在大安二年(1210年)后,卒年失考。

她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她的高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高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曾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祖父元德明,“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乐易无畦畛,布衣蔬食处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余酒赋诗以自适。年四十八卒。有《东岩集》三卷”。②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死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文学、史学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史书称“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③

《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说元好问娶过两个夫人,“前配同郡张氏,户部尚书林卿之女。再配临清毛氏,榷货司提举飞卿之女”。

乌程施国祈辑注?押张林卿,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进士。

元严的父与母可谓门当户对,元严为张氏所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出生排序看,元严是元好问备尝人生的痛苦艰辛时期的孩子。她生活的时代,正值金元兴替之际。在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严的童年有可能跟随父亲过着流离逃难的生活,经历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煎熬。

《南冠录引》提及元好问曾经手书《千秋录》付元严。该文总结元好问自己身世,袒露自己的心声,显然有前"追悼文"的意思。称自己“余自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今四十年矣。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从仕十年出死以为民,自少日志余世,雅以气节自许,不甘落人后。……”里面说:“予年已四十有五,残息奄奄,朝夕殆尽。使一日颠仆于道路,则世岂复知有河南元氏哉?维祖考承三公,予烈贤隽辈,出文章引业皆可称述。不幸而兴早隶之室,混为一区泯泯默默,无所发见,可不大哀邪。乃手书千秋录一篇,付女严以备遗忘。”

很显然这是元好问45岁天兴三年(1234年)之作。也是他生活倍加艰辛的日子,他被元军羁管聊城。通过《南冠引》我们得知正值秋天,元好问甚是煎熬。“南冠累累,渡河关毕,逋头白乃得还荒城。雨多秋气重,颓垣败屋深茅菅,漫漫长夜浩歌起。”《梦归》直接称呼自己为“憔悴南冠一楚囚”。整个状况是“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潇潇风雨秋”。

元严肯定为自己的父亲和家人遭遇如此艰险而痛苦不堪。

元好问成年后生活颇为不顺。金宣宗贞佑四年(1214年)2月,“大元兵太原”④,兴定元年(1217年)“戊戌,大元兵攻太原府”。12月,“大元兵复攻忻州,官民弃城遁”。⑤此时的元好问已经娶妻生子,拖家带口,避蒙金战祸于阳曲、秀容之间的山中。《石岭关书所见》与《避兵阳曲北山羊谷题石龛》等诗可以佐证。大元兵于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乙亥,下太原府”,兴定三年(1219年)春正月“大元兵已定太原”。⑥元好问奉母避难,离开山西,渡过黄河逃难于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开始了长达24年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31岁中第进士,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充国史院编修。1226-1231年在邓州一带的镇平、内乡、南阳为县令。1233年为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这时蒙古大兵已经渐渐逼近汴京城并实施围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4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被元兵俘虏,押赴聊城软羁禁管,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8月49岁时结束羁押生活。这期间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

那么这一时期的元严是随同作为囚徒的父亲辗转流离呢,还是作为女冠入住道观隐居呢?这就需要想一个问题:元好问为何手书《千秋录》付元严保管呢?最直接的理由便是元严有能力保管这一文件。在当时的情形下,什么人能保管关系到元好问清白身世的文件呢?显然为已经成年执事,出家作了女冠的元严。身为女冠的她,系属道观,不必追随作为囚徒的父亲被押解羁縻,她可以在相对自由的道观为家人保管一些文件。

二、出家作女冠缘由考查

元严因何出家以及何时出家是我们想了解的关键问题。

有些资料说她嫁给了卢氏县的进士杨思敬。可惜,婚后不久杨思敬便不幸去世。元严悲伤之下便出家当了女道士。

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辑注:“《灵照诗》注:时女严在卢氏,约归宁,未至,又寄女严诗。”

寄女严诗三首说的是一件事,女儿元严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娘家了,本来约好要回娘家的,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待,可是还是没有等到她来。读起来特别温馨,那种亲情的温暖、牵挂,让人感到幸福。

