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君洞道观

道教之音 佚名

2015-10-01 07:34:00

重庆老君洞道观

老君洞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黄桷桠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对茫茫重庆城,遥看斜对朝天门三角洲,是重庆主城区最大最主要的宫观,也是重庆市的重要道观。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香客朝香,游人登高,香火一时胜极。道观内香烟氤氲缭绕,山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有记载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有过拓建。明末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为正一天师道场,后再次颓废,清代乾隆四年(1739)开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复兴,从而遂渐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场。

老君洞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顶上的八角亭,即为玄字上端的一点。道观占地300多亩,造像30余尊。迎山门为灵官殿,沿石级盘旋而上,绵延2公里,依次为:明代石刻殿、五路财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吕祖殿、七真殿、斗姆殿、五百灵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为三清殿,原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五百多年历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内坐像前排正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仙翁与北极紫微大帝。后排为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中间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侧是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右侧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龙捧圣”浮雕石碑一块,镂刻工艺精湛。

祖师殿后为古涂洞,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丰十一(1861)年修祖师殿改奉真武祖师。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师,同殿祀奉的还有十大元帅、水火二神将。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圆通自在天尊,又称观音殿。 同殿随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称“后土娘娘”、“地母”)、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楼系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楼阁,高四层,第一层供奉全真七子,称“七真殿”;第二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称“元辰殿”;第三层祀奉真武祖师统率的五百灵官,称“灵官殿”;第四层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别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楼登楼墙壁壁画系临摹山西永乐宫“朝元图”,描绘了众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壮观场面。

此外,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黎山老母洞8座神仙古洞与众多石刻散布于山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普陀岩石刻。普陀岩石刻为明代古迹,刻画了慈航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 娥皇女英访大舜、李亚仙刺目劝学、“渔”、“樵”、“耕”、“读” 等故事,形象生动,极富文物价值。花园鱼池石壁刻“犹龙”两个大字, 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赞词,字体遒劲,倒影池中,水波荡漾,仿佛真龙游动。山中石壁上还有“涂洞参天”、“有仙则名”、“玄关一窍”、“紫气东来”等历代石刻,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山顶青牛岩上的浮雕青牛,四蹄腾空,形象生动。山间亭台小榭,石桌石凳;山路蜿蜒起伏,曲径通幽;梯道惊险挺拔,直上云霄。老君洞的建筑、石刻等多为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有记述太平军的史料,弥足珍贵。后山坡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石斧、石镰、石椎等石器22件,具有考古和研究价值。

庙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铭“真武传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龙捧圣”。岩造图象老君骑青牛,周文王拜相,节子访贤,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题字多在岩壁上,技艺尤为精湛。老君洞道观内多崖刻佛道故事图像,其中以九龙碑和八难岩两处石刻浮雕最具艺术价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处。

据本道观清咸丰十年《家规永定》所载,“此庙乃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不知谁年落成。”民国《巴县志》则说老君洞始建于唐代,原名广化寺。另据曹汴碑记,此地为夏后涂山氏神庙,于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拓建。明末乱后始为道士经营,改建三清殿,建大山门。山门刻“上清仙界”四字,并绘制太极图于门牌楼上,更名“太极宫”,亦名“老君洞”。

清乾隆四(1739)年,北京白云观朱一品道长云游来重庆,见老君洞因战乱年久失修,颓废不堪,焚献乏人,于是留任道观住持,招徒传代,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了重要作用。

咸丰六(1856)年,李复昆为巴县道门领袖,苦心募化,新建邱祖殿,培植周围墙垣,兴办庚申斗会;八(1858)年,引陈协昌、江右泉重修正殿西殿,新建文武阁;九(1859)年,引李小敬建王爷亭以培风水;十(1860)年引李万青立斗姆阁;是年,又募得小函谷等处,老君洞由废而兴。

同治元(1862)年二月,大兵临境,老君山四周皆扎大营,观中道长卷单逃去,张复林与李复昆坚守五月余,诚心哀恳,并仗神力,方获保全,是年九月,建玉皇殿,塑祖师、十帅、灵祖金身,更建桂苑、池塘等处。同治三(1864)年,李复昆巳冠巾,并培植祖堂、抱厅、乐楼;金烁乐捐洞青场田土,而就庄上设立义学。所得资产除束修外,余作焚献,道观面貌始为之庄严,规模始为之光大。

民国时期,道长晏园珪任老君洞住持30年,直到解放初期,先后收徒80余人。其间,川军师长、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为其母在斗姆阁上加修了一个念经楼,并题赠“天外一人”匾额悬挂楼檐。解放时占地300 余亩。有三清殿、祖师殿、慈航殿、玉皇殿、文武殿、斗姆阁等殿堂11座,道长20余人。

