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2)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25 19:01:00

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显仁殿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太始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古碑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后已所剩无几。

先天八卦坛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紫禁城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蓍草园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其他建筑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2]

陵区景观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朝祖盛会

淮阳古称‘宛丘”和“陈”,位干豫东偏南,距河南省会郑州220公里;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传说淮阳上古时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旧都。大昊陵每年农历仲春二月有盛会,俗称“二月会”,也称“人祖会”(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

造型古拙、荒诞的布老虎玩具以及泥泥狗玩具。出现在河南周口淮阳,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庙会中,成为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史书记载,伏羲氏是一个人,他教大家捕鱼打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初创婚姻制度,书八卦,制乐器,结束了原始时代生活方式。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人称“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

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水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 

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多。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龙灯等。“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担经挑”是一种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装,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种: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三种队型有一个共同特点,舞蹈者走到中间一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是远古时“花龙会”流传下来的。花龙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

后来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庙会期间,每天有十数万人,最多可达20几万。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物资交流,如今,朝圣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国际学者在此期间也来太昊陵探古寻幽,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2)

    道教之音整理 佚名

    2012-07-25 19:01:00

    |
    河南省淮阳县太昊陵(2)
    |

    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显仁殿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太始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公元1513年(明正德八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太昊陵。 

    古碑

    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歌功颂德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后已所剩无几。

    先天八卦坛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紫禁城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蓍草园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其他建筑

    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2]

    陵区景观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观。

    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朝祖盛会

    淮阳古称‘宛丘”和“陈”,位干豫东偏南,距河南省会郑州220公里;居淮水之阳,故称淮阳。传说淮阳上古时为“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旧都。大昊陵每年农历仲春二月有盛会,俗称“二月会”,也称“人祖会”(从农历二月二日起至三月三日止)。

    造型古拙、荒诞的布老虎玩具以及泥泥狗玩具。出现在河南周口淮阳,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的庙会中,成为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史书记载,伏羲氏是一个人,他教大家捕鱼打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初创婚姻制度,书八卦,制乐器,结束了原始时代生活方式。后人为追念他的功德,尊他为中华民族的先祖,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都在太昊陵举办“朝祖进香”庙会。人称“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

    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水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 

    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多。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龙灯等。“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担经挑”是一种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装,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种: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三种队型有一个共同特点,舞蹈者走到中间一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是远古时“花龙会”流传下来的。花龙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

    后来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庙会期间,每天有十数万人,最多可达20几万。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文化、物资交流,如今,朝圣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国际学者在此期间也来太昊陵探古寻幽,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