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寺庙承包屡禁不止

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志鹏

2014-04-10 11:35:22

承包寺庙经营的怪现象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看似奇异,其实早已是“见多不怪”了。公众并非不知道“寺庙经营”的情况,而是希望深入地了解:为什么承包寺庙经营这样的行为屡禁不止?为什么假和尚、假寺庙、假算命的能够长期得逞?

历史上,宗教团体依靠宗教场所进行生产、经营以及接受捐献都是司空见惯的,毕竟宗教人士也需要生存和发展。从现实来看,各宗教场所因其土地所有 权及不动产所有权的归属性质不同,在获取收益的方式上也千差万别。同时,寺庙内的物品特别是文物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也受到相关法律法令的明确保护。在 遵守这些法律法令的情况下,宗教界人士依托宗教场所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是一件正当合法的事情。

在宗教场所及其所属文物的产权明确、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应该由谁具体经营、采取何种方式来经营并不重要。且不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大 话题,就事论事,一个社区或乡村投资以宗教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然后卖票收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无可厚非。对此,媒体和公众并不会表现出离奇的愤慨。大家 真正感到气愤的是一些假冒的宗教人士通过出售虚假的“宗教产品和服务”来骗取钱财。为何旅游项目要借用宗教旗号来行骗?当然这主要是利用了信众虔诚的心 理,借用了宗教场所神秘的氛围。但从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来看,则是由于宗教场所及宗教产品、服务的供给远远小于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抬升了宗教产品及服务的 “价格”,为诈骗行为留下了空间。

正如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物质产品领域一样,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电子手表、皮鞋等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曾经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各种“倒爷”、“皮 包公司”层出不穷。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些诈骗现象随之销声匿迹。很简单,当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合格产品、名牌产品出现时,人们有能力鉴别 出优劣,也不会再轻易上当。

从我国当前宗教供给与宗教需求的情况来看,正处于显著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点从各寺庙道观拥挤的人群中可以看到,从各教堂、清真寺密集的信众上可以观察到。

依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任何产品或服务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其价格必然抬升。节节上涨的寺庙承包费用正是这一价格变化的体现。为什么那些旅游景 点要打“宗教牌”而不直接以旅游服务作为竞争手段,就是因为商家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短缺所在。现在一般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是供大于求,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欺 诈行为越来越少。但在宗教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有人愿意为宗教产品及服务付出更高的价格,高价烧高香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进一步来看,当今的宗教“市场”已经扩展为“灵性”市场,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杂多,品质不一。既有街头巷尾的看相算命,也有登堂入室的灵 修。只有进一步推动宗教管理体制发展,一方面加强法律条例监管,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上岗”,才能通过内部竞争,推动这一“混合市场”分 化为相对比较独立的“膜拜产品和服务市场”、“宗教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其他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为何寺庙承包屡禁不止

中国民族宗教网 张志鹏

2014-04-10 11:35:22

|
为何寺庙承包屡禁不止
|

承包寺庙经营的怪现象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看似奇异,其实早已是“见多不怪”了。公众并非不知道“寺庙经营”的情况,而是希望深入地了解:为什么承包寺庙经营这样的行为屡禁不止?为什么假和尚、假寺庙、假算命的能够长期得逞?

历史上,宗教团体依靠宗教场所进行生产、经营以及接受捐献都是司空见惯的,毕竟宗教人士也需要生存和发展。从现实来看,各宗教场所因其土地所有 权及不动产所有权的归属性质不同,在获取收益的方式上也千差万别。同时,寺庙内的物品特别是文物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也受到相关法律法令的明确保护。在 遵守这些法律法令的情况下,宗教界人士依托宗教场所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是一件正当合法的事情。

在宗教场所及其所属文物的产权明确、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应该由谁具体经营、采取何种方式来经营并不重要。且不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大 话题,就事论事,一个社区或乡村投资以宗教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然后卖票收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无可厚非。对此,媒体和公众并不会表现出离奇的愤慨。大家 真正感到气愤的是一些假冒的宗教人士通过出售虚假的“宗教产品和服务”来骗取钱财。为何旅游项目要借用宗教旗号来行骗?当然这主要是利用了信众虔诚的心 理,借用了宗教场所神秘的氛围。但从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来看,则是由于宗教场所及宗教产品、服务的供给远远小于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抬升了宗教产品及服务的 “价格”,为诈骗行为留下了空间。

正如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物质产品领域一样,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电子手表、皮鞋等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曾经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各种“倒爷”、“皮 包公司”层出不穷。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些诈骗现象随之销声匿迹。很简单,当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合格产品、名牌产品出现时,人们有能力鉴别 出优劣,也不会再轻易上当。

从我国当前宗教供给与宗教需求的情况来看,正处于显著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点从各寺庙道观拥挤的人群中可以看到,从各教堂、清真寺密集的信众上可以观察到。

依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任何产品或服务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其价格必然抬升。节节上涨的寺庙承包费用正是这一价格变化的体现。为什么那些旅游景 点要打“宗教牌”而不直接以旅游服务作为竞争手段,就是因为商家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短缺所在。现在一般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是供大于求,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欺 诈行为越来越少。但在宗教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总有人愿意为宗教产品及服务付出更高的价格,高价烧高香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进一步来看,当今的宗教“市场”已经扩展为“灵性”市场,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杂多,品质不一。既有街头巷尾的看相算命,也有登堂入室的灵 修。只有进一步推动宗教管理体制发展,一方面加强法律条例监管,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合格的宗教教职人员“上岗”,才能通过内部竞争,推动这一“混合市场”分 化为相对比较独立的“膜拜产品和服务市场”、“宗教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其他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