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啬”治人事天

道教之音整理 陈莲笙

2013-09-13 19:58:46

中国的道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伟大的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道教作为道家文化的载体,作为道家文化的传承者,近二千年来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演绎出这块土地上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其思想价值也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道德经》遂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被翻译成许许多多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于个人生活的种种,其思想资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衲以为,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应该重视《道德经》中的“啬”字。

“啬”这个字,现代汉语中使用得不多,凡使用“啬”都当作“吝啬”来解释,就是小气、一毛不拔的意思,上海人的方言称作“刮皮”,因此,“啬”当然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习性。

但是,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太上就主张“啬”,提倡“啬”。《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太上这段话的意义是很明确的。“啬”是治理国家、服务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为能够“啬”,才可以管理国家,才可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高度。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个“啬”字呢?

历代注家都将“啬”字解释为“节俭”,而节俭是因为“爱惜”。《韩非子》的《解老》篇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韩非子的话点明人因为爱惜,才会“啬”,才会节俭,而要“啬”就要少消耗,不奢侈。“啬”这个原则,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做人要“啬”,学道的人,修道的人,都要记得“啬”。以“啬”的原则来治人事天,才能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做人要“啬”。宋代高道白玉蟾的《道法九要》中的第一“要”,就是“立身”。到得这个世界来走一遭,第一位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立身”,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爱人民、爱祖国、爱世界、爱自然界、爱宇宙,做对于人民、祖国、世界和自然界有用的事情,行善积德,生活朴素低调。不管你有多大的财富,也不管你手中有多大的权势,你都要认识到个人的生命有限,财富应该为众生所用,权势的瞬息万变。做人如果能够这样,这就是“啬”。

修道要“啬”。经过二十年来的恢复和开放,各地道教宫观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自给自养,并且有了不同程度的积蓄。于是,有的宫观想把宫观搞大,有的则想装修辉煌,有的则想让内部设施比较现代化,有的则想改善道士的生活。各地有各地的理由,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的位置也要摆正。这个位置就是修道、学道。一切都要从弘道的需要出发。用车是为了交通方便,用手机是为了联络方便,而不是去赶时髦,去攀比。

二十多年来,道衲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道教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黄金时节。这个黄金时节的标志,应该就是一批青年道士的培养成功。道教的传承和道家文化的弘扬,归根结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道士来完成。青年道士要成为一个道风正、道心坚、道术精、道戒严的修道者,也就要“啬”,要真正热爱道,热爱其他修道和弘道的人,热爱天下的众生,遵守规戒,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道家文化和道教传承的事业。

治国要“啬”。中国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各个方面、各个地方都在飞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多少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国富民强”,现在终于成为现实,逐渐显露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的眼前。道衲深知为十三亿人的大家庭当家,难矣哉!中华土地上每天的事情,岂止是千机万机。因此各行各业、各地各人都要遵循一个“啬”来办事。因为能够“啬”,就不会追求挥霍奢侈、腐败浪费,就不会漠视众生疾苦、草菅人命,就不会不顾后代、破坏山河,就不会浮夸不实、愚弄上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国爱民就要节俭。

问世要“啬”。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其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的和平路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韬光养晦”就是“啬”,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节俭自己的锋芒,积累自己的力量,就是“重积德”,创造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国际环境。我们要记住邓小平说过的话,“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这个思想现在人们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问题是将来我们发展了,搞不搞霸权主义。朋友们,你们都比我年轻,你们是可以看到的,到那个时候,如果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二十年来,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样埋头苦干了,才取得了成绩。

吝啬是中国人鄙视的坏习气,但是,“啬”是一种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也是道家和道教向人类提供的得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思想宝贝。

道衲写这样几句,以供参加世界《道德经》论坛的各路贤德们辨正。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7年第3期  作者:陈莲笙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以“啬”治人事天

