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道教之音 渭水之阳

2015-11-11 14:27:43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陕西西安市户县城西2公里处的曲抱村是民间增福财神刘海的故乡,至今仍有一座称作“玉蟾台”的小庙供奉刘海,传说始建于唐朝。这里古称瓜(刮)牛台,相传老子西行经此,用轩辕剑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故得名。又传说刘海曾修道于此,于是改名玉蟾台。祖庵镇重阳万寿宫的碑林中《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阴就镌刻有元代书法家宋渤的行书《刘海蟾诗碑》。    

玉蟾台道观古朴雅致,朱红色庙门坐北朝南,两侧有楹联:“碧水长流传道楼台怡胜景;绿云环抱吐月纳福济苍生。”庙门两侧墙上各有两组垂直排列的相同八卦符号,门左侧形状为黒色的两短夹一长,门右侧为红色的两长夹一短。这样的装饰在其它道院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经请教懂易经的人士方得知,左侧为“坎卦”卦象,坎为水,表现出阳入阴中,内刚外柔的象。坎卦告诉人们,人生难免遭遇艰难阻碍,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动脑筋设法解救。右侧为“离卦”卦象,离为火,内空外明,为光明接连升起之表象。离卦告诉人们,人有聪明才智,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顺应天道,就不应该骄狂自大。也有书籍解读“坎”“离”并排有“水深火热”之意,告诫人们步入社会须谨慎小心,能经受压力而不同流合污。

居中建有三门五间的三清殿,供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西侧为三间五圣宫,东侧便是三间刘海殿了。另外还有无极老母殿、丹房等。刘海殿门前置一长方形香炉,正面刻有“玉蟾台刘海庙”,供人们奉香祭拜。门外东侧廊下有一通石碑,一面刻有刘海像,左右两行刻着苏东坡的诗句:“仙根曲抱生刘海,神水渼陂戏金蟾”。另一面刻有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走进殿内,只见神台上供奉有三尊神像,西边穿杏黄色长袍手持混元球的为神医华佗,东边穿朱红色长袍身坐虎、手戏龙的为药圣孙思邈,中间穿蓝色长袍的就是增福财神刘海了。只见他右手高扬牵着一根金线,身前有一只蟾蜍,挺身直立,红舌长伸,身下涌起层层水浪。刘海看着金蟾,心生欢喜,这一尊刘海和别的庙宇中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神像截然不同,表情嘻嘻哈哈,轻松活泼,一看就是个乐天派。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这只三足金蟾大有来历,被认为是灵物,系上古厥阴之气所化生,其身青黑,遍布金点,白睛金珠,集五行之气于一身,以天地精气为食,善嗜咬金而储,三足乃应三才之数。俗话说:“三只脚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说法便源于这个典故。据说刘海庙所在地被称为“玉蟾台”,也是因为能吐出金钱的金蟾肚白如玉,故民间呼之曰“玉蟾台”

玉蟾台历经宋元明清,虽饱经沧桑,风景依旧美丽。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户县主簿之职晚宿草堂寺时,曾写诗描绘这一带的风景:“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明清户县十二景之一有“玉蟾稻塍”,《重修户县志·金石》载有清代吴廷芝《玉蟾稻塍》诗:“井庐沟阴陌阡连,月印塍痕绣错编。□□返人麦浪滚,飘飘拂袂稻风喧。斜穿石径依台榭,曲抱村墟列涧躔。野色苍茫烟雾起,还将归路下花田。”邑人杨照林老先生曾撰文回忆,昔日曲抱村的玉蟾台风景幽美, 一大片亭亭玉立的修竹环抱着这座美景如画的道家小庙。玉蟾台台高地阔,在今台南四十余米处,都是玉蟾台高起的地域,竹林南面有一道宽约三米的水渠,一股清流环绕竹林四周,然后北折,向东北方向注入渼陂湖中。行人跨越古桥,穿越竹林,就来到一处典雅朴素的院落,南端是九间带楼的瓦房,北边紧邻的两旁有厢房十余间。院地中央一座殿宇,当年小学用作办公室。院中的北部即坐落今三清殿、刘海殿等建筑。昔日这里虽设学校,但道家的诸神塑像却完整保留,与师生长伴同存。解放初庙院改为学校。文革间竹林巨树惨遭砍伐,庙宇房舍大多毁弃。在推行 “田园化”时,所有道路东西、南北都得取直。东西生产路正好对准了玉蟾台,于是大部分台基被挖掉。因有识之士出面干预,才留下了今日的一小块胜迹。后来落实宗教政策,这里得到集资修葺。

今有全真教龙门派弟子匡崇然道长于2006年进驻此台。欣逢开明盛世,国运昌盛。匡道长率领道众历经数载,恢复重建了刘海庙道院。

(文章摘取自《西安晚报》解维汉:玉蟾台:民间财神刘海修道地)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道教之音 渭水之阳

