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民间信仰规范管理

中国民族宗教网 王龙梅

2014-06-18 09:21:49

民间信仰是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也就是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对这种民间信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一、民间信仰原由

一是历代民众是天灾人祸的主要受害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切身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寻求救助。旧社会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政治压迫的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眼前悲惨的境遇,只好祈求神灵保佑,依附精神解脱来补偿现实的苦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信仰体系,世代传承。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民间信仰,利用这种方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二是由于民众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难以释放,如对命运的忧惧,对失败的畏惧,对死亡的恐惧,客观上需求一种精神的力量作为支撑,使得民间信仰滋生蔓延。三是由于部分民众素质不高、科普教育不够,对自然界的异常状况和奇闻怪事产生一些无法自我排解的困惑,只好借助一些唯心的神秘化的理解形式来安抚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然现象不同程度崇拜的意识形态。四是因封建迷信活动常治不灭,推动了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互相掺杂,难以分辨。五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部分寺庙,虽然文革时期损坏,但个别寺庙尚存破旧房屋,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稍加维修,便又开始活动等等。

二、民间信仰现状

目前,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到处都可看到大小不同的活动点。规模大小不一,最常见的是20平方米左右的不同类型的非佛、非道的民间小庙,还有一些岩石、坟墓、古树等都有民众自发信仰,横七树八地挂满了“红”。一些老百姓、个体老板,甚至还有部分村干部常常来找宗教部门,要求恢复、新建庙宇。明智者到宗教主管部门咨询、要求建立,不明智者想建就建,到处滥建。调查显示,民间信仰活动时间90%的是每月初一、十五,极少数地方是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也有的地方基本不定时间;主要活动方式是上香、烧纸、放炮等,尤其是放鞭炮,既不安全,又扰民,还不卫生;管理形式是自发建庙的信众自主管理,规模较大的场所由骨干信众轮流值班看守管理或聘用老弱病残人员看守,较小场所根本无人管理;经费来源主要是收香火钱和极少数的信众奉献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民间信仰都是当地信众自发筹款、自行建设的,没有合法的组织、没有合适、固定的人员参与管理,从而导致管理无序,安全隐患突出,此类场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二是对正常的宗教事务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凡是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都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否则将依法查处.而民间信仰则不同,它无管理主体,不属宗教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我行我素地开展活动,容易给信教群众乃至全社会造成一种执法不公的歧义。

三是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场所。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人管或管理不善的场所从事违法活动。

四、对策及建议

民间信仰根深蒂固,涉及面广,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全部铲除,决非一朝一夕,必须在引导上下功夫,在管理机制上做文章。

一是建议相关部门迅迅速出台政策,明确民间信仰管理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针对宗部门执法手段弱的实际,建议民间信仰的管理主体为公安机关或村(社区)委会,并纳入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范围。

二是进行专项治理,对规模较大的民间信仰场所进行规范,特别是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寺庙且有明确信仰主体的、条件比较成熟的纳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范畴进行认定登记,使其规范化、合法化;对规模较小的场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属的乡镇指导、村(社区)管理。

三是加大《宗教事务条例》、科学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应对民间信仰规范管理

中国民族宗教网 王龙梅

2014-06-18 09:21:49

|
应对民间信仰规范管理
|

民间信仰是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也就是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对这种民间信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一、民间信仰原由

一是历代民众是天灾人祸的主要受害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切身利益,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寻求救助。旧社会受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政治压迫的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眼前悲惨的境遇,只好祈求神灵保佑,依附精神解脱来补偿现实的苦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信仰体系,世代传承。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民间信仰,利用这种方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二是由于民众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难以释放,如对命运的忧惧,对失败的畏惧,对死亡的恐惧,客观上需求一种精神的力量作为支撑,使得民间信仰滋生蔓延。三是由于部分民众素质不高、科普教育不够,对自然界的异常状况和奇闻怪事产生一些无法自我排解的困惑,只好借助一些唯心的神秘化的理解形式来安抚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然现象不同程度崇拜的意识形态。四是因封建迷信活动常治不灭,推动了民间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互相掺杂,难以分辨。五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部分寺庙,虽然文革时期损坏,但个别寺庙尚存破旧房屋,改革开放后,当地村民稍加维修,便又开始活动等等。

二、民间信仰现状

目前,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到处都可看到大小不同的活动点。规模大小不一,最常见的是20平方米左右的不同类型的非佛、非道的民间小庙,还有一些岩石、坟墓、古树等都有民众自发信仰,横七树八地挂满了“红”。一些老百姓、个体老板,甚至还有部分村干部常常来找宗教部门,要求恢复、新建庙宇。明智者到宗教主管部门咨询、要求建立,不明智者想建就建,到处滥建。调查显示,民间信仰活动时间90%的是每月初一、十五,极少数地方是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也有的地方基本不定时间;主要活动方式是上香、烧纸、放炮等,尤其是放鞭炮,既不安全,又扰民,还不卫生;管理形式是自发建庙的信众自主管理,规模较大的场所由骨干信众轮流值班看守管理或聘用老弱病残人员看守,较小场所根本无人管理;经费来源主要是收香火钱和极少数的信众奉献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由于民间信仰都是当地信众自发筹款、自行建设的,没有合法的组织、没有合适、固定的人员参与管理,从而导致管理无序,安全隐患突出,此类场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二是对正常的宗教事务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凡是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都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否则将依法查处.而民间信仰则不同,它无管理主体,不属宗教法律法规的约束,可以我行我素地开展活动,容易给信教群众乃至全社会造成一种执法不公的歧义。

三是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场所。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人管或管理不善的场所从事违法活动。

四、对策及建议

民间信仰根深蒂固,涉及面广,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全部铲除,决非一朝一夕,必须在引导上下功夫,在管理机制上做文章。

一是建议相关部门迅迅速出台政策,明确民间信仰管理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针对宗部门执法手段弱的实际,建议民间信仰的管理主体为公安机关或村(社区)委会,并纳入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核范围。

二是进行专项治理,对规模较大的民间信仰场所进行规范,特别是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寺庙且有明确信仰主体的、条件比较成熟的纳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范畴进行认定登记,使其规范化、合法化;对规模较小的场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所属的乡镇指导、村(社区)管理。

三是加大《宗教事务条例》、科学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