道教之音整理 陈莲笙

2013-09-13 19:58:46

|
以“啬”治人事天
|

中国的道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伟大的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道教作为道家文化的载体,作为道家文化的传承者,近二千年来也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演绎出这块土地上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其思想价值也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同,《道德经》遂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被翻译成许许多多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乃至于个人生活的种种,其思想资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衲以为,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应该重视《道德经》中的“啬”字。

“啬”这个字,现代汉语中使用得不多,凡使用“啬”都当作“吝啬”来解释,就是小气、一毛不拔的意思,上海人的方言称作“刮皮”,因此,“啬”当然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习性。

但是,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太上就主张“啬”,提倡“啬”。《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太上这段话的意义是很明确的。“啬”是治理国家、服务人民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为能够“啬”,才可以管理国家,才可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高度。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这个“啬”字呢?

历代注家都将“啬”字解释为“节俭”,而节俭是因为“爱惜”。《韩非子》的《解老》篇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韩非子的话点明人因为爱惜,才会“啬”,才会节俭,而要“啬”就要少消耗,不奢侈。“啬”这个原则,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做人要“啬”,学道的人,修道的人,都要记得“啬”。以“啬”的原则来治人事天,才能够“深根固柢,长生久视”。

做人要“啬”。宋代高道白玉蟾的《道法九要》中的第一“要”,就是“立身”。到得这个世界来走一遭,第一位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立身”,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爱人民、爱祖国、爱世界、爱自然界、爱宇宙,做对于人民、祖国、世界和自然界有用的事情,行善积德,生活朴素低调。不管你有多大的财富,也不管你手中有多大的权势,你都要认识到个人的生命有限,财富应该为众生所用,权势的瞬息万变。做人如果能够这样,这就是“啬”。

修道要“啬”。经过二十年来的恢复和开放,各地道教宫观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自给自养,并且有了不同程度的积蓄。于是,有的宫观想把宫观搞大,有的则想装修辉煌,有的则想让内部设施比较现代化,有的则想改善道士的生活。各地有各地的理由,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的位置也要摆正。这个位置就是修道、学道。一切都要从弘道的需要出发。用车是为了交通方便,用手机是为了联络方便,而不是去赶时髦,去攀比。

二十多年来,道衲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道教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黄金时节。这个黄金时节的标志,应该就是一批青年道士的培养成功。道教的传承和道家文化的弘扬,归根结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道士来完成。青年道士要成为一个道风正、道心坚、道术精、道戒严的修道者,也就要“啬”,要真正热爱道,热爱其他修道和弘道的人,热爱天下的众生,遵守规戒,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道家文化和道教传承的事业。

治国要“啬”。中国正在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各个方面、各个地方都在飞速的发展。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多少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国富民强”,现在终于成为现实,逐渐显露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个人的眼前。道衲深知为十三亿人的大家庭当家,难矣哉!中华土地上每天的事情,岂止是千机万机。因此各行各业、各地各人都要遵循一个“啬”来办事。因为能够“啬”,就不会追求挥霍奢侈、腐败浪费,就不会漠视众生疾苦、草菅人命,就不会不顾后代、破坏山河,就不会浮夸不实、愚弄上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国爱民就要节俭。

问世要“啬”。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其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制定的“韬光养晦”的和平路线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韬光养晦”就是“啬”,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节俭自己的锋芒,积累自己的力量,就是“重积德”,创造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国际环境。我们要记住邓小平说过的话,“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这个思想现在人们可以理解,因为中国现在还很穷,是不折不扣的第三世界国家。问题是将来我们发展了,搞不搞霸权主义。朋友们,你们都比我年轻,你们是可以看到的,到那个时候,如果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实行霸权主义,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二十年来,我们正是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样埋头苦干了,才取得了成绩。

吝啬是中国人鄙视的坏习气,但是,“啬”是一种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个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也是道家和道教向人类提供的得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思想宝贝。

道衲写这样几句,以供参加世界《道德经》论坛的各路贤德们辨正。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7年第3期  作者:陈莲笙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