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宗教信仰遇上了科学—向科学迷信说不

天静宫网 佚名

2014-05-05 12:02:19

宗教信仰与科学似乎是一对冤家,起码在中国是这样,从SCIENCE这个词被翻译成“科学”开始,它就是被放在宗教的对立面上。“赛先生”一来,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应该被取代,唯有赛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实,其它都是迷信!

这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的“科学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从那时起就已经被高高举起。可惜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这面旗帜现在已经不那么艳丽,宗教信仰不仅没有被彻底“除魅”,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反倒出现了“复魅”的思潮。既然称为思潮,就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相当一批对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学者的理念,而是相当大的一个人群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坚持、心悦诚服。这个人群大到占了人类的五分之四以上,当然绝非科学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被“骗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这是宗教学者自己原本都没有想到的,更是科学主义者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就因为科学并没有如同它刚刚露面时自诩的那样不负众望地将人类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诚然,19、20世纪以来技术发明有所进步,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精神层面、心灵层面的问题,和千年之前似乎没什么两样。技术发达,并不能直接充实心灵空虚;物质条件改善,并不能直接导致道德高尚。科技与信仰是两条并行线,它们可以相互感应,但是并不能相互取代。而且,科学是人类在浩瀚的一般认知层面划了一个圆圈,所知越多,未知反倒更多。已知的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未知的,既然叫做未知,那么科学只能继续探索,却不能以不知为知,不能在未知的领域也插上霸主的旗帜。于是,信仰,宗教信仰,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它不需要基于科学在已知前提下的“实证”,它根据的恰好是科学尚且未能解释而客观却存在的人们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事实。因此,既然科学不能解释,就没有理由不允许人们去感受、去理解、去判断、去信仰。

宗教曾经王道地发展科学以论证自身的合理性,也曾经霸道地限制科学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陷。但是那基本已经是历史。从政教分离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之后,还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宗教严重迫害科学的事件。

反倒是科学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对宗教的迫害却是登峰造极。前苏联是一个典型范例。“科学”,在极权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表“分科之学”的技术名词,它具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顶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大帽子,是可以与古代所谓“天命”等价的一道护身符,是谁反对谁就是“反动派”就是“反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浑元金斗”。以“科学”自居,其实是表示只有我才绝对正确!

科学的出现,起初只是技术层面的、面对自然面对物质的、与生产力的提高紧密联系的一支力量。其后不久,就出现所谓社会科学。于是,对物质和自然进行研究的方法,逐渐运用到对精神和心灵的研究之中。典型的例证是从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的自然科学到达尔文主义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其后,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不仅接受这个科学,而且发展了它。据有关资料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历史证明,科学,没有绝对正确。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更新,当时空证明某一种理论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和谬误时,则必须更新甚至摒弃之。因此,就历史时空而言,科学理论是不稳定的,过去是数十年一变,十数年一变,现在是数年一变甚至一年数变,变的根本原因是尚且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实的科学,必须通过扬弃使其自身距离真实越来越近,使其对现实的作用越来越强。科学,也是不能被迷信的,它并非万能。

然而,宗教却显现出相对的稳定。目前的几大世界宗教,几乎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始宗教甚至数万年之久,其基础理论并没有根本变化,基本都是围绕着人类的最根本困惑坚持一些道德伦理的底线,包括对神的信仰,并没有脱离做人的范畴。出世的宗教,它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仍在世间。对于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的终极目标是绝对真理,对这一真理的证明,在内而不在外。“夏虫不可语冰”,是信仰者对非信仰者的理解。蝌蚪在水中,青蛙在岸上,应该有各自的天地,各自的自由。

如今,宗教与科学以对立的姿态频繁出现,主要是在我们这个以无神论著称的国度。按照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信教的与不信教的,要互相尊重。建设和谐社会,不以宗教信仰划界。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信科学的,总认为自己要比信宗教的高一等,要更聪明、更进步、更正确。他们不断重复千百年来对宗教的诘难,几乎没有新话题、新思维、新逻辑。他们所标榜的“科学”,丝毫不能动摇信仰者的信仰,然而他们仍然屡屡在宗教信仰方面挑起事端,不知居心何在?无论对他们自己或对整个社会,这种滋事挑衅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当宗教信仰遇上了科学—向科学迷信说不

天静宫网 佚名

2014-05-05 12:02:19

|
当宗教信仰遇上了科学—向科学迷信说不
|

宗教信仰与科学似乎是一对冤家,起码在中国是这样,从SCIENCE这个词被翻译成“科学”开始,它就是被放在宗教的对立面上。“赛先生”一来,似乎一切宗教甚至包括一切信仰,都应该被取代,唯有赛先生最高明、最管用、最真实,其它都是迷信!