寄女严三首

鹳崖鱼窑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

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

(鹳崖鱼窑在内乡往卢氏道中。)

添丁学语巧鱼弦,诗句无人为口传。

竹马几时迎阿姊,五更教诵木兰篇。

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并。

闻道全家解禅理,拟从香火问无生。

归宁:古代称女子出嫁为归,归宁是指已婚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竹马?押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儿。

从《寄女严三首》我们得知,元严是个聪明灵慧、勤劳能干的女子,诗书、针线活、厨食似乎很拿手。据《山房随笔》她还能干补天花板的泥水活。相关材料说她嫁到卢氏县,元好问举家回首望西山,此西山正在卢氏县。这说明她确实曾结婚。证据之一便是诗中提到一处地方鹳崖鱼窑,并注明是在内乡通往卢氏的道中。估计元好问此时正任内乡令。时间大约为1226-1228年。金代卢氏县隶归京兆府路,属商州,境内群山峻岭,峰峦叠嶂,有熊耳山、崤山、伏牛山等。

估计元严的夫君大约死于正大七年(1230年)左右。《寄女严三首》大概写于此时,可能的推测就是她的夫君出事了,而她暂时不愿让家人担心,于是出现了她的娘家人旬月见不到她的状况。

元严的妹妹阿秀死于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不过14岁左右。元好问曾为第三女阿秀写过一篇墓铭。说三女在母去世时昼夜哀号泣哭,悲痛欲绝,令所有人哀痛。不久也因思念过切随母去了。元严的母亲死于阿秀之前不久正大八年(1231年)。也就是说元严在短短的二三年里,失夫,丧母,折妹。

这个打击确实够大的。笔者揣测元严作女冠大概是在夫去母亡妹殁后(1232年),悲伤至极,依照习俗,为亡人祈追“冥福”而入住道观,谢绝尘世的。她几乎不可能立即出家入道观,因为按照金律,“凡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而且有较为严格的考试程序和管理制度,“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凡僧尼官见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名,死者令监坛以度牒申部毁之”。⑦

元严出家作女冠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多病体弱,栖身道观以求延命。《答大用万户书》提到:“自西归鹿泉,值仲女病剧,奔诣太原,留百许日。”⑧鹿泉在金朝划归为河北西路,沿袭隋唐叫做获鹿,隶属于真定府。元好问有《鹿泉新居二十四韵》,从中可以看到他晚年是在获鹿寓舍度过的,并在那里逝世。而元严则是在太原的一处道观,也就是说是在他的老家。

第二可能便是身处乱世之秋。金元交替,山河破碎,人烟绝灭,此时归依道门的妇女人数之多,恐怕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此时道教全真教、太一教、大道教都在发展鼎盛之中。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太一道祖师萧抱珍被召见。金世宗暮年由于“色欲不振,不胜疲惫”,开始“博访高道,求保养之术”。⑨

大定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187-1188年),两次召见全真道的首领之一王处一。同年又多次召见邱处机。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问道。章宗“尊玄重道”更甚,与太一道、全真道的交往颇多。

元好问《紫微观记》记述了当时全真教传播的盛况说:“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⑩贞佑南迁(1213年)后,金于蒙古两年交兵,铁骑纵横,血火纷飞,人民备受荼苦,辗转呻吟于万兵蹂躏之中。全真教迅猛发展,元好问描述:“河朔之人,什二为所陷没,……乃人敬而家事之”。

第三点,她入道或许是出于信仰,或许是为了安身立命。元好问在经历了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之后,在50岁时,即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能够重返故乡忻州,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以享龄68岁逝世,可能也与女儿信道,得到全真教的庇护有关。

