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调查报告》发布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5-07-07 16:48:10

道教之音北京讯    2015年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该调查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的持续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设计、组织、实施,是我国首个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国际标准和概率抽样原则执行,是从个人、组织、区域等多个层次全面反映我国宗教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连续性学术性社会调查项目。

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到今天发布数据,历时5年。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集中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243个县、市、区的4392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县、市、区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

就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就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从国家的引导方面说,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统战部门都以主动的态势访问宗教场所,推动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实现,并帮助宗教场所解决实际困难。调查显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访问宗教场所的频率是每年3.8次,统战部门是1.8次,宗教场所回访的次数则分别是3.5次和1.3次。从宗教的适应方面讲,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场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宗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调查发现,中国宗教愿意接受国家的指导,保持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西方式的“政教分离”原则,宗教场所负责人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对于用司法途径管理宗教、国家出钱修建宗教场所、国家给教职人员发生活补助、国家出钱办宗教慈善、宗教纳入国民教育、增加宗教人士的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比例等问题,宗教场所负责人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中国宗教与国家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

与许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钱”大相径庭的是,当代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佛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则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另外,还有41%的宗教场所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26%的场所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五大教中只有2.5%的宗教活动场所收取门票。佛教也只有6%的场所收取门票,略低于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动场所则基本不收取门票。这显然与公众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界最希望的,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在有关宗教政策调整的内容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新建场所的审批(50%)、宗教场所登记(32%)和教职人员的认定(23%)。

中国宗教调查将在第一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延伸,高质量的采集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的基础数据,建成系统化、层次化的中国宗教研究数据集,并将以5年为一期,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各个层次的调查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中国宗教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动态、稳定、且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中国宗教调查报告》发布

中国民族报 魏德东

2015-07-07 16:48:10

|
《中国宗教调查报告》发布
|

道教之音北京讯    2015年7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宗教调查报告(2015)》。该调查受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的持续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联合设计、组织、实施,是我国首个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国际标准和概率抽样原则执行,是从个人、组织、区域等多个层次全面反映我国宗教状况与发展趋势的连续性学术性社会调查项目。

该项目自2011年启动,到今天发布数据,历时5年。笔者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集中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的243个县、市、区的4392家宗教活动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县、市、区的宗教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

就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而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命题就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事实是,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宗教已经基本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适应。从国家的引导方面说,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和统战部门都以主动的态势访问宗教场所,推动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权利实现,并帮助宗教场所解决实际困难。调查显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访问宗教场所的频率是每年3.8次,统战部门是1.8次,宗教场所回访的次数则分别是3.5次和1.3次。从宗教的适应方面讲,90%的宗教场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现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场所有教职人员在各级人大、政协等国家机构参政议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实践着公民的政治权利;60%的宗教场所负责人认为宗教政策松紧适度,40%以上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在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上,中国宗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据调查发现,中国宗教愿意接受国家的指导,保持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西方式的“政教分离”原则,宗教场所负责人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对于用司法途径管理宗教、国家出钱修建宗教场所、国家给教职人员发生活补助、国家出钱办宗教慈善、宗教纳入国民教育、增加宗教人士的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比例等问题,宗教场所负责人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中国宗教与国家之间更多地呈现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关系。

与许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钱”大相径庭的是,当代宗教教职人员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团体,其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506元,佛教教职人员的月平均收入则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另外,还有41%的宗教场所完全没有为教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26%的场所完全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五大教中只有2.5%的宗教活动场所收取门票。佛教也只有6%的场所收取门票,略低于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动场所则基本不收取门票。这显然与公众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界最希望的,是增加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的数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众宗教需求。在有关宗教政策调整的内容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新建场所的审批(50%)、宗教场所登记(32%)和教职人员的认定(23%)。

中国宗教调查将在第一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与微观两个方向延伸,高质量的采集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的基础数据,建成系统化、层次化的中国宗教研究数据集,并将以5年为一期,对包括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各个层次的调查持续不断地进行,为中国宗教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动态、稳定、且可靠的数据支持。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