这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的“科学主义”的基本理念之一,对宗教信仰“除魅”的大旗从那时起就已经被高高举起。可惜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这面旗帜现在已经不那么艳丽,宗教信仰不仅没有被彻底“除魅”,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反倒出现了“复魅”的思潮。既然称为思潮,就不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相当一批对宗教信仰具有深入研究、深刻思考的学者的理念,而是相当大的一个人群对宗教信仰的执着坚持、心悦诚服。这个人群大到占了人类的五分之四以上,当然绝非科学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被“骗子”碰上的一大群“傻子”。这是宗教学者自己原本都没有想到的,更是科学主义者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就因为科学并没有如同它刚刚露面时自诩的那样不负众望地将人类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诚然,19、20世纪以来技术发明有所进步,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精神层面、心灵层面的问题,和千年之前似乎没什么两样。技术发达,并不能直接充实心灵空虚;物质条件改善,并不能直接导致道德高尚。科技与信仰是两条并行线,它们可以相互感应,但是并不能相互取代。而且,科学是人类在浩瀚的一般认知层面划了一个圆圈,所知越多,未知反倒更多。已知的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未知的,既然叫做未知,那么科学只能继续探索,却不能以不知为知,不能在未知的领域也插上霸主的旗帜。于是,信仰,宗教信仰,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它不需要基于科学在已知前提下的“实证”,它根据的恰好是科学尚且未能解释而客观却存在的人们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事实。因此,既然科学不能解释,就没有理由不允许人们去感受、去理解、去判断、去信仰。

宗教曾经王道地发展科学以论证自身的合理性,也曾经霸道地限制科学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陷。但是那基本已经是历史。从政教分离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之后,还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宗教严重迫害科学的事件。

反倒是科学和国家权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对宗教的迫害却是登峰造极。前苏联是一个典型范例。“科学”,在极权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代表“分科之学”的技术名词,它具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一顶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大帽子,是可以与古代所谓“天命”等价的一道护身符,是谁反对谁就是“反动派”就是“反革命”就是“大逆不道”的“浑元金斗”。以“科学”自居,其实是表示只有我才绝对正确!

科学的出现,起初只是技术层面的、面对自然面对物质的、与生产力的提高紧密联系的一支力量。其后不久,就出现所谓社会科学。于是,对物质和自然进行研究的方法,逐渐运用到对精神和心灵的研究之中。典型的例证是从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的自然科学到达尔文主义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其后,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不仅接受这个科学,而且发展了它。据有关资料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历史证明,科学,没有绝对正确。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更新,当时空证明某一种理论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和谬误时,则必须更新甚至摒弃之。因此,就历史时空而言,科学理论是不稳定的,过去是数十年一变,十数年一变,现在是数年一变甚至一年数变,变的根本原因是尚且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实的科学,必须通过扬弃使其自身距离真实越来越近,使其对现实的作用越来越强。科学,也是不能被迷信的,它并非万能。

然而,宗教却显现出相对的稳定。目前的几大世界宗教,几乎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始宗教甚至数万年之久,其基础理论并没有根本变化,基本都是围绕着人类的最根本困惑坚持一些道德伦理的底线,包括对神的信仰,并没有脱离做人的范畴。出世的宗教,它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仍在世间。对于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的终极目标是绝对真理,对这一真理的证明,在内而不在外。“夏虫不可语冰”,是信仰者对非信仰者的理解。蝌蚪在水中,青蛙在岸上,应该有各自的天地,各自的自由。

如今,宗教与科学以对立的姿态频繁出现,主要是在我们这个以无神论著称的国度。按照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信教的与不信教的,要互相尊重。建设和谐社会,不以宗教信仰划界。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信科学的,总认为自己要比信宗教的高一等,要更聪明、更进步、更正确。他们不断重复千百年来对宗教的诘难,几乎没有新话题、新思维、新逻辑。他们所标榜的“科学”,丝毫不能动摇信仰者的信仰,然而他们仍然屡屡在宗教信仰方面挑起事端,不知居心何在?无论对他们自己或对整个社会,这种滋事挑衅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