元好问三教九流的朋友很多,当中就有不少道士。《遗山集》中有写给道人的诗词,如《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赠休粮张练师》,《觅神霄道士古铜爵》,《赠王仙翁道成》等,替道观写有记、表、疏、碑、铭、青词,如《忻州天庆观重建功德记》,《太古观记》,《紫微观记》,《朝元观记》,《清真观记》,《通仙观记》,《请太一宫提点李大师住天封疏》,《清真道院营建疏》,《长真庵铭》?? 等。至于跟全真教的关系则是渊源颇深,有许多教中好友,天兴三年(1234年)元好问东平之行结识了全真教张志纯(号天倪子,被元世祖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元好问赋《送天倪子归布山》、《东平送张圣与北行》,里面有“天山曾望使车还,宫柳青青此重攀。……海内文章在公等,不应空老道途间”等与全真教教事活动相关的诗句。

由此推测元严可能入的是全真教,此其一。还有一个证据是元严号“浯溪真隐”。

《诗话总龟》:“浯溪在永州北百余里,流入湘江,溪水石奇绝,唐上元中总管经略使元结罢任居焉,以所著《中兴颂》刻之崖石,颜真卿书。”

浯溪当时隶属南宋。之所以闻名天下,皆因唐朝的一个名人,即元结(字次山,719-772年)。

763年,元结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出任道州刺史,路过一处怪石嶙峋,竹树浓荫,清幽秀俊的地方,爱其胜异,将一条清清净净的无名溪命名为“浯溪”。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大楷正书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一文,摩刻于崖壁,后来这里成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的胜地。

范成大《骖鸾录》:“浯溪者,近山石也。喷薄有声,流出江中。上有浯溪桥,临江石崖数壁,才高寻丈,《中兴颂》在最大一壁,碑之上余石无几,所谓‘石崖天齐’者,说者谓或是天然整齐之义。碑傍岩石皆唐以来名士题名,无间隙。外有小丘曰峿台,小亭曰唐亭,与溪而三,是为‘三吾’,皆元子之撰也。”

唐诗人郑谷有《浯溪》一首,“湛湛清江叠叠山,白云白鸟在其间。渔翁醉睡又醒睡,谁道皇天最惜闲”。

元严用号“浯溪”,或许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自认为是先祖的名人,客观地讲,元家尤其是元好问很明白地将元结视为自己的远祖,诗中多次提到他。元结也是一位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先世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世居太原(今属山西)?熏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从宗族变迁来看,确有可能是同宗。再说,元好问也不至于浅薄到要拿唐朝的名人来为自家贴金。元严用浯溪的真意或许在《中兴颂》上,她的中兴为哪般?显然,她的中兴就是她父亲的中兴,元家父母的中兴旨圭为何许物?只能从他们日后的行踪来揣测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严出家作女冠当在元好问最为发迹显达的(转54页)(接50页)时候,即进入尚书省时,此时为金哀宗开兴元年又天兴元年(1232年),皇帝一年之内两度更换年号,也在意欲中兴。

元严或许羡慕白云白鸟那样悠闲清静的日子,或许想醉睡又醒睡。“真隐”说明她决心已定。而真字有可能意味着与全真教有关。

注:

①清·读书山房刻本,以下所引均出自该本。

②③《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④《金史》卷十四。

⑤⑥《金史》卷十五。

⑦《金史》卷五十五“百官一”。

⑧《元遗山集》卷三十九。

⑨《玄风庆会录》。

⑩《元遗山集》卷三十五。

⑾《元遗山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

⑿《元遗山集》卷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

⒀《诗话总龟》卷十六引《零陵总记》。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女冠元严考述

中国道教2006年4期 李素平

2013-08-13 20:56:36

|
女冠元严考述
|

元严,据说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的女儿。

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①:(元好问)子男三人(略)。女五人,……次女严,女冠,诏为宫教,号浯溪真隐。……

有关元严的情况,《元遗山集》中有《南冠录引》(卷三十七),《寄女严三首》(卷十一),《答大用万户书》(卷三十九)。尚可参考的资料有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卷二一、元蒋正子《山房随笔》。

我们对元严的好奇在于:为何出家作了女冠呢?究竟是何种原委让她做出如此选择?

