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2)

中国道教2006年6期 王驰

2013-08-30 18:25:31

据云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微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在明代中期,即先后有两位盲道人受教于张三丰而名扬于世。

第一位是徐复阳,字太和,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曾得张三丰真传的龙门派道士李灵仙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后又有缘跟祖师张三丰学习道教经典及武学,修炼功夫更上层楼。他还效法三丰祖师的练功道路,在鹤山遇真庵面壁9年,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徐复阳开创了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鹤山派,成为该派祖师。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被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同年飞升于鹤山,在世80岁。遗著有《迎仙客词》。

第二位是孙玄清,字紫阳,号金山子,山东寿光人。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初年,同徐复阳一样,自幼也是双目失明。不过他先是出家为僧。20岁时来到崂山,听说了徐复阳的事迹,便弃佛而入道,礼李显陀为师,在崂山明霞洞修行。机缘巧合,遇到了常在后山洞中静修的道教宗师张三丰,遂得张三丰传授静心养性之法和阴阳颠倒五行之术。孙玄清逢此难得的机会,发奋勤苦修炼,20年后终于双目复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崇好道教的明世宗皇帝闻知此事,诏令赴京。当时孙玄清在京师白云观坐钵修炼,祈雨有验。世宗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也开创了全真龙门派下的一个新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作为金山派的开山祖师,孙玄清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飞升。遗著有《释门卷宗》。可以说,孙玄清是明嘉靖年间全真道士中最为显贵者;而金山派也是较早融摄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目前山东崂山、泰山和辽宁千山等地的道教宫观多属于金山派。

提到金山派,就让人不由得怀念起已故去的当代道教大师、崂山太清宫监院、道教内家拳的代表人物——匡常修道长。匡道长就是全真金山派的高道。他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清光绪年间。自幼喜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见社会黑暗而于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金山派,匡常修乃承其二十一代衣钵。匡常修的师祖李是庆道长、师父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各地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上承张三丰祖师之余绪,发展和创新了道家武学。他的武学体系自成一家,名曰:“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的功法分为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练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练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练悠劲和气劲,使拳家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打结合,虚实相生。崂山派内家拳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包括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功法。匡道长数十年来教授出的道门内外武林弟子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是全国著名的武林高手。此外,匡道长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学及医药学。他继承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学医行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应当说,匡常修道长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兼以医济世,这正是张三丰祖师在崂山开创下来的道派家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张三丰对崂山道教的深刻影响。

关于张三丰的飞升,也与崂山有很密切的关系。世人对于张三丰在何处飞升,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而崂山北部三标山西麓的玉蕊楼和太清宫东面的八仙墩是其中两个最有名气的飞升仙地。据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的一天,众人只见张三丰上了玉蕊楼,好久没见下来。上去寻找时,只见到他的一件布衲和一双芒鞋,此后再无人复见其面。今崂山玉蕊楼旁有一巨石,人称“邋遢石”,即张三丰所遗履衲之处。而在八仙墩北面有一座石块叠成的“张仙塔”,也是纪念张三丰在此羽化成仙的古迹。

今天漫步在雄、秀、险、奇,风景如画的崂山,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与张三丰有关的道教文化遗迹。一代道学宗师的事迹使人遐想联翩,他的崇高风范令后人无限景仰。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疲惫不堪,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又令人们竭尽精力,而人性的自我迷失也愈来愈导致全人类生存的真正危机。我们能否在名与利的角斗场上退后一步,来到崂山这样怡人心性的洞天胜地,来寻觅一下真正的自我,来倾听一下古老而又恒新的道学智慧。如果用心,便会依稀听到一位逍遥洒脱的“邋遢神仙”向我们高唱:“快,快,快,红尘外。闲,闲,闲,白云间。妙,妙,妙,松崖一声啸。来,来,来,蓬岛瑶花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2)

    中国道教2006年6期 王驰

    2013-08-30 18:25:31

    |
    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2)
    |

    据云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耐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微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在明代中期,即先后有两位盲道人受教于张三丰而名扬于世。