1953年,被南岸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市中区关岳庙与南岸各庙道长集居老君洞,老君洞道长共有10余人,由于收入少,生活费用由民政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机轰炸由市中区朝天观移至南岸四公里玉鼎山玉皇观保存的4尊唐代铸紫金铜钟神像,于1958年转至老君洞。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洞的神像及摩岩浮雕人物头像全被捣毁,《道藏辑要》及单本经书共1000余册,与字画、衣冠等文物被焚烧,100余件法器、乐器全被砸坏,铁钟铜罄被当作废品卖掉,

1958 年转来老君洞的4尊唐代铸紫金铜钟神像也被当作废品处理了。道长受到冲击,宗教活动停止。住持刘园珩与老道长们先后辞世,道观无人管理, 殿宇房屋由房管部门经管,除正殿、三丰殿分别借给人民银行作“战备”帐册库房与南岸区绿化指挥部作办公用房的2000余平方建筑得以保存外,其余70000余平方建筑均被拆作他用。多起匾额、家俱散失。幸有大山门古建筑物、各洞府字刻、山顶摩岩字刻及部分石壁浮雕碑记尚存。

1984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列为重庆市名胜古迹之一。1986 年,为防老君洞滑坡,重庆市财政、市城乡建委共拨款128万元,打防滑桩,修环山防护堤,建黄桷桠至老君洞老山门公路一条。同年年底,周至清道长致信重庆宗教事务处,请求重庆市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开放老君洞道观。

1988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68)号文,批准老君洞作为市级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1月,从成都青羊宫接回道长周至清,负责老君洞教务与修复工程。12月,重庆市政府拨款10万元修复山门及三清殿,除草铺路,经一期修缮,老君洞面貌一新。

1989年2月(农历正月初一),老君洞道观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香客游人。由周至清道长任住持。7月13日,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元大师亲临老君洞指导道观复建。

1990年6月22日,重庆市副市长肖祖修莅临老君洞视察。10月2日, 成立“老君洞修复管理筹备小组”,由周至清任组长,彭明丰任副组长。同时,设立老君洞财务室,由张玉莲任会计,游月辉任出纳。是年,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元大师、副会长许性友大师来老君洞视察指导。

1991年农历2月15日,老君洞为三清殿神像开光,举办斋醮仪式,香客众多,盛况空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大师、四川大学著名道教学者王家佑教授前来祝贺。

1992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题刻列为文物保护(据《重庆文物总目》载,老君洞列入文物之物有:老君洞山门、老君庙(即三清殿)、老君洞摩崖得造像、“七·二”惨案石刻题记)。

1995年10月,重庆市南岸区政府为老君洞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证书,周至清任住持。周至清、文理德、何理诚、司理进获“教职人员”证书。

1996年4月,老君洞住持周至清举办道教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70多位道长、居士,在学习道教经忏、科仪的同时,也学习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成为区县道教骨干,有的成了道观的住持和当家,为道教在重庆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000年5月20日,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秘书长袁炳栋莅临老君洞考察,题有“紫云胜景”、“关帝庙”匾额留存。

2001年,重庆市反邪教协会成立,老君洞住持周至清当选为理事。2002年重庆市道教协会成立,周至清道长任会长,何理富道长当选为市道协副秘书长。

2003年3月,周至清道长在京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而后丧失了语言功能。在周至清道长生病期间,按市民宗委指示。成立老君洞管委会,宫观所有工作由老君洞管委会集体领导,具体由副监院何理富负总责。

在周至清主持教务与修复工程的1989-2002年14年间,先后修复重建了祖师殿、慈航殿(观音殿)、七真殿、元辰殿、灵官殿、玉皇殿、财神殿、吕祖殿、三丰洞、纯阳洞、仙源洞等殿堂洞府;重塑道教神像数百尊,凡道教主要神灵,老君洞均有塑像,基本满足了南岸与重庆市,乃至中外道教信众朝拜的需要。

2004年年,老君洞购《道藏》1部及其他经书,充实藏经。

2005年7月,经过长达15年的争取和多方支持,老君洞获得房地产使用证,使用权面积149,312平方米,合223.96亩,拥有各类房产共28幢,其中殿堂13座,除三清殿为清代培修的木石结构外,余为20 世纪90年代以后重建,多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重庆老君洞道观

