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道文化优秀传统

道教之音 何建明

2014-08-13 13:04:00

全国首届道文化青年夏令营活动于2014年7月6日在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学院揭幕之后,武汉长春观于7月12日、西安骊山明圣宫于7月14日、济南五峰山于8月1日、淄博原山于8月3日也相继拉开本届道文化夏令营的大幕。到8月8日,随着淄博原山泰山行宫夏令营活动的落幕,首届全国道文化夏令营就宣告结束。从此,中国道教进入到了一个积极向青年知识分子弘扬中国道文化、让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体验道文化并倒逼道教界加快自身的改革、使更多的道教道场从殿堂建设逐渐转向文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道文化夏令营在各道场的开营仪式和相关活动,分别作了道文化学术讲座,并参与了多场与大学生营员们的交流互动,在课上课下,回答了营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讲,都带有普遍性,有些问题在不同道场被学员反复问到。现在,我就各道场营员比较关心和多次提到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公布如下,供热爱道文化的青年知识分子朋友们参考,不妥处请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道文化夏令营是文化体验活动,不是宗教信仰活动

问:我们到道教道场来学习和体验道士生活,应该是学习和体验道教文化,为什么这次夏令营不称作道教文化夏令营,而称作道文化夏令营?

答: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是尊道贵德。在中国历史上,先有道文化,后有道教,道教是道文化在历史上为神道设教而成立的。道文化不仅包涵道教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部分,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流。道教文化只有放在道文化这个更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当中才能得到正确和合理的理解。因此,道文化夏令营就是以道教道场作为载体而弘扬和体验中国传统优秀道文化的夏令营。我们之前也曾想称之为“道家文化夏令营”,或“道教文化夏令营”,但都会引起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用“道文化夏令营”这个名称不是我个人的主意,而是在我们召集各道场负责人开夏令营筹备会议时,由道长们提出并一致同意而确定下来的。我想这个名称是恰当的。

问:你在开营式和文化讲座中反复强调,这是一次文化活动,不是一次宗教活动,那么我们来到道观,与道长们一起生活,由道长们引领我们体验道文化,为什么不能称之为是一次宗教活动,而只是一次文化活动?

答:宗教的内涵与核心实际上是文化。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宗教道场不宜针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宗教信仰活动,但可以举办符合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文化活动。道文化夏令营并非要求营员必须跪拜道教的神仙,成为道教的信徒或出家当道士,而是要让他们在夏令营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又一个璀璨宝贵的文化宝库。要想让年轻的一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带领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儒、道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近年来儒家文化的宣传已深入到年轻一代中间,国学馆遍地开花,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夏令营也如雨后春笋。然而相比之下,“道文化”的宣传少之又少。年轻人只知儒与佛,对“道文化”却始终茫然,带着一种“神秘感”敬而远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能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呢?

道文化适应时代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合一

问:与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相比,道教有什么适应时代的独特优势?

答:全世界流传上千年并在当今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宗教,都是尊重生命、反对暴力和劝人为善的。虽然,有些宗教在历史上曾经卷入了宗教战争,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反对暴力、倡导慈悲的正确轨道上来。道教认为:“生,道之别体也。”强调“生道合一”,从而将“生”作为所尊崇之道的本质特性。道教在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丘长春一言止杀的故事。金元之际,在中亚征战的成吉思汗召请全真道掌教丘长春到兵营传授长生之道和长生之药,丘长春以道教尊重生命思想以对,劝其弘扬仁孝慈爱精神。“凡将帅来谒,必方便劝以不杀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于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马所至,以师与之名,脱欲兵之祸者甚众。”

宗教通常以精神修炼为主,如佛教“见性成佛”,基督教“因信称义”等,道教提出“性命双修”,既要精神修炼,也要有身体修炼,是性功和命功的统一,强调肉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同等重要,同时修炼。在“生道合一”的思想基础之上,道教发展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白玉蟾),“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太平经》)“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义枢》)甚至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所明确指出的那样:“不得绝断众生六畜之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便溺生草上”。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道教的生态保护思想。道教这种同时强调精神修炼、生命修炼和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各宗教中是独树一帜的,在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传承、转化和发展道文化

