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道教与民间宗教室与安徽齐云山景区合作研究计划圆满完成

中国宗教学术网 佚名

2014-12-04 10:40:41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不可埋没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下层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道教为进行孝道教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道与神道相感的价值理念。道教将自然之天进行神化,宣称: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无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使其长为“种民”,善行泽及子孙。“人道与神道相感”的思想以宗教的形式构建民众的孝道信仰,对强化孝道有独特的功能效用。其次,神谕与垂范并用的价值劝勉。道教劝孝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神谕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教还不遗余力地编造道经和神仙垂范故事,以神灵的语言和行动劝导世人尽孝。再次,“修德与养生紧联”的价值实践。道教原典《太平经》最早把“孝”与“寿”相连。葛洪借助于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强化孝道践行,将对于养生之道的热衷,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最后,“规范与信念并重”的价值机制。道教孝道并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伦理,而且也是一种“长寿成仙”的执着信念。道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不仅风景秀美,胜甲江南,与黄山并峙争雄,而且自明清以来即成为皇家镇岳,号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的道教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现有众多摩崖石刻、碑铭题记、经书文本、科仪音乐等,堪称研究齐云山道教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深入挖掘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内涵,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与安徽齐云山景区签订了合作研究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协议,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对明代《齐云山志》进行点校整理,二是撰写有关齐云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论文。此后,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成立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课题组,长城学者王卡研究员担任课题组顾问,成员有学者汪桂平、李志鸿、林巧薇、刘志、王皓月等,并吸纳了如陕西省社科院的陈文龙、长安大学的刘康乐等人共同研究。

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往来于北京、南京、宁波、上海、合肥、西安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碑铭、道藏、档案等文献和实物资料,组织了多次的小型学术研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已圆满完成合作研究计划。一是完成了对明代编纂的三种有关齐云山志书的点校整理,这三部志书包括明嘉靖年间编纂的《齐云山志》、明万历年间重编的《齐云山志》、明崇祯年间编辑的《齐云山桃源洞天志》。另外,完成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特刊》的编辑和刊印,该《特刊》主要包括齐云山概述、齐云山道教文化简介、齐云山石刻精华、齐云山艺文精选、齐云山道教研究论文精选等几大部分。其中,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均为首次刊发,对齐云山道教的历史渊源、神灵信仰、科仪文本等均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代表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4年11月26至28日,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主办、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办的首届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联盟大会在休宁齐云山召开。王卡、汪桂平、刘康乐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王卡研究员代表本课题组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天下祈福地白岳齐云山——道教名山齐云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介绍了齐云山自宋元明清以来发展为道教名山、皇家镇岳的的历史脉络。会后,王卡研究员一行又在齐云山道协会长詹和平的陪同下,考察了重建后的齐云山主体建筑玄天太素宫,以及明清道教建筑遗存玉虚宫、小壸天、孙叔一道房等。王卡研究员认为,齐云山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尤其是留存至今的众多摩崖石刻、经书文本、科仪音乐等,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为了加强国情调研和对安徽省宗教文化的全面了解,王卡研究员一行又对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安阳山的三霄娘娘信仰进行了考察,并对三霄文化园项目建设进行了指导。据介绍,安阳山又名西大山,位于皖豫边界,海拔419米。安阳山有三座山峰,在历史上有三大庙院、十大景点。三大庙即大奶奶庙、二奶奶庙、三奶奶庙,分别供奉着名为金霄、银霄、碧霄的三霄娘娘,传说是封神榜上三霄娘娘的化身。三霄娘娘信仰在当地极为兴盛,传说农历十月十五是大山奶奶的生日,远近朝香信众络绎不绝,故而形成了为期三日的传统庙会。如今庙会依然红火,在庙会期间,来自皖、鄂、豫、江、浙等地前来朝拜和游玩的信众游客达到数十万人之多。总之,霍邱县盛行的三霄娘娘信仰,对周边民众的生产生活影响至深,与传统道教、佛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教借助信念的力量保证民众对孝道戒律的服膺。

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社科院道教与民间宗教室与安徽齐云山景区合作研究计划圆满完成

