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还给生命一颗敬畏心

道教之音 杨莹

2014-09-25 10:25:38

最近世道不太平,亲人失联的事情经常发生,不出几天便会有不一样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失联而死亡。出事者大都为女大学生,时间也都集中在开学前后,有的是搭乘黑车去学校报到惨遭变态司机下毒手的,有的是从学校回家的途中就此失去了联系的,如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保定女孩刘辉,8月31日下午离校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身影,还有9月3失踪的女大学生张琳琳,就读于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的她为了考研,整个暑假都在学校学习。然而,她们就这样彻底地与家人与学校与这个人世间失去了联络……

一时间,女大学生失联的案子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负面影响很大。人们纷纷谴责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叹惜温室里的花朵不能历风经雨,安全防范意识猛于虎,把所有的一切怪罪这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大家面面相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司机举起了屠刀,将秋天的城池涂满了血迹?女大学生不是祭品,却由花季直接走向早夭,我们扼腕的同时扪心自问:这个社会的病,难道仅仅是体制、监督、修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理由吗?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群,这个有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人类群体到底缺失了什么?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教。道教作为华夏神州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国人的根和本。如果从道教文化的角度来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的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敬畏心。敬畏心不是迷信,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所以说,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

道教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它倡导珍爱生命和尊重自然。道教最高信仰是尊道贵德,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神有高尚的德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其中“耻”就隐含着一种敬畏,它是指对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义。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做出悖犯礼义之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缺少敬畏。自古以来的贤人能士大都知耻而敬畏,他们深知“头顶三尺有神明”,淡漠贪嗔痴欲,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这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生观很相似,康德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道德不分国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敬畏心正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

诚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内涵、结构和范围会发生变化;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存在千差万异。大部分现代人当中,有为了眼前利益,大肆破坏环境资源,完全丧失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也有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敛财的,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道德囚禁,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些杀害女大学生的黑车司机、变态邻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缺少宗教信仰,灵魂极度扭曲,丧失了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人一旦没有了敬畏,还有什么东西能束缚心灵呢?只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动物本能,大脑冲动,智商低下,理性思维弱化,少了正义的神圣性与警示性,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部清零。

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有道性。山川和草木对话,日月和星河对话,自然和万物对话,人更需要对话对象,而对象的取决往往决定着人的内心世界。有信仰的人与神灵对话,保持敬畏;读书人与圣贤对话,完善人格;没有信仰的人只能与市井对话,真善美消失殆尽,丑恶事件频频上演。譬如对女大学生痛下杀手的歹人,终日与市井对话,耳濡目染过太多的暴力事件,寡谋略、少善念,力大为王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对生命毫无敬畏,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亦无惧慑,导致了无法逆转的后果,像一个个恶瘤,影响着社会的健康。

渴望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撕碎夜色,将黎明洗的透亮,世间所有脏污的灵魂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听风拂过山顶,拂过松涛,拂过庄稼、溪流,拂过草儿、雏菊、野葛藤和空谷鸟鸣,问候地球上的每个来之不易的物种,和谐的万物,感恩大自然还给生命一颗敬畏的心,使中华文明能够薪火传承、生生不息,使宗教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人们静下心来参禅悟道、念经读史,盛世光阴里花香流泻……

(  文/杨莹    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请还给生命一颗敬畏心

道教之音 杨莹

2014-09-25 10:25:38

|
请还给生命一颗敬畏心
|

最近世道不太平,亲人失联的事情经常发生,不出几天便会有不一样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失联而死亡。出事者大都为女大学生,时间也都集中在开学前后,有的是搭乘黑车去学校报到惨遭变态司机下毒手的,有的是从学校回家的途中就此失去了联系的,如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的保定女孩刘辉,8月31日下午离校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身影,还有9月3失踪的女大学生张琳琳,就读于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的她为了考研,整个暑假都在学校学习。然而,她们就这样彻底地与家人与学校与这个人世间失去了联络……

一时间,女大学生失联的案子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负面影响很大。人们纷纷谴责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叹惜温室里的花朵不能历风经雨,安全防范意识猛于虎,把所有的一切怪罪这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大家面面相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司机举起了屠刀,将秋天的城池涂满了血迹?女大学生不是祭品,却由花季直接走向早夭,我们扼腕的同时扪心自问:这个社会的病,难道仅仅是体制、监督、修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理由吗?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群,这个有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人类群体到底缺失了什么?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教。道教作为华夏神州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国人的根和本。如果从道教文化的角度来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的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敬畏心。敬畏心不是迷信,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的言行举止。所以说,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更是一个民族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

道教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它倡导珍爱生命和尊重自然。道教最高信仰是尊道贵德,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神有高尚的德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其中“耻”就隐含着一种敬畏,它是指对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义。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做出悖犯礼义之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缺少敬畏。自古以来的贤人能士大都知耻而敬畏,他们深知“头顶三尺有神明”,淡漠贪嗔痴欲,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这和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人生观很相似,康德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道德不分国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敬畏心正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

诚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内涵、结构和范围会发生变化;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存在千差万异。大部分现代人当中,有为了眼前利益,大肆破坏环境资源,完全丧失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也有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敛财的,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道德囚禁,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些杀害女大学生的黑车司机、变态邻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缺少宗教信仰,灵魂极度扭曲,丧失了对人类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人一旦没有了敬畏,还有什么东西能束缚心灵呢?只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动物本能,大脑冲动,智商低下,理性思维弱化,少了正义的神圣性与警示性,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部清零。

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有道性。山川和草木对话,日月和星河对话,自然和万物对话,人更需要对话对象,而对象的取决往往决定着人的内心世界。有信仰的人与神灵对话,保持敬畏;读书人与圣贤对话,完善人格;没有信仰的人只能与市井对话,真善美消失殆尽,丑恶事件频频上演。譬如对女大学生痛下杀手的歹人,终日与市井对话,耳濡目染过太多的暴力事件,寡谋略、少善念,力大为王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他们对生命毫无敬畏,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亦无惧慑,导致了无法逆转的后果,像一个个恶瘤,影响着社会的健康。

渴望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撕碎夜色,将黎明洗的透亮,世间所有脏污的灵魂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听风拂过山顶,拂过松涛,拂过庄稼、溪流,拂过草儿、雏菊、野葛藤和空谷鸟鸣,问候地球上的每个来之不易的物种,和谐的万物,感恩大自然还给生命一颗敬畏的心,使中华文明能够薪火传承、生生不息,使宗教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人们静下心来参禅悟道、念经读史,盛世光阴里花香流泻……

(  文/杨莹    作者单位:句容市道教协会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