问:通过了解道教文化,体验道教文化,我们确实觉得道教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可是,我们看到一些道士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装神弄鬼,我们又觉得道教太迷信,以至于社会上对道教和道士的印象普遍不太正面,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道教在历史的形成、发展和嬗变过程中,有适应不同时代需要的各种特征,并非都是普世性的,而有不少都只是适应一定时代社会民众信仰需求的方便教化,这就决定了它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我们所说的道教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指具有普适性的、超越时代和民族、地域的道教文化主体性特征。比如,道生德成;尊道贵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物极必反;道法自然;生道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性命双修;顺成人,逆成仙;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道本神末;道母神子;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道有三宝,慈俭谦(不敢为天下先)以及丹道养生、道教武术和道教医药、道教音乐、茶道和香道、道教文学艺术等等,都是道教和道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和主要实践方式,不因时代变迁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的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而像一些时代出现的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并不代表道教的主流价值观,在科学化的当代社会显然没有普遍存在的合理性,并不能代表道士和道教形像,甚至有损于道士和道教形像。这次我们从前三个道场夏令营营员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道士和道教中的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都非常反感,并将这些列入道教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

道士和道教在当今社会给人一些负面形像,很大一个因素是目前道教界的道士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不乏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道士(尤其是全真派道士)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佛教界中的和尚尼众大多数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文凭的佛教出家人越来越多,道教界中虽然也有少数本科以上学历和学位的道士,那也是屈指可数,且大多受限于道场固有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大多数旅游道场和传统香火道场往往缺乏文化道士。这就决定了道教界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正信与迷信难以分辨,鱼龙混杂,一些道士甚至将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作为主业,代替了道教尊道贵德、修道成仙和济世度人的主流传统。任何一个时代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都只能建立在代表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先进性,违反科学常识、违背现实人性基础和时代特征的所谓信仰方式,注定会被社会主流和社会精英所抛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

问:我们参加道文化夏令营的同学有不少对道教文化非常感兴趣,也很希望以后能够为道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可是我们如何具体去做呢?

答:在武当山夏令营时,有营员对我说,他以后要创办企业,赚更多的钱,将这些钱用来弘扬道教文化。我对他说,你的这种愿望当然很值得赞赏,但是我更希望你未来将你的企业做大做强,拿出利润中的一部分成立道文化发展基金,专门支持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还是要将你的企业做得更好更大更强,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利润,为职工提供更好的福利,从而向世人展现道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肯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热爱道文化,并积极参与到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当中来,而不是将全部或是大部分的企业利润都拿来做具体的道文化弘扬事业。更何况,中国传统道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与习近平主席所阐释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完全一致。

至于有的营员问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如何有效继承和发扬道文化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我想这首先需要我们不要将道文化看作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将其中许多道文化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落实到生活和学习当中。道教历来有“在朝市中修道”的说法,也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就是说,不管是在朝当官,还是在市场上做生意,都可以学道修道。学道修道并不是只能到深山老林里去当隐士。在现实生活中,在滚滚红尘当中,能够抵挡住各种功名利禄和七情六欲的诱惑而学道修道,才是真正学道修道的典范。比如说,我们将做公务员当做学道修道,就要时刻想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道教文化智慧,就会自觉地远离贪腐,积极地为民众办好事。我们将做企业当作学道修道,就要时刻想到“慈俭谦三宝”和“无为而无不为”等道教文化智慧,以谦卑的姿态、慈爱的心灵、节俭的开支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出有社会责任担当、有团结互助友爱、有包容创新增长的现代企业。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学道修道,当看到马路上有人跌倒,就不要想着会不会被诬告或误会,而应当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我们如果是一个学道修道之人,就应当积极地参加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克服困难和更多的青少年接受爱心教育。

这拿这次夏令营来讲,红豆集团、深蓝传媒等几家大小企业都积极地提供了营员所需要的T恤衫、纪念U盘和活动背包等。我就很希望这些企业在捐赠品上印上鲜明的企业标志。这样做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只是为企业做广告,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公开传递这些企业积极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爱心接力,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当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道弘道方式。

青年道文化夏令营将倒逼道教界自身改革与创新

问:你在开营仪式和讲座中多次谈到,夏令营将会促使道教界自身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从而逐渐自觉地改善现有的道场管理、文化建设和宗教实践等方面的不足,促进道教自身的发展,你能不能就此谈谈具体看法?