中国宗教学术网 佚名

2014-12-04 10:40:41

|
社科院道教与民间宗教室与安徽齐云山景区合作研究计划圆满完成
|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不可埋没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下层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道教为进行孝道教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道与神道相感的价值理念。道教将自然之天进行神化,宣称: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无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使其长为“种民”,善行泽及子孙。“人道与神道相感”的思想以宗教的形式构建民众的孝道信仰,对强化孝道有独特的功能效用。其次,神谕与垂范并用的价值劝勉。道教劝孝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神谕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教还不遗余力地编造道经和神仙垂范故事,以神灵的语言和行动劝导世人尽孝。再次,“修德与养生紧联”的价值实践。道教原典《太平经》最早把“孝”与“寿”相连。葛洪借助于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强化孝道践行,将对于养生之道的热衷,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最后,“规范与信念并重”的价值机制。道教孝道并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伦理,而且也是一种“长寿成仙”的执着信念。道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不仅风景秀美,胜甲江南,与黄山并峙争雄,而且自明清以来即成为皇家镇岳,号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的道教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现有众多摩崖石刻、碑铭题记、经书文本、科仪音乐等,堪称研究齐云山道教文化的活化石。

为了深入挖掘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内涵,201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与安徽齐云山景区签订了合作研究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协议,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对明代《齐云山志》进行点校整理,二是撰写有关齐云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论文。此后,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成立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课题组,长城学者王卡研究员担任课题组顾问,成员有学者汪桂平、李志鸿、林巧薇、刘志、王皓月等,并吸纳了如陕西省社科院的陈文龙、长安大学的刘康乐等人共同研究。

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往来于北京、南京、宁波、上海、合肥、西安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碑铭、道藏、档案等文献和实物资料,组织了多次的小型学术研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现已圆满完成合作研究计划。一是完成了对明代编纂的三种有关齐云山志书的点校整理,这三部志书包括明嘉靖年间编纂的《齐云山志》、明万历年间重编的《齐云山志》、明崇祯年间编辑的《齐云山桃源洞天志》。另外,完成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特刊》的编辑和刊印,该《特刊》主要包括齐云山概述、齐云山道教文化简介、齐云山石刻精华、齐云山艺文精选、齐云山道教研究论文精选等几大部分。其中,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多篇研究论文均为首次刊发,对齐云山道教的历史渊源、神灵信仰、科仪文本等均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代表了齐云山道教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4年11月26至28日,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主办、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承办的首届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联盟大会在休宁齐云山召开。王卡、汪桂平、刘康乐应邀出席了本次大会,王卡研究员代表本课题组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天下祈福地白岳齐云山——道教名山齐云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介绍了齐云山自宋元明清以来发展为道教名山、皇家镇岳的的历史脉络。会后,王卡研究员一行又在齐云山道协会长詹和平的陪同下,考察了重建后的齐云山主体建筑玄天太素宫,以及明清道教建筑遗存玉虚宫、小壸天、孙叔一道房等。王卡研究员认为,齐云山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尤其是留存至今的众多摩崖石刻、经书文本、科仪音乐等,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为了加强国情调研和对安徽省宗教文化的全面了解,王卡研究员一行又对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安阳山的三霄娘娘信仰进行了考察,并对三霄文化园项目建设进行了指导。据介绍,安阳山又名西大山,位于皖豫边界,海拔419米。安阳山有三座山峰,在历史上有三大庙院、十大景点。三大庙即大奶奶庙、二奶奶庙、三奶奶庙,分别供奉着名为金霄、银霄、碧霄的三霄娘娘,传说是封神榜上三霄娘娘的化身。三霄娘娘信仰在当地极为兴盛,传说农历十月十五是大山奶奶的生日,远近朝香信众络绎不绝,故而形成了为期三日的传统庙会。如今庙会依然红火,在庙会期间,来自皖、鄂、豫、江、浙等地前来朝拜和游玩的信众游客达到数十万人之多。总之,霍邱县盛行的三霄娘娘信仰,对周边民众的生产生活影响至深,与传统道教、佛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教借助信念的力量保证民众对孝道戒律的服膺。

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