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fw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2)


来源:道教之音整理     作者:刘怀元     时间:2013-09-19 10:03:36      繁體中文版     

“不自伐故有功”,自伐是自我吹嘘,自以为了不起,容易形成和别人的对立。这种心灵空虚用虚妄不实来取得人们的认可好感,就算是有业绩的,富商巨贾,名人学者也要深思慎行,平常的人更要脚踏实地地行功立业。

“不自矜故长”,矜是傲慢,无论是外在和内在,对于一切都是有害而无利。傲慢必然阻碍个人的道德完善和进步,虽然有时能刺激人们的上进心和动力,可不能持久,给人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只有不自矜的人才能事业有成。

圣人不积 不争之德

社会中的人法则是:为了生存,自然就有保护、防御和争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就要争取。争是自然的法则,是不用专门学习的天性,任何动物和生物都有这种能力,是本能,没有什么异议。现实社会提倡竞争,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我们不争,“不争”的对立是“争”,人们的生活其中的一个中心就是“争”,俗话说“人争一口气,神争一炉香”,争与个人的生存、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实际老子的不争是争,要教人们稳扎稳打的争,要超越一般的争。如果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不争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是不利的,老子的哲学还有现实意义吗?争是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总是有它的合理性。纵观老子的不争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3章),崇尚贤能是春秋末期风行各国的思潮风尚,国家制度开始由贵族的世袭而代之的是贤能之人的轮流执政,这是社会历史的政治进步。老子看到在国家内部,崇尚贤人虽刺激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手段,可从辩证的方面看,尚贤引发的政治、经济、财物、谋略、欺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老子从思辨的高层次的角度,深恶争夺。他希望通过倡导社会停止崇尚贤能的做法来杜绝人们在利禄方面的争夺,是缓和一个人民内部矛盾的愿望,是对广大群众的尊重。在现实中不是人为制造鼓励重用少数贤人,而是注重多数人的作用。是促成互相尊重、和平、自然的生活,不是少数贤人的社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老子分析水,赞美水,水是万物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居善地”是要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学习水善于处于低下,水降到干旱的地方就是善,要善于择地方。“心善渊”是心灵要清澈明净、纯洁、高尚、有度量能容事。“与善人”是人与人,人与物要慈爱,不能对立,关系和谐,要善利万物。“言善信”是言谈要实事求是、讲信用,不能朝令夕改,信用是根本。“正善治”是国要有国格,治是治理、调理、管理,搞正当管理走正路。“事善能”是灵活自如,约束调整,适应生活,遵循自然规律。“动善时”是把握时机、天时、地利,顺应自然,有形不固。

老子用水来阐述人生准则,委曲求全。“夫唯不争,故无尤”,结论是为而不争,以德善终。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具以上四种品德的人,会受到人的尊敬,自胜者强,天下谁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一个人处上使人感觉不到压力,在人们的前面不觉得有害处,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推举,天下莫之与能争。“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68章)善于交战的人不怒、不争。这样的战争是智取或者是瓦解演变,是暗争,没有硝烟的战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68章)谦下者用人是最善于用人的方法。“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为而不争的前提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81章)不积过分的财富,为别人着想,大公无私。给予人而不向人索取,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自己更充实,不争名利、财禄。积德行善,济人穷困,慈心于物,济物救世。老子的不争不同于一般的取胜之道,不为私利而争,不争是和谐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的道德完善,是谦下之德,处世之道,是促进社会和谐重要举措。它可说是克制消弥自己膨胀的欲望,要主动自觉的给人以帮助爱抚,与人为善,不重虚名,不在乎被助人的知晓,也不需要感恩回报,是自然的,没有博取好名和任何自我的扩张。

老子的不争思想从社会效果看,有促进社会人类前进的作用。道德经在哲学、政治、军事、法律、教育、经济、神学、管理、生命、伦理、自然等学科都有独到的见解,展现了老子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深刻洞察,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深感忧虑。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上长期以来,被互相竞逐利禄、急功近利的人视为保守、消极厌世、不思进取。仔细品味老子的思想,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与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理念,现在我们很难企及。从人类历史长河和未来发展看,老子的和谐思想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与天地人类共存。

注:文中引用的《道德经》章句,出自《道藏》所收汉代河上公章句本《道德真经注》。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7年第3期  作者:刘怀元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