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全集四十《三坛圆满天仙大戒》(5)

道教之音整理 辛罗滨道长

2011-11-12 15:44:23

 

太上曰。 复有十种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何等为十种忍不可忍法。 一者智慧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二者慈悲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三者含忍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四者行功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五者修心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六者善业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七者精进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八者饰身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九者遣情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十者普心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是为十种忍不可忍法。

 

道言。 夫洞玄经者。 盖天地之源。 道德之宗。 上圣所尊贵。 鬼神所畏服。 其高则出九天之上。 其深则通九地之下。 千变万化。道尽于此。 若复有人能于此经。 受持读诵。 心无懈怠。 即得生无量智慧。 增无量善因。 灭无量业障。 消无量烦恼。 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 世世欢荣。 生生快乐。 恒须恭敬抄写流传。 利益众生。 是为无量真人。 闻说信受奉行。

 

太上十二品**劝戒经云。 受真戒者。 使戒根牢固。 如玄都山。 戒相端严。 如玉京殿。 戒德光明。 如琉离珠。

 

洞玄灵宝千真科戒云。 静思入定。 降伏外魔。 名为镜戒。 又云弃色断情。 常斋持戒。

 

灵宝元阳妙经云。 有持清净法戒者。 则得真道。

 

玉皇本行集经云。 奉戒专一。 冥心大道。 清斋宏誓千万劫中。 又云。 但能清净持戒专一。 并能修斋。 护持净戒者。 是人功德。坦然无碍。 自在逍遥。 号人中圣。 德慧常新。

 

碧玉真宫大戒规云。 一戒曰不杀微命。 二戒曰不起淫意。 三戒曰不生诤念。 四戒曰不盗一芥。 五戒曰不欺一愚。 六戒曰敦行尽力。七戒曰语言无妄。 八戒曰千魔不转。 九戒曰宏发愿力。 十戒曰事圣不倦。 又曰。 上乘惟一道。 舍此难成觉。 七百二十门要戒律。诀文经云。 志学之士。 急务修斋。 斋以斋心守戒为主。 外来曰动。 内住曰寂。 来不惊寂。 去不劳动。 动而不劳。 不离寂也。寂而不惊。 不疑动也。 寂照明彻。 故无惊疑。 无惊疑者。 常乐常住。 住无所住。 为而无为。 为道之最。 又曰。 变化无穷。由悟守一。 守一须资。 唯戒为急。 持之不亏。 邪不得入。 自然混和。 与道同真。 由戒入道。 故谓之门。

 

太微灵书紫文仙真忌记上经云。 人虽有仙相。 宜切戒者有数条。 而其中犯而必败者曰淫。 魂液外漏。 精光枯竭。 神焦魄散。 曰酒魂。忘本室。 魄游怨宅。 曰勿食肉。 食则神不守真。 魄生邪勃。 曰勿杀生。 以罪求仙。 仙不可得。

 

灵宝大乘妙法莲华真经内云。 学道之本。 当戒七伤。 而尤要者有四。 一则带真行伪。 淫色丧神。 魂液泄漏。 魂精光枯干。 一则饮酒。一则损气丧灵。 一则啖肉。 臰气充于脏腑。 又云。 学道者要在行合冥科。 然后始涉大道之境。

 

孚佑帝君十戒功过格。 一曰戒杀。 二曰戒盗。 三曰戒淫。 四曰戒恶口。 五曰戒两舌。 六曰戒绮语。 七曰戒妄。 八曰戒贪。 九曰戒瞋。十曰戒痴。 以上数条。 粗说戒相。 若详言之。 三洞真文内。 天仙大戒。 穷劫说之亦不能尽。 今即玉光普照天尊。 碧玉真宫大戒。问于汝等。 诸法子。 听受戒规。 端在立志。 志在精勤。 一真不懈。 志在坚确。 万有难惑。

 

上帝云。 受戒者。 不杀微命。 是教尔等发慈悯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慈悯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慈悯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起淫意。 是教尔等发洁白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洁白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洁白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生诤念。 是教尔等发忍辱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忍辱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忍辱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盗一芥。 是教尔等发明净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明净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明净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 共8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戒律全集四十《三坛圆满天仙大戒》(5)

    道教之音整理 辛罗滨道长

    2011-11-12 15:44:23

    |
    道教戒律全集四十《三坛圆满天仙大戒》(5)
    |

     