2015-11-11 14:27:43

|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陕西西安市户县城西2公里处的曲抱村是民间增福财神刘海的故乡,至今仍有一座称作“玉蟾台”的小庙供奉刘海,传说始建于唐朝。这里古称瓜(刮)牛台,相传老子西行经此,用轩辕剑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故得名。又传说刘海曾修道于此,于是改名玉蟾台。祖庵镇重阳万寿宫的碑林中《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阴就镌刻有元代书法家宋渤的行书《刘海蟾诗碑》。    

玉蟾台道观古朴雅致,朱红色庙门坐北朝南,两侧有楹联:“碧水长流传道楼台怡胜景;绿云环抱吐月纳福济苍生。”庙门两侧墙上各有两组垂直排列的相同八卦符号,门左侧形状为黒色的两短夹一长,门右侧为红色的两长夹一短。这样的装饰在其它道院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经请教懂易经的人士方得知,左侧为“坎卦”卦象,坎为水,表现出阳入阴中,内刚外柔的象。坎卦告诉人们,人生难免遭遇艰难阻碍,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动脑筋设法解救。右侧为“离卦”卦象,离为火,内空外明,为光明接连升起之表象。离卦告诉人们,人有聪明才智,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顺应天道,就不应该骄狂自大。也有书籍解读“坎”“离”并排有“水深火热”之意,告诫人们步入社会须谨慎小心,能经受压力而不同流合污。

居中建有三门五间的三清殿,供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西侧为三间五圣宫,东侧便是三间刘海殿了。另外还有无极老母殿、丹房等。刘海殿门前置一长方形香炉,正面刻有“玉蟾台刘海庙”,供人们奉香祭拜。门外东侧廊下有一通石碑,一面刻有刘海像,左右两行刻着苏东坡的诗句:“仙根曲抱生刘海,神水渼陂戏金蟾”。另一面刻有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走进殿内,只见神台上供奉有三尊神像,西边穿杏黄色长袍手持混元球的为神医华佗,东边穿朱红色长袍身坐虎、手戏龙的为药圣孙思邈,中间穿蓝色长袍的就是增福财神刘海了。只见他右手高扬牵着一根金线,身前有一只蟾蜍,挺身直立,红舌长伸,身下涌起层层水浪。刘海看着金蟾,心生欢喜,这一尊刘海和别的庙宇中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神像截然不同,表情嘻嘻哈哈,轻松活泼,一看就是个乐天派。

陕西户县玉蟾台道观

这只三足金蟾大有来历,被认为是灵物,系上古厥阴之气所化生,其身青黑,遍布金点,白睛金珠,集五行之气于一身,以天地精气为食,善嗜咬金而储,三足乃应三才之数。俗话说:“三只脚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说法便源于这个典故。据说刘海庙所在地被称为“玉蟾台”,也是因为能吐出金钱的金蟾肚白如玉,故民间呼之曰“玉蟾台”

玉蟾台历经宋元明清,虽饱经沧桑,风景依旧美丽。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户县主簿之职晚宿草堂寺时,曾写诗描绘这一带的风景:“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明清户县十二景之一有“玉蟾稻塍”,《重修户县志·金石》载有清代吴廷芝《玉蟾稻塍》诗:“井庐沟阴陌阡连,月印塍痕绣错编。□□返人麦浪滚,飘飘拂袂稻风喧。斜穿石径依台榭,曲抱村墟列涧躔。野色苍茫烟雾起,还将归路下花田。”邑人杨照林老先生曾撰文回忆,昔日曲抱村的玉蟾台风景幽美, 一大片亭亭玉立的修竹环抱着这座美景如画的道家小庙。玉蟾台台高地阔,在今台南四十余米处,都是玉蟾台高起的地域,竹林南面有一道宽约三米的水渠,一股清流环绕竹林四周,然后北折,向东北方向注入渼陂湖中。行人跨越古桥,穿越竹林,就来到一处典雅朴素的院落,南端是九间带楼的瓦房,北边紧邻的两旁有厢房十余间。院地中央一座殿宇,当年小学用作办公室。院中的北部即坐落今三清殿、刘海殿等建筑。昔日这里虽设学校,但道家的诸神塑像却完整保留,与师生长伴同存。解放初庙院改为学校。文革间竹林巨树惨遭砍伐,庙宇房舍大多毁弃。在推行 “田园化”时,所有道路东西、南北都得取直。东西生产路正好对准了玉蟾台,于是大部分台基被挖掉。因有识之士出面干预,才留下了今日的一小块胜迹。后来落实宗教政策,这里得到集资修葺。

今有全真教龙门派弟子匡崇然道长于2006年进驻此台。欣逢开明盛世,国运昌盛。匡道长率领道众历经数载,恢复重建了刘海庙道院。

(文章摘取自《西安晚报》解维汉:玉蟾台:民间财神刘海修道地)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