道教之音 佚名

2015-10-01 07:34:00

|
重庆老君洞道观
|

重庆老君洞道观

老君洞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黄桷桠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对茫茫重庆城,遥看斜对朝天门三角洲,是重庆主城区最大最主要的宫观,也是重庆市的重要道观。数百年来,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传统节日,香客朝香,游人登高,香火一时胜极。道观内香烟氤氲缭绕,山路上行人络绎不绝。 老君洞始建于汉朝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有记载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庙,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有过拓建。明末战乱后开始为道士管理。从此正式改为道教宫观,名“太极宫”(俗称“老君洞”),曾经早期为正一天师道场,后再次颓废,清代乾隆四年(1739)开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复兴,从而遂渐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场。

老君洞依山造殿,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顶上的八角亭,即为玄字上端的一点。道观占地300多亩,造像30余尊。迎山门为灵官殿,沿石级盘旋而上,绵延2公里,依次为:明代石刻殿、五路财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吕祖殿、七真殿、斗姆殿、五百灵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为三清殿,原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五百多年历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内坐像前排正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仙翁与北极紫微大帝。后排为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中间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侧是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右侧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龙捧圣”浮雕石碑一块,镂刻工艺精湛。

祖师殿后为古涂洞,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丰十一(1861)年修祖师殿改奉真武祖师。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师,同殿祀奉的还有十大元帅、水火二神将。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圆通自在天尊,又称观音殿。 同殿随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称“后土娘娘”、“地母”)、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楼系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楼阁,高四层,第一层供奉全真七子,称“七真殿”;第二层供奉众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称“元辰殿”;第三层祀奉真武祖师统率的五百灵官,称“灵官殿”;第四层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别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楼登楼墙壁壁画系临摹山西永乐宫“朝元图”,描绘了众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壮观场面。

此外,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黎山老母洞8座神仙古洞与众多石刻散布于山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普陀岩石刻。普陀岩石刻为明代古迹,刻画了慈航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 娥皇女英访大舜、李亚仙刺目劝学、“渔”、“樵”、“耕”、“读” 等故事,形象生动,极富文物价值。花园鱼池石壁刻“犹龙”两个大字, 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孔子对老子的赞词,字体遒劲,倒影池中,水波荡漾,仿佛真龙游动。山中石壁上还有“涂洞参天”、“有仙则名”、“玄关一窍”、“紫气东来”等历代石刻,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山顶青牛岩上的浮雕青牛,四蹄腾空,形象生动。山间亭台小榭,石桌石凳;山路蜿蜒起伏,曲径通幽;梯道惊险挺拔,直上云霄。老君洞的建筑、石刻等多为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有记述太平军的史料,弥足珍贵。后山坡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到石斧、石镰、石椎等石器22件,具有考古和研究价值。

庙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铭“真武传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龙捧圣”。岩造图象老君骑青牛,周文王拜相,节子访贤,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题字多在岩壁上,技艺尤为精湛。老君洞道观内多崖刻佛道故事图像,其中以九龙碑和八难岩两处石刻浮雕最具艺术价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处。

据本道观清咸丰十年《家规永定》所载,“此庙乃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不知谁年落成。”民国《巴县志》则说老君洞始建于唐代,原名广化寺。另据曹汴碑记,此地为夏后涂山氏神庙,于明万历甲戌(1574)冬月拓建。明末乱后始为道士经营,改建三清殿,建大山门。山门刻“上清仙界”四字,并绘制太极图于门牌楼上,更名“太极宫”,亦名“老君洞”。

清乾隆四(1739)年,北京白云观朱一品道长云游来重庆,见老君洞因战乱年久失修,颓废不堪,焚献乏人,于是留任道观住持,招徒传代,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了重要作用。

咸丰六(1856)年,李复昆为巴县道门领袖,苦心募化,新建邱祖殿,培植周围墙垣,兴办庚申斗会;八(1858)年,引陈协昌、江右泉重修正殿西殿,新建文武阁;九(1859)年,引李小敬建王爷亭以培风水;十(1860)年引李万青立斗姆阁;是年,又募得小函谷等处,老君洞由废而兴。

同治元(1862)年二月,大兵临境,老君山四周皆扎大营,观中道长卷单逃去,张复林与李复昆坚守五月余,诚心哀恳,并仗神力,方获保全,是年九月,建玉皇殿,塑祖师、十帅、灵祖金身,更建桂苑、池塘等处。同治三(1864)年,李复昆巳冠巾,并培植祖堂、抱厅、乐楼;金烁乐捐洞青场田土,而就庄上设立义学。所得资产除束修外,余作焚献,道观面貌始为之庄严,规模始为之光大。