    太上曰。 复有十种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何等为十种忍不可忍法。 一者智慧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二者慈悲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三者含忍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四者行功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五者修心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六者善业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七者精进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八者饰身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九者遣情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 十者普心忍不可忍法。 不可称量。是为十种忍不可忍法。

     

    道言。 夫洞玄经者。 盖天地之源。 道德之宗。 上圣所尊贵。 鬼神所畏服。 其高则出九天之上。 其深则通九地之下。 千变万化。道尽于此。 若复有人能于此经。 受持读诵。 心无懈怠。 即得生无量智慧。 增无量善因。 灭无量业障。 消无量烦恼。 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 世世欢荣。 生生快乐。 恒须恭敬抄写流传。 利益众生。 是为无量真人。 闻说信受奉行。

     

    太上十二品**劝戒经云。 受真戒者。 使戒根牢固。 如玄都山。 戒相端严。 如玉京殿。 戒德光明。 如琉离珠。

     

    洞玄灵宝千真科戒云。 静思入定。 降伏外魔。 名为镜戒。 又云弃色断情。 常斋持戒。

     

    灵宝元阳妙经云。 有持清净法戒者。 则得真道。

     

    玉皇本行集经云。 奉戒专一。 冥心大道。 清斋宏誓千万劫中。 又云。 但能清净持戒专一。 并能修斋。 护持净戒者。 是人功德。坦然无碍。 自在逍遥。 号人中圣。 德慧常新。

     

    碧玉真宫大戒规云。 一戒曰不杀微命。 二戒曰不起淫意。 三戒曰不生诤念。 四戒曰不盗一芥。 五戒曰不欺一愚。 六戒曰敦行尽力。七戒曰语言无妄。 八戒曰千魔不转。 九戒曰宏发愿力。 十戒曰事圣不倦。 又曰。 上乘惟一道。 舍此难成觉。 七百二十门要戒律。诀文经云。 志学之士。 急务修斋。 斋以斋心守戒为主。 外来曰动。 内住曰寂。 来不惊寂。 去不劳动。 动而不劳。 不离寂也。寂而不惊。 不疑动也。 寂照明彻。 故无惊疑。 无惊疑者。 常乐常住。 住无所住。 为而无为。 为道之最。 又曰。 变化无穷。由悟守一。 守一须资。 唯戒为急。 持之不亏。 邪不得入。 自然混和。 与道同真。 由戒入道。 故谓之门。

     

    太微灵书紫文仙真忌记上经云。 人虽有仙相。 宜切戒者有数条。 而其中犯而必败者曰淫。 魂液外漏。 精光枯竭。 神焦魄散。 曰酒魂。忘本室。 魄游怨宅。 曰勿食肉。 食则神不守真。 魄生邪勃。 曰勿杀生。 以罪求仙。 仙不可得。

     

    灵宝大乘妙法莲华真经内云。 学道之本。 当戒七伤。 而尤要者有四。 一则带真行伪。 淫色丧神。 魂液泄漏。 魂精光枯干。 一则饮酒。一则损气丧灵。 一则啖肉。 臰气充于脏腑。 又云。 学道者要在行合冥科。 然后始涉大道之境。

     

    孚佑帝君十戒功过格。 一曰戒杀。 二曰戒盗。 三曰戒淫。 四曰戒恶口。 五曰戒两舌。 六曰戒绮语。 七曰戒妄。 八曰戒贪。 九曰戒瞋。十曰戒痴。 以上数条。 粗说戒相。 若详言之。 三洞真文内。 天仙大戒。 穷劫说之亦不能尽。 今即玉光普照天尊。 碧玉真宫大戒。问于汝等。 诸法子。 听受戒规。 端在立志。 志在精勤。 一真不懈。 志在坚确。 万有难惑。

     

    上帝云。 受戒者。 不杀微命。 是教尔等发慈悯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慈悯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慈悯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起淫意。 是教尔等发洁白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洁白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洁白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生诤念。 是教尔等发忍辱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忍辱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忍辱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上帝云。 受戒者。 不盗一芥。 是教尔等发明净心。 千戒万戒。 无非圆满这个明净心。 诸法子何以具有此心。 须要自今以始。迄无量劫世界。 有尽我此明净心。 量无尽此无量心。 能持否。 众白。 尽形寿命。 常持此心。 依教奉行。

  • 共8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