答:就当前中国大陆五种合法宗教的现状来看,道教相对来说处于弱势。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道教界自身的因素。从历史的因素来讲,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历史进程给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像佛教,就在太虚大师、欧阳大师、弘一大师和印顺导师等一代又一代佛教文化精英的引领下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形态的过渡,人间佛教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与此相比较,道教在近代以来就一直未能拥有教内文化精英积极引领和推动道教自身实现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和现代道教形态的建设。陈撄宁虽然提出和探讨过仙学,并参与创办和主笔过近代道教刊物《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并为道教的改革做出过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更何况,他明确指出他所提倡的仙学不是道教文化,而是在儒、道、佛之外的第四种文化。而与道教界(更准确地说是仙道界)创办的两种近代期刊相比,佛教界在近代创办和发行的期刊超过260多种,像太虚大师所创办的《海潮音》杂志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影响巨大。近代佛教界还创办了武昌佛学院、支那内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近百所佛学院校,培养了大批现代佛教文化人才和僧材,为现代佛教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而近代道教界没有创办一所新型道教学院,更谈不上有多少新型道教人才。尤其是在清末之后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当中,佛教界的文化精英们勇于重新阐释佛教的现代意义,使佛教理论获得了现代生命。相比较而言,道教界一直未能摆脱封建迷信的窠臼,直到今天,一些道士和道场仍然将道教文化与封建迷信搅和在一起。而这些现象都与当今道教界自身的现代文化素质绝大多数普遍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和未来的希望。你们拥有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蓬勃向上,勇于探索。你们的到来,无疑给道教界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希望。你们在道场中所看到、听到和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对道场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检验。只有为你们所认可、所期待的方面,才可能是道教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而被你们所轻视或忽视、甚至否定的方面,则是道教界今后所应当反思和改革的方面。如果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道教的许多方面都没有兴趣,中国的道教哪里还有未来?因此,你们的到来,不仅获得了体验道文化生活的机会,也给了道教界自身建设接受检验的机会。这次夏令营,不少同学反映在道场里很难看到相关的道教文化书籍,一些道长躲避与大学生们交谈,有的道教文化展示专业素质不够,有的道场重视科仪而轻视仙道养生学。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当前中国道教界在对道教文化价值的认识上、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对道教文化人才培养上、对道教文化各形式的继承和发扬上,总之,当代道教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需要道教界自身认真反思,努力改革和不断创新。

就我个人所了解到的道教现状来看,道教界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回想1990年代当有人问及赵朴初先生中国佛教当前最急需要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时,赵朴老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人才培养,第二是人才培养,第三还是人才培养。”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佛教界较为普遍地认同赵朴老的上述教导,广泛地开展佛教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仅近些年每年都有四十多个道场同时举办青年夏令营活动,近万名青年知识分子走进寺院接受佛教文化薰陶,从而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佛教界的欣欣向荣的局面。相比较而言,道教界就没有那么幸运。虽然有那么几座道教学院,有的还多年招不到生员,仅就目前正在正常教学的师资力量、招生人数和学院数量上讲,都远不及佛教界。台湾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每个大大小小的道场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收藏着大量各种形式的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典籍、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并对外开放,随时提供阅览。大陆佛教界拥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道场也在逐年增多。与此相对照,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大陆道教道场极为少见,有些道场建筑宏大却连一套道藏都没有,有些道场甚至看不到一本真正道教的书籍。与道教界缺乏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相对照,各地不少已经建好的道观缺乏道士住持,同时一些道士们热衷于不断建设自己心目中的道观。我曾在多种场合中呼吁,中国宗教界、尤其是道教界应当尽快将工作重心从殿堂等硬体建设转移到文化和人才培养等软体建设上来,否则道教文化的未来堪忧。没有了文化作为内核和现代文化人才支撑的道教,哪里还有未来?一些道教界中人习惯于将道教的兴衰寄托于天命,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也无绝道教之路,相信“成事在天”,而无视“谋事在人”,坐等所谓道教复兴时机的到来,可是他们忘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古训。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道文化优秀传统

