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道教之音 渭水之阳

2015-10-16 14:00:00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道观,又名鲁班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故郡镇杜家村。道观依山而建,建筑风格精美独特,分为上下两部分,山下是关帝庙,山上是弧形连排七孔窑洞道观。拾阶推第一道大门而入,可见关帝殿和鲁班殿两座大殿,大殿红砖白墙,是近年翻修重盖的。因风雨侵蚀,屋檐下的牡丹、游龙等彩绘图案有轻微剥落,唯一能看出来它古老身世的是屋顶的砖雕,卷草和花朵砖雕图案栩栩如生。沿大殿西侧的台阶继续上山,在拐角处可见一通重修关帝庙的石碑,碑上记载有原庙于1966年被毁,现有庙宇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等内容。

鲁班桥道观守护者李圆森道长回忆,他3岁时就跟随爷爷住在这间厦房里,一边研习道教知识,一边看守道观,60多年来,李圆森没离开过鲁班桥道观,厦房损坏后移到附近小屋居住,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座道观的辉煌和没落。

他介绍,窑洞内原有塑像在“文革”时被毁,窑洞上方分别刻有崇德洞、三教洞、老祖洞等名字。近观窑洞,洞门上梅花、蝙蝠等砖雕图案生动形象,窑洞顶端的牡丹、卷草和游龙等砖雕做工讲究,精致的细节让人不得不赞叹雕刻者的技艺。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为何叫鲁班庙?道观建筑如此精美,难道真如人们传言是鲁班修的?

李圆森道长解释,这座道观以鲁班命名是因为对道观建筑工艺的夸赞,其实修建者并非鲁班。道观得名与一座桥有关系,距离鲁班桥道观三四里处,有一座桥名叫鲁班桥,据传那桥修建时聚集了当地匠人的共同智慧,桥修得坚固且漂亮,可匠人们总觉得少了点灵气。一天,一位帮工的四川石匠来到桥上,为桥雕了龙头和龙尾,桥瞬间有了灵气。于是,人们赞扬这名石匠的技艺像鲁班那样精湛,故为桥起名鲁班桥。这座道观临近鲁班桥,随之也被当地人称为鲁班庙或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是一个神秘有趣的地方,据说其得名与能工巧匠鲁班爷有关,乡下人总把鲁班尊称为爷,以示敬重。传说很久以前,鲁班云游到岐山县城东六公里外的一道深沟,突然被一条从北往南奔流的湍急溪水拦住了去路,于是他便在此修建起一座单孔石拱桥。石桥修好不久,有一位神仙骑着毛驴经过,谁知驴蹄一踏上桥面,桥便晃动起来。眼看石拱桥要被压塌,鲁班着急了,他飞奔到桥下,一下子用肩膀扛住了桥基。于是,石桥的重量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鲁班不觉咬紧牙关,闭起左眼。从此以后,木匠干活时,特别是用墨斗甩线和端详木材时,便习惯性地闭起了左眼。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道观始建于何时呢?在两孔窑洞之间的砖墙上,刻有一些重修纪事碑文,碑文显示道观原名为万灵山玉皇殿,在清、民国时期有数次翻修。关于始建年代没有详尽资料可考,李圆森也只是听老人讲道观始建于明代。李圆森说,最早有资料记载的道士是清末一名姓董的扶风人,此人一生坚守道观直至离世。清末民初,道观修道者人数最多,达三十多人,水井、石磨等遗迹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如今,山上的窑洞道观已被荒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六月十三是鲁班桥道观的庙会,香客们大都在山下的关帝殿和鲁班殿活动,鲜有人上山去看道观遗址。

如此精美的一座道观,在雨水侵蚀下,西边山墙和上山道路严重坍塌,砖块沿山体垮下,唯靠山处的窑洞院落还算稳固。李圆森说,近年来一下大雨,就会对道观有不同程度的冲毁,他曾经多次巩固修补过,但于一个岌岌可危的道观来说,个人的力量确实微弱,眼看道观日渐破损,李圆森有说不出的心疼。鲁班桥道观虽然局部道路和墙体有垮塌,但依山而建的建筑主体依然存留,尤其是山顶的半圆形连排窑洞群落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砖雕也格外细致讲究,是西府地区道观建筑的精品之作,值得保护和研究。

(文章根据《宝鸡日报》相关新闻报道整理;部分图片取自终南书院博客《访鲁班桥道观》)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道教之音 渭水之阳