民国时期,道长晏园珪任老君洞住持30年,直到解放初期,先后收徒80余人。其间,川军师长、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为其母在斗姆阁上加修了一个念经楼,并题赠“天外一人”匾额悬挂楼檐。解放时占地300 余亩。有三清殿、祖师殿、慈航殿、玉皇殿、文武殿、斗姆阁等殿堂11座,道长20余人。

1953年,被南岸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市中区关岳庙与南岸各庙道长集居老君洞,老君洞道长共有10余人,由于收入少,生活费用由民政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机轰炸由市中区朝天观移至南岸四公里玉鼎山玉皇观保存的4尊唐代铸紫金铜钟神像,于1958年转至老君洞。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洞的神像及摩岩浮雕人物头像全被捣毁,《道藏辑要》及单本经书共1000余册,与字画、衣冠等文物被焚烧,100余件法器、乐器全被砸坏,铁钟铜罄被当作废品卖掉,

1958 年转来老君洞的4尊唐代铸紫金铜钟神像也被当作废品处理了。道长受到冲击,宗教活动停止。住持刘园珩与老道长们先后辞世,道观无人管理, 殿宇房屋由房管部门经管,除正殿、三丰殿分别借给人民银行作“战备”帐册库房与南岸区绿化指挥部作办公用房的2000余平方建筑得以保存外,其余70000余平方建筑均被拆作他用。多起匾额、家俱散失。幸有大山门古建筑物、各洞府字刻、山顶摩岩字刻及部分石壁浮雕碑记尚存。

1984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列为重庆市名胜古迹之一。1986 年,为防老君洞滑坡,重庆市财政、市城乡建委共拨款128万元,打防滑桩,修环山防护堤,建黄桷桠至老君洞老山门公路一条。同年年底,周至清道长致信重庆宗教事务处,请求重庆市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开放老君洞道观。

1988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68)号文,批准老君洞作为市级道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11月,从成都青羊宫接回道长周至清,负责老君洞教务与修复工程。12月,重庆市政府拨款10万元修复山门及三清殿,除草铺路,经一期修缮,老君洞面貌一新。

1989年2月(农历正月初一),老君洞道观正式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香客游人。由周至清道长任住持。7月13日,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元大师亲临老君洞指导道观复建。

1990年6月22日,重庆市副市长肖祖修莅临老君洞视察。10月2日, 成立“老君洞修复管理筹备小组”,由周至清任组长,彭明丰任副组长。同时,设立老君洞财务室,由张玉莲任会计,游月辉任出纳。是年,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天元大师、副会长许性友大师来老君洞视察指导。

1991年农历2月15日,老君洞为三清殿神像开光,举办斋醮仪式,香客众多,盛况空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元天大师、四川大学著名道教学者王家佑教授前来祝贺。

1992年,重庆市政府将老君洞题刻列为文物保护(据《重庆文物总目》载,老君洞列入文物之物有:老君洞山门、老君庙(即三清殿)、老君洞摩崖得造像、“七·二”惨案石刻题记)。

1995年10月,重庆市南岸区政府为老君洞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证书,周至清任住持。周至清、文理德、何理诚、司理进获“教职人员”证书。

1996年4月,老君洞住持周至清举办道教知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70多位道长、居士,在学习道教经忏、科仪的同时,也学习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成为区县道教骨干,有的成了道观的住持和当家,为道教在重庆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000年5月20日,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秘书长袁炳栋莅临老君洞考察,题有“紫云胜景”、“关帝庙”匾额留存。

2001年,重庆市反邪教协会成立,老君洞住持周至清当选为理事。2002年重庆市道教协会成立,周至清道长任会长,何理富道长当选为市道协副秘书长。

2003年3月,周至清道长在京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造成偏瘫,而后丧失了语言功能。在周至清道长生病期间,按市民宗委指示。成立老君洞管委会,宫观所有工作由老君洞管委会集体领导,具体由副监院何理富负总责。

在周至清主持教务与修复工程的1989-2002年14年间,先后修复重建了祖师殿、慈航殿(观音殿)、七真殿、元辰殿、灵官殿、玉皇殿、财神殿、吕祖殿、三丰洞、纯阳洞、仙源洞等殿堂洞府;重塑道教神像数百尊,凡道教主要神灵,老君洞均有塑像,基本满足了南岸与重庆市,乃至中外道教信众朝拜的需要。

2004年年,老君洞购《道藏》1部及其他经书,充实藏经。

2005年7月,经过长达15年的争取和多方支持,老君洞获得房地产使用证,使用权面积149,312平方米,合223.96亩,拥有各类房产共28幢,其中殿堂13座,除三清殿为清代培修的木石结构外,余为20 世纪90年代以后重建,多为钢筋混凝土建筑。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