道教之音 何建明

2014-08-13 13:04:00

|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道文化优秀传统
|

全国首届道文化青年夏令营活动于2014年7月6日在湖北省武当山道教学院揭幕之后,武汉长春观于7月12日、西安骊山明圣宫于7月14日、济南五峰山于8月1日、淄博原山于8月3日也相继拉开本届道文化夏令营的大幕。到8月8日,随着淄博原山泰山行宫夏令营活动的落幕,首届全国道文化夏令营就宣告结束。从此,中国道教进入到了一个积极向青年知识分子弘扬中国道文化、让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体验道文化并倒逼道教界加快自身的改革、使更多的道教道场从殿堂建设逐渐转向文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道文化夏令营在各道场的开营仪式和相关活动,分别作了道文化学术讲座,并参与了多场与大学生营员们的交流互动,在课上课下,回答了营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讲,都带有普遍性,有些问题在不同道场被学员反复问到。现在,我就各道场营员比较关心和多次提到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公布如下,供热爱道文化的青年知识分子朋友们参考,不妥处请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道文化夏令营是文化体验活动,不是宗教信仰活动

问:我们到道教道场来学习和体验道士生活,应该是学习和体验道教文化,为什么这次夏令营不称作道教文化夏令营,而称作道文化夏令营?

答: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是尊道贵德。在中国历史上,先有道文化,后有道教,道教是道文化在历史上为神道设教而成立的。道文化不仅包涵道教文化,实际上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部分,包涵的范围非常广泛,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流。道教文化只有放在道文化这个更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当中才能得到正确和合理的理解。因此,道文化夏令营就是以道教道场作为载体而弘扬和体验中国传统优秀道文化的夏令营。我们之前也曾想称之为“道家文化夏令营”,或“道教文化夏令营”,但都会引起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联想,用“道文化夏令营”这个名称不是我个人的主意,而是在我们召集各道场负责人开夏令营筹备会议时,由道长们提出并一致同意而确定下来的。我想这个名称是恰当的。

问:你在开营式和文化讲座中反复强调,这是一次文化活动,不是一次宗教活动,那么我们来到道观,与道长们一起生活,由道长们引领我们体验道文化,为什么不能称之为是一次宗教活动,而只是一次文化活动?

答:宗教的内涵与核心实际上是文化。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宗教道场不宜针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宗教信仰活动,但可以举办符合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文化活动。道文化夏令营并非要求营员必须跪拜道教的神仙,成为道教的信徒或出家当道士,而是要让他们在夏令营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传统文化中又一个璀璨宝贵的文化宝库。要想让年轻的一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带领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儒、道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近年来儒家文化的宣传已深入到年轻一代中间,国学馆遍地开花,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夏令营也如雨后春笋。然而相比之下,“道文化”的宣传少之又少。年轻人只知儒与佛,对“道文化”却始终茫然,带着一种“神秘感”敬而远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能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呢?

道文化适应时代的独特优势在于它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合一

问:与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相比,道教有什么适应时代的独特优势?

答:全世界流传上千年并在当今仍然发挥积极作用的宗教,都是尊重生命、反对暴力和劝人为善的。虽然,有些宗教在历史上曾经卷入了宗教战争,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反对暴力、倡导慈悲的正确轨道上来。道教认为:“生,道之别体也。”强调“生道合一”,从而将“生”作为所尊崇之道的本质特性。道教在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丘长春一言止杀的故事。金元之际,在中亚征战的成吉思汗召请全真道掌教丘长春到兵营传授长生之道和长生之药,丘长春以道教尊重生命思想以对,劝其弘扬仁孝慈爱精神。“凡将帅来谒,必方便劝以不杀人。有急必周之,士有俘于人者必援而出之。士马所至,以师与之名,脱欲兵之祸者甚众。”

宗教通常以精神修炼为主,如佛教“见性成佛”,基督教“因信称义”等,道教提出“性命双修”,既要精神修炼,也要有身体修炼,是性功和命功的统一,强调肉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同等重要,同时修炼。在“生道合一”的思想基础之上,道教发展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白玉蟾),“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太平经》)“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义枢》)甚至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等所明确指出的那样:“不得绝断众生六畜之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便溺生草上”。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道教的生态保护思想。道教这种同时强调精神修炼、生命修炼和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各宗教中是独树一帜的,在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传承、转化和发展道文化

