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现代社会道教的迷惘与误区

中国民族报 蓝希峰

2014-03-20 20:51:27

记者:前面您谈到加强道教界自身的建设,要避免世俗化、庸俗化。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世俗化、庸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业化”,比如佛、道教寺院宫观承包现象,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让佛、道教蒙羞,破坏了佛、道教在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佛、道教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现象,您认为道教界应有些什么样的自觉?

袁志鸿道长: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现在道教界的宫观,许多都在以企业化、公司化方式管理了。迄今,道教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漫长的时代过程、吸取社会的丰富营养,在管理形式上早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与时适应,与时俱进,正是道教的长处和特点。道教吸收现代管理模式中的长处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要明白取舍,知道哪些是道教必须的坚守,哪些方面需要修正。

几年前道教界曾经讨论过“现代宫观要不要商业化”,这场讨论实际上反映了许多道教徒面对当代经济社会的想法,表明了当代道教的迷茫,也抖落出道教面临许多应予以澄清和抉择的重大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社会牵引着宫观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走向“商业化”,还是宫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经济潮流冲击下,不顾信仰本质的坚守而有意地迎合?难道应该抛弃信仰核心而去“商业化”吗?道教宫观既然“商业化”,那就不是神圣的道教信仰的活动场所了,还凭什么要道教徒在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宫观中管理呢?

宫观是道教教义思想和文化理念的载体,其宗旨、目标是为教徒和信教群众提供规范合格的宗教活动场所,保证信教群体在这一场所能够净化心灵、完善信仰。道教场所“商业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商业化”的本质是操作者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操作,以启发、诱导等等手段和方式,使信教群众在恐惧和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破财被动参与信仰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是一种以“信仰”为诱饵,不择手段的欺骗行为。

当前,社会上打着道教的旗号从事商业经营而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各种各样的天价“养生班”,组织者一般都不是道教界人士。而道教界人士如果如法炮制,那我们就要问其动机、目的和信仰的真诚了。道教徒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应该有“出世”意识和“山林”情怀,因为我们本应该是“蓝天的云”、“深山的鹤”、“旷野的松”。

至今,经过落实宗教政策,全国恢复登记开放的大小道教宫观场所已达5000余座,但是到底有多少座是按照道教信仰的方式去管理的?这些场所中确实有一小部分存在商业化倾向,应该引起教内外希望道教健康发展的人们的关注和警觉。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佛、道教寺院宫观承包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地方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的行政行为,但也有的是道教界人士主动或被动地与社会机构或个人联手进行的。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您认为,道教界人士应如何主动抵制“商业化”?

袁志鸿道长:道教界人士主动或被动参与的现象确实存在。道教界这个群体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有那么一些不安心修持的道教徒,热心于接庙承包。几年前,山东邱祖故里栖霞太虚宫就曾经有道士主动提出承包宫观,引起了中国道教协会和当地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警觉,进行了及时的阻止。

也有许多本来是道教的庙观,并非道教界在管理,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或这些部门承包给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管理,而这些管理单位为吸引信徒供奉香火,四处寻求道教界人士为其场所营造宗教气氛,这些人士属于被动地参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认为,真正的道教徒要保持清静心,应该带着这样的心情去上殿朝真。道教例行的早晚功课,看似简简单单,实质深刻玄奥,虽是道教徒极为熟悉的方式,但沉下心来深入进去却不容易。早晚功课是住宫观庙宇的道教徒除戊日之外凌晨和傍晚必修的功课,由于方式的神圣和内容的典雅,是道教徒能够感悟和提升修养的良机。早晚课培养的就是一个心境,道教祖师早就预料到纷繁的世界对教徒产生的困惑,于是劝教徒回向正道,静下心来思考,熄灭教徒的过度欲望和贪求。道教徒要体悟祖师的拳拳之心,努力保持清静心。

真正的道教徒还要时时怀有自觉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人心浮躁,道教徒需要秉持自觉心,道言“知足”,佛曰“看破”。《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经旨说得很明白,心不能清静,是欲望太多的缘故。当然人生于天地父母,食五谷杂粮,七情六欲与生俱来,一开始就不可能纯之又纯,但循序渐进修持,自然日久见功。既为道教徒,就不能随俗于大众,就要有澄心遣欲的自觉心,而常怀自觉心,就会归向清静之途。

说到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位真正的道教徒要正确面对种种迷惘与误区,在修持中既要能够坚守也要善于放弃,既要积极追求也要善于退让,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坚守的是道教的本旨和有益社会进步的精神,放弃的是社会世俗附着于道教、不利发展的意识和现象;追求的是道教适应社会进步和正常发展,退让的是名誉地位和金钱利益的诱惑,正如太上所言:“知止不殆”。要很清楚地知道,在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方面,道教徒应该坚守道教本旨,不应有根本信仰的改变,这是当代道教徒的最基本底线,更应该成为道教徒修养的自觉。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正确面对现代社会道教的迷惘与误区

中国民族报 蓝希峰

2014-03-20 20:51:27

|
正确面对现代社会道教的迷惘与误区
|

记者:前面您谈到加强道教界自身的建设,要避免世俗化、庸俗化。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世俗化、庸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业化”,比如佛、道教寺院宫观承包现象,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让佛、道教蒙羞,破坏了佛、道教在社会中的形象,影响了佛、道教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现象,您认为道教界应有些什么样的自觉?

