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彖、象与文言

道教之音整理 包岗辉

2015-07-08 20:59:42

 

先说彖。

“彖”(tuan),《说文解字》解释说,它的原义为豕(shi)走,其情形如一头老母猪带领一群小猪。彖的作用是什么呢?帛书《易》说“彖者,断也”,通行本《易经》作“彖者,材也”,“材”就是“裁”,彖就是裁断。《易经》的“彖”就是对卦名及卦辞的裁断(也就是权威性的注解)。

“彖”的注解,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解释卦名,再就是注解卦辞。

注解方法大体有三种:最基本的方法是从内外卦象的属性下手,其次是阴阳爻位的得中当位与否以及阴阳爻性格上是相应与相悖,三是从自然现象联想社会事物。

以蒙卦为例,“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接着是对卦辞的解释。内卦坎,属性为险;外卦艮为山,属性为止。自内卦向外卦,就如从一个人的身前取象远方。内卦为险境,外卦为山,处于险境,又难以脱身,就如陷身陷阱或者监牢之中,不进行批评教育,怎能脱身?故而蒙。——这是第一个方法。“志应”,就是九二爻与六五爻刚柔相应;“刚中”,就是九二刚爻居于内卦中间位置。——这是第二个方法。山下有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第三个方法。

再说象。

“象”,“系辞传”解释为“象者像也”,“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也就说要相像。怎么像?一是要形容相似(形容),二是要与该事物有可比性(物宜)。

“象”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点明内外卦象,二是从自然卦象中找出处理社会事物的办法。

“象”就是在明晓卦爻辞的含义下,所指出的趋吉避凶之道。

再说文言。

“文言”,是专门针对乾坤两卦的详细注解以及发挥。

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对于“文言”的解释:一是文王之言,二是纹饰之言。认为为文王之言,在于易的“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既然有“子曰”,宜当有“文言”。认为为纹饰之言,就在于“文言”的内容,乾坤两卦有“彖”的解释,“文言”不厌其烦的反复解释,是对乾坤两卦进一步的纹饰,——因为乾坤两卦是众卦之父母,太重要了。

弄精通了《易经》,难免不让人起疑,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彖”、“象”与“文言”?譬如所谓的“小象”,很明显就是“小彖”,为何被传承至今无人发出异议?我们不免要想象,消失了的《周易》中的“彖”、“象”与“文言”又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大胆的想象。

再先说彖。

观“彖”字,字的上部如钩子与绳子,下部就是豕(猪),其形象就像悬挂的猪。猪为何被悬挂呢?当然是为了肥美的猪肉。猪肉肥美,最耐人寻味!《周易》的六十四卦卦爻辞,就仿佛如一头肥猪,细细品味,余味无穷。这就颇如常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人见到什么事物。

“彖”的作用,当不仅为了解释卦象与卦辞,也当为了解释爻象与爻辞。以“小彖”为“小象”的约定俗成的办法,是《易经》编者做手脚的表现之一,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行为,我们要批判。

再次说象。

“象”,当如牛马羊之类,就是它的本义。象厚重载物,任重道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周易》的卦爻辞,同样惊天动地,不知则可,知则为之沉迷。非象无以当卦爻辞。卦爻辞如大象一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然后传承万代。观象,知其载重,因此方有“象者像也”。

“象”当指卦象与阴阳爻象而言。帛书《易》“刚爻正直,柔爻曲句”,“正直”与“曲句”,就是阴阳爻的形象。《易经》的做法是,“系辞传”以“阳卦奇,阴卦偶”,如此阴阳爻被数字“九”与“六”所取代。两者之间的不同益处是:《周易》直接以阴阳爻象画于卦爻辞前,很直观;《易经》保存了卦象,对于阴阳爻以数字替代,利于教授。对于知识的传播,《易经》的做法,无疑是进步的。

《周易》的卦爻辞与“象”的结合,以否卦为例,应当是这样的:

否,象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一(作正直状,即阳爻的符号),象曰: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一,象曰: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一,象曰:包羞。

       ——(作曲句状,即阴爻的符号),象曰: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倾否,先否后喜。
有卦爻象,卦爻象好像在述说些什么,那就是卦爻辞。卦爻辞皆由象生,以“象曰”着于卦爻象之后,当为象之本来用意。象不必分大小,如果分大小的话,卦象就是大象,爻象就是小象。