一、书香名门之后

元严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大约生年在大安二年(1210年)后,卒年失考。

她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随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亡后,落籍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她的高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徽宗宣和年间(1119-12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高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曾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祖父元德明,“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乐易无畦畛,布衣蔬食处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余酒赋诗以自适。年四十八卒。有《东岩集》三卷”。②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死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在文学、史学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史书称“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③

《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说元好问娶过两个夫人,“前配同郡张氏,户部尚书林卿之女。再配临清毛氏,榷货司提举飞卿之女”。

乌程施国祈辑注?押张林卿,秀容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进士。

元严的父与母可谓门当户对,元严为张氏所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从出生排序看,元严是元好问备尝人生的痛苦艰辛时期的孩子。她生活的时代,正值金元兴替之际。在大战乱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元严的童年有可能跟随父亲过着流离逃难的生活,经历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煎熬。

《南冠录引》提及元好问曾经手书《千秋录》付元严。该文总结元好问自己身世,袒露自己的心声,显然有前"追悼文"的意思。称自己“余自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今四十年矣。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从仕十年出死以为民,自少日志余世,雅以气节自许,不甘落人后。……”里面说:“予年已四十有五,残息奄奄,朝夕殆尽。使一日颠仆于道路,则世岂复知有河南元氏哉?维祖考承三公,予烈贤隽辈,出文章引业皆可称述。不幸而兴早隶之室,混为一区泯泯默默,无所发见,可不大哀邪。乃手书千秋录一篇,付女严以备遗忘。”

很显然这是元好问45岁天兴三年(1234年)之作。也是他生活倍加艰辛的日子,他被元军羁管聊城。通过《南冠引》我们得知正值秋天,元好问甚是煎熬。“南冠累累,渡河关毕,逋头白乃得还荒城。雨多秋气重,颓垣败屋深茅菅,漫漫长夜浩歌起。”《梦归》直接称呼自己为“憔悴南冠一楚囚”。整个状况是“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潇潇风雨秋”。

元严肯定为自己的父亲和家人遭遇如此艰险而痛苦不堪。

元好问成年后生活颇为不顺。金宣宗贞佑四年(1214年)2月,“大元兵太原”④,兴定元年(1217年)“戊戌,大元兵攻太原府”。12月,“大元兵复攻忻州,官民弃城遁”。⑤此时的元好问已经娶妻生子,拖家带口,避蒙金战祸于阳曲、秀容之间的山中。《石岭关书所见》与《避兵阳曲北山羊谷题石龛》等诗可以佐证。大元兵于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乙亥,下太原府”,兴定三年(1219年)春正月“大元兵已定太原”。⑥元好问奉母避难,离开山西,渡过黄河逃难于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开始了长达24年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31岁中第进士,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充国史院编修。1226-1231年在邓州一带的镇平、内乡、南阳为县令。1233年为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这时蒙古大兵已经渐渐逼近汴京城并实施围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4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被元兵俘虏,押赴聊城软羁禁管,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8月49岁时结束羁押生活。这期间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

那么这一时期的元严是随同作为囚徒的父亲辗转流离呢,还是作为女冠入住道观隐居呢?这就需要想一个问题:元好问为何手书《千秋录》付元严保管呢?最直接的理由便是元严有能力保管这一文件。在当时的情形下,什么人能保管关系到元好问清白身世的文件呢?显然为已经成年执事,出家作了女冠的元严。身为女冠的她,系属道观,不必追随作为囚徒的父亲被押解羁縻,她可以在相对自由的道观为家人保管一些文件。

二、出家作女冠缘由考查

元严因何出家以及何时出家是我们想了解的关键问题。

有些资料说她嫁给了卢氏县的进士杨思敬。可惜,婚后不久杨思敬便不幸去世。元严悲伤之下便出家当了女道士。

据《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辑注:“《灵照诗》注:时女严在卢氏,约归宁,未至,又寄女严诗。”