袁志鸿道长: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现在道教界的宫观,许多都在以企业化、公司化方式管理了。迄今,道教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漫长的时代过程、吸取社会的丰富营养,在管理形式上早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与时适应,与时俱进,正是道教的长处和特点。道教吸收现代管理模式中的长处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要明白取舍,知道哪些是道教必须的坚守,哪些方面需要修正。

几年前道教界曾经讨论过“现代宫观要不要商业化”,这场讨论实际上反映了许多道教徒面对当代经济社会的想法,表明了当代道教的迷茫,也抖落出道教面临许多应予以澄清和抉择的重大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社会牵引着宫观不知不觉地、无意识地走向“商业化”,还是宫观在面对现代社会经济潮流冲击下,不顾信仰本质的坚守而有意地迎合?难道应该抛弃信仰核心而去“商业化”吗?道教宫观既然“商业化”,那就不是神圣的道教信仰的活动场所了,还凭什么要道教徒在这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宫观中管理呢?

宫观是道教教义思想和文化理念的载体,其宗旨、目标是为教徒和信教群众提供规范合格的宗教活动场所,保证信教群体在这一场所能够净化心灵、完善信仰。道教场所“商业化”的问题不容忽视。“商业化”的本质是操作者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操作,以启发、诱导等等手段和方式,使信教群众在恐惧和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破财被动参与信仰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是一种以“信仰”为诱饵,不择手段的欺骗行为。

当前,社会上打着道教的旗号从事商业经营而获取经济利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各种各样的天价“养生班”,组织者一般都不是道教界人士。而道教界人士如果如法炮制,那我们就要问其动机、目的和信仰的真诚了。道教徒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应该有“出世”意识和“山林”情怀,因为我们本应该是“蓝天的云”、“深山的鹤”、“旷野的松”。

至今,经过落实宗教政策,全国恢复登记开放的大小道教宫观场所已达5000余座,但是到底有多少座是按照道教信仰的方式去管理的?这些场所中确实有一小部分存在商业化倾向,应该引起教内外希望道教健康发展的人们的关注和警觉。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佛、道教寺院宫观承包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地方旅游部门、文化部门的行政行为,但也有的是道教界人士主动或被动地与社会机构或个人联手进行的。面对市场经济冲击,您认为,道教界人士应如何主动抵制“商业化”?

袁志鸿道长:道教界人士主动或被动参与的现象确实存在。道教界这个群体也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有那么一些不安心修持的道教徒,热心于接庙承包。几年前,山东邱祖故里栖霞太虚宫就曾经有道士主动提出承包宫观,引起了中国道教协会和当地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警觉,进行了及时的阻止。

也有许多本来是道教的庙观,并非道教界在管理,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或这些部门承包给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管理,而这些管理单位为吸引信徒供奉香火,四处寻求道教界人士为其场所营造宗教气氛,这些人士属于被动地参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认为,真正的道教徒要保持清静心,应该带着这样的心情去上殿朝真。道教例行的早晚功课,看似简简单单,实质深刻玄奥,虽是道教徒极为熟悉的方式,但沉下心来深入进去却不容易。早晚功课是住宫观庙宇的道教徒除戊日之外凌晨和傍晚必修的功课,由于方式的神圣和内容的典雅,是道教徒能够感悟和提升修养的良机。早晚课培养的就是一个心境,道教祖师早就预料到纷繁的世界对教徒产生的困惑,于是劝教徒回向正道,静下心来思考,熄灭教徒的过度欲望和贪求。道教徒要体悟祖师的拳拳之心,努力保持清静心。

真正的道教徒还要时时怀有自觉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人心浮躁,道教徒需要秉持自觉心,道言“知足”,佛曰“看破”。《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经旨说得很明白,心不能清静,是欲望太多的缘故。当然人生于天地父母,食五谷杂粮,七情六欲与生俱来,一开始就不可能纯之又纯,但循序渐进修持,自然日久见功。既为道教徒,就不能随俗于大众,就要有澄心遣欲的自觉心,而常怀自觉心,就会归向清静之途。

说到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位真正的道教徒要正确面对种种迷惘与误区,在修持中既要能够坚守也要善于放弃,既要积极追求也要善于退让,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坚守的是道教的本旨和有益社会进步的精神,放弃的是社会世俗附着于道教、不利发展的意识和现象;追求的是道教适应社会进步和正常发展,退让的是名誉地位和金钱利益的诱惑,正如太上所言:“知止不殆”。要很清楚地知道,在思想信仰和精神追求方面,道教徒应该坚守道教本旨,不应有根本信仰的改变,这是当代道教徒的最基本底线,更应该成为道教徒修养的自觉。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