《易经》的“大象”是为了趋吉避向,“小象”是为了指点迷津,两者作用不同。为何“小象”不取趋吉避凶之法,除了为“小彖”之误外,再就是在占卜时,多用卦辞,少用爻辞;《梅花易数》“先后天论”篇说:“先天卦断吉凶,止以卦论,不甚用易之爻辞”,就是这个缘故。再次说文言。

所谓的“大象”,应当就是“文言”。“师卦”上六爻云:“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个大君是谁?就是文王。“大象”里面的君子,就是君王之子。对于遗训,有“文言”,才会涉及“君子”。《易经》的君子,已经变为“文质彬彬”的学士,是君子的延伸意思,不是本义。《周易》的成书,没有“文言”,周公何以完成?“文言”的作用是重大的。

《易经》所谓的“文言”,好像是文王在教授怎么学《周易》,以乾坤两卦所举的例子,比较矛盾的是,里面却是“子曰”。实际上,“文言”只是个名字,与内容不相符合,是编者对乾坤两卦注解的补充。

我们来看一下乾坤两卦。

乾卦的文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从‘文言曰’到上九‘子曰’,此一节是对卦爻辞的解释;二部分为相连接的两小节‘潜龙勿用’,这是两个版本的对于乾卦爻辞注解的集合;其余为第三部分,是编者对乾卦思想的发挥。

比较有趣的是,“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似乎在起到“彖”的注解作用,而“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才是对乾卦的修饰。真是阴差阳错,混乱不堪。

坤卦的“文言”,似乎是发现乾卦在“纹饰”与“裁定”之间出现差错,干脆将错就错,直接抒发胸臆对坤卦发挥一番了事。有象,成就卦爻辞;有彖,卦爻辞可解;有文言,君子知道如何趋吉避凶——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周易》。《易经》的“文言”,似乎是对帛书《易》“二三子问”在形势上的效仿。《易经》的“大象”,才是易之要。而《易经》的“彖”,就是易之义。由此可见,《易经》又是对帛书《易》不伦不类的继承。由此可见,《易经》既是成功的(成为五经之首,被广泛传承),又是失败的(形势与内容脱钩,内容相对比较混乱)。

(包岗辉供稿)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说说彖、象与文言

道教之音整理 包岗辉

2015-07-08 20:59:42

|
说说彖、象与文言
|

 

先说彖。

“彖”(tuan),《说文解字》解释说,它的原义为豕(shi)走,其情形如一头老母猪带领一群小猪。彖的作用是什么呢?帛书《易》说“彖者,断也”,通行本《易经》作“彖者,材也”,“材”就是“裁”,彖就是裁断。《易经》的“彖”就是对卦名及卦辞的裁断(也就是权威性的注解)。

“彖”的注解,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解释卦名,再就是注解卦辞。

注解方法大体有三种:最基本的方法是从内外卦象的属性下手,其次是阴阳爻位的得中当位与否以及阴阳爻性格上是相应与相悖,三是从自然现象联想社会事物。

以蒙卦为例,“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接着是对卦辞的解释。内卦坎,属性为险;外卦艮为山,属性为止。自内卦向外卦,就如从一个人的身前取象远方。内卦为险境,外卦为山,处于险境,又难以脱身,就如陷身陷阱或者监牢之中,不进行批评教育,怎能脱身?故而蒙。——这是第一个方法。“志应”,就是九二爻与六五爻刚柔相应;“刚中”,就是九二刚爻居于内卦中间位置。——这是第二个方法。山下有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是第三个方法。

再说象。

“象”,“系辞传”解释为“象者像也”,“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象”也就说要相像。怎么像?一是要形容相似(形容),二是要与该事物有可比性(物宜)。

“象”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点明内外卦象,二是从自然卦象中找出处理社会事物的办法。

“象”就是在明晓卦爻辞的含义下,所指出的趋吉避凶之道。

再说文言。

“文言”,是专门针对乾坤两卦的详细注解以及发挥。

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对于“文言”的解释:一是文王之言,二是纹饰之言。认为为文王之言,在于易的“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既然有“子曰”,宜当有“文言”。认为为纹饰之言,就在于“文言”的内容,乾坤两卦有“彖”的解释,“文言”不厌其烦的反复解释,是对乾坤两卦进一步的纹饰,——因为乾坤两卦是众卦之父母,太重要了。