2015-10-16 14:00:00

|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道观,又名鲁班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故郡镇杜家村。道观依山而建,建筑风格精美独特,分为上下两部分,山下是关帝庙,山上是弧形连排七孔窑洞道观。拾阶推第一道大门而入,可见关帝殿和鲁班殿两座大殿,大殿红砖白墙,是近年翻修重盖的。因风雨侵蚀,屋檐下的牡丹、游龙等彩绘图案有轻微剥落,唯一能看出来它古老身世的是屋顶的砖雕,卷草和花朵砖雕图案栩栩如生。沿大殿西侧的台阶继续上山,在拐角处可见一通重修关帝庙的石碑,碑上记载有原庙于1966年被毁,现有庙宇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等内容。

鲁班桥道观守护者李圆森道长回忆,他3岁时就跟随爷爷住在这间厦房里,一边研习道教知识,一边看守道观,60多年来,李圆森没离开过鲁班桥道观,厦房损坏后移到附近小屋居住,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座道观的辉煌和没落。

他介绍,窑洞内原有塑像在“文革”时被毁,窑洞上方分别刻有崇德洞、三教洞、老祖洞等名字。近观窑洞,洞门上梅花、蝙蝠等砖雕图案生动形象,窑洞顶端的牡丹、卷草和游龙等砖雕做工讲究,精致的细节让人不得不赞叹雕刻者的技艺。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为何叫鲁班庙?道观建筑如此精美,难道真如人们传言是鲁班修的?

李圆森道长解释,这座道观以鲁班命名是因为对道观建筑工艺的夸赞,其实修建者并非鲁班。道观得名与一座桥有关系,距离鲁班桥道观三四里处,有一座桥名叫鲁班桥,据传那桥修建时聚集了当地匠人的共同智慧,桥修得坚固且漂亮,可匠人们总觉得少了点灵气。一天,一位帮工的四川石匠来到桥上,为桥雕了龙头和龙尾,桥瞬间有了灵气。于是,人们赞扬这名石匠的技艺像鲁班那样精湛,故为桥起名鲁班桥。这座道观临近鲁班桥,随之也被当地人称为鲁班庙或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是一个神秘有趣的地方,据说其得名与能工巧匠鲁班爷有关,乡下人总把鲁班尊称为爷,以示敬重。传说很久以前,鲁班云游到岐山县城东六公里外的一道深沟,突然被一条从北往南奔流的湍急溪水拦住了去路,于是他便在此修建起一座单孔石拱桥。石桥修好不久,有一位神仙骑着毛驴经过,谁知驴蹄一踏上桥面,桥便晃动起来。眼看石拱桥要被压塌,鲁班着急了,他飞奔到桥下,一下子用肩膀扛住了桥基。于是,石桥的重量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鲁班不觉咬紧牙关,闭起左眼。从此以后,木匠干活时,特别是用墨斗甩线和端详木材时,便习惯性地闭起了左眼。

陕西省岐山县鲁班桥道观

鲁班桥道观始建于何时呢?在两孔窑洞之间的砖墙上,刻有一些重修纪事碑文,碑文显示道观原名为万灵山玉皇殿,在清、民国时期有数次翻修。关于始建年代没有详尽资料可考,李圆森也只是听老人讲道观始建于明代。李圆森说,最早有资料记载的道士是清末一名姓董的扶风人,此人一生坚守道观直至离世。清末民初,道观修道者人数最多,达三十多人,水井、石磨等遗迹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如今,山上的窑洞道观已被荒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六月十三是鲁班桥道观的庙会,香客们大都在山下的关帝殿和鲁班殿活动,鲜有人上山去看道观遗址。

如此精美的一座道观,在雨水侵蚀下,西边山墙和上山道路严重坍塌,砖块沿山体垮下,唯靠山处的窑洞院落还算稳固。李圆森说,近年来一下大雨,就会对道观有不同程度的冲毁,他曾经多次巩固修补过,但于一个岌岌可危的道观来说,个人的力量确实微弱,眼看道观日渐破损,李圆森有说不出的心疼。鲁班桥道观虽然局部道路和墙体有垮塌,但依山而建的建筑主体依然存留,尤其是山顶的半圆形连排窑洞群落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砖雕也格外细致讲究,是西府地区道观建筑的精品之作,值得保护和研究。

(文章根据《宝鸡日报》相关新闻报道整理;部分图片取自终南书院博客《访鲁班桥道观》)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