寄女严诗三首说的是一件事,女儿元严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娘家了,本来约好要回娘家的,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等待,可是还是没有等到她来。读起来特别温馨,那种亲情的温暖、牵挂,让人感到幸福。

寄女严三首

鹳崖鱼窑路间关,旬月无由一往还。

寒食归宁见邻女,举家回首望西山。

(鹳崖鱼窑在内乡往卢氏道中。)

添丁学语巧鱼弦,诗句无人为口传。

竹马几时迎阿姊,五更教诵木兰篇。

眼前儿女最关情,不见经年百感并。

闻道全家解禅理,拟从香火问无生。

归宁:古代称女子出嫁为归,归宁是指已婚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竹马?押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儿。

从《寄女严三首》我们得知,元严是个聪明灵慧、勤劳能干的女子,诗书、针线活、厨食似乎很拿手。据《山房随笔》她还能干补天花板的泥水活。相关材料说她嫁到卢氏县,元好问举家回首望西山,此西山正在卢氏县。这说明她确实曾结婚。证据之一便是诗中提到一处地方鹳崖鱼窑,并注明是在内乡通往卢氏的道中。估计元好问此时正任内乡令。时间大约为1226-1228年。金代卢氏县隶归京兆府路,属商州,境内群山峻岭,峰峦叠嶂,有熊耳山、崤山、伏牛山等。

估计元严的夫君大约死于正大七年(1230年)左右。《寄女严三首》大概写于此时,可能的推测就是她的夫君出事了,而她暂时不愿让家人担心,于是出现了她的娘家人旬月见不到她的状况。

元严的妹妹阿秀死于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不过14岁左右。元好问曾为第三女阿秀写过一篇墓铭。说三女在母去世时昼夜哀号泣哭,悲痛欲绝,令所有人哀痛。不久也因思念过切随母去了。元严的母亲死于阿秀之前不久正大八年(1231年)。也就是说元严在短短的二三年里,失夫,丧母,折妹。

这个打击确实够大的。笔者揣测元严作女冠大概是在夫去母亡妹殁后(1232年),悲伤至极,依照习俗,为亡人祈追“冥福”而入住道观,谢绝尘世的。她几乎不可能立即出家入道观,因为按照金律,“凡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而且有较为严格的考试程序和管理制度,“道士、女冠童行念《道德》、《救苦》、《玉京山》、《消灾》、《灵宝度人》等经。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凡僧尼官见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名,死者令监坛以度牒申部毁之”。⑦

元严出家作女冠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多病体弱,栖身道观以求延命。《答大用万户书》提到:“自西归鹿泉,值仲女病剧,奔诣太原,留百许日。”⑧鹿泉在金朝划归为河北西路,沿袭隋唐叫做获鹿,隶属于真定府。元好问有《鹿泉新居二十四韵》,从中可以看到他晚年是在获鹿寓舍度过的,并在那里逝世。而元严则是在太原的一处道观,也就是说是在他的老家。

第二可能便是身处乱世之秋。金元交替,山河破碎,人烟绝灭,此时归依道门的妇女人数之多,恐怕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此时道教全真教、太一教、大道教都在发展鼎盛之中。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太一道祖师萧抱珍被召见。金世宗暮年由于“色欲不振,不胜疲惫”,开始“博访高道,求保养之术”。⑨

大定二十七至二十八年(1187-1188年),两次召见全真道的首领之一王处一。同年又多次召见邱处机。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问道。章宗“尊玄重道”更甚,与太一道、全真道的交往颇多。

元好问《紫微观记》记述了当时全真教传播的盛况说:“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⑩贞佑南迁(1213年)后,金于蒙古两年交兵,铁骑纵横,血火纷飞,人民备受荼苦,辗转呻吟于万兵蹂躏之中。全真教迅猛发展,元好问描述:“河朔之人,什二为所陷没,……乃人敬而家事之”。