问:通过了解道教文化,体验道教文化,我们确实觉得道教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可是,我们看到一些道士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装神弄鬼,我们又觉得道教太迷信,以至于社会上对道教和道士的印象普遍不太正面,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道教在历史的形成、发展和嬗变过程中,有适应不同时代需要的各种特征,并非都是普世性的,而有不少都只是适应一定时代社会民众信仰需求的方便教化,这就决定了它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我们所说的道教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指具有普适性的、超越时代和民族、地域的道教文化主体性特征。比如,道生德成;尊道贵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物极必反;道法自然;生道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性命双修;顺成人,逆成仙;一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道本神末;道母神子;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道有三宝,慈俭谦(不敢为天下先)以及丹道养生、道教武术和道教医药、道教音乐、茶道和香道、道教文学艺术等等,都是道教和道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和主要实践方式,不因时代变迁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的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而像一些时代出现的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并不代表道教的主流价值观,在科学化的当代社会显然没有普遍存在的合理性,并不能代表道士和道教形像,甚至有损于道士和道教形像。这次我们从前三个道场夏令营营员的问卷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道士和道教中的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都非常反感,并将这些列入道教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

道士和道教在当今社会给人一些负面形像,很大一个因素是目前道教界的道士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不乏文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道士(尤其是全真派道士)所占比重非常低,而佛教界中的和尚尼众大多数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文凭的佛教出家人越来越多,道教界中虽然也有少数本科以上学历和学位的道士,那也是屈指可数,且大多受限于道场固有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大多数旅游道场和传统香火道场往往缺乏文化道士。这就决定了道教界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正信与迷信难以分辨,鱼龙混杂,一些道士甚至将看相算命算卦看风水等作为主业,代替了道教尊道贵德、修道成仙和济世度人的主流传统。任何一个时代的信仰(包括宗教信仰)都只能建立在代表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先进性,违反科学常识、违背现实人性基础和时代特征的所谓信仰方式,注定会被社会主流和社会精英所抛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

问:我们参加道文化夏令营的同学有不少对道教文化非常感兴趣,也很希望以后能够为道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可是我们如何具体去做呢?

答:在武当山夏令营时,有营员对我说,他以后要创办企业,赚更多的钱,将这些钱用来弘扬道教文化。我对他说,你的这种愿望当然很值得赞赏,但是我更希望你未来将你的企业做大做强,拿出利润中的一部分成立道文化发展基金,专门支持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还是要将你的企业做得更好更大更强,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利润,为职工提供更好的福利,从而向世人展现道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样肯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热爱道文化,并积极参与到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当中来,而不是将全部或是大部分的企业利润都拿来做具体的道文化弘扬事业。更何况,中国传统道文化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与习近平主席所阐释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完全一致。

至于有的营员问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如何有效继承和发扬道文化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我想这首先需要我们不要将道文化看作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将其中许多道文化价值观念和实践方式落实到生活和学习当中。道教历来有“在朝市中修道”的说法,也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就是说,不管是在朝当官,还是在市场上做生意,都可以学道修道。学道修道并不是只能到深山老林里去当隐士。在现实生活中,在滚滚红尘当中,能够抵挡住各种功名利禄和七情六欲的诱惑而学道修道,才是真正学道修道的典范。比如说,我们将做公务员当做学道修道,就要时刻想到“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道教文化智慧,就会自觉地远离贪腐,积极地为民众办好事。我们将做企业当作学道修道,就要时刻想到“慈俭谦三宝”和“无为而无不为”等道教文化智慧,以谦卑的姿态、慈爱的心灵、节俭的开支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方式,打造出有社会责任担当、有团结互助友爱、有包容创新增长的现代企业。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学道修道,当看到马路上有人跌倒,就不要想着会不会被诬告或误会,而应当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我们如果是一个学道修道之人,就应当积极地参加各种公益慈善活动,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克服困难和更多的青少年接受爱心教育。

这拿这次夏令营来讲,红豆集团、深蓝传媒等几家大小企业都积极地提供了营员所需要的T恤衫、纪念U盘和活动背包等。我就很希望这些企业在捐赠品上印上鲜明的企业标志。这样做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只是为企业做广告,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公开传递这些企业积极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爱心接力,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当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道弘道方式。

青年道文化夏令营将倒逼道教界自身改革与创新

问:你在开营仪式和讲座中多次谈到,夏令营将会促使道教界自身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从而逐渐自觉地改善现有的道场管理、文化建设和宗教实践等方面的不足,促进道教自身的发展,你能不能就此谈谈具体看法?