弄精通了《易经》,难免不让人起疑,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彖”、“象”与“文言”?譬如所谓的“小象”,很明显就是“小彖”,为何被传承至今无人发出异议?我们不免要想象,消失了的《周易》中的“彖”、“象”与“文言”又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就大胆的想象。

再先说彖。

观“彖”字,字的上部如钩子与绳子,下部就是豕(猪),其形象就像悬挂的猪。猪为何被悬挂呢?当然是为了肥美的猪肉。猪肉肥美,最耐人寻味!《周易》的六十四卦卦爻辞,就仿佛如一头肥猪,细细品味,余味无穷。这就颇如常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人见到什么事物。

“彖”的作用,当不仅为了解释卦象与卦辞,也当为了解释爻象与爻辞。以“小彖”为“小象”的约定俗成的办法,是《易经》编者做手脚的表现之一,是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行为,我们要批判。

再次说象。

“象”,当如牛马羊之类,就是它的本义。象厚重载物,任重道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周易》的卦爻辞,同样惊天动地,不知则可,知则为之沉迷。非象无以当卦爻辞。卦爻辞如大象一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然后传承万代。观象,知其载重,因此方有“象者像也”。

“象”当指卦象与阴阳爻象而言。帛书《易》“刚爻正直,柔爻曲句”,“正直”与“曲句”,就是阴阳爻的形象。《易经》的做法是,“系辞传”以“阳卦奇,阴卦偶”,如此阴阳爻被数字“九”与“六”所取代。两者之间的不同益处是:《周易》直接以阴阳爻象画于卦爻辞前,很直观;《易经》保存了卦象,对于阴阳爻以数字替代,利于教授。对于知识的传播,《易经》的做法,无疑是进步的。

《周易》的卦爻辞与“象”的结合,以否卦为例,应当是这样的:

否,象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一(作正直状,即阳爻的符号),象曰: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一,象曰: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一,象曰:包羞。

       ——(作曲句状,即阴爻的符号),象曰: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倾否,先否后喜。
有卦爻象,卦爻象好像在述说些什么,那就是卦爻辞。卦爻辞皆由象生,以“象曰”着于卦爻象之后,当为象之本来用意。象不必分大小,如果分大小的话,卦象就是大象,爻象就是小象。

《易经》的“大象”是为了趋吉避向,“小象”是为了指点迷津,两者作用不同。为何“小象”不取趋吉避凶之法,除了为“小彖”之误外,再就是在占卜时,多用卦辞,少用爻辞;《梅花易数》“先后天论”篇说:“先天卦断吉凶,止以卦论,不甚用易之爻辞”,就是这个缘故。再次说文言。

所谓的“大象”,应当就是“文言”。“师卦”上六爻云:“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个大君是谁?就是文王。“大象”里面的君子,就是君王之子。对于遗训,有“文言”,才会涉及“君子”。《易经》的君子,已经变为“文质彬彬”的学士,是君子的延伸意思,不是本义。《周易》的成书,没有“文言”,周公何以完成?“文言”的作用是重大的。

《易经》所谓的“文言”,好像是文王在教授怎么学《周易》,以乾坤两卦所举的例子,比较矛盾的是,里面却是“子曰”。实际上,“文言”只是个名字,与内容不相符合,是编者对乾坤两卦注解的补充。

我们来看一下乾坤两卦。

乾卦的文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从‘文言曰’到上九‘子曰’,此一节是对卦爻辞的解释;二部分为相连接的两小节‘潜龙勿用’,这是两个版本的对于乾卦爻辞注解的集合;其余为第三部分,是编者对乾卦思想的发挥。

比较有趣的是,“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似乎在起到“彖”的注解作用,而“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才是对乾卦的修饰。真是阴差阳错,混乱不堪。

坤卦的“文言”,似乎是发现乾卦在“纹饰”与“裁定”之间出现差错,干脆将错就错,直接抒发胸臆对坤卦发挥一番了事。有象,成就卦爻辞;有彖,卦爻辞可解;有文言,君子知道如何趋吉避凶——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周易》。《易经》的“文言”,似乎是对帛书《易》“二三子问”在形势上的效仿。《易经》的“大象”,才是易之要。而《易经》的“彖”,就是易之义。由此可见,《易经》又是对帛书《易》不伦不类的继承。由此可见,《易经》既是成功的(成为五经之首,被广泛传承),又是失败的(形势与内容脱钩,内容相对比较混乱)。

(包岗辉供稿)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