第三点,她入道或许是出于信仰,或许是为了安身立命。元好问在经历了汴京城破、被俘囚押的饥饿忧愁、流血流泪、生离死别等恶梦般的生活之后,在50岁时,即窝阔台十一年(1239年)秋能够重返故乡忻州,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以享龄68岁逝世,可能也与女儿信道,得到全真教的庇护有关。

元好问三教九流的朋友很多,当中就有不少道士。《遗山集》中有写给道人的诗词,如《李道人崧阳归隐图》,《赠休粮张练师》,《觅神霄道士古铜爵》,《赠王仙翁道成》等,替道观写有记、表、疏、碑、铭、青词,如《忻州天庆观重建功德记》,《太古观记》,《紫微观记》,《朝元观记》,《清真观记》,《通仙观记》,《请太一宫提点李大师住天封疏》,《清真道院营建疏》,《长真庵铭》?? 等。至于跟全真教的关系则是渊源颇深,有许多教中好友,天兴三年(1234年)元好问东平之行结识了全真教张志纯(号天倪子,被元世祖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元好问赋《送天倪子归布山》、《东平送张圣与北行》,里面有“天山曾望使车还,宫柳青青此重攀。……海内文章在公等,不应空老道途间”等与全真教教事活动相关的诗句。

由此推测元严可能入的是全真教,此其一。还有一个证据是元严号“浯溪真隐”。

《诗话总龟》:“浯溪在永州北百余里,流入湘江,溪水石奇绝,唐上元中总管经略使元结罢任居焉,以所著《中兴颂》刻之崖石,颜真卿书。”

浯溪当时隶属南宋。之所以闻名天下,皆因唐朝的一个名人,即元结(字次山,719-772年)。

763年,元结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出任道州刺史,路过一处怪石嶙峋,竹树浓荫,清幽秀俊的地方,爱其胜异,将一条清清净净的无名溪命名为“浯溪”。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大楷正书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一文,摩刻于崖壁,后来这里成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的胜地。

范成大《骖鸾录》:“浯溪者,近山石也。喷薄有声,流出江中。上有浯溪桥,临江石崖数壁,才高寻丈,《中兴颂》在最大一壁,碑之上余石无几,所谓‘石崖天齐’者,说者谓或是天然整齐之义。碑傍岩石皆唐以来名士题名,无间隙。外有小丘曰峿台,小亭曰唐亭,与溪而三,是为‘三吾’,皆元子之撰也。”

唐诗人郑谷有《浯溪》一首,“湛湛清江叠叠山,白云白鸟在其间。渔翁醉睡又醒睡,谁道皇天最惜闲”。

元严用号“浯溪”,或许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自认为是先祖的名人,客观地讲,元家尤其是元好问很明白地将元结视为自己的远祖,诗中多次提到他。元结也是一位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后裔。先世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世居太原(今属山西)?熏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从宗族变迁来看,确有可能是同宗。再说,元好问也不至于浅薄到要拿唐朝的名人来为自家贴金。元严用浯溪的真意或许在《中兴颂》上,她的中兴为哪般?显然,她的中兴就是她父亲的中兴,元家父母的中兴旨圭为何许物?只能从他们日后的行踪来揣测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严出家作女冠当在元好问最为发迹显达的(转54页)(接50页)时候,即进入尚书省时,此时为金哀宗开兴元年又天兴元年(1232年),皇帝一年之内两度更换年号,也在意欲中兴。

元严或许羡慕白云白鸟那样悠闲清静的日子,或许想醉睡又醒睡。“真隐”说明她决心已定。而真字有可能意味着与全真教有关。

注:

①清·读书山房刻本,以下所引均出自该本。

②③《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④《金史》卷十四。

⑤⑥《金史》卷十五。

⑦《金史》卷五十五“百官一”。

⑧《元遗山集》卷三十九。

⑨《玄风庆会录》。

⑩《元遗山集》卷三十五。

⑾《元遗山集》卷三十五《紫微观记》。

⑿《元遗山集》卷三十五、三十八、三十九。

⒀《诗话总龟》卷十六引《零陵总记》。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