答:就当前中国大陆五种合法宗教的现状来看,道教相对来说处于弱势。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道教界自身的因素。从历史的因素来讲,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和改革历史进程给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像佛教,就在太虚大师、欧阳大师、弘一大师和印顺导师等一代又一代佛教文化精英的引领下逐步实现了从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形态的过渡,人间佛教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与此相比较,道教在近代以来就一直未能拥有教内文化精英积极引领和推动道教自身实现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革和现代道教形态的建设。陈撄宁虽然提出和探讨过仙学,并参与创办和主笔过近代道教刊物《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并为道教的改革做出过一些积极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更何况,他明确指出他所提倡的仙学不是道教文化,而是在儒、道、佛之外的第四种文化。而与道教界(更准确地说是仙道界)创办的两种近代期刊相比,佛教界在近代创办和发行的期刊超过260多种,像太虚大师所创办的《海潮音》杂志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影响巨大。近代佛教界还创办了武昌佛学院、支那内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近百所佛学院校,培养了大批现代佛教文化人才和僧材,为现代佛教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而近代道教界没有创办一所新型道教学院,更谈不上有多少新型道教人才。尤其是在清末之后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当中,佛教界的文化精英们勇于重新阐释佛教的现代意义,使佛教理论获得了现代生命。相比较而言,道教界一直未能摆脱封建迷信的窠臼,直到今天,一些道士和道场仍然将道教文化与封建迷信搅和在一起。而这些现象都与当今道教界自身的现代文化素质绝大多数普遍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子和未来的希望。你们拥有现代科学和文化知识,蓬勃向上,勇于探索。你们的到来,无疑给道教界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希望。你们在道场中所看到、听到和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对道场的一次重大考验和检验。只有为你们所认可、所期待的方面,才可能是道教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而被你们所轻视或忽视、甚至否定的方面,则是道教界今后所应当反思和改革的方面。如果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对道教的许多方面都没有兴趣,中国的道教哪里还有未来?因此,你们的到来,不仅获得了体验道文化生活的机会,也给了道教界自身建设接受检验的机会。这次夏令营,不少同学反映在道场里很难看到相关的道教文化书籍,一些道长躲避与大学生们交谈,有的道教文化展示专业素质不够,有的道场重视科仪而轻视仙道养生学。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当前中国道教界在对道教文化价值的认识上、对道教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上、对道教文化人才培养上、对道教文化各形式的继承和发扬上,总之,当代道教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需要道教界自身认真反思,努力改革和不断创新。

就我个人所了解到的道教现状来看,道教界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回想1990年代当有人问及赵朴初先生中国佛教当前最急需要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时,赵朴老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人才培养,第二是人才培养,第三还是人才培养。”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佛教界较为普遍地认同赵朴老的上述教导,广泛地开展佛教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仅近些年每年都有四十多个道场同时举办青年夏令营活动,近万名青年知识分子走进寺院接受佛教文化薰陶,从而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佛教界的欣欣向荣的局面。相比较而言,道教界就没有那么幸运。虽然有那么几座道教学院,有的还多年招不到生员,仅就目前正在正常教学的师资力量、招生人数和学院数量上讲,都远不及佛教界。台湾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每个大大小小的道场都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收藏着大量各种形式的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典籍、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并对外开放,随时提供阅览。大陆佛教界拥有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道场也在逐年增多。与此相对照,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大陆道教道场极为少见,有些道场建筑宏大却连一套道藏都没有,有些道场甚至看不到一本真正道教的书籍。与道教界缺乏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相对照,各地不少已经建好的道观缺乏道士住持,同时一些道士们热衷于不断建设自己心目中的道观。我曾在多种场合中呼吁,中国宗教界、尤其是道教界应当尽快将工作重心从殿堂等硬体建设转移到文化和人才培养等软体建设上来,否则道教文化的未来堪忧。没有了文化作为内核和现代文化人才支撑的道教,哪里还有未来?一些道教界中人习惯于将道教的兴衰寄托于天命,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也无绝道教之路,相信“成事在天”,而无视“谋事在人”,坐等所谓道教复兴时机的到来,可是他们忘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古训。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