    第一位是徐复阳,字太和,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自幼因瞽目而遭遗弃。十几岁时流浪至即墨鹤山,在鹤山遇真庵出家入道,拜曾得张三丰真传的龙门派道士李灵仙为师。李灵仙深通医理,诊得弟子徐复阳瞽目的主要原因是肝气过盛而郁结于目。故他一方面传授给徐复阳道教内功以疏通气血、内培元本;另一方面又施以药物配合其内功锻炼。数年后,徐复阳在师父的调理教导之下重见光明。后又有缘跟祖师张三丰学习道教经典及武学,修炼功夫更上层楼。他还效法三丰祖师的练功道路,在鹤山遇真庵面壁9年,功成后任遇真庵之主。徐复阳开创了全真龙门派的一个新支派——鹤山派,成为该派祖师。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被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同年飞升于鹤山,在世80岁。遗著有《迎仙客词》。

    第二位是孙玄清,字紫阳,号金山子,山东寿光人。他生于明武宗正德初年,同徐复阳一样,自幼也是双目失明。不过他先是出家为僧。20岁时来到崂山,听说了徐复阳的事迹,便弃佛而入道,礼李显陀为师,在崂山明霞洞修行。机缘巧合,遇到了常在后山洞中静修的道教宗师张三丰,遂得张三丰传授静心养性之法和阴阳颠倒五行之术。孙玄清逢此难得的机会,发奋勤苦修炼,20年后终于双目复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崇好道教的明世宗皇帝闻知此事,诏令赴京。当时孙玄清在京师白云观坐钵修炼,祈雨有验。世宗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金山子海岳真人”,令他“掌管真人府事”。孙玄清由此也开创了全真龙门派下的一个新支派——金山派,崂山明霞洞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作为金山派的开山祖师,孙玄清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飞升。遗著有《释门卷宗》。可以说,孙玄清是明嘉靖年间全真道士中最为显贵者;而金山派也是较早融摄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目前山东崂山、泰山和辽宁千山等地的道教宫观多属于金山派。

    提到金山派,就让人不由得怀念起已故去的当代道教大师、崂山太清宫监院、道教内家拳的代表人物——匡常修道长。匡道长就是全真金山派的高道。他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清光绪年间。自幼喜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见社会黑暗而于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金山派,匡常修乃承其二十一代衣钵。匡常修的师祖李是庆道长、师父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各地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上承张三丰祖师之余绪,发展和创新了道家武学。他的武学体系自成一家,名曰:“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的功法分为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练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练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练悠劲和气劲,使拳家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打结合,虚实相生。崂山派内家拳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包括刀、枪、剑、棍等器械。还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功法。匡道长数十年来教授出的道门内外武林弟子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是全国著名的武林高手。此外,匡道长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学及医药学。他继承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体会;他学医行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应当说,匡常修道长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兼以医济世,这正是张三丰祖师在崂山开创下来的道派家风。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张三丰对崂山道教的深刻影响。

    关于张三丰的飞升,也与崂山有很密切的关系。世人对于张三丰在何处飞升,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而崂山北部三标山西麓的玉蕊楼和太清宫东面的八仙墩是其中两个最有名气的飞升仙地。据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的一天,众人只见张三丰上了玉蕊楼,好久没见下来。上去寻找时,只见到他的一件布衲和一双芒鞋,此后再无人复见其面。今崂山玉蕊楼旁有一巨石,人称“邋遢石”,即张三丰所遗履衲之处。而在八仙墩北面有一座石块叠成的“张仙塔”,也是纪念张三丰在此羽化成仙的古迹。

    今天漫步在雄、秀、险、奇,风景如画的崂山,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与张三丰有关的道教文化遗迹。一代道学宗师的事迹使人遐想联翩,他的崇高风范令后人无限景仰。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疲惫不堪,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又令人们竭尽精力,而人性的自我迷失也愈来愈导致全人类生存的真正危机。我们能否在名与利的角斗场上退后一步,来到崂山这样怡人心性的洞天胜地,来寻觅一下真正的自我,来倾听一下古老而又恒新的道学智慧。如果用心,便会依稀听到一位逍遥洒脱的“邋遢神仙”向我们高唱:“快,快,快,红尘外。闲,闲,闲,白云间。妙,妙,妙,松崖一声啸。来,来,来,蓬岛瑶花开。”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